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從「狀元府」走向「墓地」

    報社的右派分子被組織起來勞動。會同大樓中新華社北京分社的右派張辛城、卜昭文、
丁寶芳、雷朋,以及北京出版社的右派王守清、陳德貴、馬知行、苑省民……近三十人之
多。其中,黨團員佔絕大多數。
    王守清,是從部隊轉業到出版社當人事幹部的。此人14歲就在晉東南沁縣參加了八路
軍。因打日本作戰有功,在1946年時,就當了碑上留名的戰鬥英雄。他身材魁梧,滿口山
西腔,他在陝北時是中央警衛師的小鬼頭,為毛主席站崗放哨,稱得起是為了締造新中國出
生入死的鋼鐵戰士。而反右派鬥爭是和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分子的決鬥,但他也被捲
了進來。熟悉他的人告訴我,王守清身上帶有戰爭留給他的彈痕。這次,他又被反擊右派的
子彈擊中了。
    和王守清個頭差不多,但沒有魁梧身材的李濱聲,不也是一個屈死鬼嗎!盛夏時節,黨
中央的理論權威刊物《紅旗》,用臥車把他接走,在請他吃飯的席間,拿出許多剪報資料,
請他根據資料為刊物畫一幅漫畫,《沒嘴的人》(副題《老實幹部獎獲得者》)就是這麼出
籠的。脫稿後李將稿放在桌子上,被報社文藝部負責人看見了。說服了李濱聲,先在《北京
日報》刊登了;後來,《北京日報》首先向李濱聲發難——他成了「陽謀」中的第一個犧牲
品。。
    批判會上,李濱聲曾據理力爭:「我並不是為報社畫的,是你們要我在報上刊發的。」
    對方回答:「就是有意叫毒草出土,讓人民鋤之!」
    不能說不巧。1957年秋冬我們從事勞動的工地,是滿清最後一個狀元的家宅。《北京
日報》說服了狀元的孫女,把這宅院的地皮買了下來,拆舊宅,蓋報社的職工宿舍。這地方
名叫「狀元府」,此時這些落難的「文武狀元」幹著刨地基、挖房槽、砸釘子、運磚瓦、挑
灰漿一類的活兒。
    1957年的冬天來得特別早,街道上的樹葉還沒落光,秋天還沒完全脫掉它的黃褐色衣
裳,外蒙古卷過的寒潮就報到了。之所以能有這個記憶,是畫家王復羊的勞動模樣留給我
的:十月末,他沒有御寒的勞動服裝可穿,穿著一件八成新的呢面大衣,還在皮領上圍了一
塊白色墊肩。於是「右派貴族」的雅號從此便粘在了他的身上。
    舉目四望,昔日那些搖筆桿、拿畫筆的「秀才」,肖像都十分狼狽。嘴裡總愛哼哼著約
翰·斯特勞斯「藍色多瑙河」樂曲幹活的陳德貴,來工地不久就折斷了眼鏡的一條腿,折腿
的那邊,他套上一根線繩,被冠之以斯維爾德洛夫的綽號。看著自己,我也不禁啞然失笑。
我身穿一件破大衣(這是我母親怕我冷,毀了一條狗皮褥子縫製而成的),上邊濺滿了泥點
和灰漿,儼然像一個專職「泥水匠」。至於那些女右派,則一律斂起昔日紅裝,頭上頂著藍
黑色帶有耳扇的帽子,簡直就和工地上的男壯工一個模樣。
    女右派幹的是把彎釘子砸直的原始簡易勞動。分派活兒的人,確實是出於照顧婦女。但
是在嚴冬的露天工地,坐在那兒幹這種輕活兒,還不如干費力氣的活兒好。她們不斷跺腳,
用嘴哈氣暖手;那邊刨槽的男右派,有的扒掉絨衣穿了單衫。「狀元府」名不虛傳,修建這
舊宅院時,地面攪拌了三合土,加上天寒地凍,丁字鎬刨下去,只留下一個小小土窩。再看
看各自的手掌,幾乎人人都震裂了虎口。醫務所彭大夫不知是出於對這些人的同情,還是施
行「革命的人造主義」,對於施捨膠布從不吝嗇,因而每人手上都貼上了橫七豎八的膠布條
條,像是戴上兩隻污濁的手套。
    迫近年底的一個嚴冬下午,我趕上和王守清一塊刨槽。這傢伙幹活也像打仗那樣,掄起
丁字鎬來虎虎生風。「噗」的一聲,一個硬土塊濺到了他的眼鏡片上,一隻鏡片頓時像太陽
光的輻射線似的,在上邊結網。我勸他去配一副新眼鏡,他用濃重的鼻音回答我說:「配甚
眼鏡?這雙眼睛長在我臉上都是多餘的,我恨自己這雙眼睛,當年沒被炮彈皮炸瞎了呢!瞎
了就甚東西都看不見了,落個心裡乾淨!」
    我不能對他的話作出反應。他根紅苗正,雖說他也被劃為右派,似乎還有某種發牢騷的
資本;我出身於地主家庭,身份應比王守清更為卑賤,不具備講怪話的任何條件。可是,腦
袋畢竟長在我自己的脖子上,嘴上不說,心裡不一定不想。王守清這段悲憤的自白,當即讓
我想起了我曾經讀過的一個意大利的電影劇本《他們出賣眼睛》。編劇以極其含蓄的手法,
用出賣自己的眼球的劇中人,象徵並鞭撻那些對社會時弊視而不見,在生活中出賣良心的人
們。王守清講的這段「反動怪話」,當然缺少電影劇本的藝術曲線,但和那個電影劇本不是
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仔細想來,這也怨不得那些人們,我們這些工地上的活標本,已對那些視力1.5的眼
睛,出示了黃牌警告。時代需要色盲、聲盲、情盲……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眼無珠的人就
應運而生。這是1957年反右遺傳下來的癌症。
    記得,在反右派鬥爭開始時,北京市委一位負責的人物,在一個大禮堂裡作動員報告。
他以徹底的馬克思主義者自詡說:「我們要把那些隱藏在陰暗角落裡的右派分子都挖出來,
把北京變成水晶般的城市!」這些話雖然十分悅耳動聽,並具有一定的鼓動力量,但是一個
唯物論者忘記了唯物主義最起碼的常識,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透明。所謂「水晶城」之說,
是地道的形而上學,神話。當然,如果人們都變成了「色盲」,眼前就只剩下單一的顏色了
——那是一種不透明中的透明,倒是可以解釋為「水晶宮」了。
    在「狀元府」的勞動工地上,還有一個戴著圈套圈的高度近視鏡的右派分子。他幹活窩
窩囊囊,沿著「馬道」往樓上挑磚運灰時,總是弓曲著水蛇腰,像個鴕鳥似的。他叫趙筠
秋,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經濟系,別看他肩不能挑擔,在批判他的右派言行時,脖子卻伸得
挺長,身條挺得挺直。那天,他嘴裡嚼著饅頭舌戰群儒,話鋒的焦點是中國官僚主義的淵
源。趙的論點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完備,必然產生官僚主義;而批判他的那些人們,
則說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十分完備,官僚主義與此無關。他一邊噴著饅頭渣兒,一邊慷慨激
昂地陳述著自己的觀點,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也許他當時那副執拗的儒雅氣質,留給我們
印象很深,所以在勞動現場,我們常喊他趙老夫子。
    最使人愜意的事情,是在上午勞動中的一刻鐘休息。我們蹲在避風向陽的磚垛旁,或者
到一間堆煤的小屋中去取暖時,徐鐘師「削髮為僧」抗拒運動,自然被常常提及,趙老夫子
舌戰群儒的場景,也常常用來解脫我們的精神空虛。但這些東西,畢竟是人所共知的,人們
需要尋覓新樂,解脫各自的煩惱。
    我本是個緘口如瓶的人,但精神上的沉重負荷似在改變我的個性。有一天,在那間堆煤
的小屋,也打開了話匣子,那是不知誰談起了「陽謀」這個字眼的含義時,我講起了鄧友梅
君的一段經歷:10月11日,北京已進入金秋時節,團中央大禮堂裡舉行批鬥劉紹棠大會。
台上坐著中國文壇的泰斗,台下坐著的都是北京市的青年文藝尖子(包括演員)。當時,北
京市文聯尚未明確鄧友梅劃為右派分子,因而友梅上台發言時,還不得不作出許多左派的姿
態來。友梅能言善辯,語意鏗鏘有聲,加上他掙脫羅網的強烈慾念,對劉紹棠違心的批判相
當出色。笑話出在友梅發言結束之後:當他紅頭漲臉,嘴巴離開麥克風邁步下台,台下正為
他有力的揭發批判,響起脆脆掌聲時,市文聯秘書長田稼突然向台下黑壓壓的群眾高聲宣
布:「同志們!不要為他鼓掌,不要被他的假象欺騙,他——他也被劃為右派分子!」
    會場頓時愕然。
    夥伴們笑了。接著七嘴人舌:
    「這是一出皮影戲!」
    「鄧友梅充當了皮影人!」
    「這出皮影該叫啥名兒?」
    「先使用友梅君,然後把他再甩出來。推完磨殺驢,招兒真高……」
    「這叫『各個擊破』。」
    「這叫『陽謀』——」
    每每涉及到政治,聊天便驟然剎車。
    在我的記憶中,這些右派夥伴們當中,和我接觸最多的要屬王復羊、駱新民、梁沙軍、
趙筠秋等人。其中最坦率、最赤誠的要算是漫畫家王復羊。他就讀於東北魯迅美術學院,在
老右中年紀最輕,又對生活最富於哲理性的思考。1957年反右派鬥爭開始後,導火線始自
於他對李濱聲的態度。他不揭發、不批判;但是有人出來揭發他了,這就是駱新民。他說王
復羊污蔑過進入東北的蘇聯紅軍,說「胡風問題構不成反革命」,「肅反傷害了一部分老同
志的心!」等等。結果,年輕的王復羊受到了二類處分監督勞動(當時對右派分六類處理:
一類送勞動教養;二類監督勞動;三類自謀出路;四、五類降職降級;六類免予處分),每
月18元生活費。駱新民(筆名駱拓),他原本是馬來西亞華僑,因其父和徐悲鴻先生私交
甚密,解放前他便從異國他鄉回到祖國懷抱,並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在1957年反右派
鬥爭中,他雖然積極批判李濱聲,又揭發了王復羊,由於他在鳴放期間曾寫過一篇文章,為
國畫大師李苦禪的待遇鳴不平,反右鬥爭仍然把他網羅在內。但他是華僑,反右鬥爭中又
「表現可以」,所以落了個從輕發落,只開除了團籍,免予行政上的降職降級處分,可是右
派帽子依然給他戴在了頭上。梁沙軍是河南人,原是地下黨員,他性格憨厚是個樂天派,因
而在右派當中頗有人緣。他走到哪兒都會受到歡迎,因為他有腰腱盤突出的毛病,幹不動重
活兒,除了在裝訂房和女人們折折書頁之外,有時也來「狀元府」工地幹些輕活兒。
    那天,北京降下了頭場冬雪。我和王守清去取勞動工具,他和女右派們一塊砸釘子時,
發現了我倆,便道:
    「喂!幹什麼去?」
    「取工具!」王守清既有鼻音,又有濃重的地方口音。
    「什麼?」梁沙軍用王守清的諧音逗趣說:「去公安局?」
    「你開甚的玩笑!」王守清一臉苦相。
    「唉!我解放前在警察局當差(地下工作),要是解放後轉業到公安局就好了;你要是
進了公安局,我一定把你給放出來。」
    「為甚?」王守清愣愣地問道。
    「名字上了碑的英雄,公安局不敢收留。」他打哈哈地笑著說,「你在陝北給毛主席站
過崗,這回我還送你進中南海給毛主席當警衛班長,要是他們不收留你,我給你寫介紹
信。」
    這個玩笑充滿了酸楚,卻也因為有人理解王守清的痛苦而寬慰了他的心。因此,王守清
一路念叨著:「沙軍是好人!只是咱們都生不逢時,趕上了他娘的五七年!」
    梁沙軍確實是個不錯的人,但是上帝分配幸運與不幸運時,並不把人的品質優劣,當成
分配的尺度。俗話說:人走背字的時候上卦攤。這也許是社會中的底層人,更容易相信宿命
論的緣故吧!
    新社會沒有卦攤,特別在堂堂北京。可是在右派中會看手相的人不少,駱新民對這方面
的知識尤其豐富。我也叫他看過手相。他說:「你愛人張滬的手相是主權貴的,將來還有盼
頭;你手相上事業紋非常紊亂,恕我直言,你一輩子可能就要大鐵鍬了。」
    「你呢?」我反問他。
    「少則5年,多則8年!」
    還是王復羊比較實際,說:「8年?再乘上2差不多了!」
    「16年?」駱新民認真他說,「那就完了蛋了,畫畫人的手不能生硫,長期不拿畫
筆,人就報銷作廢了!」
    我們陷入茫茫然不可知的迷惘之中。就像汪洋大海中的片片孤舟,前面既看不見燈塔,
更看不見陸地。儘管報社領導指出右派的前途時,引證毛主席的話:「三年怎麼樣?三年不
行五年、八年總可以了吧?」我感情上對這幾句話百聽不厭——因為我還幻想著拿筆寫小
說;但理智上總是不太相信這是真的。我胡亂猜想脫胎換骨的改造,至少要10年時間,按
照找對未來的剖析,10年後我34歲,那時青春尚存,容顏未老,精力還不到枯竭的時候,
也許還能幹點兒事業。因而,當夜深人靜,我和妻子躺在床上談論這些事情時,還自我麻醉
地背誦過李白的詩: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妻子則比我還要悲觀,她常用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來概括老右們的命運。她的論點是:光陰不會倒流回來了,沒有這
批戴上右帽的知識分子,火車照樣地開,地球照樣地轉。
    我說:「不會這樣,中國需要知識分子!」
    「你倒不見外!」她說,「人家已經把你比作狗屎堆了,你還自作多情。」
    不是嗎?報社這些右派離開辦公桌之後,報紙照常出版,書店照常賣書。
    濃重的悲觀情緒在我心扉聚集,我曾一度心灰意冷,甚至認為末日已經到來。記得,那
是1958年的4月6日,一輛卡車送我們去魯谷公社改造。新華分社的右派去了上莊,北京
出版社的右派去了何家墳。卡車前邊的另一輛車上,拉著滿當當一車被宰割過了的半扇子生
豬肉。我敏感地聯想到自己的命運,便捅了王復羊一下說:
    「瞧……」
    「看見了。」
    「會嗎?」
    「但願不會。」
    這些心照不宣的問答,實際上是打著啞謎。因為沒有人能推測出謎底,誰也卜算不出未
來的命運,以及這些「不齒於人類狗屎堆」的歸宿。我看了看卡車上的夥伴,彷彿都看見了
前面卡車上的死豬肉,有的木然的臉上毫無表情,有的故作鎮靜地噴煙吐霧。
    梁沙軍樂呵呵地提出問題:「諸位,誰吃過人肉?」
    「據說不開化的邊遠地區,還有吃人肉的。」趙老夫子慢吞吞地回答。
    「什麼味兒?」
    「酸的。」
    「那不成了『生番』了嗎?」
    「據說文明人,也有吃的。」王復羊淡淡他說。
    我聽得出來,他在隱喻著什麼。這種隱喻的密碼不能破譯出來,因為他在嘲諷政治。
    梁沙軍卻接嘴說:「要吃就嘗我的好了,魯谷公社緊挨著革命公墓和人民公墓。我願意
躺在那兒,為人民吃肉服務!」
    卡車上開起玩笑來了。有人說梁沙軍太瘦,渾身淨是骨頭,沒油水,有人說從維熙還胖
一點,骨骼瘦小肌肉發達。最後,大家在卡車上選開了「楊貴妃」,後又評論開了古代帝妃
中,到底是瘦瘦的麗人趙飛燕美?還是楊貴妃美?
    魯谷公社確實如粱沙軍所說的,界臨兩個公墓。我們改造思想的第一個驛站,就與死
亡、十字架、墓碑為鄰。特別是我和王復羊、駱新民的駐地——下莊大隊,離人民公墓、革
命公墓最近。4月6日,正值清明前後,革命公墓內因有圍牆隔擋,聽不到生者對死者的絮
語;而人民公墓就在我們村後,我們在村邊幹活,祭悼亡人的涕哭聲此起彼伏。
    這就給我們本來就充滿憂鬱的心靈上,又澆上幾分憂愁。我們是奉命來農村改造思想
的,虛心向社員們學習。可是,我們來到這兒不久,就發現在學習方向上的茫然。不,不僅
僅是茫茫然不知所學,甚至遇到了我們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5月上旬的一天,我們三個人
奉命去魯谷村,支援玉米地除草間苗。該村那位姓李的生產隊長對我們說:「同志們到這兒
來都不容易(他為什麼濫用了「同志」這個聖潔的字眼?),我這半大老粗,最佩服講實話
的人,右派是什麼?右派淨是些說大實話的人。隊裡對同志們(又是一次濫用)沒有苛求,
量力幹活就行了!」他這番話說得和顏悅色,表情和藹可親,使我們個個瞠目結舌,面面相
覷。
    按道理講,一個有堅定改造信念的人,應當對這位李隊長的話,給予駁斥;可是人家又
是負責監督和管理右派的貧下中農代表,基層政權的一員。接受他的這些觀點,那怎麼行。
他是給右派唱頌歌的,不等於否定了反右運動,否認自己的右派罪行了嗎?因而,大家都沉
默地一言不發,只有走進了玉米地,避開那位右派中的「頭人」(即報社指定的右派中間的
負責人),才敢對這位李隊長進行評論:
    「天字第一號!」
    「農民也有自己的腦裳!」
    「這叫『戲法再多變,自有明眼人』!」
    「貧下中農萬歲!萬萬歲!」
    但是,農民中也並非都是李隊長這樣的人物,我們在下莊就遇到過令人觸目驚心的事
情。比如,清明節後,一個哭墳頭的婦女,為了祭悼死者,離開墓地前把一盒點心,埋在了
墳前土窩裡。那個女人剛走,一位貧下中農就扒出來,提進自己的家院。由於下莊有「近水
樓台」的地理條件,這種事情層出不窮。一個社員向我們解釋說:「上墳是封建行為,與其
那些點心餵了地蛆,還不如裝進人肚子!」
    離我們的住房不遠,有個綽號叫「獨眼龍」的社員,他長得人高馬大,說話鏗然有聲。
據說,他祖輩人過去是盜墓人,他不偷不盜,負責遷墳抬骨一類的活兒。時正初夏,蚊子、
小咬已在空中亂飛,有一個重情義的男人,給他剛剛死去不久的情人來遷墳。棺樞不讓上火
車,屍體又已經發臭,而這個多情的男人要求把情人的完整骨架,運往他南方的故鄉。在我
們看來,這幾乎是沒有辦法完成的差事,可是那個叫「獨眼龍」的社員,卻應承下來。他刨
墳,開棺以後,硬是用刀子像剔豬骨頭一樣,把那年輕女屍的肉剔了下來,把骨頭裝進口
袋,然後,洗淨消毒讓那男人來取。
    魯谷公社距離北京市區僅僅十公里路,竟然如此古老蠻荒,使我們深深地震驚。當時,
正逢蘇聯芭蕾舞團來中國演出,因魯谷公社曾命名為中蘇友好公社,芭蕾舞團來公社演出
《天鵝湖》中的片段——「四隻小天鵝」和《吉賽爾》舞劇中的一幕。簡直若同發生了地
震,幾個和我們一起幹活的婦女社員,對我們說:
    「真怪!跳光屁股舞也不害臊!」
    「不知那些大妞兒,是不是爹媽養的!」
    「喂!你們都是喝過墨水的,說說看,為什麼要跳光身子舞!」
    「人家沒光身子,要是光著身子,咋看不見……」
    我們沒有資格去欣賞芭蕾舞劇。
    我們也無心情去回答這些問題。
    然而去欣賞芭蕾的人,偏偏又是另一個精神世界中的人,這些大娘、大嫂、姐姐、妹妹
們,都是貧下中農和他們的子女(這個村沒有地主、富農),不但藝術距離她們非常遙遠,
而且有一種抵制現代生活的本能,我們又該怎麼向她們學習呢?又學習些什麼呢?
    有一天,在村頭干整菜地畦埂的活兒。幾個男社員窮極無聊時,把一個徐娘半老的女社
員按倒在地,扒下她的褲子(他們俗話叫「開瓜」),把一根豬尾巴硬是塞進她的腿縫之
間,他們笑著,鬧著……我們只好尷尬地扭過了頭。
    一會兒封建得像「九斤老太」。
    一會兒又荒唐到無以復加。
    他們是農民,是地地道道靠修理地球,並從地球上獲取食物而延續生命繁衍後代的農
民。我突然感覺到50年代那些寫農民生活的作品,真是太矯飾了。也許從這個時候起,我
才開始意識到文學需要去偽寫真。我甚至於反躬自問自己曾經發表過的那些小說,是不是歌
頌光明生活的音符太強烈了?或許它從一落生起,就打上了為政治服務的胎記,使自己的藝
術視野沒有投射到這塊粗獷的原野上來。
    畫家王復羊對此也深有所感,他對我說:「我們在政策上就把貧下中農神秘化了,其實
大家都是肉眼凡胎。」
    畫家駱新民的語言更為刻薄。他說:「把右派弄到這兒來,本身就是一種愚民政策,讓
知識分子變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群氓。」
    「比方代的發配,只是臉上缺少個印記。」我說。
    駱新民非常後悔自己從馬來西亞回國求學,他唉聲歎氣地搖著頭:「早知今日……早知
今日……」
    我非常同情他,便答出下一句:「何必當初……何必當初……」我還把在我劃右之後,
偶然間撥台播到了日本台,日本如何抗議中國迫害艾青、丁玲的新聞,告知王復羊和駱新
民。好像只有這樣,心中的鬱悶之情,才能平復一點似的。
    當時,我妻子張滬的改造地點在焦家墳,離下莊有一里多地。晚上,有時她和趙筠秋來
下莊聊天,大家議論的多是對反右派鬥爭的看法。她重理性思維,說話尖刻。「趙老夫子」
是學經濟的。大家湊在一起,難免對各自所在農村談些看法。當時,中國剛剛擂響大躍進的
戰鼓,勞民傷財的深翻土地以及大煉鋼鐵之舉,已開始在京郊農村風靡。我們認為總路線,
大躍進,人民公社——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口號,都是「烏托邦」,是「殺雞取蛋」,破壞
了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和諧。這些看法,時隔二十多年後,已被歷史檢驗屬於絕對正
確。但在當時,卻等於在自織羅網。加上當時我從新華書店買到一本內部發行的《南共第八
次代表大會政治綱領》,在勞動之餘翻看,並借給駱新民和王復羊閱讀過,儘管我們翻看它
時,無意從「南共綱領」中吸取什麼東西,但是已經是在為自己自掘陷阱了(後邊再向讀者
談及)。
    在下莊的日子,使我難以忘懷的,除了有農民的蠻荒、落後一面之外,也還有農民的寬
厚和真誠。該隊韓隊長,出於照顧我們,總是把我們幾個安排在婦女隊幹活,她們雖然都知
道我們三個人,人人頭上都頂著「雷」,卻從不刺激我們以顯示貧下中農的自我優越。相
反,她們有不明白的問題,還常常詢問我們,我們以「大娘」、「大嫂」稱呼她們,她們則
稱呼「老從」、「老王」、「老駱」。
    當然,在村裡壯勞動力不夠用的時候,我們這三塊紅土,也要頂替硃砂使用。留給我印
象最深的,不是深翻土地時的揮汗如雨,也不是放衛星時的挑燈夜戰,而是在盛夏時節,拿
著鍬鎬去刨墳坑。
    1958年火葬還沒有完全普及,因而人民公墓的穴坑總是鬼滿為患,下莊地址公墓近
鄰,刨挖墳坑就成了「家常便飯」。我無法描述我幹這件活兒時的心情,除了精神上的高度
壓抑以外,還有嗅覺上難以忍受的痛苦:夏日炎炎,驕陽似火,跳進坑穴去掄鎬刨著沙石,
已使人昏昏然若同木偶。腳下還要穿著高幫膠靴,以隔開腳掌和附近墳內洇滲過來的臭水。
我一生中聞過各種臭氣,但都無法和腐爛屍體上淌出來的黑水臭氣相比。那是一種鹹臭、惡
臭。即使你戴上三層口罩,也能使你五臟翻江倒海。我第一次幹這活兒時,嘔吐不止,幾乎
把膽汁都抖落出來,而和我一塊掄鎬刨坑的社員,鼻子似乎患了傷風感冒似的、對這種氣味
毫無覺察,一邊往下掘坑一邊還哼哼嘰嘰地唱著小曲。他們不像我們三個老右,只偶爾幹上
一天。這些農村中的壯漢,成年累月地在這塊沙石地上挖刨。我十分敬佩他們的耐性,常
想:也許只有中國農民,才具有這樣獨特的精神吧?!
    在下莊生產隊還練就了我的一雙鐵肩膀。我們經常和下放幹部一起,從千米左右的一個
水泵房,往公墓石碑前的小松柏樹行子擔水。由於擔水路程較遠又帶有某種競賽的性質,我
自不甘落後,所以肩膀結出層層血瘢後,就成了一塊僵硬的死肌肉。它再也不怕磨,再也不
怕壓,尤其使我欣慰的是,我很快學會了擔著滿噹噹的兩桶水,在行走中輕鬆自如地倒換肩
膀,忽兒頭一低讓扁擔從左肩轉向右肩,右肩累了,再從右肩轉回左肩。這是我勞動改造生
涯中,最早獲得的第一個適應生活的本領。
    達爾文曾有名言警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認為這種生存本能,不但動植物具有,
被稱為「萬物之靈」的人,更具有這種適應的本能。比如:在魯谷村改造的漫畫家李濱聲,
曾以一張《沒嘴的人》和另一張《四世同堂》的漫畫,震驚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英國的
《泰晤士報》曾於1957年轉載)。但此時在魯谷村的泥屋裡,伊然像個西北高原上的老農
了。一頂破了了簷的遮陽草帽,半遮半蓋地露出他那張黧黑黧黑的臉,赤板脊樑上留下7月
驕陽烤燒的痕跡——層層曬成燎泡的白皮。此公昔日多才多藝,除去是著名的漫畫家之外,
還是能在舞台上表演大變活人的魔術師。解放前他還曾以「浴非」的藝名,在《呂布戲貂
嬋》、《轅門射戟》、《白門樓》等戲中,飾過驕橫不可一世的呂布。此時,呂布大戰劉、
關、張之氣勢,已蕩然無存。有一天,他拿出一個自刻的大圖章給我看,上刻篆字「魯谷辛
農」。
    這種對環境的適應完全出自於人的本能。在右派的改造學習會上,人人都神態嚴肅他說
要老老實實改造自己的右派思想、立場、觀點。這種虔誠也並非矯飾,好像一到這樣的會場
上,自己就當真犯了什麼大罪似的。你一句,我一句,都檢查得全面而深刻。可是一到現實
生活裡去,親眼目睹的現實,又支持自己右派思想氾濫。比如:公社化後第一個舉動,就是
把魯谷和下莊社員們家庭伙食合併成一個大食堂。中午收工時,熱汗淋淋的面孔,排成長長
一串,等待著食堂窗口遞出來幾個窩頭和一碗菜湯。我們排在長長隊伍的後邊,沉默地面對
生活的驟變。難道這就是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嗎?難道那一座座小土高爐真能煉出1080萬噸
鋼來?站在這兒排隊領食真是先進事物?如果有哪一家的兒媳生了娃子,窩窩頭、白菜湯能
補養身子嗎……問題走馬燈般地一個接一個盤旋在腦袋裡,在這一霎間,我發覺自己成了一
個兩面人,會下以矛攻盾,會上以盾折矛。兩種虔誠交織在一起,像兩盤石磨一樣,碾碎著
我的一顆心,常常使我在矛盾中不能自持。會上提出改造右派觀點是真的,會下對大躍進、
大辦食堂,大煉鋼鐵吹冷風發牢騷,更是真的。
    給我留下最荒唐記憶的事兒,要屬「大躍進」中的一個小小插曲——世界聞名的消滅麻
雀戰。市區機關。工廠,學校。兵營。市民……全體總動員。郊區人民公社貫徹這一決定
時,韓隊長在下莊的廣播中喉嚨嘶啞地喊追:「社員同志們,消滅麻雀是毛主席交給的政治
任務,咱大隊要家家戶戶全體出勤,做到人人手裡有銅鑼,人人手裡有彈弓,嚇唬麻雀的鑼
鼓不夠用,就把臉盆拿出來敲。你們要記住一條,不讓麻雀在樹梢、房簷上落腳喘氣,累死
這些糟蹋糧食的小兔崽子……」這天,北京市內鑼鼓喧天,街街巷巷、角角落落都有「重
兵」把守,成為建國以來別開生面的盛大節日。
    我的具體任務是警戒一片松樹林。
    武器——大隊發給我一把打鳥的彈弓。
    清晨、我是帶著窩窩頭進入陣地的。同時,口袋裡悄悄裝上一本小說——蘇聯作家肖洛
霍夫的《一個人的遭遇》。這是下莊周圍最大的一塊綠蔭,七枝八杈蓬蓬鬆鬆的老松樹,在
我頭頂上織成一把大大的遮陽傘。我躺在一座墳的墳坡上,嘴裡嚼著窩窩頭,兩眼望著松枝
間飄動的浮雲,覺得非常好笑:中國地域遼闊,天上飛的麻雀無其數,它們在哪兒落腳都能
生存,怎麼能把這些小東西消滅殆盡呢?中國是瘋了,還是中了魔症?我又想起近兩天報紙
上的頭版新聞:XX公社深翻土地5尺,今年早稻畝產萬斤。稻子密得能在上面滾石碌碡,
而居然不掉下去。我的天!這不是《天方夜譚》中的新神話嗎?而這些新聞端莊地印在黨的
機關報刊上,旁邊還配發群眾圍觀「衛星稻田」盛況的照片。
    一群麻雀逃到松樹林避難來了,我從墳坡上跳起來,嘴裡喊著,投石轟趕。這些驚弓之
鳥,剛想在樹梢上落腳,又「忽」地一下飛跑了。它們在天空嘰嘰喳喳,發出奔逃的哀鳴。
我又躺在墳坡上了,並且從衣兜裡掏出《一個人的遭遇》,可是我的目光沒落在書頁上,卻
被松樹枝杈上跳躍著的一隻小鳥奪走了。小時候,我在故鄉的柳樹行子裡見過這種鳥兒,學
名叫什麼我不太清楚,故鄉人都管它叫「柳葉」。因為它的軀體實在太小了,比一片柳葉大
不了多少。
    不知是它受了驚嚇,還是它此時不喜歡唱歌,它只是從一個枝權跳到另一個枝杈,尾巴
一翹一翹地戳向天空。它很孤獨,這片松樹林子裡只有我和它,我突然觸景生情,自己不就
是那隻小小的「柳葉」嗎?
    「嗚……」我向它吹口哨。它並不理睬我。
    「嗚……」我再次吹響口哨,想逗出它的歌喉來。
    這時,又一群麻雀飛向松林。我迫不及待地從墳坡上爬了起來,揚著手臂去驅趕麻雀,
等到麻雀被驅除出境後,我發現那隻小「柳葉」也消失了。
    我沿著松樹林轉來轉去,脖子都仰酸了,再沒有找到那隻鳥兒。我很惆悵,好像丟了什
麼貴重東西似的,一聲吆喝,使我驀地一驚:「瞅你霜打了似的,怎麼不轟趕『老家
賊』?」我回頭看了看,是在魯谷村改造的梁沙軍手提著一根棍子,竄到下莊的地界裡來
了。還沒容我說什麼,他就笑嘻嘻地嚷道:「我日他娘,麻雀打跑了,共產主義就到了。」
    我說:「你活膩了吧?」
    他仍然笑得合不上嘴:「就地解決更好,這兒靠近人民公墓。我日他娘的,我還沒有
『人民』的資格哩!真斷了氣兒該埋在哪兒?」麻雀戰後的不幾天,他從魯谷到下莊來,非
要我們陪他去看看公墓不可。由於我們三個人經常在那兒幹活,早已喪失了新鮮感,表示不
願意去。但他執意要我們陪他去散散心,我們只好捨命陪君子。
    至今我還記得那是個麻陰天氣,由於太陽被雲彩遮住,一座座土墳、石棺都籠罩在灰色
當中。倒也不錯,比暴曬的蒸烤要涼快一些。我們背著手,悠閒地在墓地中穿行著,那神氣
不像巡視死亡之國,倒像瀏覽兩旁地攤上的商品。梁沙軍情緒要比我們興奮,他不時停下腳
步看看墓碑上的姓名,以及石碑中鑲嵌進去的死者照片。當他走到一座石棺面前,突然向我
們招手:
    「喂!過來看哪!」
    不用走過去看,我們也知道使他感到好奇的是一座合葬墓。那是解放後我國第一批去蘇
聯留學學生的石棺,正值豆蔻年華的一男一女,在國內就是一對情侶。一天,他和她在列寧
格勒涅瓦河上划船,被風浪捲入河底。留學生們為了表示對他和她深切的懷念,屍骨運回祖
國後,集資立碑,把他們合葬在這座石棺之內。我們初到下莊時,就仔細地觀看過這個石
碑,上面除了這兩個留學生的姓名和死亡緣由之外,把他們的照片也肩挨肩地鑲在石碑中
間。因怕風吹雨淋,死者的靈魂不得安寧,這兒石碑上鑲嵌著的照片,一律用透明的玻璃紙
蒙著。這兩個死在遙遠異國的中國之魂,此時正從發黃的玻璃紙背後,向我們微微而笑哩!
    「走吧!」我們催促他。
    「這一對留學生長得很漂亮。」梁沙軍目不轉睛。
    「自古紅顏多薄命!」我說,「他倆到天國去結婚了!」
    「再浪漫蒂克,也不如在人間活著。」駱新民說,「當然要是活到1957年,一對兒都
戴上右帽!倒也是死得其所。」
    「諸位老弟,要是我有那麼一天,我請你們也給我弄一個石頭棺材。不,砌個水泥的也
行。」梁沙軍一副樂天派的架勢,打著哈哈說,「不過,當你們路過這兒的時候,千萬別忘
了一件事,就是把大躍進中的新鮮玩意——諸如小土爐的鋼超過英國趕上美國啦!什麼『對
右派進行大赦一律摘了右帽了』等等,及時向我匯報。我日他娘的,我這個黨員聽了會從棺
材裡蹦出來,高興得起死回生的!」
    他笑了。我們也笑了。
    誰也沒有想到,他久久在公墓中徘徊穿梭,竟是一隻受了傷的鳥兒在為自己尋覓永久性
的安息巢穴哩。
    一年後的1959年冬天,我手中無有鮮花,卻帶著無限悲傷,到這兒來哭沙軍——這是
後話。
    當然,在苦澀的精神沙漠中,也並非沒有詩情。在1958年的改造日曆上,留給我印象
最深的是王復羊的結婚。藉著回城休假的一天,我們為他和她的結合舉行了簡單的歡慶儀
式。
    婚宴是在裱背胡同口內一個四川擔擔麵館舉行的。兩間鋪面房裡有四五張餐桌,我們七
八個人佔了一張圓桌。幾碟酒菜,一瓶燒酒,主食是碗裡放了不少辣椒面的細麵條。之所以
弄得這麼簡單,主要是怕聲張出去,說右派分子們借王復羊結婚在搞集會。梁沙軍則從另一
面解釋這個問題,他端著酒杯說:「咱們都劃定到資產階級圈兒裡來了,這回辦個無產階級
的結婚儀式,說明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考慮自己的思想改造。」
    「擔擔面很長,象徵你們能夠白頭到老!」趙老夫子——趙筠秋說。
    我說:「裡邊有辣子,祝願你們的未來有滋有味!」
    我妻子張滬說:「讓我敬天下的頭號賢女子一杯!現在時興『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當
頭各自飛』。可這位崔振國,不但沒有終結和王復羊的戀愛關係,反而提出和這個每月十八
大元的右派結婚。這樣的女人天下難尋。」
    崔振國(現在為北京畫院國畫家)臉紅了:「謝謝大家!謝謝大家。」
    是的,在這方寸大小的擔擔麵館,崔振國的形象實在是夠崇高的。首先,她是惟一的人
民,而這個惟一的人民,卻死心塌地要嫁給右派,王復羊曾委婉地請求她另作抉擇,以免耽
誤了她的一生,而崔振國對此九死而不悔。她的所在單位,用另一種方式提醒過她,如果她
與王劃不清界限(包括與王結婚),她將被調離到遠離北京的邊城去工作。可是崔的抉擇
是:寧捨北京,不棄復羊。因此,我們為他倆操辦的簡單婚宴,具有兩重意義:一、歡慶有
情人終成眷屬;二、喜劇在人生中永遠是短暫的,婚宴也是送別的宴會——崔振國為此情願
去大西北,王復羊將隨她一塊去邊塞改造。
    碰杯聲中,不知誰吟了一句古詩:「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復羊淡淡他說:「北京對我已陌生了。」
    梁沙軍則用另兩句古詩驅走愁云:「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王復羊微微一笑:「對!都知道右派分子是反動派!」
    苦笑聲哄然而起,接著是一片沉寂。
    離別的依依之情,蓋過了婚宴的歡快之情,給這個小小的擔擔麵館,蒙上了一層不可名
狀的憂鬱之色。在這種氣氛中,我哽咽在喉,似有千言萬語要對他們傾吐,但是一句話也說
不出,這酒實在太苦了。
    梁沙軍卻依然在開著令人心碎的玩笑:「……離開北京不要緊,等你們生了娃子,把娃
子裝在信封裡郵來,我養活著,給他上北京戶口。」
    「你有什麼權力?」駱新民問。
    「我是老警察呀!」
    「你自己能不能長期在北京落腳,還是個未知數呢!××不是講過了嗎,把北京變成透
明的『水晶』城?」
    「好。那就等於我剛才的話沒說。」梁沙軍嘻嘻地笑逍,「諸位,我請求你們別在這喜
慶的日子,個個像林黛玉一樣愁鎖眉梢了,把杯中的殘酒乾了它!」
    「干!」
    這一天,我過得非常充實。因為我在冷寂的沙漠中發現了詩情。它像一株大漠中的駱駝
草,在乾裂的、沒有水分的劣質土壤上萌生,在那人情淡如水,愛情若同衛生紙一樣廉價的
年代,振國對復羊君的感情,可謂無價。它久久地震撼著我的靈魂,並如一座詩的豐碑矗立
在心。
    不久,奔赴大西北的列車,終於把一對在苦難中結合的戀人,載往了關山萬里的青海
湖……
    ------------------
  亦凡書庫 掃校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