|
回目錄 |
——代編輯前言 ·管筱明· 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中,在二十世紀仍然保持巨大活力的,以司湯達為最。法國每年的問卷調查,在“最喜歡的古典作家”一欄,司湯達總是名列前茅,在思想觀念、生活習慣、語言風格、審美情趣都大异于昨的今天,她的作品能夠保持青春活力,久盛不衰,究其原因,恐怕有以下几個主要方面。第一,他的觀念、情趣,与今天的讀者沒有很大的距离,不致妨礙他們閱讀。他的不信宗教的態度,實證主義的立場(對他來說,數學、政治經濟學、語言學都是存在的)使他免受當時的意識形態和宗教觀念的侵染。他的一句名言“詩的精靈已經死了,怀疑的精靈來到人世”在今天仍然有著十分深刻的意義。第二,他包括小說、劇本、自傳和有名的《日記》在內的全部作品,充分表現了他的“自我”,充滿了至高無上的“我”的痕跡。它們從十八世紀的批評觀、個人主義觀和功利主義觀(如愛爾維修,觀念學派,盧梭等人的觀點)出發,把小說中“敘述者——我”和“我——人物”聯系在一起,探索了“人”的各种心理尺度。他那些關鍵性的詞語(如“作為自己”“驅除幸福”“活力”等)包含了成為自己、自我完善、增強個性、与自己協調、讓自己滿意才是人的最終目的的意思。他在作品中說:“每個人最實在的東西,不是他自己的生活,還是什么?”“在這個世界上,唯一有价值的東西就是自己。”“追求幸福的欲望,……就是人真正的自我。”《紅与黑》中于連·索雷爾的奮斗經歷,不是為了實現自我价值又是什么?司湯達說:“于連·索雷爾就是我!”而表現自我、探索自我正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第三,司湯達從觀念學的先驅那里,演繹發展出一种文學方法,一种美學的制作,它要求事實紀錄和主觀感覺的忠實性。要求排除激情的空想和對幻想的喜愛,用現實、細節、事實來取代它的表現,認識自我。觀念學包括主觀論(存在之物,人所感覺之物),也包括一种通過努力和活力來認識自我的意識,一种主題和想象的自律(出自于內心感覺,內部器官最初產生的圖像),這樣,便形成了他冷靜客觀地描寫人物以及如抽絲剝茧般引出內心獨自的寫作方法。這种方法給二十世紀的作家提供了借鑒。我們從意識流作家喬伊斯、普魯斯特和六十年代法國新小說派作家那里都可見到他的影響。這种方法當然也受到二十世紀讀者的歡迎。 然而我以為,司湯達之所以成為當代法國最受歡迎的“古典作家”,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他几部主要小說的兩大主題:一是愛情,一是政治,愛情是永恒的主題,古往今來,有多少作家描寫它?成功的作品又有多少?政治也許不能說是永恒的主題,但在迄今為止的社會中,始終是人們十分關注的現實与歷史問題,是人們熱衷于討論的話題,是文學經常表現的主題。古往今來,描寫政治的作品又有多個?拆開來看,司湯達的小說無論哪個主題,在汗牛充棟的作品中都稱得上佼佼者。然而,他最可貴的地方在于,成功地把兩個主題揉合在一起,以愛情為脈絡,以政治為根本,描寫出一個風云變幻、天地翻覆,政体息劇變動的時期的社會風俗。把他的小說放在一起,稱為熱情奔放的愛情政治交響組曲也許是可以的。 下面,我們一部一部來看,司湯達是如何譜寫這組交響曲的。 《阿爾芒斯》是組曲的第一樂章,亦是組曲的前奏。它描寫的是一個階級的沒落,預告的是一次革命的發生。小說的副標題是《一八二七年巴黎一個沙龍的几幕場景》,這就告訴我們,小說寫的是一八二七年的事情。這一年复辟王朝的政府通過了一項法案,給大革命時期被沒收財產的流亡貴族予以賠償。因此.本書的主人公奧克塔夫有望繼承价值二百万法郎的財產。 然而,盡管他條件优越,十分富有,性格卻具有复辟王朝的貴族特征。他体質虛弱,性格陰郁·落落寡合,不能忍受惡濁的環境,只有表妹阿爾芒斯是他的知己,阿爾芒斯性格堅強、舉止优雅,在庸俗的環境中能保持純朴、真摯的感情,但她卻是一個寄人篱下的孤女。既無門弟,又無財產。 然而理解畢竟是愛情的基礎。感情一致使兩個年輕人墜入了愛河。而財產、地位的懸差又使他們生出一些而膜、誤會。尤其是奧克塔夫身体有疾,使兩人的戀愛過程變得格外复雜。后來,而人受盡了互相折磨、又度過了自己或者別人制造的重重危机,終于宣布結婚了。只是后一星期,奧克塔夫告訴妻子,自己要去希腊為自由而戰斗,在船上,當希腊海岸線遙遙在時,他服毒自殺了。死前給妻子寫了一封信,透露了造成他死亡的秘密,原來他是個陽萎病人。 兩個戀人的愛情悲劇寫得哀婉感人:尤其是奧克塔夫既熱愛阿爾芒斯,又怀著難言之隱的心理寫得十分到位。兩個戀人愛慕、希望、誤會、嫉妒,最后“結晶”的過程更是寫得峰回路轉,波瀾起伏。這些都使作品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正因為此,二十世紀的大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紀德認為,《阿爾芒斯》是一本被不公正地忽視的杰作。 然而,使這部作品具有強烈的震撼力的,是司湯達對沒落的貴族階級的揭露与批判。這是這部小說的政治基調。在司湯達的筆下,這個階級的成員已經感到了自身的沒落,不是醉生夢死,渾渾噩噩過日子,就是提心吊膽,生怕革命再度爆發,惶惶然不可終日,他們都顧不得擺出高貴的气派了,一個個顯得那么卑鄙、勢利。在賠償法案通過之前,侯爵到處乞求,給儿子攀親。到了法案通過的第二天,他有了錢,口气馬上一變:“這下可以替儿子挑選妻子,而不用乞求了。”這一卑一亢,表現出何等低下的靈魂。 作為貴族階級的佼佼者,奧克塔夫是憂傷而痛苦的,一方面,理智和歷史觀使他產生了負罪感,另一方面,复辟王朝的現實,本階級其他成員的表現又使他厭惡与失望。他极為遺憾地認識到他“所看重的東西”即舊的秩序即將失去,又极為不安、极為恐懼地等待著“將要發生的西”即新的革命的到來,他感到他屬于“將要失敗的一方”。他說: “我們就像是基督教行將征服一切的時刻那些异教的祭司。今天我們仍在迫害別人、因為警察局与財政大權在我們手上。但明天也許受迫害的就是我們。” 在司湯達的創作筆記里。奧克塔失被設計成頹廢的貴族階級的象征。他的陽萎就象征著貴族統治。司湯達像盧梭一樣,指責這种統治是頹廢的、去勢的。結尾奧克塔夫在希腊海岸已經在望時死去的情節尤其具有象征意義,它表明在自由光明的時代到來之前,這個階級將從歷史舞台上消失。 小說中像陰形一樣罩在貴族心頭的革命,在小說發表三年之后就爆發了。三年,多么敏感的政治感覺,多么准确的歷史把握!光是這一點,司湯達就堪稱不朽。 《紅与黑》是支響組曲的第二樂章,是下層社會的戰歌。它的旋律是個人奮斗。它的基調是進攻。它講述的是一個下層青年要改變地位,要獲取成功而不惜一切手段,与社會抗爭的故事。 一八二八年十月,司湯達在法院公報上讀到一起謀殺案的報道:格勒諾布爾神學院的青年學生昂圖瓦納在一個律師家當家庭教師,勾引了學生的母親,事情敗露后,他逃到一個貴族家,還是當家庭教師,又把這家人的女儿誘奸了。一個女仆揭發了他的丑事。他被神學院開除了,絕望之下,他來到律師夫人每天必去的教堂,向她開了兩槍然后舉槍自殺。不久,司湯達又讀到一則消息:一個叫拉法格的巴黎木匠,因為妒忌殺死了自己的情人。 司湯達受這兩個案件啟發,靈感忽至,在短短几個月里就寫出一部長篇的初稿。小說原名《于連》。但司湯達一直不滿意,因此書稿在案頭擱了許久。到了一八三0年的一天早晨,司湯達忽然自言自語地對表弟說:“就叫《紅与黑》吧,怎么樣?”書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為什么取這樣一個名字,司湯達沒有明确解釋。研究者悉心揣摩,認為主要有三重意思:一是書名高度地概括了小說所描寫的歷史時代:“紅”是法蘭西共和國和帝國時期軍服的顏,象征著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黑”則是教袍的顏色,象征著由教會勢力控制的王政复辟;二是書名高度地概括了主人公的雄心和結局的矛盾。“紅”表示教堂里洒下的鮮血,“黑”則表示當教士向上爬的途徑;三是書名濃縮了主人公的悲劇。“紅”象征教堂的煌煌燭焰,預示可以由教會這條道路發達,“黑”則象征了凄修的結局。不管哪种說法,都表明一點,像于連·索雷爾那樣有天賦、受過教育的下層青年,在昨天可以通過紅軍服建功立業,改變人生,在今天只能借助黑教袍向上爬。 于連·索雷爾是一個本匠的儿子,聰明俊秀,讀了不少書,渴望改變自己的地位。一個偶然的机會,他被市長德·雷納請去當孩子們的家庭教師。初到市長家時,他膽怯、自卑,看到美麗的市長夫人他感到震惊,主人家奢華的生活讓他羡慕。“這些有錢人多有福气啊!”他帶著階級仇恨在心里喊道。 于連漸漸對市長夫人生出了意思。但這還不是真正的愛。他只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下層人要在這些上層人身上尋求報复的心理,來誘惑她。最初他用自己的才學和品德來吸引她的注意。接著他主動向她進攻。夜晚在花園里,他鼓起勇气悄悄抓住她的手。她把手縮回去,他又再次握住它。“他心里洋溢著幸福感,并不是因為他愛德·雷納夫人,而是因為他的自尊心終子取得了胜利。” 然而于連·索雷爾這個最初并無愛情的舉動卻引出了一個最動人的愛情故事,德·雷納夫人這個單純善良的女子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終于把對于連的同情和怜憫發展成為愛情。而大膽進攻的得手,也誘出了于連真正的愛情。兩個人盡管內心交織著犯罪感,還是墮入了瘋狂的愛河。 但是他們的私情被一個女仆知道了。市長的對手瓦爾諾寫的一封匿名信,差點坏了他們的好事。在緊要關頭德·雷納夫人表現了女人的大智大勇,她授意于連偽造了第二封匿名信,終于打消了她丈夫的怀疑。然而他們的關系不能再維持下去了。 于連·索雷爾离開市長家后,進了神學院學習。在當時的法國,教會和貴族一起統治平民。出身寒微的人要想發達,最可靠的途徑就是加入教會。如果在四十歲上能混到主教的地位,每年就有十万法郎收入。 一次极好的机會,于連的恩師把他推荐給大臣德·拉莫爾侯爵當秘書。在那里,他出色的才干,謹慎的作風贏得了主人的信任。他的職務和薪金得到提升,還獲得了一枚榮譽勳章。但在那里,他也和主人家的女儿發生了關系。 如果說于連愛上德·雷納夫人,最開始是出于自卑引出的報复心,那么他的第二次愛情卻是出自傲骨。瑪蒂德是個高傲冷酷的女子,卻被年輕教士与眾不同的骨气吸引,開始對他生出熱情。但是于連對她怀有戒心,生怕被地捉弄,遲遲不敢作出啊應。瑪蒂德終于忍耐不住,派人給他送信,表示無條件愛他。 “我這個鄉下窮小子,居然有侯門千金來向我表示愛情。”于連看完信這樣叫道;對于送上門來的買賣,他出于自尊也要收下來。“有了這封情書,我就和侯爵平起平坐了。”他甚至怜憫起侯爵來。第二天半夜,當他從長梯爬進瑪蒂德臥房窗口時,他的不幸也就開始了。 當高傲的侯爵從怀孕的女儿那里得知她和于連的私情時,先是气懵了,但為了愛女的緣故,老于世故的他立即將于連封為貴族,并安排他盡早結婚。只是既得利益集團怎會容許這樣一個窮小子得勢呢?由德·雷納夫人的忏悔神父起草的一封信斷送了于連的輝煌前程。于是他在星期天赶到教堂,向德·雷納夫人開了兩槍。 于連在法庭上說:“諸位先生,我很榮幸并不屬于你們那個階級。在你們看來,我不過是一個反抗卑賤命運的鄉下人而已。” “我不請求你們寬怒……即使我的罪并不重,我看到有些人也并不肯罷休,不肯因為我年輕而怜惜我。反倒要借我來殺一儆百,來懲罰妄圖非分的年輕人,因為我們出生在下等人家……居然要混進有錢人引以為榮的上流社會里去。” 于連可以說是以愛情為武器,向上層社會進攻的拿破侖。他射向德·雷納夫人的兩顆子彈其實是射向整個上層社會的。他在法庭上的這番演說,更是向上層社會挑戰的檄文。 對《紅与黑》這部作品,一百多年來人們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它是一部深刻的《人間喜劇》;另一些人則認為它是殘酷的丑陋的作品。巴爾扎克把它歸為“幻滅派”作品,朱爾·雅南把于連看成一個魔鬼,把整部作品看成可怕的偏見。的确,這部描寫一個卑下能干的主人公,描寫一种陰暗与血腥的美的作品,在當時是審美情趣上的一种突破、丑陋的美屬于新的詩學,于連這朵“惡之花”也為當時的人難以理解。但司湯達的可貴之處,是揭示了這种丑陋的社會根源。在于連的故事發展過程中,一种嚴密的邏輯性把貴族、富人、教士的無价值(虛榮、謊言、保守、自私)与受過教育,富有才干的下層青年的全面對抗,以及他摧毀性的自信對立起來,對于連來說,唯一的价值是在否定之中,是在暫時的戰術性的虛偽之中。于連玩虛偽,為的是戳穿這种虛偽,保護自己免遭傷害。總之,于連的“惡”是社會造成的。就連于連這种人物也是社會造成的。羅什福爾(ROchefort)稱“在一個确定的時期,所有年輕人多少都是于連·索雷爾。” 司湯達在一八三0年革命前夕寫出這部作品,表現了他惊人的歷史洞察力和預感。司湯達在四十多年里經歷了三次革命,并目睹了政權的多次更迭。他已經注意到,工業的誕生与發展,是引起社會變革的動力。在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舊的秩序己被打亂,新的秩序尚待建立。社會在逼迫于連這些個人為了生存,為了幸福而斗爭的同時,也給了他們成功的机會。果然,一八三0年七月,就在《紅与黑》付梓的時候,巴黎數十万下層人民走上街頭,用浴血奮戰來追求于連要用不太光彩的手段達到的目的。 交響組曲的第三樂章是《紅与白》。這是一首變奏曲,作品時而巴黎,時而外省,時而內閣,時而民間,用徐緩沉凝的節奏,低重渾響的樂音,把七月王朝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道德風气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 一八三四年,司湯達的女友戈蒂埃夫人交給他一部描寫一位中尉的愛情故事。司湯達看了之后,触發了寫一部長篇小說,表現七月革命法國与巴黎軼事的念頭,于是他費時几年,几斷几續,几番推倒重來,寫出了這部長篇小說。照司湯達最初的筆記,本應寫三卷。但是寫完二卷后,他就把手稿擱下了,也不知是在寫作過程中改變了計划,還是別的原因,不過從已經完成的兩卷來看,故事情節基本完整,算得上一部比較成功的作品。 一八二0年七月二十七日,巴黎市民英勇地筑起街壘,舉行暴動,推翻了复辟貴族的統治。但是,革命的果實落到了金融貴族手中。作為暴動主力的共和派,并沒有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作為被推翻的封建貴族,則人還在,心不死。《紅与白》就是通過主人公的愛情故事和政治活動,來展現法國這一時期的社會風貌。据說“紅”象征主人公呂西安·婁凡的共和派身分,“白”則象征保王党,因為法國王室的標志是白色的百合花。 与于連·索雷爾比起來,呂西安·婁凡就幸運多了。他是巴黎最富盛名的高等綜合技術學校學生,成績很好,只是因為共和主義的態度,被學校開除了。這個本質上也想像拿破侖一樣轟轟烈烈做番事業的人,選擇了軍隊作為步入社會的起點。他進了騎兵團當少尉,隨軍來到外省城市南錫駐防。 可惜他生活在一個平庸而腐敗的時代。軍隊生活丈叫他失望了。他的同事都是些粗魯愚蠢的人,一個個自私貪婪,得了一點蠅頭微利就沾沾自喜;而且軍營里思想陳腐,密探充斥,到書店買一本書都被人打小報告。長官規定他只能与保守的上流社會交往。星斯天要會做彌撤。 至于地方的風气,情形就更叫人汩喪。政府長官毫無權威,前朝遺老組成网絡,暗中控制政局,連信件都要由他們檢查,更不要說思想自由了。上流社會几乎是清一色的保王党。他們忠于已經下台的國王,憎惡新政府,尤其仇恨新興的資產階級,他們趣味平庸,思想貧乏,喜歡在“三刻鐘里不容爭辯地談論同一件事情。” 在這种環境之中,唯一使呂西安覺得安慰的,是他与德·夏斯特萊夫人的戀情。呂西安兩次騎馬從這位夫人窗前走過,兩次都墜馬倒地,這种命運的偶然性扯出了一段最浪漫的情緣。呂西安·婁凡瞥見了窗帘后面偷窺的美女德·夏斯特萊夫人,從此便將她記在心上。而德·夏斯特萊夫人對這個英俊少年也是一見鐘情。然而,外省的保守習慣,不同的政治傾向,以及德·夏斯特菜先生留下的巨額遺產,都成了阻撓他們親近的障礙。他們越愛越不敢吐露真情,越愛越難以接近。兩人戀愛的過程,是一种螺旋的發展,在經歷了愛慕、希望、誤會、怀疑之后,到來的不是“結晶”,而只是和好,然后又開始新一輪誤會,怀疑……愛情其實是一种痛苦。情人彼此折磨。等到心傷透了,淚流夠了,“結晶”才又大又亮。 然而當地的貴族和耶穌會的教士卻容不得他們戀愛。嫉妒心一旦加入了階級仇恨,便變得格外瘋狂。那美人本屬于貴族營壘,況且還有令人垂涎的四十万妹妝。于是保王党頭子德·普瓦利埃醫生制造了一個陰謀,買通德·夏斯特萊太太家的仆人,導演了一場接生的假戲,使呂西安以為心上人与別人有染,生了私生子,絕望之下回了巴黎。 巴黎到底是政治、經濟、社交中心。占据第一卷大部分篇幅的愛情故事,到了這里便退居幕后,成了使呂西安在惡浪翻騰的政治漩流中洁身自好的精神寄托,作者著力渲染的,是官場的腐敗,選舉的黑幕,其表現的廣度与力度,在上個世紀的文學作品中很難見到。因此有人稱這本書為“十九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小說”。 第二卷一開始。我們看到的是金融貴族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呂西安的父親是銀行家,他運用金錢的力量,輕而易舉地把儿子安排進內務部。當了炙手可熱的部長秘書。接下來他又施展手腕,使自己當上了國會議員,并通過宴請、收買籌手段,拉幫結派,形成了在議會可以呼風喚雨的“南方軍團”。內閣不如他們的意,他們就攻擊內閣,搞得內閣十分狼狽;連國王要通過法案,都要向他說好話,老婁凡公然宣傳:“七月事件以來,是銀行界帶領著國家前進……形勢要求大銀行家……控制統治權,掌握內閣……” 接下來,我們看到,在腐敗的官場,人們是如何貪贓枉法的。內政部長德·韋茲伯爵,利用情報网搜集歐洲的情報,与老婁凡合伙做公債投机。不論哪國政局動蕩、金融危机,都是他們賺錢的好机會。陸軍部長的公子利用父親的權勢,大做軍火投机,賺取國庫的銀子。地方選舉議員,選民為了一點小錢,可以將選票出賣。老婁凡說:“議會不喜歡理智,國王也只喜歡金錢。”在這個金錢就是一切,一切都可出賣的世紀,葛朗台太太為了能讓丈夫當上部長,甘愿把自己賣給呂西安當情婦。 再接下來,我們看到政府和民眾對立的情景。內政部長派遣呂西安去外省指導競遠,宁愿花費五十万法郎,來阻止共和派人士當選。但是呂西安一路上被人當作政府的暗探,扔污泥,投土塊,弄得狼狽不堪。地方的省長不与合作,民眾更是堅決反對,終手使部長的陰謀破產。 呂西安滿目所及,見到的都是卑鄙、陰謀、算計,因此對巴黎毫無好感。盡管他父親作出种种安排,想用巴黎第一美人葛朗台太太以及其他美女來圈住他的心,但他始終思念著德·夏斯特萊夫人,他准備放棄錦繡前程,去与心上人會合。父親的突然去世給他帶來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崩潰。但他對這一切毫不惋惜,動身去意大利.在大使館但任二秘。 司湯達最初的寫作筆記表明,第三卷將寫呂西安与德·夏斯特來夫人在外省幸福生活情景。在此筆者不禁生出疑問:白色是純洁的愛情的象征,《紅与白》莫非指的是呂西安為了愛情,而放棄權勢与金錢的故事? 交響組曲的第四樂章,是《巴馬修道院》.它可稱為意大利狂想曲。作品在法蘭西帝國与歐洲神圣同盟對壘的背景上,用熱情豪放的旋律,表現了一個民族對自由獨立的追求,一個英雄對正義,對愛情的向往。 一人三二年,可湯達覓得一部意大利文的手稿,手稿記述的是教皇保多三世發跡的歷史。 教皇保羅三世原名法爾納茲,年輕時覬覦一位漂亮女子,犯下殺人大罪,被關進高聳入云的圣安吉洛城堡主塔。他姑媽法諾莎是當時教皇亞歷山大的親信倫佐里紅衣主教的情婦,通過紅衣主教設法營救,把一根長三百英尺的繩子達到囚犯手中,使他從塔上逃下。姑媽又四處活動,打通關節,不僅使侄儿得以赦免,還年紀輕輕就當上了主教。但這位教士不思悔改,又与羅馬貴族小姐克萊莉婭勾搭。最后,情婦的逝世使他幡然醒悟,從此專心布道,終于被選為教皇。 司湯達研讀了手稿以后,決定把它改寫成一部小型小說。然而,他一動起筆來就激情迸發,不可收拾,短短五十二天就寫出了這部近四十万字的小說。其質量与速度都讓巴爾扎克等人覺得惊訝。 司湯達從手稿借用了四個人物:法諾莎成了《巴馬修道院》中的吉娜,后來的桑塞韋利納公爵夫人,倫佐里紅衣主教成了莫斯卡伯爵,法爾納茲成了吉娜的侄子法布里斯,克菜莉婭則成了孔蒂將軍的女儿克萊麗婭。 和司湯達前面的几部小說一樣,這部小說的主人公也是一個熱情奮發的年輕人。從出生的時間推算,他應該是拿破侖軍隊羅貝爾中尉与他母親相愛的產物。由于這夏天樂,他對拿破侖与法國革命天生抱有好感,一八一五年,他听說拿破侖從厄爾巴島回到法國,便悄悄赶往法國,終于在滑鐵盧戰場見到這位英雄的身影。但從法國回來,他得知哥哥已經向警察局告發他投敵,而父親已經取消了他的繼承權。在姑姑的安排下,他到一個中立國避難。 他姑始吉娜早先嫁給拿破侖軍隊中的一位意大利將軍,此時已經守寡。共同的思想与情操,以及相差不太大的年齡,使姑姑不知不覺地對侄儿產生出一种說不清理還亂的感情,當法布里斯投奔拿破侖后,她哭嚷道:“我失掉他了!再也見不到他了。……十年以后,我在他眼中會是什么模樣呢?”法布里斯回來后,為了他的前途,她結識了巴馬公園的首相莫斯卡伯爵,并接受他的建議,做桑塞韋利納老公爵名義上的妻子,做首相的情婦。 在那個時代,年輕人要想掙得錦繡前程,最可靠的就是當教士。于是莫斯卡伯爵安排法布里斯進了神學院學習。四年之后,法布里斯當上了高級教士,來到姑姑身邊。同在一個屋頂下面,朝夕相處,使姑姑對侄儿的感情更為濃烈。這使莫斯卡伯爵大生醋意,也使法布里斯不安与郁悶:他作過努力,但總是生不出激情,他怀疑自己天生不能相愛,其實是姑侄這种關系從中作梗。于是他想方設法,把自己裝扮成一個尋花問柳的放蕩男人,好打消姑姑一片痴情。 法布里斯勾引女戲子,卻召來了一個演丑角的男人嫉恨。出于自衛,法布里斯失手殺死了吉萊蒂。當時,一個貴族殺死一個戲子,本來算不了大事,但是莫斯卡伯爵的政敵卻興風作浪,把法布里斯誘捕歸案。君主本來對吉娜的美貌垂涎三尺,便利用此事作籌碼,不肯赦免法布里斯。 法布里斯被關在堡壘高出地面几百尺的法爾納茲塔上。牢房的窗口,正對著堡壘司令美麗的女儿克菜麗婭的閨房。從前法布里斯曾在米蘭見過小姐一次,如今一見之下,便立即認定她就是自己的意中人,克萊麗婭也迷上了法布里斯的气節与風采。兩人便隔著窗柵,用眼光、用手勢,最后用拼字板交流著熱烈的愛情。法布里斯覺得十分幸福滿足,只要他能見到克萊麗婭,他就不想离開監獄。他的決心几乎使想方設法營救他的姑母感到絕望,最后是克萊麗婭命令,他才同意越獄。克萊麗婭感到幫助情人越獄是背叛了父親,便向圣母許愿,愿意服從父親的意思,嫁給巴馬最有錢的貴族,并永遠不見法布里斯。 法布里斯越獄以后,吉娜的另一條措施也己奏效。巴馬親王被她收買的人毒死了.新君早就渴望吉娜,与她作成交易,赦免法布里斯。法布里斯流亡歸來,發現物是人非,心上人己是別人之妻,絕望之余,潛心布道,終于聲名大振,風靡巴馬全城。克萊麗婭听到他的消息,流著熱淚喊道:“我到底沒有看錯人!”她与他又開始幽會。兩人生了一個儿子。但由于法布里斯親子之情迫切,一定要把儿子帶走,這种甜蜜的生活變成了悲劇,儿子与情人相繼死去。他在悲傷之中進了巴馬修道院,一年后逝去。 比起司湯達的其他小說,這部小說算得上一部“生活的頌歌”。它充滿了歡樂,充滿了濃郁的詩情,但也充滿了政治上的對比和諷刺。 我們先來有看司湯達是怎樣描寫在法國人進駐之前的意大利的吧:“查理五世和菲利普二世相繼實行的專橫猜忌的統治,使他們陷入茫茫黑夜。”“這個民族煩悶了一百年。”在中世紀,他們也曾經十分勇敢、但自從成了忠實順民之后,“所操心的大事,就是在富貴人家嫁女時,在粉紅塔夫綢的小手絹上印些十四行詩。”而拿破侖率軍進入米蘭后,“喚醒了一個沉睡的民族”,“很快興起了充滿激情的新風气。”“現在他們明白,要想幸福,就得實實在在地熱愛祖國,就得尋求英勇的行為。” 拿破侖的大軍把意大利人從奧地利人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因此,“隨之而來的,還有幸福和歡樂的潮水”。“米蘭人拼命狂歡,追求快活和享樂……連一些年老的官商、放印子錢的老頭和年事己高的公證人,也一味陶醉在歡樂之中,忘了憂愁,忘了賺錢。” 然而,那些仇視法國革命,甘心為异族統治者充當鷹犬的人,在法軍逼近時,“拋下美麗的妻子和妹妹,讓她們在戰爭中听天由命,自己卻狠心地躲到了鄉下城堡里”。等到法軍暫時受挫,奧軍卷土重來的時候,他們的報复是多么瘋狂殘忍啊!他們下令逮捕了一百五十名愛國者,投入地下岩洞。這些人都是當時意大利最优秀的人物。他們還指使地痞流氓殘害愛國志士。才干一流的普里納伯爵就是被人在街上折磨了五個鐘頭,最后用亂傘扎死的。 讀了上面几段文字,我們就會明白,司湯達設計法布里斯投奔拿破侖的情節,實在具有象征意義。它象征著一個民族向往光明,向往解放,渴望掙脫异族統治的桎梏。我們也會明白,法布里斯這一舉動,為什么會引起警察當局的恐慌,將他列入黑名單,以致他有家不能歸的原因。 神圣同盟戰胜拿破侖的帝國之后,在意大利又恢复了血腥和黑暗的統治。巴馬公國就是一個縮影,在這里,關卡林立,暗探橫行,卑鄙小人和陰謀家充斥于朝,執掌大權,愛國者和正派人士不是遭殺戮,被關押,就是流亡异鄉。君主昏庸無道,依靠絞架和高聳入云的監獄來維持統治,一方面又怕被害者實行報复,每晚都要警察大臣把寢宮仔細搜查之后,才敢進去睡覺。 法國革命喚醒了意大利人的民族意識。在一人二0年和一八三0年,相繼爆發了爭取民族獨立的燒炭党人起義和青年意大利運動。司湯達在擔任駐意大利的外交職務時,曾對那些愛國志士予以同情和支持,為此受到奧國警察机构的注意,米蘭當局甚至將他驅逐出境,在創作這部小說的時候,他仍是駐意大利一個公國的外交人員,顯然不便于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但是,我們從這部小說高昂的戰斗精神,從它直指專制、正統秩序的牙頭所向,難道看不出他是在為“反叛精神”高唱贊歌嗎?我們從那些富于獨立性,充滿勇气的主要人物身上,難道看不出他們叛逆者的气質嗎?“天真、朴實、充滿理想的法布里斯,和熱愛正義、善良、美好的克萊麗婭,不就是燒炭党人的代表嗎?法布里斯在法爾納茲塔的經歷,不就象征了身陷囹圄的意大利志士們所受的折磨嗎?因此,這部描寫真誠和激情之愛的作品,實在是一部張揚自由与正義的政治小說。 除了上述四部長篇小說,司湯達還有一些作品。政治与愛情這兩大主題也像紅線一樣貫穿其中,例如著名短篇小說《瓦尼娜·瓦尼尼》描寫的就是一己之愛与愛國主義這樣一對矛盾。但是,与這四大樂章比起來,它們像是一些短曲,幕間曲,因此,限于篇幅,本文就不一一分析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