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馬尼拉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位於菲律賓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呂宋島西岸,東南瀕臨天然優良港灣馬尼拉灣。巴石河將馬尼拉分成兩個部分,河上的6座橋樑把市區南北兩部連接起來。終年溫和濕潤的氣候,綺麗多姿的熱帶風光,引人入勝的名勝古跡,使馬尼拉成為東南亞的一處旅遊勝地。
  在中國的古書中,有許多關於馬尼拉的記載,曾稱為「曼尼拉」、「岷尼拉」、「麻尼拉」、「馬尼刺」等。當地人稱它為「小呂宋」,這自然是因為它座落在呂宋島上,而華僑則簡稱它「岷埠」。關於馬尼拉這個名稱,有著許多種解釋。一說是名稱來源於當地土語「馬伊尼拉」,意為灌木叢,據說當年建城時,這裡是一片雜草莽莽的灌木叢。說是來源於當地的民族語言他加祿語,意為「潮水淹沒之地」,這是因為城市地勢低,海水漲潮時,馬尼拉灣的河水經常淹沒街道。一說是在他加祿語裡,「馬」意為「有」,「尼拉」意為「靛青」,合起來意為「這個地方產靛青」。說是在公元16世紀中葉,西方殖民主義者佔領了這裡,在一片尼拉水草的地方填土建房,築起城市,將城市命名為「馬尼拉」,意思是「尼拉草之鄉」。
  還有一種說法是,過去城裡的街道是土路,晴天風一吹便塵土飛揚,雨天滿是泥漿,馬拉車走過,車輪上的泥團越滾越厚,木輪變為泥輪,看上去好像馬拉著泥團滾動,一些華人風趣地把這種現象叫做「馬泥拉」,後來演變成「馬尼拉」。
  馬尼拉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早在公元16世紀已是著名的商港。1898年,美國取代西班牙的統治以後,馬尼拉市區逐漸擴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馬尼拉遭到嚴重破壞,處處斷垣殘壁,一片淒涼景象。1946年菲律賓獨立後,馬尼拉得以重建。1975年,馬尼拉同附近的都市合併稱為大馬尼拉,城市範圍包括馬尼拉、奎松、帕賽、卡洛奧坎4個市和瑪卡蒂等13個區。1976年11月,馬尼拉被確定為首都。今天,人們所說的菲律賓首都,是指大馬尼拉,面積約630平方公里,人口近800萬。在最近幾十年中,馬尼拉發展迅速,已成為亞洲的現代化大都市,被人們稱為「亞洲的紐約」。漫步市區,市容整潔,街道寬闊,林蔭如蓋,繁花吐艷,是一座熱帶花園城市。著名的羅哈斯海濱大道,長達10公里,沿著往前走,可以飽覽馬尼拉灣著名風景。浩渺無際的海面,陽光照射,粼光閃閃,極目遠望,令人心曠神怡。海灣岸畔,鱗次櫛比的高層建築掩映在排排棕櫚和椰林中間。各建築物之間,有寬闊的馬路,廣種樹木,遍植花草。海濱終年是一片青翠,花木輝映,是人們休息、娛樂的好地方。每到黃昏時分,晚霞把沿岸建築、樹叢、海面上的貨輪染上一層淡紅色,此時漫步在這條平坦寬直、樹影婆娑的海濱大道上,迎著柔和的海風,欣賞迷人的夕照,那詩情畫意般的景象讓人留連忘返。
  市區可供遊覽的名勝古跡很多,著名的有馬尼拉教堂、聖奧古斯丁教堂、聖地亞哥古堡等。那些滿佈苔蘚的古老教堂,看上去外表陳舊,然而工藝精細,式樣別緻,巧奪天工,富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聳立在馬尼拉灣以南一塊填海造地而成的70公頃土地上的有國際會議中心、文化中心、民間藝術劇院、國際貿易展覽中心、椰子宮等現代化宏大建築,許多建築物高10層以上,同市區的古老建築構成一幅奇特的城市景色。市內還有華僑聚居的中國城、瑪拉卡南宮,郊區有百勝灘的急流和瀑布、達爾湖等天然奇景。馬尼拉給旅遊者留下的突出印象是:市區建築是東方與西方、質樸與繁華、古老與時興的混合體風格,城市風光富有濃厚的熱帶情調。
  馬尼拉不僅是菲律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幾乎集中了全國工礦企業的一半,主要有紡織、搾油、碾米、煙草、制糖、麻繩等加工業。由於馬尼拉灣是具有天然條件的優良港灣,因而馬尼拉又是全國物資進出口之地和貿易中心。馬尼拉灣港闊水深,港內有現代化設施,可以同時停泊萬噸級的海輪20多艘。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