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林琴南先生


  當林琴南先生在世時,我從不曾當面領過他的教,不曾寫過一封問候他起居的信,對他的道貌雖曾瞻仰過一次,也只好像古人所說的「半面之識」。所以假如有人要我替他撰什麼傳記之類,不問而知是缺少這項資格的。
  不過,在文字上我和琴南先生的關係卻很深。讀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家世行事;明瞭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個的人格。讀他的作品,我因之而瞭解文義,而能提筆寫文章,他是我幼年時最佩服的一個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國文導師。
  這話說來長了,只為出世早了幾年,沒有現在一般女孩子自由求學的福氣和機會。在私塾混了二年,認識了一二千字,家長們便不許我再上進了。只好把西遊封神一類東西,當課本自己研讀。民國初年大哥從上海帶來幾本那時正在風行的林譯小說,像什麼《茶花女遺事》、《迦茵小傳》、《橡湖仙影》、《紅礁畫槳錄》等等,使我於中國舊小說之外,又發見了一個新天地。漸漸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漸漸地能夠用文言寫一段寫景或記事小文,並且摩擬林譯筆調,居然很像。由讀他的譯本又發生讀他創作的熱望。當時出版的什麼《畏廬文集》、《續集》、《三集》還有筆記小說如《技擊余聞》,《畏廬瑣記》,《京華碧血錄》,甚至他的山水畫集之類,無一不勤加蒐求。可惜十餘年來東奔西走,散佚得一本都不存了,不然我倒可以成立一個小型的「林琴南文庫」哩。
  民國八年升學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學校附近的絨線胡同。一天,我正打從他門口走過,看見一位鬚髮蒼然的老者送客出來,面貌宛似畏廬文集所載「畏廬六十小影」。我知道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國文老師了。當他轉身入內時,很想跟進去與他談談,兼致我一片渴慕和感謝之意。但彼時究竟年輕膽小,又恐以無人介紹的緣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開了。後來雖常從林寓門口往來,卻再無碰見他的機會。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個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後,才知道他所譯小說,十九出於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幫忙,所以譯錯的地方很不少。不過我終覺得琴南先生對於中國文學裡的陰柔之美,似乎曾下過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詣,也有獨到處,其譯筆或哀感頑艷,沁人心脾,或質樸古健,逼似史漢,與原文雖略有出入,卻很能傳出原文的精神。這好像中國的山水畫說是取法自然,其實能夠超越自然,我們批評時也不可拘拘以跡象求,而以其神韻的流動和氣韻的清高為貴。現在許多逐字逐句的翻譯,似西非西,似中非中,讀之滿口槎■者,似乎還比它不上。要是肯離開翻譯這一點來批評,那更能顯出它的價值了。他在翻譯西洋文藝作品時,有時文法上很不注意,致被人摭拾為攻擊之資;他又好拿自己的主觀,亂作評注,都有失翻譯家嚴正的態度,不過這些原屬小節,我們也不必過於求全責備。五四前的十幾年,他譯品的勢力極其偉大,當時人下筆為文幾乎都要受他幾分影響。青年作家之極力揣摩他的口吻,更不必說。近代史料有關係的文獻如革命先烈林覺民《與妻書》,岑春萱《遺蜀父老書》筆調都逼肖林譯。蘇曼殊小說取林譯筆調而變化之,遂能卓然自立一派。禮拜六一派濫惡文字也淵源於它,其流毒至今未已。有人引為林氏之過,我則以為不必;「學我者病,來者方多」,誰叫醜女人強效捧心的西子呢?
  在創作裡,我知道他姓林名紓,字琴南,號畏廬,福建籍。天性純厚,事太夫人極孝,篤於家人骨肉的情誼。讀他《先母行述》、《女雪墓誌》一類文字,常使我幼稚心靈受著極大的感動。他忠君,清朝亡後,居然做了遺老。前後謁德宗崇陵十次。至陵前,必伏地哭失聲,引得守陵的侍衛們眙愕相顧。他在學校授課時,總勉勵學生做一個愛國志士,說到懇切之際,每每聲淚俱下。他以衛道者自居,五四運動起時,他干了許多吉訶德先生的可笑的舉動,因之失去了青年的信仰。他多才多藝,文字以外書畫也著名。他死時壽約七十餘歲。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過中過一名舉人,並沒有做過什麼大官,受過皇家什麼深恩厚澤,居然這樣忠於清室,我起初也很引為奇怪,閱世漸深,人情物理參詳亦漸透,對於他這類行為的動機才有幾分瞭解。第一,一個人生在世上不能沒有一個信仰。這信仰就是他的思想的重心,就是他一生立身行事標準。舊時代讀書人以忠孝為一生大節。帝制推翻後,一般讀書人信仰起了動搖,換言之便是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他們的精神哪能不感到空虛和苦悶?如果有了新的信仰可以代替,他們也未嘗不可以在新時代再做一次人。民國初建立時,一時氣象很是發皇,似乎中國可以從此雄飛世界。琴南先生當時也曾對她表示熱烈的愛和希望。我恍惚記得他在某篇文字的序裡曾說過「天福我民國」的話。但是這新時代後來怎樣?袁世凱帝制自為了,內戰一年一年不斷了。什麼寡廉鮮恥,狗苟蠅營,覆雨翻雲,朝秦暮楚的醜態,都淋漓盡致地表演出來了。像林琴南先生一輩的人不知道這是新舊遞嬗之際不可避免的現象,只覺得新時代太醜惡,他們不能接受,不如還是鑽進舊信仰的破廬裡安度餘生為妙。在新舊過渡時代有最會投機取巧的人,也有最頑固守舊的人,個中消息難道不可以猜測一二。第二,我們讀史常見當風俗最混亂,道德最衰敝的時候,反往往有獨立特行之士出於其間。譬如,舉世皆欲帝秦而有寧蹈東海的魯仲連,曠達成風的東晉,而有槁餓牖下不仕劉宋的陶淵明,滿朝願為異族臣妾的南宋,而有孤軍奮鬥的文天祥,只知內閱其牆不知外御其侮的明末,而有力戰淮揚的史可法,都可為例。我覺得他們這種人行事,如其用疾風知勁草,歲寒見松柏的話來解釋,不如說這是一種反動,一種有激而為的心理表現。他們眼見同輩卑污齷齪的情形,心裡必痛憤之極,由痛憤而轉一念;你們以為好人是這樣難做麼?我就做一個給你們看!你們以為人格果然可由利祿兌換麼?正義果然可由強權壓倒麼?真理果然可由黑暗永遠蒙蔽麼?決不,決不!為了要證明這句話,他們不惜堅苦卓絕去鬥爭,不惜斬頭流血,不惜一身死亡,九族覆滅,歷史上還有許多講德行講到不近人情地步的故事,好像鑿壞洗耳式的逃名,納肝割股式的愚忠愚孝,飲水投錢臨去留犢式的清廉,犯齋彈妻,縱恣劾師式的公正,如其不是出於沽名的卑劣動機,就是矯枉過正的結果。
  還有一個原因比上述兩點還重要的,就是林琴南先生想維持中國舊文化的苦心。中國文化之高,固不能稱為世界第一,經過了四五千年長久時間,也自有他的精深宏大,沉博絕麗之處,可以教人驚喜讚歎,眩惑迷戀。所謂三綱五常的禮教,所謂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信條,所謂先王聖人的微言大義,所謂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所謂典章文物的燦備,所謂文學藝術的典麗高華,無論如何抹不煞它們的價值。況且法國呂滂說過,我們一切行事都要由死鬼來作主。因為死鬼的數目,超過活人萬萬倍,支配我們意識的力量也超過活人萬萬倍。文化不過一個空洞的名詞,它的體系卻由過去無數聖賢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勞力一點一滴建造成功。這些可愛的靈魂,都在古書裡生活著。翻開書卷,他們的聲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栩栩如生,歷歷宛在。我們同他們周旋已久,就發生親切的友誼,性情舉止一切都與他們同化。對於他們遺留的創造物,即有缺點也不大看得出來,並且還要當作家傳至寶,誓死衛護。我們不大讀古書的人,不大受死鬼的影響,所以對於舊文化還沒有什麼眷戀不捨之意;至於像琴南先生這類終日在故紙堆裡討生活的人,自然不能和我們相提並論了。他把尊君思想當做舊文化的象徵。不顧舉世的譏嘲訕笑,抱著這五千年殭屍,同入墟墓,那情緒的淒涼悲壯,我覺得是值得我們同情的。辜鴻銘說他之忠於清室,乃忠於中國之政教,即系忠於中國的文明——見林語堂先生的《辜鴻銘》——王國維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樣。如其說他殉清,不如說他殉中國舊文化。
  總之,林琴南先生可謂過去人物了,但我個人對他尊敬欽慕之心並不因此而改。他是一個典型的中國讀書人,一個有品有行的文士,一個木強固執的老人,但又是一個有血性,有骨氣,有操守的老人!

  原載《人間世》1934年10月第14期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