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要你們——平日只是『哥呀』、『妹呀』、『珍重呀』、『努力呀』地叫的俗不可耐的青年男女們——讀我的小說,才說是幾角戀愛小說。你要知道威廉·布萊克(Willi amBlake)所繪的熱烈地在擁抱著的兩性的畫面,是表現上帝和心的接觸,但是卑俗的觀者對它會發生猥褻之念。你們就是和那個卑俗的觀者相類似的人物了。」 這是張資平氏在《明珠和黑炭》裡替自己作品寫下的辯護狀。但讀過張氏幾種小說的人肯相信他這話是由衷之談麼?他自1922年從事文藝生涯以來發表的作品,長篇小說有《沖積期的化石》、《飛絮》、《最後的幸福》、《苔莉》、《青春》、《紅霧》、《長途》、《糜爛》、《柘榴花》、《愛力圈外》、《愛之渦流》、《明珠與黑炭》、《天孫之女》、《群星亂飛》、《跳躍著的人們》、《上帝的兒女們》、《脫了軌道的星球》、《北極圈裡的王國》;短篇小說有《愛之焦點》、《梅嶺之春》、《素描種種》、《雪的除夕》、《不平衡的偶力》等等約有二三十種。其間除去《沖積期的化石》、《脫了軌道的星球》和一些短篇之外,哪一部小說不談戀愛?哪一部小說不是寫的三角四角的戀愛?則這「多角戀愛的作家」這頭銜,於他原切合不過,為什麼還不承認呢? 在討論張資平小說之前,我們須先知道張氏不過是個「通俗小說家」(Thepopularnovelist)。中國五四運動前有著《留東外史》、《江湖奇俠傳》的平江不肖生;有著《玉梨魂》、《雪鴻淚史》的徐枕亞;有著《廣陵潮》的李涵秋;及《禮拜六》派的周瘦鵑等。現在則有以《啼笑姻緣》、《春明外史》傾倒全國的張恨水。張資平雖然自稱為新文學作家,但他專以供給低級的趣味、色情或富於刺激性的題材,娛樂一般中等階級因而名利雙收為宗旨。他作品產量雖豐富,而十九粗製濫造,毫無藝術價值可言;故於今被人謚為「海派」,「小說商」等。現在黑幕被人揭破,群加唾棄,新文壇已無他的立腳地,以後若不改變作風,只好永久安於他的通俗作家的生活吧。 他的多角戀愛小說其實做得不好。第一,人物都像郁達夫式的表現,有病態的傾向,女主角尤甚。汪倜然說:「張資平小說裡主人總是一個女性,小說裡的故事總是這個女性的戀愛的生活,而這個女性又總是一個都會的少女;早熟的、肉感的性衝動強烈的。她們總是喜歡享樂的生活,喜歡壯美的男子,因為感情的豐富,舉動常受感情的驅使,不由理智出發,結果就演出悲劇。」我也覺得張氏的小說關於性的問題,總是女子性慾比男子強,性的飢渴比男子甚,她們向男子追逐,其熱烈竟似一團野火,似乎太不自然,太不真實。以《最後的幸福》為例,即可看出他的缺點。這部書大體像有意模仿法國佛羅貝爾(Flaubert)的《包法利夫人》(MadameBovary)。女主角美瑛初以選擇丈夫的條件太苛,遂致蹉跎青春,精神大受挫折,後與年已四旬,身體久被煙酒淘虛了的表兄士雄結婚,深感性的煩悶;與包法利夫人嫁了查爾斯·包法利CharlesBovary後,感到平凡猥瑣的人生打破了她早年在修道院裡得來的美麗神秘的浪漫憧憬,因而鬱鬱不樂相似。美瑛後來與妹夫廣勳,舊情人松卿,士雄前妻之子阿和,少時竹馬伴侶阿根都發生戀愛關係,終被松卿所棄,且以傳染梅毒死於醫院;與包法利夫人戀愛的書記雷翁(LeonDupu is)及地主坡朗齊(D.Boulanger)借債揮霍,終以逼於債務服毒自殺相似。但佛氏乃外科醫生之子,稟有長於診斷和分析的醫生的頭腦,所以他的小說有生理學病理學上種種根據。他寫包法利夫人「性的憂鬱」由無而有,由淺而深,有步驟,有層次,她最後自殺的悲劇則是「必然的」的結果,一毫沒有矯揉造作之處。張氏寫美瑛「性的憂鬱」則錯雜混亂,一開頭便似瘋狂,收局的悲劇又是「勉強的」,他想學佛氏,真是東施效顰愈增其醜了。 他寫女性之追逐男性,不但已嫁婦人而然,處女亦然。《不平衡的偶力》女主角玉蘭要與朋友均衡親吻,《飛絮》中雲姨之於梅君;《公債委員》中玉蓮之於陳仲章,也都是俯就或追逐的態度。我不相信現代中國少女浪漫的程度竟至於此!——若說那是特殊的例子尚可原諒,然張氏所寫女性卻都是典型的。他寫男性也是病態的。正如韓侍桁所說:「他書中的人物最主要的根性便是自私,當他們到了性慾高漲的時候,那些人們看著不過只是些具有人體的下等獸類而已。所以在他們之間沒有愛,只有性慾。」 第二,作品中常有作家不良品格的映射。一是欠涵養,譬如他憎恨日本人,對日本人沒有一句好批評,作《天孫之女》乃盡量污辱。其人物名字也含狎侮之意:如女主角名「花兒」又曰「阿花」,其母與人私通則偏名之曰「節子」;其父名曰「鈴木牛太郎」,伯父則名「豬太郎」。書中情節則陸軍少將的小姐淪落中國為舞女,為私娼;大學生對於敗落之名門女子始亂終棄;帝國軍人奸騙少女並為人口販賣者,巡警在曬台雪中凍死小孩,以及妓院老闆凶丑淫亂的事實,均令人聞之掩耳。聽說此書翻譯為日文登於和文的《上海日報》,大惹日人惡感。為懼怕日人之毒打,張氏至不敢行上海北四川路。其後又曾一度謠傳他被酗酒之日本水兵毆斃雲。(見楊昌溪《文人趣事》)我並不願替日本人辯護,但我覺得張氏這樣醜詆於日本人痛快則痛快了,他情緒中實含著阿Q式的精神制勝法成份在。 作者氣量偏狹無容人之量,略受刺激必起反感,亦其品格欠涵養之一端。他自被人揭破了在家裡「秘密開小說商場」的黑幕之後,老羞成怒,對於那些攻擊他的人,動輒報以謾罵。外間謠傳他作小說頗賺了些錢,置有洋房產業。他於是寫了一部《明珠與黑炭》形容自己如何的潦倒窮困,直到了令人難以相信的程度。又說: ……可是遍查我上述的履歷,在軍閥時代固然沒有做官,在國民革命成功的今日……官運更輪不到我身上來。雖曾希望能有十數萬花頭,但是夢想終於是夢想。假定在礦坑裡持Hammer1,在講堂上捻粉條,也能弄得十數萬的花頭,那是由自己汗血換來,也應受之無愧,你們又何必眼熱呢?可憐的小孩子喲!你們該趁這大好時光去幹些於社會於你個人都有益的事業來!何苦去造謠生事,寫那些無聊的小文章,弄低了你們的人格!這類於人無損於己反失尊嚴的牢騷,在《糜爛》、《天孫之女》、《脫了軌道的星球》中也發得不少。郭沫若和郁達夫也有此病。他們說話本粗鄙直率,毫無蘊藉之致,罵人時更如村婦罵街,令人胸中作三日惡。這幾個創造社巨頭似乎都帶有島國人的器小,凶橫,獷野,蠢俗,自私,自大的氣質,難道習俗果足以移人麼? 次則表現男性的殘酷。他的小說中男主角大都是一位家庭的暴君,就是當他在表白懺悔之時,我們也看不出這位作家的可愛處。這位男性過強具有殘酷天性的人,無疑是作家自己的影子。這是韓侍桁所說的話。我們讀張氏自敘式的幾個短篇,對於妻子的喜怒無常橫怒暴戾的舉動很覺不快——《冰河時代》動輒罵妻子「賤東西」、「潑婦」、「該殺」、「沒有小孩子,我早和你離婚了!」毆打妻子的舉動也常見於其他小說中。又《天孫之女》中的男子自栗原到荒州、安籐、邊田竹三無一不是善於蹂躪女子的殘酷男性,更可證韓氏所言之不謬。 第三,張氏小說有「千篇一律」的毛病,他雖發表了二三十種單行小說,但我們說他僅僅發表了一本,也不算過甚其詞。《上帝的兒女們》中的余約瑟與《公債委員》中的陳仲章身世相似,《雪的除夕》與《小兄妹》結構雷同。此外則女主角發狂般追逐男子,三角四角戀愛的葛籐,更是他百變不離其宗的一套陳戲法。 除了上述三端以外,張氏小說特具的色彩,一則多用科學術語。他的處女作《沖積期的化石》(是一部自敘傳。韋鳴鶴是作者自指,天廠則為他的父親。)是留學日本時期寫的,學生原好賣弄知識,所以科學術語絡繹筆端,正系原文以矜奧博: 這小河在數十萬年前不過是一座高山的斷層(Fault)。 這河的兩岸也受了不知多少次的洪水浸洗變成一個很規則的河成段丘(Terrac e)。 由上海搬運來的沙土堆積成的三角洲(Delta)。 說要到山頂上去看火山噴火口(Crater)。我像一塊均質性的破辟石片(Jsotropic)無論你拿什麼強度的十字聶氏柱(Crossed nicols prisms)來檢查我,都不能叫我發生別種顏色。 承有父系的剛毅的感動氣質(Sentimental Temperament)和母系的沉靜的膽汁氣質(Choleric Temperament)。 申牧師此時氣得幾根鼠鬚倒豎起來,臉色像按著光色帶(Speotrum)的順序,由紅轉黃,由黃轉青。她頭上兩條乳鎖頭筋(Musculus Streroclei domostndens)只有一層蒼白的薄皮包裹著。Cenotherabiennis1是一種屬柳葉菜科(Onograc-eae)的植物,日本人稱它做月見草。 以上所舉之例屬地質學者四條,心理、物理、生理、植物各一條。他在日本是研究日本地質學的,所以後來作品,別的科學名詞雖略見減少,地質學名詞則仍然是搖筆即來。這種「掉書袋」的壞習慣殊不足取。 再則反基督教的色彩很是濃厚。《衝擊期的化石》已有教會學校腐敗內幕的描寫。短篇小說《約伯之淚》、《公債委員》、《約檀河之水》,均有涉及教會生活之處。《上帝的兒女們》則算是他對教會總攻擊了。書中主角余約瑟窮苦出身,以善於逢迎美國傳教士,得至牧師地位。但他表面雖裝做十分虔誠,暗中酗酒賭博無惡不作。他與K夫人私通,生一女瑞英,後娶一貞操已破且懷孕之女郎金恩,生一子阿癿。瑞英與阿癿長大後兄妹通姦。金恩情人文博士與她的母親又曾發生戀愛,則又為母女聚麀。此外則美籍某主教愛中國女郎而至成孕打胎;教友偷偷摸摸抽大煙,開旅館,私販煙土,以博取些微利益而向外人獻媚取憐,以爭奪權位而互相排斥造謠,其腐敗墮落,幾出情理之外,基督教徒固未必個個善良,而像這樣醜態百出則亦未必。有人批評左拉作品為「野獸的喜劇」(BestialComed y),其實左拉小說人物尚有人性,如張氏之所作,則真是「野獸的喜劇」了! 不過平心而論:張氏作品文筆清暢,命意顯豁,各書合觀結構雖多單調,分觀則尚費匠心。他是以「為故事而寫故事」為目的的,所以每部小說都有教人不得不讀完的魔力。《木馬》、《約伯之淚》、《不平衡的偶力》,及《公債委員》尚算得優秀的作品。 原載《青年界》,1934年6月,第6卷第2號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