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初生之犢不怕虎」


  最近在人們談論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和其他成就的時候,常常引用「初生之犢不怕虎」這句成語,來形容中國青少年隊伍裡不斷湧現的新生力量。我看這句話,作為一般的比喻來說未嘗不可,但是仔細一想這個比喻卻不很恰當。因為說的是初生的牛犢,實際上比不得老虎,只是不怕而已,也許是不懂得怕;而我們的年輕一代經過實際較量完全證明,他們根本不是初生之犢所可比,他們的力量比虎還要強。
  許多年輕的人所創造的巨大成績,只能證明一條基本的規律,這就是新生的力量總是不斷在生長,總是不可戰勝的。過去是這樣,現在更是這樣,將來還會是樣。這真好似「長江後浪推前浪,一輩新人替舊人」。誰要是稍有自滿而放鬆努力,馬上就會被別人趕上和超過。這類事實現在已經屢見不鮮了。
  我們曾經談論過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等等,他們都是很年輕就已成名了。其中二十多歲而成大名的起碼有幾十人,都是大家比較熟識的;但是二十歲以下的畢竟還很少。現在我倒要談談中國古代二十歲以下的著名人物,看看從中還能打到一些什麼有用的經驗。
  《宋史》《寇准傳》載:「准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年十九舉進士。」《宋史》《王巖叟傳》載:「巖叟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宋史》《張耒傳》載:「耒少穎異,十三歲能為文,十七時作函關賦,已傳人口。」隨便從《宋史》列傳中查一下,十七、十八、十九歲名的例子就都有了。還有年齡更小的。比如孔子的孫子子思,年十六,就與宋國的大夫樂朔辯論,把樂朔駁倒了,樂朔老羞成怒,派兵圍攻子思,後來宋君終於救出了子思。歷史上像這樣的人物相當不少。再舉唐代著名的大詩人王維為例,大家都讀過他的一首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然而大家未必都記得,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實際上也不過十六歲啊!
  為什麼古人年紀很小就有很大成就呢?關鍵之一是他們往往很早就開始學習。《禮記》《內則》有一條:「子生六年,教之數與方名。」所以有許多古人,幼年就很有知識。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六歲能接應諸公,專對賓客」。宋代大詩人黃山谷,「七歲作牧童詩去: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相關用盡不如君」。你看這首詩很不錯吧!後漢的馮勤,「八歲善計算」。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九歲諳於聲律」。這類例子是舉不完的。
  有人擔心年紀很小就開始學習會短命早死,其實不然。以上所舉的古人就沒有短命早死的。只要腦子和身體各部分相應的官能擔負得了,並不勉強,就可以進行一定的學習和鍛煉,這完全符合於生理發展的正常規律。因此,對於青少年的培養和訓練,要注意既不要貪多圖快,用力過火;也不要嬌養溺愛,過於保守。還應該讓年輕的人自己做某些抉擇。《後漢書》《張霸傳》載:「霸七歲通春秋,復欲進余經。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饒為之。;」他自己認為做得到的,卻也無妨讓他做去,不至於有什麼害處。
  年長的一輩當然有責任對年輕的一代加以指導和扶掖。比如元太宗就懂得使用青年。據《元史》《楊惟忠傳》載:「惟忠知讀書,有膽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餘國。」同樣的例子在歷史上也還有許多。
  現在我國年輕的一代,受到了「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教育,具有蓬蓬勃勃的革命朝氣,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時期,又有了空前良好的學習條件,只要能夠得到正確的指導和扶掖,今後在他們當中將會出現更多的優秀人物,為人民事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這是決無疑問的。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