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加納首都和港口阿克拉,位於國境東南部,座落在西非大西洋幾內亞灣畔,是非洲最臨近0°經線和0°緯線的大城市,絢麗的陽光,鮮艷的花朵,綠色的樹木,藍色的海水,襯托得這座濱海城市十分美麗。 阿克拉地處阿克瓦皮丘陵地帶的一個小盆地內,不過幾經滄桑,現在已經無法辨認出這個小盆地了。阿克拉是一座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城市。早在公元15世紀末,歐洲人來到阿克拉附近海岸地帶的時候,阿肯族和加族居民已在這裡建起村莊,定居下來,並把這個地方稱為「恩克朗」。在阿肯語裡,「恩克朗」意為「黑螞蟻」,據說當年村莊周圍有很多黑螞蟻築的蟻塚。歷史上,葡萄牙人、荷蘭人、瑞典人、丹麥人、英國人先後到達這裡,實行殖民統治,展開貿易競爭,掠奪當地資源。到1876年,英國殖民總部從西面海岸的邊角堡遷移到阿克拉,這座城市便成為「黃金海岸」殖民地的首府。 從此以後,阿克拉便成為加納的政治和經濟中心。1957年3月,這個國家宣佈獨立,將原來的國名「黃金海岸」改為加納,並於1960年7月宣佈成立共和國,阿克拉也就成為加納共和國的首都。 阿克拉是一座風光十分秀麗的非洲熱帶城市。漫步阿克拉海濱,只見一裸棵棕櫚樹矗立海天,還有許多木瓜樹、香蕉樹和芒果樹隨風搖曳。海面上那些繪著彩紋的兩頭尖的小木船在風浪中出沒,漁民們在撒網捕魚。這一切恰似一幅富有濃厚詩情畫意的自然畫卷。阿克拉海濱,也是理想的天然浴場,從早到晚,人山人海,人們在這裡游泳、划船或進行日光浴。每逢公休日或節假日,海濱一帶更是熱鬧非凡。 歷史上,阿克拉所在地區曾經數次發生地震,城市受到嚴重破壞,而勤勞智慧的加納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把城市建設好。特別是國家獨立以來,舊城市殘破的痕跡被逐漸剷除,一幢幢高層建築拔地而起,市區車水馬龍,商店顧客盈門,到處是一派興旺景象。 阿克拉約有100萬人口,依山傍水,西部為老市區,東部為新市區。在非洲,阿克拉以英雄的城市著稱,這裡到處可以看到當年加納人民同外國殖民者英勇鬥爭的歷史遺址。 在城市東南角海濱,聳立著一座白色古城堡,即克裡斯琴博堡,昔日為殖民總督府,現在是總統官邸。在克裡斯琴博堡附近還有葡萄牙修建的詹姆士堡和荷蘭人修建的克勒弗吉爾堡(後改稱烏捨爾堡),因這兩座城堡是專門用來關押奴隸的,俗稱「奴隸城堡」。城堡背靠大海面對大陸,城牆很厚,堡內有巨大的地下室,地下室裡有出海的通道。在奴隸貿易盛行的200多年時間裡,不知有多少貧苦的非洲人從這裡被運到美洲大陸淪為奴隸,也不知有多少人因不堪折磨而慘死在城堡裡。這裡曾經多次發生奴隸暴動事件,奴隸們也曾一度佔領過這幾座城堡,但後來都被血腥地鎮壓下去了。可以說,城堡的每一塊磚、每一塊石頭上都沾滿了非洲人的鮮血。 克裡斯琴博堡對面有一條大街被稱為「2月28日路」,這裡曾於1948年2月28日爆發了英國殖民當局屠殺加納退伍軍人的震動非洲的阿克拉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7萬加納人被英國人征去,在英國軍隊服役。戰爭結束後,他們復員了。1948年2月28日,數百名復員軍人為了要求英國殖民當局實現其在戰前保證復員軍人的生活和工作的諾言,在大街上舉行遊行示威。殖民當局竟下令開槍射擊,當場打死3人,打傷數人。消息傳開,阿克拉全城群情激憤,又舉行了空前的群眾性示威,殖民軍警又一次實行鎮壓,打死29人,打傷237人。殖民當局的暴行,激起了加納全國的鬥爭怒潮,從城市到鄉村,到處是遊行的隊伍,人們散發傳單,發表演說,搗毀英國人的商店,襲擊警察署和監獄,前後持續一個多月。這次鬥爭為爭取加納獨立奠定了基礎。9年後,加納獲得了獨立。加納獨立後,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這個為爭取獨立與自由而付出鮮血的日子,將這條大街命名為「2月28日路」。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