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九章 浪蕩孽神計


  翌日一早,雨涓清塵,風流云散,雨過天青,清風拂面,更顯宜人。
  “天麓道院”“無為閣”內,李探花正与黃不群品茗論道之間,忽聞門下來報,太子劉啟求見。黃不群乃請示探花祖師,囑引來“無為閣”。
  太子劉啟率皇孫劉胜及周亞夫徐步入內。賓主坐定,劉啟作揖敘禮道:
  “父皇昨日回宮,因惊駭過度嚇出病來,無法親自登門拜謝李神仙,乃下詔命劉啟來宣,并口諭不需付君臣之禮,本宮就此宣詔了。”
  黃不群當即備妥香案,太子劉啟從錦盒內恭敬捧出圣旨,朝西頂禮后展開,琅琅宣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敕封李探花為“浪蕩孽神”護國神仙,人宮供奉,逍遙天下,并賜紫金合牌一面,上列“如朕親臨”,代天巡狩,見官加一級,劉氏王孫、天下官吏如有不法,先斬后奏,直接面圣,欽此。”
  李探花接過圣旨及“如朕親臨”紫金令牌,朝西向長安一群,納入怀中。
  太子劉啟恭聲道:
  “父皇已經下令徹查“狩獵場謀反事件”。此次蒙難,幸得李神仙大展神威英勇救駕,方得脫難,李神仙于我劉姓家園功同再造,父皇曾金日許諾割分一半江山,特命本官与李神仙商議分割事宜。”
  李探花聞言,急忙起身,拱手道:
  “千万不可!我乃修道之人,喜歡逍遙自在,況且當今圣上是有道明君,天下得以大治。要拿江山把我栓住,我才不干!”
  太子劉啟一再稱謝,轉朝黃不群施禮道:
  “此次謀反得以枚平,“黃子”老前輩居功甚偉,皇上有令,御賜黃金万兩,表彰大功,并命本宮前來恭請擔任“護國法師”。”
  黃不群不亢不卑,拈須微笑道:
  “老夫以傳道授業為職,不諳廟堂籌算之策。倒是……”
  太子劉啟接道:
  “請“黃子”老前輩賜教!”
  黃不群一望李探花,神色肅然道:
  ““護國法師”一職乃輔粥圣上,任重道遠,不可等閒。張勃道長英才俊彥,足智多謀,道行高深,可膺此重任。”
  李探花頻頻點頭,神情儼然。
  太子劉啟大喜,朗聲道:
  “太好了!本宮定當稟報父皇,另日拜奉。”
  黃不群道:
  “如此甚好。”
  轉向李探花恭敬道:
  “稟探花祖師!于禮節上,您應隨太子殿下回宮面圣,表示敬領恩寵。”
  太子劉啟喜上眉梢,忙接道:
  “父皇很想見李神仙一面,待會儿務講李神仙与本宮同鑾回宮面圣!”
  黃不群不務不躁,笑道:
  “太子殿下!探花祖師生性放蕩不羈,赤子真情,如有不符宮廷禮節之處,還請多多包涵!”
  太子劉啟哈哈一笑,道:
  ““黃子”老前輩放心!昨日已見識過了,決不見怪。李神仙能与本宮同行,是我朝大幸!”
  劉胜見宣旨已畢,相談甚歡,忙說道:
  “恭喜李小哥……不!應稱“護國神仙”,逮著几個操控“殭尸戰士”之人,不知問出口供沒有?圣上已命在下和周亞夫徹查此事。”
  李探花頑皮本性又起,朝周亞夫眨眨眼,笑道:
  “周老哥!前些日子替你拆字,說道宮中太監有個姓“吳”的,還記得嗎?”
  劉胜及周亞夫一征,對望一眼,小有靈犀,同時喊道:
  “太監總管吳承庭!”
  太子劉啟不知玄机,好奇問道:
  “亞夫!什么拆字?跟太監總管吳承庭有何關聯?”
  周亞夫佩服的神色看看李探花,連忙把前日拆字之事向太子劉啟詳細說了一遍。劉胜忍不住時時插嘴,贊歎李探花能知未來,是個道地的活神仙。
  太子劉啟听得趣味盎然,頻頻望向李探花,直豎大拇指夸不絕口,更信服三分。

  幕后指使已知,大家又密議一番,如何誘出主謀梟首,來個迅雷不及掩耳,鏟除禍根。
  文帝寢宮不時傳出殯妃啜泣聲,皇帝病情似不樂觀,一連數天沒有臨朝听政指令丞相申屠嘉視事,更叫滿朝文武臆測紛紛。
  日落風生,弦月隱醫,似帶几分愁怨。
  太監總管吳承庭乘夜出宮,直趨城北“隴西侯府”。
  竇長君正在府中密室与二十多位九卿各部門的參事共商大事,見吳承庭進來手中捧著一個黑市包裹,不知是什么東西,征了一下,見吳承庭面帶微笑,心中稍寬連忙上前敘禮。
  “吳總管辛苦了!可有什么消息?”
  吳承庭故作神秘,只是微笑,將包裹放置桌面,打開來,竟然是個便器。
  霎時,滿室發臭熏人,眾人不由掩鼻皺眉。竇長君卻顯不得臭味,捧著便器,內探視,哈哈大笑。
  “諸位大人快看!劉恒的糞便中有大量鮮血,并夾雜著綠色黏液,這是殭尸毒性發作的症候,證明他已病入膏肓,來日無多。天助我也!我已聯絡諸多志同道合的內外各地王侯,不日興兵,只待劉恒一死,即登大位。”
  太監總管吳承庭連忙卑躬屈膝,詔媚道:
  “恭喜賈爵爺!……不!恭喜皇上!”
  寅長君喜形于色,樂不可支,環顧室內,大笑道:
  “哈哈!股有今日,吳總管及各位大人內應之功不可沒,只待登基,必定論功行賞,加官晉爵。”
  眾人一听,個個喜上眉梢,紛紛上前恭賀,樂得竇長君笑不攏嘴,直如已登大寶。
  哪知道蟑螂捕蟬,黃僅在后,外面夜色中人影幢幢,履聲棄豪,三十御林軍已將“隴西侯府”圍個水泄不通,指揮的正是“中山靖侯”劉胜。

  寢宮內傳出皇上口諭,宣竇皇后、長平公主劉嫖、太子劉啟及李探花、任天嬌觀見。
  面圣諸人皆形容哀凄,大小太監見此情況,都喋若寒蟬,大气不敢吭一聲。
  皇后一行尚未跪拜請安,乍見皇帝劉恒已掀被而起,神采奕奕,拉著李探花雙手,笑道:
  “小李神仙:怎么樣?寡人扮得還像嗎?這兩天跟你相處言談,感染不少年輕人的赤子气息,心情豁然開朗,有如時光倒流,年輕的感覺真好!”
  雍容華貴,母儀天下的竇皇后也眠嘴而笑,通:
  “皇上詐病不起,也教妾身撬服亂頭,實不雅觀,但見皇上快樂似少年郎。也感染妾身回憶起年輕歲月,這些都要謝謝小李神仙,您說不是嗎?”
  “听皇孫談起酒樓邏遁情景,令人啼笑皆非,听說已經流傳整個長安城呢!現在竟要這批亂臣賊子嗅聞穢物,也只有你想得出來,好計,好計!”
  “哈哈!哈哈哈……”想到得意處,皇帝更是開心,笑了一陣,又道:
  “季神仙的計謀可真是如假包換的仙人放屁,不同凡響啊!哈哈!哈哈哈……就臭死那班賊人吧!”
  文帝劉恒撫掌拍床,大笑不已。
  皇帝也有可愛的一面,皇帝也有草鞋親,只是平日為維持威嚴,不得顯露罷了。如今被李探花的赤子之心揭去了外衣,回歸常人的情欲。
  長平公主劉嫖兩湖秋水清澈照人,望著李探花,也跟著輕笑不止。
  賣皇后及太子劉啟見皇上如此開怀,也都笑出聲來,一家合樂融融。很久沒有如此快樂了,內心皆感謝李探花帶來幸福的天倫樂趣。
  竇皇后高興之余,明眸生輝,望著李探花,說道:
  “小李神仙已封為“護國神仙”,要不然收個蛤蚝義子,常陪身邊,豈不快哉!”
  任天嬌聰明伶俐,馬上跪地說道:
  “皇后娘娘!不知肯收我這個蛤蚝義女嗎?”
  竇皇后樂在心頭,急忙扶起任天嬌,看看文帝劉恒,眉飛色舞,欣然道:
  “本后求之不得!以后有神仙女婿撐腰,放眼天下,誰還敢欺負本后呀!”
  文帝劉恒先是一愕,按著笑容滿面道:
  “是!是!恭喜皇后,朕也不差呀!得此神仙做乘龍快婿,以后拉拔一下臉當神仙去,把皇位讓給啟儿,樂得清閒,他有個神仙義弟,江山還怕不穩固?還是皇后賢德,好福分,慧眼識神仙啊!”
  “哼!皇上現在才夸妾身,想當神仙就少接近那些蝕骨吸精的狐狸娘們,可別忘了,我有個捉妖的神仙女婿喔!”
  竇皇后真是得意洋洋,意气風發。
  任天嬌再拜,雙頰羞紅道:
  “稟母后:我還有個變生姊姊,遠望您玉成。”
  賓皇后直道:
  “好:很好:神上女婿啊!就選個黃道吉日,皇上与本后作主,把兩位干女儿名正言順的嫁給你,玉成這件雙鳳配神仙的美事吧!”
  長平公主劉嫖拉住任天嬌雙手,評頭論足的直夸個不停。
  太子劉啟有個神仙妹婿做靠山,當然求之不得,江山是穩生了。
  閒聊片刻,太子劉啟說道:
  “稟父皇:亂臣賊子現在應該就擒了,供出幕后的主謀后如何處置?”
  漢文帝劉恒恢复帝王尊嚴,龍顏一凜,冷冷道:
  “派兵討伐,罪誅九族,決不寬貸!”
  李探花不慌不忙道:
  “皇上且慢!蒼天有好生之德,千万莫動干戈,要不然百姓就要流离顛沛,民不聊生了!”
  漢文帝一怔,忙問道:
  “小李神仙!有何錦豪妙計?”
  “在下認為皇上再稱病几天,我有一計,可以兵不刃血,除此大奸。周亞夫是個將相之才,可派他歷練一番……”
  東方未白。
  周亞夫背負錦盒包裹,与任天嬌各跨汗血寶馬,朝“信陽夷王”劉揭的領土國界絕塵而去。

  “信陽夷王”劉揭帳內得報自稱王爺侄女名任天嬌的女子及一位青年求見,一時愕然,隨即遣散正在沙盤推演的將領,留儒生謀士費長房在側,另一位人士億于帳后,乃命守衛快請主帥帳內相見。
  任天嬌与周亞夫進得帳來,立刻趨前万福拜安,劉揭賜坐,命衛士奉茶。
  劉揭鷹眼炯炯,灼視周亞夫片刻,.轉為溫和,看著任天嬌,慈祥微笑道:
  “阿嬌!真是女大不中留,滯留外頭不回家,原來選了個乘龍快婿,嗯!這也難怪,什么時候由劉伯伯作主,風風光光的辦場喜事呀?這位公子風度翩翩,器宇軒昂,人中之龍,不知如何稱呼?”
  任天嬌聞言,驟然熱淚滿盈眶,凄楚道:
  “劉伯伯!侄女受辱了……好恨啊!”
  劉揭愕然,隨即离座,恨聲道:
  “誰吃了態心豹子膽,敢欺辱于你,快說、老夫把他挫骨揚灰!”
  費長房在旁,弓身道:
  “任小姐,當今天下誰有這种本領使你受屈呢?”
  劉揭一怔,忙道:
  “是啊!憑阿嬌的本事,誰惹得起,快說!這家伙是誰?老夫倒想會會!”
  任天嬌還在抽抽噎噎,周亞夫起身作揖,恭敬道:
  “稟王爺!在下周亞夫,陪任小姐前來,正与此事有關,歸根究柢,欺侮它的是“皇帝”劉恒!”
  劉揭一听是當今天子,事有蹊蹺,急退三步,手指周亞夫道:
  “你是劉胜身邊的人……阿嬌!別上它的當!房先生,殺了他!”
  話未畢,費長房已掠身而出,“云抽乾坤”絕技迸發,澎渭罡气涌向周亞夫。
  任天嬌嬌叱一聲,急拍工掌,罡勁似錐,旋移了費長房袖勁,打向周亞夫座椅,余勁卻震得她臉色發自,“蹬!蹬!蹬!”退了三步,好霸道的“云抽乾坤”!
  “劉伯伯!我不依,先听周亞夫說,再計較不遲。”
  劉揭臉色轉緩,指著周亞夫道:
  “說!到此所為何事?是劉胜指使你來行刺本王?”

  周亞夫惊魂未定,戰戰兢兢,囁儒道:
  “劉王爺!天大的誤會,小人到此是報喜訊的,請摒退左右,有大事稟報。”
  “費先生不是外人,有話快說!”
  周亞夫稍作調息,不亢不卑,道:
  “稟王爺!小的攜來劉侯爺手函一封,請您先過目!”
  劉揭田生主日,看后遞給費長房。
  費長房鷹怜鴉視,炯炯然似要望穿心事,冷道:
  “沒錯!确實是劉胜的官印,密函假不了,但他沒有理由造反呀?劉恒一駕崩,劉啟登上大寶,他就是當然的太子殿下,為何出此下策?”
  周亞夫視正息勻,不疾不徐道:
  “王爺!容在下向您稟明:
  第一,“狩獵場事件”侯爺救駕立了大功,卻沒有得到任何賞賜,證明劉恒刻薄寡恩,也說明侯爺地位有動搖危机。”
  第二,劉恒命在旦夕,太子劉啟儒弱無能,但身体健朗,如登帝位再活個几十年沒有問題,侯爺即使順利立為太子,要當多久呀!況且劉啟也是仗著竇皇后及侵平公主劉標的羽護才當上太子的,劉侯爺沒有這种靠山。
  第三,在“隴西侯”竇長君密室內抓到的一干人士,密審之下供出与王爺有切身關聯,于是侯爺當場下令誅殺,卻私放了竇長君,侯爺乃有借重王爺,以此輸誠啊!
  第四,侯爺有感李探花救駕有功,极力推荐封為“護國神仙”,沒想到李探花這小子知恩不圖報,竟然見色忘義,玷辱王爺侄女任小姐。侯爺得知任小姐与王爺關系匪淺。特別思謀,要送王爺一份大禮。
  不過,劉侯爺在密約土已有說明,提出一個條件,要王爺秘密殺了竇長君,好平分天下,表示您的誠意!因為此人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話音未了,虎帳后面闖出一人,竟然就是竇長君,气急敗坏,忿然作色厲指周亞夫,哇哇叫道:
  “臭小子!滿口胡言,沒想到我在劉王爺處盡說它的好話,暗地里卻要我的命!這還有天理嗎?”
  劉揭愕了一下,擺擺手阻止竇長君說下去,淡淡說道:
  “竇侯爺別慌!我們是老交情了,只听周亞夫片面之詞,老夫豈會相信!”
  費長房此時插嘴,冷然道:
  “話雖如此,不是劉胜親口,怎能輕信,說不准周亞夫偷蓋了劉胜的官印,蒙騙任小姐,是朝廷的密探呢!”
  竇長君一聞費長房聲援,臉色陰霾稍緩,哼道:
  “費先生所言极是!這小子不是好東西,任小姐別受騙了!”
  費長房接道:
  “李探花這小子古靈精怪,深諳道門法術,行事又不按常理倒是不可小覷。王爺要謀大事,此人恐怕才是障礙,不可不防。”
  提起李探花,劉揭就忿恨難消。
  “就是這個李探花坏了大事,要不然“狩獵場起義”早已成功,本王早就稱孤道寡了!”
  周亞夫笑而不言,解下背上包裹,置于桌面,肅手說道:
  “稟王爺:劉侯爺為了取信于您,送了個大禮,請打開錦盒看看?”
  劉揭不以為然,冷道:
  “劉胜有何禮物珍逾拱璧,值得老夫觀賞?”
  周亞夫笑道:
  “不妨看看!”
  劉揭掀起錦盒,先是一愣,繼而哈哈狂笑,目射精光,喜道:
  “好!太好了!這份禮物值得劉胜換取半壁江山!”
  竇長君与費長房大奇,赶忙探頭來看。
  這一看,費長房也大笑出聲,眼神炯炯,朗聲道:
  “恭喜王爺!此人一除,王爺大事成矣!”
  竇長君一見,頓然而如土角,急道:
  “李探花!這……劉王爺,人頭可能有假,千万則上當!”
  劉揭冷哼一聲,使了個眼色。
  費長房驟然卷出“云袖乾坤”。
  “啊……”慘叫聲中,“隴西侯”賈長君痴肥的身軀已然摔出三丈開外,“噗!”
  一聲,腦漿迸散,死于非命。
  劉揭看也不看竇長君一眼,不屑道:
  “真是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窩囊廢!李探花的人頭可假,天下人人欲得的“道門至尊令”都不曉得,真是綺孺納垮,死不足惜!”
  任天嬌舉袖抹淚,心有余恨,委屈道:
  “劉伯伯!是我犧牲色相才殺了此撩的,皇帝任他胡為,才是罪魁禍首,劉伯伯要為侄女作主!”
  劉揭拍拍胸脯,信誓旦旦:
  “阿嬌放心!劉伯伯一定殺了狗皇帝,替你出這口怨气,也只有你如此深明大義,才宰得了李探花,這是大功一件啊!”
  周亞夫見大計已逞,卻不苟言笑,一副忠心為主模樣,問道:
  “稟王爺!密約何時何地簽訂,請王爺賜告,在下好回報侯爺!”
  劉揭思慮片刻,斷然道:
  一周亞夫…回去轉告劉胜,七日后黃昏,就在臨撞之東鴻門見面!”
  周亞夫連忙打損施体,恭敬道:
  “敬領尊示,周亞夫一定轉奉侯爺。”
  任天嬌神色黯然道:
  “劉伯伯!李探花的人頭請交給我帶回去向師父稟明,再銑刀挫為壅粉,方消我心頭之恨,我也要懇求師父助您一臂之力,除掉那狗皇帝!”
  “好!很好!人頭任你處置,只要有“道門至尊令”,伯伯即可號令天下道門弟子了!”
  劉揭笑逐顏開,目送任天嬌及周亞夫离去,手握“道門至尊令”,冷笑一聲:
  “神仙是我,帝位自是探囊取物!”
  轉身招呼費長房共商大計。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