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現在年屆中年的一代中國女性在青春期前後都或多或少經歷過對性徵發育的恐懼與反感,甚至是對於男女戀情的恐懼和反感。這種感覺同以「文革」為巔峰期的近幾十年的禁慾主義社會氛圍不無關係。近十幾年來,雖然隨著國門的打開,社會風氣比過去開放了許多,但對於過去幾千年儒教文化和幾十年革命意識形態所造成的禁慾氛圍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即使現在已經完全改變了(我不這樣看),瞭解一下過去發生過的事情和其他女性所經歷過的惶恐,也是很有必要的。 對第二性徵發育的恐懼和反感 「我十幾歲胸部就開始發育了。我從小上藝校,經常要練功,練功時穿得很少,有人就對我說,你應該戴胸罩了,抖得那麼厲害多難看。 我覺得特別不好意思,從此以後我就總習慣含著胸,不敢挺胸,走在大街上都習慣性地含著胸。可是舞蹈又要求打開胸。老師就說我。我不願戴胸罩,覺得一戴上就是婦女了,不純潔了似的。我回家和媽媽說:同學都說我了。媽媽就給我做了個胸罩。」 「記得我初中的時候,女同學們不是比誰的乳房大,而是比誰沒有乳房。還記得我那會兒總是使勁用書包帶壓著乳房,讓別人看不出來。當時受的就是那種教育。從來沒想到性可以是美的,自然的。現在看到女孩的小乳房發育起來,覺得很美。臉上的青春痘也挺美的。」 「我原來一直以為胸部高不好,後來才覺得好。」 一位後來在性方面相當活躍的女性這樣回憶當年的情形:「我媽特封建,從沒對我們做過性教育。一切女性特徵都要掩飾起來。那個時代,無論是來月經,還是結婚生孩子,凡是女人的東西都看得比較下賤。乳房使勁勒著,還駝著背,怕人看出來;夏天我都不穿短袖衣,怕露胳膊。」 有時,性壓抑已經轉化為民俗的形式,成為不可逾越的規矩,這一點在城鄉對比中更容易看出。一位嫁給農村出身的青年的前女知青說:「我們剛開始有點不協調,有一次我回婆家去看他。一下火車,他看見我穿裙子就不高興了,當地的女人都不穿裙子。我說,怕什麼?他說,這是農村啊!我有一個殺手鑭,碰到他不聽話我就說:你要不聽我的,我就挽你的胳膊。他馬上就依我了。」 性壓抑或反性的環境甚至造成了一些女孩的「男性化」,這是它最極端的結果。有一位女性對自己生活中的這個「男性化」過程做了如下的描述:「我不喜歡自己的男性化。記得來月經前我是個典型的女孩,看人總用害羞的眼神。我羨慕那些男性化的女孩,覺得她們不受人欺負。正在我這麼想的時候,正好有個轉學的機會。我就處心積慮觀察別的女孩,利用這個機會讓自己變了個人。我媽那時在國外,回國後見到我的樣子說了這麼句話:文文靜靜的女孩怎麼就成個野小子了。她還帶我去看過一個學心理的,他說,女人的一生有兩大關口,一個是來例假,一個是更年期。」這位女性後來結了婚又離了婚,據她說:「我前夫說沒有男人會喜歡我,因為我的性格像男的。只有女人才會喜歡我。」 對戀愛的恐懼和厭惡 「我初中時寫了入團申請書,團支書就老來找我談話。我倆談話時總是坐得隔一兩尺遠,談話內容都很正經。我當時很單純,什麼都不知道,後來才知道他是想跟我好。直到『文革』時我們倆在一個組織,他給我寫了封信,我才想起來。他給我寫信時,我覺得自己有種受侮辱的感覺,把信撕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還不解氣,還要在地下踩、踩、踩。那時男女界限很嚴重,我從心裡覺得這事很髒,就經常惡作劇似地罵他。他對我的感情流露很明顯,老想跟我在一起。可是同學聚會只要有他在場,我就渾身不自在。也不是怕他做什麼,他其實沒動過我一個指頭,只是覺得髒,討厭他。我老當著同學們的面嘲笑他罵他,他也不生氣。 後來時過境遷,我感到這樣對待他是不對的,但再也沒有機會找他道過歉。我想,當時對他本人的反感和對這類事的反感都有一點。」 「初中有男生給我寫信,我覺得髒,覺得不應該,就交給老師了。」 一位女性回憶了她在「文革」中渡過的青春期,講述了那時一個敏感的女孩所處的環境對她性格的扭曲:「我去兵團的時候是十五歲,在一個過去的勞改農場當車工。我從小學過唱歌、跳舞和畫畫,所以經常要畫板報什麼的。那時我很敏感,因為我老被人謠傳各種可怕的事情。如果回北京就是去打胎了,好可怕的謠傳!所以當時我不和任何男孩說話。有一個男孩,我每次去拉料,他都主動幫我裝車。有一次,我在車間畫板報,一邊畫一邊唱歌。我不知他一直在偷偷看我。我下來後才發現他,我上了火,覺得不能原諒這個偷看偷聽我的人。他對我說:別人說的我都不信。我卻大聲對他喊:混蛋!後來我有點後悔。那時我挺矛盾的,又想接受他的感情,又怕別人議論。後來多年以後,我們都回到北京,有一次我突然在公共汽車上遇上他,我看他走了過來,就趁開門時一下溜掉了。」 一位女性講起小學時聽到人講結婚的事的反應:「我班上有個學習很壞的男孩,有一次他對我說,長大以後第一個娶我,第二個娶××(我的一個女友),當時氣得我直哭,好像受了侮辱似的。」 「我大約是15歲對異性開始有好感的。從那時開始就有男孩追我。有時在街上走,就有人過來說:對不起,我告訴你我是誰,咱們認識認識好嗎?我不理他們,要不就說『討厭』,『沒必要』。」 有一個女性講到一個對她單戀的男孩及自己當時的反應:「他去當兵,我下鄉當知青。他給我寫信,寄明信片。有一次,他送給我一個手絹,讓我回家再看。我回家一看,裡面儘是血手印,還有他寫的詩,都是『永遠不變』這一類的活。我藏東藏西,結果還是讓我媽發現了。她問我,這是什麼東西?我當時覺得就像犯了罪似的,其實我什麼也沒做。」 「從小我就知道要迴避男人對我的注意。我在游泳隊學游泳時,有一個教練對我特別好。有一次我把他推下水去,忘了因為什麼。媽媽說了我,說只有舉止輕浮的女孩才對男孩動手動腳。我媽老說我輕浮,使我不能不覺得,自己是不是很壞,從此就有意迴避男人對我的注意。」 「直到20歲,我和男孩之間都是特別純潔的。一個眼神啊,拉拉手啊,說說話啊,就特別滿足。如果我見到一個男孩特別聰明,和他聊聊天就覺得特別滿足。我男朋友有一次忍不住,想讓我看看他那個東西,我就使勁閉著眼不看,當時覺得一看我就是另一個人了。我從沒見到過男性生殖器,一看之下,覺得醜死了,很恐怖的,跟王小波小說裡寫的陳清揚的感覺一樣。我都快暈過去了。我記得當時有噁心的感覺,連晚飯都不想吃了。我哭了,覺得做了見不得人的事似的。回家的路上,我一路悶悶不樂,我認定他做錯事了,不到結婚時就提前讓我接受這個,沒有美感。我對他說,你做錯了,我得懲罰你。他說,怎麼懲罰?我說,你把眼鏡摘下來。他把眼鏡摘下後,我『啪』地打了他一個耳光,他很慚愧,一直說:我錯了,我錯了。等他走了以後,我才感覺舒服了一點。後來是他主動找了我,我和他盡釋前嫌,從此人人都知道我有男朋友了。他多才多藝,長得特別秀氣。我喜歡的男孩都是比較清秀文靜的,有點書生氣的,一看就特別男人氣的反而勾不起我的興趣。我當時覺得自己特別幸運,男朋友那麼棒。我常常和他一起吃飯,正裡八經地討論學業。有時也互相撫摸一下,但沒有進一步的接觸。」 「我和男孩接觸,一個是感覺遲鈍,一個是自尊心特強。我不願取悅男人。中學時有很多男孩給我寫信。有宣傳隊的男孩追我,給我寫信,我覺得他們粘乎,不理他們。『文革』中鄰居有一個男孩,性情憂鬱。他提出想和我一起去插隊,還流了眼淚。 他比我小兩歲,我覺得我倆像是姐弟的關係,要提這種男女關係,我就決不能接受。我當時特別不願意接受這種事(戀愛關係),覺得是恥辱。我到山西後,每次接到他的信都很不安,跑到廁所去看。他寫信說:決定我命運的時刻到了,我被分到陝北,可是我想跟你去山西。他還寄來照片。我當時氣得要命,把他的照片撕了。我想,要是不快刀斬亂麻,以後就沒完了。我就回信告訴他,完全不可能。他又來信說,我們還可以作姐弟吧。我就不回信了。長大以後,我覺得這件事我處理得太粗暴了。我老想找個機會向他道歉,可又覺得事情已經過去了。後來知道他的生活還比較正常,我才不內疚了。」 這位女性還分析了自己感情壓抑的原因,她對於男性自然流露的好感、好意總是不僅毫無好感,反而有反感:「記得插隊時,有一個知青對我的好感表現得非常露骨。我家裡托他給我帶了些東西,他一路上就一直抱著不讓別人碰。我從別人口裡聽到這件事之後,不但沒有對他產生好感,反而很反感。我想這和我從小沒有父親有關。我沒有在男人面前邀寵的習慣。」 禁慾主義環境的影響 有的女孩對與異性關係的反感明顯受到禁慾環境的影響:「初中我喜歡的那個男孩上了中專,因為出身不好,他自知上不了大學。我上了高中。我們每週通一封信。他家有一大幢房子,他自己有一間小屋,我們倆有時在他的小屋裡聽唱片。有個女友對我說,你多危險哪,出了事都沒人知道。其實我們倆連手都沒拉過。他寫來的信我以為沒什麼就給別人看了。後來團委幹部找我談話,問得很仔細:他的信抬頭是怎麼寫的?怎麼落的款?我怎麼稱呼他?他們讓我少跟他交往,說他資產階級思想嚴重。後來我覺得這事真的不大好,確實不該和他來往了。他再來信我就推說學習太忙,信也寫得冷冰冰的。那時我真以為談戀愛是不正當的事。」 「那時我在一個三線工廠,我因為表現好被選上當護士,去×市的醫院實習。當時我和另一個女孩老去找一個醫大的大學生,和他關係處得比較近。他是麻醉師,我倆是手術室護士,所以跟他接觸比較多。當時有規定,不許我們談戀愛。我們只是關係比較近一點,領導就對我說:不要談戀愛。因為那個女孩是高幹子女,人家對她很寬容,對我就不寬容了。後來就因為這件事,領導竟然不讓我當護士了,把我調回工廠,讓我去燒磚,還要讓我干翻砂工。我找他們去分辯,結果在全廠傳得沸沸揚揚的。 我當時是十九歲,廠裡的正經人都不理我了,只有二流子來找我糾纏。有整整三年時間,我誰都不理。後來通過我爸的關係換了工種,可別人還都拿我當壞人。」 「我是從上高中的時候開始對異性有感覺的。小學時我看不起男孩,因為老師寵女孩,女孩學習大都比男孩好。我那時就不願和男孩相處。到初三時,我們學雷鋒,排節目。我突然覺得男女同學一起排節目挺有意思的,蠻好的感覺。有次我病倒在家,同學們來看我,先是女孩,後是男孩。我聽男孩聊天,多是談的國內外大事,覺得有新鮮感。一個男孩引導我看哲學書,給我介紹了不少好書看。書店買不到他就借給我看。後來聽別人說,有一次他問過老師有關談戀愛的事,他懂得這些事特別早。 老師勸我別理他,說,他爸是資本家,母親是外國人,他能教給你什麼好思想呢?我們後來沒有進一步的發展,但這個男同學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在禁慾主義的氣氛中,肉體的接觸被看得非常嚴重:「有一次我們去看電影,他第一次握了我的手,那時我們倆的關係已經有兩年了。」 有時無知會使人變得殘酷;而孩子們之間的殘酷有時會比成人之間的殘酷更強烈百倍,它能令涉世不深的當事人有一種陷入絕境的感覺。一位女性講到她接受青春期教育的一段痛苦歷程:「中學時我們學校實行男女分班。我發現有一個男孩老注意我,我心裡朦朦朧朧地能感覺到,所以就多看了他兩眼。他雖然個矮,可挺能打動我的,我那時心裡就蠢蠢欲動。後來『文革』開始了,我們去支農,回來我就接到一封信。我在學校裡還從來沒接到過信,很好奇,就當眾拆開了信,見上面寫著:支農的時候我看見你心裡特別放不下,我心裡老忘不掉你的大眼睛,總注視著你……總之,都是這一類的話。落款是個假名字。我當時也不懂這有什麼嚴重的,就跟一個女同學說了,大家就都傳著看了。結果一個『革軍』(註:革命軍人)子弟就說我是流氓。從那以後,所有人都不理我,孤立我,在我課桌上吐唾沫,用粉筆寫上『大流氓』,還拔我自行車的氣門芯。我把信交給了學校的軍訓排長,讓他為我作主。同學們都說我招惹男孩。我當時覺得委屈極了,因為那時候我純樸極了,根本不懂什麼。後來學校呆不住了,我就跨學校和一個我媽同事的孩子去插隊了。在那麼悲慘的情況下,我好像全靠他了。他比我大幾歲,很照顧我。我們走的時候我還不到十七歲,十八歲時我就和他好了。」 對禁慾主義環境的理性批判 有些女性對禁慾環境採取了理性批判的態度。一位單身女性講到過自己的壓抑感:「我有壓抑感,小環境(指家)大環境(指社會)都一樣。想不在家呆著、不和父母一起住都不可能。 人的選擇餘地太小了,不能痛痛快快地生活。壓抑感是一陣一陣的,中國人總按別人的反應來改變自己,別人怎麼說很重要。 我相對來講不太在意這些,但也不能全不在意,不可能逃脫。」 一位愛好文學的知識女性說:「我在性方面始終是壓抑的,這和從小的教育有關。直到三十一二歲看到一本書,叫作《光榮與夢想),裡面說性解放對美國起了很大的作用,我才覺得性不是髒的、壞的。我的第一篇小說就是寫性壓抑和性罪惡感的。」 禁慾主義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希臘人澤諾(zeno)。他在公元前315年創立的禁慾主義認為:通過壓抑情緒波動,不計較個人享樂與痛苦,用忍耐所獲得的貞潔是最高的善行,最完美的事業。基督教的禁慾主義思想家認為:肉體是內心罪惡的證據;女人的全身和男人的腰部以下都是魔鬼的傑作;性慾的滿足是「俯身試毒」;婚姻則是「生命的玷污和腐蝕」;性交是令人作嘔的;是污穢而墮落的;是不體面的;是不潔的;是可恥的;是一種玷污。 (坦娜希爾,第155一156頁) 禁慾主義的流行有時間、地域和文化的區別:在拉丁的歐洲,性自由並沒有像盎格魯撤克遜國家那樣遭到無情排斥和扼殺。因此,精神分析學家對英國人的精神狀態特別感興趣,稱之為「盎格魯一撤克遜神經症」。英國人之所以在一切人中首先激起精神分析學家的好奇心,這既是因為他們的保守主義,又是因為他們的同質性。在英國人中,可以看到高度發展的端莊,或不如說是假裝正經,這一點似乎在維多利亞時代的人那裡達到了頂點。此外,還有人認為,北美社會的清教傳統和反性政策可能比舊世界的盎格魯一撒克遜人更僵硬。(居伊昂,第221頁)禁慾主義社會氛圍的後果是造就了一大批性冷淡的女人和一大批道貌岸然的男人。 在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女性被劃分為兩大陣營:一個是受人尊重並準備結婚的淑女的陣營;另一個是「壞女人」的陣營,由女僕和工人階級女性組成。第一個陣營是貞潔而非性的;第二個陣營有性但不貞潔。在那個時代,對女性的生理特徵有極多的言語禁忌。有人的遊記中有這樣的記載:在當時,甚至連某些鋼琴的腿也用粗布遮蓋了起來;吃雞時不能說「腿」或「胸」,只能說「黑肉」或「白肉」;「懷孕」要說是「處於一種有趣的狀態」;女病人在醫生的診室裡不能脫衣就診,只能在醫生準備好的一個人體模型上指出她們感到疼痛的部位。 有些狂熱的禁慾主義者竟然反對預防梅毒,或對有效地治療這種疾病的前景感到憂慮,因為他們擔心這會造成更大的性自由。就像現在有人以為的艾滋病是對同性戀的懲罰那樣,過去也有人相信梅毒是對性自由的懲罰。其實,一種疾病就是一種疾病,它肯定不會是上帝對某些人的刻意懲罰;如果是那樣的,上帝就要為人類的許多痛苦和死亡負責;我想,上帝是不會樂意負這個責任的。人幾乎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能夠作自殺性選擇的動物。即使某些事有百害而無一利,還是有人會去做。 有人願意得梅毒,有人願意搞同性戀,有人願意有很多性伴,有人願意自殺。與其徒勞無功地絮叨某種疾病是對某種人的懲罰,不如讓那些想得病的人得病;給那些願治病的人治玻弗洛伊德曾這樣講到禁慾的後果:「禁慾不可能造就粗曠、自負、勇於行動的人,或是富於創造力的思想家,大無畏的拓荒者或改革家;通常它只造就『善良』的弱者。……一個人若能對其愛慾對像鍥而不捨,我們便不難相信他在追求別的東西時,也一樣能成功。反過來說,不管為了什麼,一個人若禁絕其性本能的滿足,他的人生態度便難免和易謙讓,不能積極地去獲齲思考能力之所以會不發達,一方面固然與性好奇的抑制有關,另一方面,又因為人們在宗教問題上不能夠自由思考,不敢打破禁忌,背叛某些信仰,而益趨嚴重。摩比士(Moebius)相信,兩性間不管是性衝動或心智活動皆有差別,可見女性智力之所以低下原有其生理學的背景,這種說法已經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我也同樣地不贊成。相反,我認為許多女人的智力所以會比較差,乃是因為思考能力的發展,被性壓抑所牽連,而不能充分。……社會苦心壓抑那些它認為有害的精神動力,到頭來還是一無所得。 吃人的禮教帶來了心理症的增加,在個人的犧牲裡,社會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的確沒有任何好處可得。」(弗洛伊德,第178一183頁)針對「性壓抑」這一狀況,弗洛伊德提出了關於「昇華」(sub-limation)的理論,他指出:伴隨文明而來的種種不滿,實乃性本能在文化壓力下畸形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性本能一旦受制於文化,沒有能力求得全盤的滿足,它那得不到滿足的成分,乃大量昇華,締造文明中最莊嚴最美妙的成就。如果人類在各方面都能滿足其欲樂,又有什麼能催促他把性的能源轉用在其他地方呢?他會只顧著快樂的滿足,而永無進步。(弗洛伊德,第143一144頁)然而有人卻認為,「昇華的概念是弗洛伊德本人最富於清教主義氣息的信仰。」(羅洛梅,第66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禁慾主義只是基督教文化的傳統,而東方文化對性能採取一種較為自然的態度。例如,在古埃及,性被看成快樂之源,社會上的性禁忌很少,人們對性安之若素,毫無驚恐之感。古代近東文明都很能欣賞人類的性活動。在東方的日本和中國,也有大量坦率描繪性活動的書籍繪畫,人們對性較少罪惡感。東方人在西方人看來是一些「正常而又幸福的人」。 這種情況在近現代看來已有了很大變化,轉變的方向相反:西方向性解放的方向轉變;中國向禁慾主義的方向轉變。當然,中國的禁慾主義並無宗教色彩,而是一種世俗的出於意識形態純潔化意圖的禁慾主義。 在美英這些國家,有史家以本世紀20年代劃線,認為在此前後人們的性態度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人們從對性的絕口不談突然轉變為對性的迷狂。自從古羅馬時代以來,他們比以往任何社會都更強調性的重要性。有些學者甚至相信,此時的西方人比歷史上任何時代的人都注重性方面的問題。他們對性方面的問題已不再持著「三緘其口」的態度了。事實上,倘若有火星人降臨時代廣場的話,雙方除了談談性問題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彼此溝通的話題了。英國也有人在說:「從主教一直到生物學家,每個人都在討論這件事。」「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往往不願意別人知道她是否有性感覺;而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則深恐別人不知道我們有性感覺。在1920年以前,倘若你說一個女人「性感」的話,她便會覺得自己受了侮辱;而在今天,她不僅珍視這種恭維話,而且還會朝你頻送秋波。當今我們的患者所表現出來的問題,大部分是冷感及性無能。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們卻拚命地在掩飾自己的性冷感。維多利亞時代的名媛、紳士,因自己的性感覺而感到罪咎;而我們這時代的人,則因自己沒有性感覺而感到罪咎。」 (羅洛梅,第48一49頁) 福柯的觀點與上述感覺大不相同,他認為並不存在這樣一個明顯的轉折——從壓抑到反壓抑,至少這種人人言必稱性的情況發生的時間要早得多。他在《性史)裡反覆言說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在西方自十五六世紀以來的歷史上,並不存在什麼性壓抑。性被人們在懺悔中、在傳媒中、在各種場合反覆地言說,性不但沒有被壓抑,而且成為一種無所不在的力量。 中國的情況從表象上看,同福柯所論說的情況有很大差別,「性」的意象確實在一段時間裡從文學、影視、戲劇、歌曲、美術甚至詩歌中被掃蕩一空,性的研究和教育亦付闕如。作為這個時期社會氛圍的典型事例可以看「樣板戲」《紅燈記》。在這個「樣板」中,就連以為是一家人的三代人最後都發現沒有血緣關係,只有革命的同志關係和撫育戰友遺孤的關係。這種氛圍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甚至反映在當時的服飾上。正如一位西方觀察家在1974年訪問中國時得到的印象:「中國與性別有關的穿著打扮的特點就是故意不渲染男女之間的區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的性行為是一個禁忌的問題。極端拘謹的清朝傳統被結合進了革命的學說裡,但不包括那種與官方的清朝清教相悖的放蕩的亞文化部分。賣淫不復再見,而性病已得到有力的控制;同性戀和手淫不公開討論;青春期和青年期性關係不受鼓勵,但這種關係的發生也時有所聞。」(穆薩弗,第521一523頁)在五十、六十和七十年代渡過青春期的中國女性的經歷,在中國歷史上是最為獨特的。它既不同於解放前的女性的經歷;也不同於「文革」後進入青春期的一代人。前者的生長環境基本上是傳統社會的文化環境;後者則近似於現代社會的文化氛圍,尤其城市女性的生活環境更是如此。因此,她們的經歷對理解和研究這三十年的社會氛圍極具啟發性。高度概括地說,這一時期的社會氛圍是以禁慾主義為其主要特徵的。它的根源應追溯到宋明理學和二十世紀中國式的革命意識形態。---棋琪書吧掃校--http://bookbar.126.com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