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變三不知為三知


  我們有時候談起調查研究工作,就不免覺得慚愧,深深地感到自己對實際情況瞭解太少,遇到別人問起許多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常常一問三不知。這種現象很不好。但是,似乎一下子又不能完全克服。因此,心裡總覺得納悶。究竟怎樣才能克服三不知的毛病,而做到三知呢?這是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三知?什麼是三不知?人們往往嘴裡會說:「某某幹部簡直不瞭解情況,一問三不知真糟糕。」如果你要他解釋怎樣叫做三不知,管保他同樣也是一問三不知,根本答不上來。
  三不知這個成語已經流傳很久了,歷來卻很少有人注意去查究這個成語的來源。到了明代,有一位不太知名的學者,江寧人姚福,在他所著的《青溪暇筆》這部書裡,才做了一番考證。他寫道:「俗謂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蓋本《左傳》。」他不但把三不知的含義做了明確的解釋,而且指明了這個成語的出處。
  那末,我們無妨翻閱一下《左傳》吧。在魯哀公二十七年的記載中,的確可以找到三不知這個成語的來源。事情是由晉荀瑤帥師伐鄭引起的。當時荀文子認為對敵情不瞭解,不可輕進。他說道:「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難乎!?」由此可見,所謂三不知原來是說對一件事情的開始、經過、結局都不瞭解,而所謂三知就是「始中終皆舉之」的意思。
  這個道理很重要,它給我們指出了對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的一個良好的方法,就是要對客觀的事物,由它的始、中、終三個階段的發展變化上進行調查研究。
  什麼是「始」呢?這就是事物的起源、開端或創始的階段,它包括了事物發生的歷史背景和萌芽狀態的種種情況在內。什麼是「中」呢?這就是事物在發展中間的全部經過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斷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間各種複雜變化的過程在內。什麼又是「終」呢?這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結果,是一個過程的終了;當然它同時也可以說是另一個新的過程的開始。
  把這三個階段的情況總合起來,我們如果用新的術語加以闡明,那末,所謂三知的正確含義,應該說就是對於客觀事物進行歷史的現實的全面的調查研究。否則,對客觀的事物就是三不知了。事物發生和發展的始、中、終三個階段,是一個完整的歷史過程;事物的原始階段和中間階段更顯然是屬於歷史的範疇。至於事物的終結階段往往就是當前的現實。而對於這些又都必須進行全面的考察,把這些考察的結果綜合起來,就得到全面的認識。
  我們決不要以為,調查研究只知道一個結果就夠了。事實證明,這是絕對不夠的。有許多同志常常只曉得某一件事情的現狀或工作的最後總結數字,而不曉得這些東西是從何而來的。因此,他們有時候根據一些表面的現象所做出的判斷,就不免與實際情況不符。也有的同志只注意收集和調查許許多多零碎的現象,而缺乏系統的研究,以致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只能形成若干分散的概念,根本不能做出完整的科學的結論。這樣的人即便知道了很多的一個一個分散的互不連貫的現象,實際上還必然是一問三不知;或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或者知其二而不知其一。
  當然,過於性急地要想一下子把一切事情的來龍去脈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們應該對客觀的實際情況,分別輕重緩急,先後有步驟地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才能逐漸改變一問三不知的狀況,真正做到三知。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