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利比亞首都和最大港口的黎波里,位於國境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自古便是重要貿易中心和戰略要地。 國際上有兩座城市名叫的黎波里,一座是位於阿里河口的黎巴嫩北部港市、北黎巴嫩省首府的黎波里,這座城市建於公元前700年,現為黎巴嫩全國第二大城市,是這個國家的商業、工業和旅遊中心,人們習慣地將這座城市稱為東的黎波里;另一座便是利比亞的的黎波里,為全國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人們習慣地將這座城市稱為西的黎波里。十分有趣的是,這兩座城市都是聞名的歷史古城,而且都是阿拉伯城市。阿拉伯人為了區別兩個的黎波里,便將黎巴嫩的的黎波里(即東的黎波里)稱之為「塔拉布盧斯——沙姆」,將利比亞的的黎波里(即西的黎波里)稱之為「塔拉布盧斯—— 加爾卜」。兩個的黎波里的名稱均來源於希臘文,意為「三座城市」。東的黎波里是指古城推羅、西頓和阿臘達斯;西的黎波里是指古城奧薩、佈雷撒和萊普蒂斯。本文則介紹利比亞的的黎波里。 提起的黎波里這個名稱,除用作城市名稱外,有時指的黎波里市的塔尼亞地區,有時甚至用來泛指整個北非地區。的黎波里作為城市名稱,有著一段漫長的歷史。的黎波里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公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這就是奧薩、佈雷撒和萊普蒂斯,統稱為「的黎波里斯」。公元365年,地中海地區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特大地震,3座古城中的佈雷撒和萊普蒂斯在這次地震中被徹底毀滅,唯有奧薩古城倖免於難,雖然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但整座城市還是存在,歷經滄桑,發展成為今天的的黎波里市。 公元前145年到公元450年,羅馬人佔領奧薩城達600年之久;從公元450年起,汪達爾人侵佔達80餘年;公元533年到645年,又被拜占庭統治了100餘年。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佔領這座城市,以此作為定居點,將此地仍然稱為的黎波里,並在這裡傳播伊斯蘭教,使伊斯蘭文化在此地生根,進而在北非地區迅速發展。1510年西班牙人征服這座城市,1551被奧斯曼帝國佔領,1919年到1943年成為意大利的殖民地,從1943年起由英國人統治。1951年,利比亞宣佈正式獨立,的黎波里被定為首都。 從當年的奧薩城發展到今天的的黎波里市,這座城市一直保持著濃厚的阿拉伯傳統風格和特色,舊城區最多的古跡便是清真寺,有建於公元10世紀、重建於17世紀的最古老的查梅勒清真寺,有始建於1736年的最著名的卡拉曼利清真寺,有建於1883年的最大的古爾吉清真寺。舊城區也稱為「紅堡」,突出阿拉伯集市的特點,街道狹窄彎曲,貨攤排列擁擠,部分街道上面蓋有頂篷,防雨防曬,可以全天候售貨。 古香古色的街道,繁華喧囂的集市,高牆深院的住宅,精雕細刻的古寺,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典型的阿拉伯古城的風景畫。 人們知道,利比亞是非洲地區領土遼闊的國家,但境內90%以上的土地是沙漠或半沙漠,素有「沙漠之國」的稱號。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則是地處撒哈拉沙漠北部邊緣、地中海南岸的一片綠洲,市區樹木繁茂,花草競生,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尤其是夏季遊覽療養的勝地,因此人們將這座城市稱為「沙漠中的旅遊城」。 如果說的黎波里的老城區保持著古老的阿拉伯東方色彩,而新城區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現代化都市景象。新城座落在西市區,高樓大廈鱗次櫛比,街道寬闊筆直,兩旁棕櫚成蔭,街心公園眾多,園內綠樹錦簇,鮮花盛開,噴泉湧射,如一顆顆綠色珍珠散落在市區各處。新城區也有許多名勝古跡,如羅馬天主教堂(於1970年改為清真寺)、座落在綠樹鮮花叢中的呈摩爾式建築的白色王宮以及羅馬時代的牆垣。 從海上了望市區,公元16世紀西班牙人建築的城堡歷歷在目。城市北部的港口,年吞吐量超過500萬噸。擁有150萬人口的的黎波里市,工業產值佔全國總產值的一半以上。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