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目錄 |
日本國明治維新期間,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許多文化新名詞。我國吸收西方文化遲了一些,在本世紀初才開始起步。因此,我們有許多西方文化名詞,在早期,都是沿用日本人製造的漢字譯名而懶得自己制定。「漫畫」這個名詞也是其中之一。 我記得這個名詞在中國出現和流行,是在本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當時上海有一群美術家辦了《上海漫畫》、《上海潑克》等刊物,開始有了漫畫。報紙副刊上也每日都有社會的或政治性的諷刺漫畫。我的同鄉先輩黃文農大約是中國第一代的漫畫家。他的畫還是用中國毛筆畫的。隨便勾勒幾筆,不重在畫的技巧,而重在畫的寓意。他有幾幅政治諷刺畫是很尖銳潑辣的。當時一見報,就收到雅俗共賞的效果。今天的華君武的畫風,可以說是黃文農的苗裔。與黃文農同時的,還有丁悚,即丁聰的父親,他以畫仕女月份牌著名,但他的漫畫在當時報刊上出現的也不少。他的筆法,已是西方風格三十年代是漫畫繁榮鼎盛的時期。張光宇、正宇昆仲、魯少飛、許幸之、豐子愷、葉淺予,都崛起於那幾年。稍後一些,則有郭建英、丁聰、章西崖、華君武等人。這只是我印象較深的一群,還有不少漫畫家,都曾彪炳一時,可惜從我的記憶中隱退了。 這幾十年來,不能不說是漫畫冷落不振的時期。大約有些人以為漫畫就是諷刺畫,而諷刺是得罪人、攻擊人,是不友好的,甚至是存心不良的。記得一九七九年,出現過一幅鄧小平同志的漫畫像,畫家用了一些誇張手法,一時人言嘖嘖,以為侮辱了國家領導人的形象。從此,在沒有幽默感的時代,沒有寬宏心胸的社會中,畫家再也不敢畫人物漫畫了。幸運的是,近年來在改革、開放的國策推行後,在寬鬆、祥和的社會環境中,漫畫又日見興盛,其五彩繽紛的流派也各繁衍滋蔓,蔚為大觀。 不過,漫畫這個名詞的涵義,實在也不很明確。它可以是sketch的譯名,也可以是design的譯名,也可以是carica-ture的譯名,或是comics的譯名。速寫、素描、構圖、底稿、粉本、諷刺畫、滑稽畫,這許多藝術名詞,我們現在都使用「漫畫」這一個名詞來代表,於是「漫畫」就得對畫家的一切畫本負責了。這一種藝術概念的混淆,日本人或者是始作俑者,也或者是我們藝術家的疏忽。 劉凌同志主編了一本《中外漫畫藝術大觀》,我一看內容,發現他們所選入的畫幅,可以說是一些廣義的漫畫。不拘一格,而自成一格,這就和過去一般人所理解的漫畫有些不同。劉凌同志要我給這本書寫一篇序文,我不是畫家,沒資格在這裡說外行話,只好隨便談談我所知道的「漫畫」,順便也為這本書的編法做一個說明。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五日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