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外祖母家是彪塚村,在滹沱河北岸,離我們家有十四五里路。當我初上小學,夜晚溫書時,母親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母親姐妹四人,還有兩個弟弟,母親是最大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只種著三畝當來的地,一家八口人,全仗著織賣土布生活。外祖母、母親、二姨,能上機子的,輪流上機子織布。三姨、四姨,能幫著經、紡的,就幫著經、紡。人歇馬不歇,那張停放在外屋的木機子,晝夜不閒著,這個人下來吃飯,那個人就上去織。外祖父除種地外,每個集日(郎仁鎮)背上布去賣,然後換回線子或是棉花,賺的錢就買糧食。 母親說,她是老大,她常在夜間織,機子上掛一盞小油燈,每每織到雞叫。她家東鄰有個唸書的,準備考秀才,每天夜裡,大聲唸書,聲聞四鄰。母親說,也不知道他念的是什麼書,只聽著隔幾句,就「也」一聲,拉的尾巴很長,也是一念就念到雞叫。可是這個人念了多少年,也沒有考中。正像外祖父一家,織了多少年布,還是窮一樣。 母親給我講這個故事,當時我雖然不明白,其目的是為了什麼,但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生也沒有忘記。是鼓勵我用功嗎?好像也沒有再往下說;是回憶她出嫁前的艱難辛苦的生活經歷吧。 這架老織布機,我幼年還見過,煙熏火燎,通身變成黑色的了。 外祖父的去世,我不記得。外祖母去世的時候,我記得大舅父已經下了關東。二舅父十幾歲上就和我叔父趕車拉腳。 後來遇上一年水災,叔父又對父親說了一些閒話,我父親把牲口賣了,二舅父回到家裡,沒法生活。他原在村裡和一個婦女相好,女的見從他手裡拿不到零用錢,就又和別人好去了。二舅父想不開,正當年輕,竟懸樑自盡。 大舅父在關東混了二十多年,快五十歲才回到家來。他還算是本分的,省吃儉用,帶回一點錢,買了幾畝地,娶了一個後婚,生了一個兒子。 大舅父在關外學會打獵,回到老家,他打了一條鳥槍,春冬兩閒,好到野地裡打兔子。他槍法很準,有時串游到我們村莊附近,常常從他那用破布口袋縫成的掛包裡,掏出一隻兔子,交給姐姐。母親趕緊給地去做些吃食,他就又走了。 他後來得了抽風病。有一天出外打獵,病發了,倒在大道上,路過的人,偷走了他的槍枝。他醒過來,又急又氣,從此竟一病不起。 我記得二姨母最會講故事,有一年她住在我家,母親去看外祖母,夜裡我哭鬧,她給我講故事,一直講到母親回來。 她的丈夫,也下了關東,十幾年後,才叫她帶著表兄找上去。 後來一家人,在那裡落了戶。現在已經是人口繁衍了。 1982年5月30日 我幼小的時候,我家住在這個村莊的北頭。門前一條南北大車道,從我家北牆角轉個彎,再往前去就是野外了。斜對門的一家,就是瞎周家。 那時,瞎周的父親還活著,我們叫他和尚爺。雖叫和尚,他的頭上卻留著一個「毛刷」,這是表示,雖說剪去了髮辮,但對前清,還是不能忘懷的。他每天拿一個小板凳,坐在門口,默默地抽著煙,顯得很寂寞。 他家的房舍,還算整齊,有三間磚北房,兩間磚東房,一間磚過道,黑漆大門。西邊是用土牆圍起來的一塊菜園,地方很不小。園子旁邊,樹木很多。其中有一棵臭椿樹,這種樹木雖說並不名貴,但對孩子們吸引力很大。每年春天,它先掛牌子,摘下來像花朵一樣,樹身上還長一種黑白斑點的小甲蟲,名叫「椿象」,捉到手裡,很好玩。 聽母親講,和尚爺,原有兩個兒子,長子早年去世了。次子就是瞎周。他原先並不瞎,娶了媳婦以後,因為婆媳不和,和他父親分了家,一氣之下,走了關東。臨行之前,在庭院中,大喊聲言: 「那裡到處是金子,我去發財回來,天天吃一個肉丸的、順嘴流油的餃子,叫你們看看。」 誰知出師不利,到關東不上半年,學打獵,叫火槍傷了右眼,結果兩隻眼睛都瞎了。同鄉們湊了些路費,又找了一個人把他送回來。這樣來回一折騰,不只沒有發了財,還欠了不少債,把僅有的三畝地,賣出去二畝。村裡人都當做笑話來說,並且添油加醋,說哪裡是打獵,打獵還會傷了自己的眼?是當了紅鬍子,叫人家對面打瞎的。這是他在家不行孝的報應,是生分畜類孩子們的樣子! 為了生活,他每天坐在只鋪著一張蓆子的炕上,在裸露的大腿膝蓋上,搓麻繩。這種麻繩很短很細,是穿銅錢用的,就叫錢串兒。每到集日,瞎周拄上一根棍子,拿了搓好的麻繩,到集市上去賣了,再買回原麻和糧食。 他不像原先那樣活潑了。他的兩條眉毛,緊緊鎖在一起,腦門上有一條直直立起的粗筋暴露著。他的嘴唇,有時咧開,有時緊緊閉著。有時臉上的表情像是在笑,更多的時候像是要哭。 他很少和人談話,別人遇到他,也很少和他打招呼。 他的老婆,每天守著他,在炕的另一頭紡線。他們生了一個男孩。歲數和我相仿。 我小時到他們屋裡去過,那屋子裡因為不常撩門簾,總有那麼一種近於狐臭的難聞的味道。有個大些的孩子告訴我,說是如果在歇晌的時候,到他家窗前去偷聽,可以聽到他兩口子「辦事」。但誰也不敢去偷聽,怕遇到和尚爺。 瞎周的女人,給我留下的印象,有些像魯迅小說裡所寫的豆腐西施。她在那裡站著和人說話,總是不安定,前走兩步,又後退兩步。所說的話,就是小孩子也聽得出來,沒有絲毫的誠意。她對人沒有同情,只會幸災樂禍。 和尚爺去世以前,瞎周忽然緊張了起來,他為這一樁大事,心神不安。父親的產業,由他繼承,是沒有異議或紛爭的。只是有一個細節,議論不定。在我們那裡,出殯之時,孝子從家裡哭著出來,要一手打幡,一手提著一塊瓦,這塊瓦要在靈前摔碎,摔得越碎越好。不然就會有許多說講。管事的人們,擔心他眼瞎,怕瓦摔不到靈前放的那塊石頭上,那會大殺風景,不吉利,甚至會引起哄笑。有人建議,這打幡摔瓦的事,就叫他的兒子去做。 瞎周斷然拒絕了,他說有他在,這不是孩子辦的事。這是他的職責,他的孝心,一定會感動上天,他一定能把瓦摔得粉碎。至於孩子,等他死了,再摔瓦也不晚。 他大概默默地做了很多次練習和準備工作,到出殯那天,果然,他一摔中的,瓦片摔得粉碎。看熱鬧的人們,幾乎忍不住要拍手叫好。瞎周心裡的洋洋得意,也按捺不住,形之於外了。 他什麼時候死去的,我因為離開家鄉,就不記得了。他的女人現在也老了,也糊塗了。她好貪圖小利,又常常利令智昏。有一次,她從地裡拾莊稼回來,走到家門口,遇見一個人,抱著一隻雞,對她說: 「大娘,你買雞嗎?」 「俺不買。」 「便宜呀,隨便你給點錢。」 她買了下來,把雞抱到家,放到雞群裡面,又撒了一把米。 等到兒子回來,她高興地說: 「你看,我買了一隻便宜雞。真不錯,它和咱們的雞,還這樣合群兒。」 兒子過來一看說: 「為什麼不合群?這原來就是咱家的雞麼!你遇見的是一個小偷。」 她的兒子,抗日剛開始,也幹了幾天游擊隊,後來一改編成八路軍,就跑回來了。他在集市上偷了人家的錢,被送到外地去勞改了好幾年。她的孫子,是個安分的青年農民,現在日子過得很好。 1982年5月31日上午續寫畢 楞起叔小時,因沒人看管,從大車上頭朝下栽下來,又不及時醫治——那時鄉下也沒法醫治,成了駝背。 他是我二爺的長子。聽母親說,二爺是個不務正業的人,好喝酒,喝醉了就搬個板凳,坐在院里拉板胡,自拉自唱。 他家的宅院,和我家只隔著一道牆。從我記事時,楞起叔就給我一個好印象——他的脾氣好,從不訓斥我們。不只不訓斥,還想方設法哄著我們玩兒。他會捕鳥,會編鳥籠子,會編蟈蟈葫蘆,會結網,會摸魚。他包管割墳草的差事,每年秋末冬初,墳地裡的草衰白了,田地裡的莊稼早就收割完了,蟈蟈都逃到那混雜著荊棘的墳草裡,平常捉也沒法捉,只有等到割草清墳之日,才能暴露出來。這時的蟈蟈很名貴,養好了,能養到明年正月間。 他還會彈三弦。我幼小的時候,好聽大鼓書,有時也自編自唱,敲擊著破升子底,當做鼓,兩塊破犁鏵片當做板。楞起叔給我伴奏,就在他家院子裡演唱起來。這是家庭娛樂,熱心的聽眾只有三祖父一個人。 因為身體有缺陷,他從小就不能掏大力氣,但田地裡的鋤耪收割,他還是做得很出色。他也好喝酒,二爺留下幾畝地,慢慢他都賣了。春冬兩閒,他就給趕廟會賣豆腐腦的人家,幫忙烙餅。 這種飯館,多是聯合營業。在廟會上搭一個長洞形的席棚。棚口,右邊一輛肉車,左邊一個燒餅爐。稍近就是豆腐腦大銅鍋。棚子中間,並排放著一些方桌、板凳,這是客座。 楞起叔工作的地方,是在棚底。他在那裡安排一個鍋灶,烙大餅。因為身殘,他在灶旁邊挖好一個二尺多深的圓坑,像軍事掩體,他站在裡面工作,這樣可以免得老是彎腰。 幫人家做飯,他並掙不了什麼錢,除去吃喝,就是看戲方便。這也只是看夜戲,夜間就沒人吃飯來了。他懂得各種戲文,也愛唱。 因為長年趕廟會,他交往了各式各樣的人。後來,他又「在了理」,聽說是一個會道門。有一年,這一帶遭了大水,水撤了以後,地變鹼了,道旁牆根,都泛起一層白霜。他聯合幾個外地人,在他家院子裡安鍋燒小鹽。那時燒小鹽是犯私的,他在村裡人緣好,村裡人又都樸實,沒人給他報告。就在這年冬季,河北一個村莊的地主家,在兒子新婚之夜,叫人砸了明火。報到縣裡,盜賊竟是住在楞起叔家燒鹽的人們。 他們逃走了,縣裡來人把楞起叔兩口子捉進牢獄。 在牢獄一年,他受盡了苦刑,冬天,還差點沒有把腳凍掉。其實,他什麼也沒有得到,事前事後也不知情。縣裡把他放了出來,養了很久,才能勞動。他的妻子,不久就去世了。 他還是好喝酒,好趕集。一喝喝到日平西,人們才散場。 然後,他拿著他那條鐵棍,踉踉蹌蹌地往家走。如果是熱天,在路上遇到一棵樹,或是大麻子棵,他就倒在下面睡到天黑。 逢年過節,要賬的盈門,他只好躲出去。 他脾氣好,又樂觀,村裡有人叫他老軟兒,也有人叫他孫不愁。他有一個兒子,抗日時期參了軍。全國解放以後,楞起叔的生活是很好的。他死在邢台地震那一年,也享了長壽。 1982年5月31日下午 根雨叔和我們,算是近枝。他家住在村西北角一條小胡同裡,這條胡同的一頭,可以通到村外。他的父親弟兄兩個,分別住在幾間土甓北房裡,院子用黃土牆圍著,院裡有幾棵棗樹,幾棵榆樹。根雨叔的伯父,秋麥常給人家幫工,是個老老實實的莊稼人,好像一輩子也沒有結過婚。他渾身黝黑,又乾瘦,好像古廟裡的木雕神像,被煙火熏透了似的。根雨叔的父親,村裡人都說他脾氣不好,我們也很少和他接近。聽說他的心狠,因為窮,在根雨還很小的時候,就把他的妻子,弄到河北邊,賣掉了。 民國六年,我們那一帶,遭了大水災,附近的天主教堂,開辦了粥廠,還想出一種以工代賑的家庭副業,叫人們維持生活。清朝滅亡以後,男人們都把辮子剪掉了,把這種頭髮接結起來,織成網子,賣給外國婦女作發罩,很能賺錢。教會把持了這個買賣,一時附近的農村,幾乎家家都織起網罩來。所用工具很簡單,操作也很方便,用一塊小竹片作「制板」,再削一枝竹梭,上好頭髮,街頭巷尾,年青婦女們,都在從事這一特殊的生產。 男人們管頭髮和交貨。根雨叔有十幾歲了,卻和姑娘們坐在一起織網罩,給人一種男不男女不女的感覺。 人家都把辮子剪下來賣錢了,他卻逆潮流而動,留起辮子來。他的頭髮又黑又密,很快就長長了。他每天精心梳理,顧影自憐,真的可以和那些大辮子姑娘們媲美了。 每天清早,他擔著兩隻水筲,到村北很遠的地方去挑水。 一路上,他「咦——咦」地唱著,那是昆曲《藏舟》裡的女角唱段。 不知為什麼,織網罩很快又不時興了。熱熱鬧鬧的場面,忽然收了場,人們又得尋找新的生活出路了。 村裡開了一家面坊,根雨叔就又去給人家磨面了。磨坊裡安著一座腳打羅,在那時,比起手打羅,這算是先進的工具。根雨叔從早到晚在磨坊裡工作,非常勤奮和歡快。他是對勞動充滿熱情的人,他在這充滿穢氣,掛滿蛛網,幾乎經不起風吹雨打,搖搖欲墜的破棚子裡,一會兒給拉磨的小毛驢掃屎填尿,一會兒撥磨掃磨,然後身靠南牆,站在羅床踏板上: 踢踢躂,踢踢躂,踢躂踢躂踢踢躂……篩起面來。 他的大辮子搖動著,他的整個身子搖動著,他的渾身上下都落滿了麵粉。他踏出的這種節奏,有時變化著,有時重複著,伴著飛揚灑落的麵粉,伴著拉磨小毛驢的打嚏噴、撒尿聲,伴著根雨叔自得其樂的歌唱,飄到街上來,飄到野外去。 面坊不久又停業了,他又給本村人家去打短工,當長工。 三十歲的時候,他娶了一房媳婦,接連生了兩個兒子。他的父親嫌兒子不孝順,忽然上吊死了。媳婦不久也因為吃不飽,得了瘋病,整天蜷縮在炕角落裡。根雨叔把大孩子送給了親戚,媳婦也忽然不見了。人們傳說,根雨叔把她領到遠地方扔掉了。 從此,就再也看不見他笑,更聽不到他唱了。土地改革時,他得到五畝田地,精神好了一陣子,二兒子也長大成人,娶了媳婦。但他不久就又沉默了。常和兒子吵架。冬天下雪的早晨,他也會和衣睡倒在村北禾場裡。終於有一天夜裡,也學了他父親的樣子,死去了,薄棺淺葬。一年發大水,他的棺木衝到下水八里外一個村莊,有人來報信,他的兒子好像也沒有去收拾。 村民們說:一輩跟一輩,輩輩不錯制兒。延續了兩代人的悲劇,現在可以結束了吧? 1982年6月2日 吊掛 每逢新年,從初一到十五,大街之上,懸吊掛。 吊掛是一種連環畫。每幅一尺多寬,二尺多長,下面作牙旗狀。每四幅一組,串以長繩,橫掛於街。每隔十幾步,再掛一組。一條街上,共有十幾組。 吊掛的畫法,是用白布塗一層粉,再用色彩繪製人物山水車馬等等。故事多取材於封神演義,三國演義,五代殘唐或楊家將。其畫法與廟宇中的壁畫相似,形式與年畫中的連環畫一樣。在我的記憶中,新年時,吊掛只是一種裝飾,站立在下面的觀賞者不多。因為婦女兒童,看不懂這些故事,而大人長者,已經看了很多年,都已經看厭了。吊掛經過多年風雪吹打,顏色已經剝蝕,過了春節,就又由管事人收起來,放到家廟裡去了。吊掛與燈籠並稱。年節時街上也掛出不少有繪畫的紙燈籠,供人欣賞。雜貨鋪掌櫃叫變吉的,每年在門前掛一個走馬燈,小孩們聚下圍觀。 鑼鼓 村裡人,從地畝攤派,置買了一套鑼鼓鐃鈸,平日也放在家廟裡,春節才取出來,放在十字大街動用。每天晚上吃過飯,鄉親們集在街頭,各執一器,敲打一通,說是娛樂,也是聯絡感情。 其鼓甚大,有架。鼓手執大棒二,或擊其中心,或敲其邊緣,緩急輕重,以成節奏。每村總有幾個出名的鼓手。遇有求雨或出村賽會,鼓載於車,鼓手立於旁,鼓棒飛舞,有各種花點,是最動人的。 小戲 小康之家,遇有喪事,則請小戲一台,也有親友送的。所謂小戲,就是街上擺一張方桌,四條板凳,有八個吹鼓手,坐在那裡吹唱。並不化裝,一人可演幾個腳色,並且手中不離樂器。桌上放著酒菜,邊演邊吃喝。有人來弔孝,則停戲奏哀樂。男女圍觀,靈前有慼慼之容,戲前有歡樂之意。中國的風俗,最通人情,達世故,有辯證法。 富人家辦喪事,則有老道唸經。唸經是其次,主要是吹奏音樂。這些道士,並不都是職業性質,很多是臨時裝扮成的,是農民中的音樂愛好者。他們所奏為細樂,笙管雲鑼,笛子嗩吶都有。 最熱鬧的場面,是跑五方。道士們排成長隊,吹奏樂器,繞過或跳過很多板凳,成為一種集體舞蹈。出殯時,他們在靈前吹奏著,走不遠農民們就放一條板凳,並設茶水,攔路請他們演奏一番,以致靈車不能前進,延誤埋葬。經管事人多方勸說,才得作罷。在農村,一家遇喪事,眾人得歡心,總是因為平日文化娛樂太貧乏的緣故。 大戲 農村唱大戲,多為謝雨。農民務實,連得幾場透雨,豐收有望,才定期演戲,時間多在秋前秋後。 我的村莊小,記憶中,只唱過一次大戲。雖然只唱了一次,卻是高價請來的有名的戲班,得到遠近稱讚。並一直傳說:我們村不唱是不唱,一唱就驚人。事前,先由頭面人物去「寫戲」,就是訂合同。到時搭好照棚戲台,連夜派車去「接戲」。我們村莊小,沒有大牲口(騾馬),去的都是牛車,使演員們大為驚異,說這種車坐著穩當,好睡覺。 唱戲一般是三天三夜。天氣正在炎熱,戲台下萬頭攢動,塵土飛揚,擠進去就是一身透汗。而有些年輕力壯的小伙子,在此時刻,好表現一下力氣,去「扒台板」看戲。所謂扒台板,就是把小褂一脫,纏在腰裡,從台下側身而入,硬拱進去。然後扒住台板,用背往後一靠。身後萬人,為之披靡,一片人浪,向後擁去。戲台照棚,為之動搖。管台人員只好大聲喊叫,要求他穩定下來。他卻得意洋洋,旁若無人地看起戲來。出來時,還是從台下鑽出,並誇口說,他看見坤角的小腳了。在農村,看戲扒台板,出殯扛棺材頭,都是小伙子們表現力氣的好機會。 唱大戲是村中的大典,家家要招待親朋;也是孩子們最歡樂的節日。直到現在,我還記得一個歌謠,名叫「四大高興」。其詞曰: 新年到,搭戲台,先生(學校老師)走,媳婦來。 反之,為「四大不高興」。其詞為: 新年過,戲台拆,媳婦走,先生來。 可見,在農村,唱大戲和過新年,是同樣受到重視的。 1982年7月 因為他生過天花,我們叫他疤增叔。堂叔一輩,還有一個名叫增的,這樣也好區別。 過去,我們村的貧苦農民,青年時,心氣很高,不甘於窮鄉僻壤這種饑一頓飽一頓的生活,想遠走高飛。老一輩的是下關東,去上半輩子回來,還是受苦,壯心也沒有了。後來,是跑上海,學織布。學徒三年,回來時,總是穿一件花絲格棉袍,村裡人稱他們為上海老客。 疤增叔是我們村去上海的第一個人。最初,他也真的掙了一點錢,匯到家裡,蓋了三間新北屋,娶了一房很標緻的媳婦。人人羨慕,後來經他引進,去上海的人,就有好幾個。 疤增叔其貌不揚,幼小時又非常淘氣,據老一輩說,他每天拉屎,都要到樹杈上去。為人甚為精明,口才也好,見識又廣。有一年寒假完了,我要回保定上學,他和我結伴,先到保定,再到天津,然後坐船到上海,這樣花路費少一些。第一天,我們宿在安國縣我父親的店舖裡。商店習慣,來了客人,總有一個二掌櫃陪著說話。我在地下聽著,疤增叔談上海商業行情,頭頭是道,真像一個買賣人,不禁為之吃驚。 到了保定,我陪他去買到天津的汽車票,不坐火車坐汽車,也是為的省錢。買了明天的汽車票,疤增叔一定叫汽車行給寫個字據:如果不按時間開車,要加倍賠償損失。那時的汽車行,最好坑人騙錢,這又是他出門多的經驗,使我非常佩服。 究竟他在上海幹什麼,村裡也傳說不一。有的說他給一家紡織廠當跑外,有的說他自己有幾張機子,是個小老闆。後來,經他引進到上海去的一個本家侄子回來,才透露了一點實情,說他有時販賣白面(毒品),裝在牙粉袋裡,過關口時,就叫這個侄子帶上。 不久,他從上海帶回一個小老婆,河南人,大概是跑到上海去覓生活的,沒有辦法跟了他。也有人說,疤增叔的二哥,還在打光棍,托他給找個人,他給找了,又自己霸佔了,二哥並因此生悶氣而死亡。 又有一年,他從河南趕回幾頭瘦牛來,有人說他把白面藏在牛的身上,牛是白搭。究竟怎樣藏法,誰也不知道。 後來,他就沒掙回過什麼,一年比一年潦倒,就不常出門,在家裡做些小買賣。有時還賣蝦醬,摻上很多高粱糝子。 家裡娶的老伴,已經亡故。在上海弄回的女人,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中間一度離異,母子回了河南,後來又找回來,現在已長大成人,出去工作了。 原來的房子,被大水沖塌,用舊磚壘了一間屋子,老兩口就住在裡面,誰也不收拾,又髒又亂。 一年春節,人們夜裡在他家賭錢。局散了以後,老兩口吵了起來,老伴把他往門外一推,他倒在地下就死了。 1983年9月3日 秋喜叔的父親,是個棚匠。家裡有一捆一捆的葦席,一團一團的麻繩,一根大彎針,每逢廟會唱戲,他就被約去搭棚。 這老人好喝酒,有了生意,他就大喝。而每喝必醉,醉了以後,他從工作的地方,搖搖晃晃地走回來,進村就大罵,一直罵進家裡。有時不進家,就倒在街上罵,等到老伴把他扶到家裡,躺在炕上,才算完事。人們說,他是裝的,借酒罵人,但從來沒有人去拾這個碴兒,和他打架。 他很晚的時候,才生下秋喜叔。秋喜叔並無兄弟姐妹,從小還算是嬌生慣養的,也上了幾年小學。 十幾歲的時候,秋喜叔跟著一個本家哥哥去了上海,學織布。不願意幹了,又沒錢回不了家,就當了兵,從南方轉到北方。那時我在保定上中學,有一天,他送來一條棉被,叫我放假時給他帶回家裡。棉被裡裡外外都是虱子,這可能是他在上海學徒三年的唯一剩項。第二天,又來了兩個軍人找我,手裡拿著皮帶,氣勢洶洶,聽他們的口氣,好像是秋喜叔要逃跑,所以先把被子拿出來。他們要我到火車站他們的連部去對證。那時這種穿二尺半的丘八大爺們,是不好對付的,我沒有跟他們走。好在這是學校,他們也無奈我何。 後來,秋喜叔終於跑回家去,結了婚,生了兒子。抗日戰爭時,家裡困難,他參加了八路軍,不久又跑回來。 秋喜叔的個性很強,在農村,他並不願意一鋤一鐮去種地,也不願推車擔擔去做小買賣。但他也不賭博,也不偷盜。 在村裡,他年紀不大,輩份很高,整天道貌岸然,和誰也說不來,對什麼事也看不慣。躲在家裡,練習國畫。土改時,他從我家拿去一個大硯台,我回家時,他送了一幅他畫的「四破」,叫我賞鑒。 他的父親早已去世,他這樣坐吃山空,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家裡地裡的活兒,全靠他的老伴。那是一位任勞任怨,講究三從四德的農村勞動婦女,整天蓬頭垢面,鑽在地裡砍草拾莊稼。 秋喜叔也好喝酒,但是從來不醉。也好罵街,但比起他的父親來,就有節制多了。 秋天,村北有些積水,他自製一根釣竿,從早到晚,坐在那裡垂釣。其實誰也知道,那裡面並沒有魚。 他的兒子長大了,地裡的活也幹得不錯,娶了個媳婦,也很能勞動,眼看日子會慢慢好起來。誰知這兒子也好喝酒,脾氣很劣,為了一點小事,砍了媳婦一刀,被法院判了十五年徒刑,押到外地去了。 從此,秋喜叔就一病不起,整天躺在炕上,望著掛滿蛛網的屋頂,一句話也不說。誰也說不上他得的是什麼病,三年以後才死去了。 1983年9月2日下午 幼小時,聽母親說,「過去,人們都願意去店子頭你老姑家拜年,那裡吃得好。平常日子都不做飯,一家人買燒雞吃。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誰也不去店子頭拜年了,那裡已經吃不上飯,就不用說招待親戚了。」 我沒有趕上老姑家的繁盛時期,也沒有去拜過年。但因為店子頭離我們村只有三里地,我有一個表姐,又嫁到那裡,我還是去玩過幾次的。印象中,老姑家還有幾間高大舊磚房,人口卻很少,只記得一個疤眼的表哥,在上海織了幾年布,也沒有掙下多少錢,結不了婚。其次就是大嘴哥。 大嘴哥比我大不了多少,也沒有趕上他家的鼎盛時期。他發育不良,還有些喘病,因此農活上也不大行,只能幹一些零碎活。 在我外出讀書的時候,我們家已經漸漸上升為富農。自己沒有主要勞力,除去雇一名長工外,還請一兩個親戚幫忙,大嘴哥就是這樣來我們家的。 他為人老實厚道,幹活盡心盡力,從不和人爭爭吵吵。平日也沒有花言巧語,問他一句,他才說一句。所以,我們雖然年歲相當,卻很少在一塊玩玩談談。我年輕時,也是世俗觀念,認為能說會道,才是有本事的人;老實人就是窩囊人。 在大嘴哥那一面,他或者想,自己的家道中衰,寄人籬下,和我之間,也有些隔閡。 他在我們家,呆的時間很長,一直到土改,我家的田地分了出去,他才回到店子頭去了。按當時的情況,他是一個貧農,可以分到一些田地。不過他為人孱弱,鬥爭也不會積極,上輩的成份又不太好,我估計他也得不到多少實惠。 這以後,我攜家外出,忙於衣食。父親、母親和我的老伴,又相繼去世,沒有人再和我念道過去的老事。十年動亂,身心交瘁,自顧不暇,老家親戚,不通音問,說實在的,我把大嘴哥差不多忘記了。 去年秋天,一個叔伯侄子從老家來,臨走時,忽然談到了大嘴哥。他現在是個孤老戶。村裡把我表姐的兩個孩子找去,說:「如果你們照顧他的晚年,他死了以後,他那間屋子,就歸你們。」兩個外甥答應了。 我聽了,托侄子帶了十元錢,作為對他的問候。那天,我手下就只有這十元錢。 今年春天,在石家莊工作的大女兒退休了,想寫點她幼年時的回憶,在她寄來的材料中,有這樣一段: 在抗戰期間,我們村南有一座敵人的炮樓。日本鬼子經常來我們村掃蕩,找事,查戶口,每家門上都有戶口冊。有一天,日本鬼子和偽軍,到我們家查問父親的情況。當時我和母親,還有給我家幫忙的大嘴大伯在家。 母親正給弟弟餵奶,忽聽大門給踢開了,把我和弟弟抱在懷裡,嚇得渾身哆嗦。一個很凶的偽軍問母親,孫振海(我的小名——犁注。)到哪裡去了?隨手就把弟弟的被褥,用刺刀挑了一地。母親壯了壯膽說,到祁州做買賣去了。日本鬼子又到西屋搜查。當時大嘴大伯正在西屋給牲口喂草,他們以為是我家的人。偽軍問:孫振海到哪裡去了?大伯說不知道。他們把大伯吊在房樑上,用棍子打,打得昏過去了,又用水潑,大伯什麼也沒有說,日本鬼子走了以後,我們全家人把大伯解下來,母親難過地說:叫你跟著受苦了。 大女兒幼年失學,稍大進廠做工,寫封信都費勁。她寫的回憶,我想是沒有虛假的。那麼,大嘴哥還是我們一家的救命恩人。抗戰勝利,我回到家裡,他從來沒有提起過這件事。初進城那幾年,我的生活還算不錯,他從來沒有找過我,也沒有來過一次信。他見到和聽到了,我和我的家庭,經過的急劇變化。他可能對自幼嬌生慣養,不能從事生產的我,抱有同情和諒解之心。我自己是慚愧的。這些年,我的心,我的感情,變得麻痺,也有些冷漠了。 1985年6月27日下午 岳父只有兩個女兒,和我結婚的,是他的次女。到了五十歲,他與妻子商議,從本縣河北一貧家,購置一妾,用洋三百元。當領取時,由長工用糞筐背著銀元,上覆柴草,岳父在後面跟著。到了女家,其父當場點數銀元,並一一當當敲擊,以視有無假洋。數畢,將女兒領出,毫無悲痛之意。岳父恨其無情,從此不許此妾歸省。有人傳言,當初相看時,所見者為其姐,身高漂亮,此女則瘦小乾枯,貌亦不揚。村人都說:岳父失去眼窩,上了媒人的當。 婚後,人很能幹,不久即得一子,取名大根,大做滿月,全家歡慶。第二胎,為一女孩,產時值夜晚,倉促間,岳父被牆角一斧傷了手掌,染破傷風,遂致不起。不久妾亦猝死,禍起突然,家亦中落。只留岳母帶領兩個孩子,我妻回憶:每當寒冬夜晚,岳母一手持燈,兩個小孩拉著她的衣襟,像撲燈蛾似的,在那空蕩蕩的大屋子出出進進,實在悲慘。 大根稍大以後,就常在我家。那時,正是抗日時期,他們家離據點近,每天黎明,這個七、八歲的孩子,牽著他餵養的一隻山羊,就從他們村裡出來到我們村,黃昏時再回去。 那時我在外面抗日。每逢逃難,我的老父帶著一家老小,再加上大根和他那只山羊,慌慌張張,往河北一帶逃去。在路上遇到本村一個賣燒餅果子的,父親總是說:「把你那櫃子給我,我都要了!」這樣既可保證一家人不致挨餓,又可以作為掩護。 平時,大根跟著我家長工,學些農活。十幾歲上,他就努筋拔力,耕種他家剩下的那幾畝土地了。岳母早早給他娶了一個比他大幾歲,很漂亮又很能幹的媳婦,來幫他過日子。 不久,岳母也就去世了。小小年紀,十幾年間,經歷了三次大喪事。 大根很像他父親,雖然沒念什麼書,卻聰明有計算,能說,樂於給人幫忙和排解糾紛,在村裡人緣很好。土改時,有人想算他家的舊賬,但事實上已經很窮,也就過去了。 他在村裡,先參加了村劇團,演《小女婿》中的田喜,他本人倒是個地地道道的小女婿。 二十歲時,他已經有兩個兒子,加上他妹妹,五口之家,實在夠他巴結的。他先和人家合夥,在集市上賣餃子,得利有限。那些年,賭風很盛,他自己倒不賭,因為他精明,手頭利索,有人請他代替推牌九,叫做槍手。有一次在我們村裡推,他弄鬼,被人家看出來,幾乎下不來台,念他是這村的親戚,放他走了。隨之,在這一行,他也就吃不開了。 他好像還販賣過私貨,因為有一年,他到我家,問他二姐有沒有過去留下的珍珠,他二姐說沒有。 後來又當了牲口經紀。他自己也養騾駒子,他說從小就喜歡這玩意兒。 「文革」前,他二姐有病,他常到我家幫忙照顧,他二姐去世,這些年就很少來了。 去年秋後,他來了一趟,也是六十來歲的人了,精神不減當年,相見之下,感慨萬端。 他有四個兒子,都已成家,每家五間新磚房,他和老伴,也是五間。有八個孫子孫女,都已經上學。大兒子是大鄉的書記,其餘三個,也都在鄉里參加了工作。家裡除養一頭大騾子,還有一台拖拉機。責任田,是他帶著兒媳孫子們去種,經他傳藝,地比誰家種得都好。一出動就是一大幫,過往行人,還以為是個沒有解散的生產隊。 多年不來,我請他吃飯。 「你還趕集嗎?還給人家說合牲口嗎?」席間,我這樣問。 「還去。」他說,「現在這一行要考試登記,我都合格。」 「說好一頭牲口,能有多大好處?」 「有規定。」他笑了笑,終於語焉不詳。 「你還賭錢嗎?」 「早就不幹了。」他嚴肅地說,「人老了,得給孩子們留個名譽,兒子當書記,萬一出了事,不好看。」 我說:「好好幹吧!現在提倡發家致富,你是有本事的人,遇到這樣的社會,可以大展宏圖。」 他叫我給他寫一幅字,裱好了給他捎去。他說:「我也不貼灶王爺了,屋裡掛一張字畫吧。」 過去,他來我家,走時我沒有送過他。這次,我把他送到大門外,鄭重告別。因為我老了,以後見面的機會,不會再多了。 1986年8月14日 刁叔,是寫過的疤增叔的二哥。大哥叫瑞,多年跑山西,做小買賣,為人有些流氓氣,也沒有掙下什麼,還把梅毒傳染給妻子,妻女失明,兒子塌鼻破嗓,他自己不久也死了。 和我交往最多的,是刁叔。他比我大二十歲,但不把我當做孩子,好像我是他的一個知己朋友。其實,我那時對他,什麼也不瞭解。 他家離我家很近,住在南北街路西。磚門洞裡,掛著兩塊貞節匾,大概是他祖母的事跡吧。那時他家裡,只有他和疤增嬸子,他一個人住在西屋。 他沒有正式上過學,但「習」過字。過去,村中無力上學,又有志讀書的農民,冬閒時湊在一起,請一位能寫會算的人,來教他們,就叫習字。 他為人沉靜剛毅,身材高大強健。家裡土地很少,沒有多少活兒,閒著的時候多。但很少見到他,像別的貧苦農民一樣,背著柴筐糞筐下地,也沒有見過他,給別人家打短工。 他也很少和別人閒坐說笑,就喜歡看一些書報。 那時鄉下,沒有多少書,只有我是個書獃子。他就和我交上了朋友。他向我借書,總是親自登門,訥訥啟口,好像是向我借取金錢。 我並不知道他喜歡看什麼書,我正看什麼,就常常借給他什麼。有一次,我記得借給他的是《浮生六記》。他很快就看完了,送回時,還是親自登門,雙手捧著交給我。書,完好無損。把書借給這種人,比現在借書出去,放心多了。 我不知道他能看懂這種書不能,也沒問過他讀後有什麼感想。我只是盡鄉親之誼,鄰里之間,互通有無。 他是一個光棍。舊日農村,如果家境不太好,老大結婚還有可能,老二就很難了。他家老三,所以能娶上媳婦,是因為跑了上海,發了點小財。這在另一篇文章中,已經提過了。 我現在想:他看書,恐怕是為瞭解悶,也就是消遣吧。目前有人主張,文學的最大功能,最高價值,就是供人消遣。這種主張,很是時髦。其實,在幾十年前,刁叔的讀書,就證實了這一點,我也很早就明白這層道理了。看來並算不得什麼新理論,新學說。 刁叔家的對門,是禿小叔。禿小叔一隻眼,是個富農,又是一家之主,好賭。他的賭,不是逢年過節,農村裡那種小賭。是到設在戲台下面,或是外村的大寶局去賭。他為人,有些膽小,那時地面也確實不大太平,路劫、綁票的很多。每當他去赴寶局之時,他總是約上刁叔,給他助威仗膽。 那種大寶局的場合、氣氛,如果沒有親臨過,是難以想像的。開局總是在夜間,做寶的人,隱居帳後;看寶的人,端坐帳前。一片白布,作為寶案,設於破炕席之上,ど、二、三、四四個方位,都壓滿了銀元。賭徒們炕上炕下,或站或立,屋裡屋外,都擠滿了人。人人面紅耳赤,心驚肉跳;煙霧迷濛,汗臭難聞。勝敗既分,有的甚至屁滾尿流,捶胸頓足。 「免三!」一局出來了,看寶的人把寶案放在白布上,大聲喊叫。免三,就是看到人們壓三的最多,寶盒裡不要出三。 一個賭徒,抓過寶盒,屏氣定心,慢慢開動著。當看準那個刻有紅月牙的寶心指向何方時,把寶盒一亮,此局已定,場上有哭有笑。 禿小叔雖然一隻眼,但正好用來看寶盒,看寶盒,好人有時也要瞇起一隻眼。他身後,站著刁叔。刁叔是他的賭場參謀,常常因他的運籌得當,而得到勝利。天明了,兩個人才懶洋洋地走回村來。 這對刁叔來說,也是一種消遣。他有一個「木貓」,冬天放在院子裡,有時會逮住一隻黃鼬。有一回,有一隻貓鑽進去了,他也沒有放過。一天下午,他在街上看見我,低聲說: 「晚上到我那裡去,我們吃貓肉。」 晚上,我真的去了,共嘗了貓肉。我一生只吃過這一次貓肉。也不知道是家貓,還是野貓。那天晚上,他和我談了些什麼,完全忘記了。 聽叔輩們說,他的水式還很好,會摸魚,可惜我都沒有親眼見過。 刁叔年紀不大,就逝世了。那時我不在家,不知道他得的是什麼病。在前一篇文章裡,談到他的死因,也不過是傳言,不一定可信。我現在推測,他一定死於感情鬱結。他好勝心強,長期打光棍,又不甘於偷雞摸狗,鑽洞跳牆。性格孤獨,從不向人訴說苦悶。當時的農民,要改善自己的處境,也實在沒有出路。這樣就積成不治之症。 1986年8月15日 前幾年,細讀了沙汀同志所寫,一九三八年秋季隨一二○師到冀中的回憶錄。內記:一天夜晚,師部住進一個名叫遼城的小村莊(我的故鄉)。何其芳同志去參加了和村幹部的會見,回來告訴他,村裡出面講話的,是一個迷迷怔怔的人。 我立刻想到,這個人一定是老煥叔。 但老煥叔並不是村幹部。當時的支部書記、農會主任、村長,都是年輕農民,也沒有一個人迷迷怔怔。我想是因為,當時敵人已經佔據安平縣城,國民黨的部隊,也在冀南一帶活動,冀中局面複雜。當一二○師以正規部隊的軍容,進入村莊,服裝、口音,和村民們日常見慣的土八路,又不一樣。倉皇間,村幹部不願露面,又把老煥叔請了出來,支應一番。 老煥叔小名旦子,幼年隨父親(我們叫他胖胖爺),到山西做小買賣。後來在太原當了幾年巡警和衙役。回到村裡,游手好閒,和一個賣豆腐人家的女兒靠著,整天和村裡的一些地主子弟浪當人喝酒賭博。他是第一個把麻將牌帶進這個小村莊,並傳播這種技藝的人。 讀過了沙汀的回憶文章,我本來就想寫寫他,但總是想不起那個賣豆腐的人的名字。老家的年輕人來了,問他們,都說不知道。直到日前來了兩位老年人,才弄清楚。 這個人叫新珠,號老體,是個邋邋遢遢的莊稼人。他的老婆,因為服裝不整,人稱「大褲腰」,說話很和氣。他們只生一個女孩,名叫俊女兒。其實長得並不俊,很黑,身體很健壯。不知怎樣,很早就和老煥叔靠上了,結婚以後,也不到婆家去,好像還生了一個男孩。老煥叔就長年住在她家,白天聚賭,抽些油頭,補助她的家用。這種事,村民不以為怪,老煥嬸是個順從婦女,也不管他,靠著在上海學織布的孩子生活。 老煥叔的羅曼史,也就是這一些。 近讀求恕齋叢書,唐晏所作庚子西行記事:鄉野之民,不只怕賊,也怕官。聽說官要來了,也會逃跑。我的村莊,地處偏僻,每逢兵荒馬亂之時,總需要一個見過世面,能說會道的人,出來應付,老煥叔就是這種人選。 他長得高大魁梧,儀表堂堂。也並非真的迷迷怔怔,只是說話時,常常瞇縫著眼睛,或是看著地下,有點大智若愚的樣兒。 我長期在外,童年過後,就很少見到他了。進城以後,我回過一次老家,是在大病初癒之後,想去舒散一下身心。我坐在一輛舊吉普車上,途經保定,這是我上中學的地方;安國,是父親經商,我上高級小學的地方。都算是舊地重遊,但沒有多走多看,也就沒有引起什麼感想。 下午到家。按照鄉下規矩,我在村頭下車,從村邊小道,繞回叔父家去。吉普車從大街開進去。 村邊有幾個農民在打場,我和他們打招呼。其中一位年長的,問一同幹活的年輕人: 「你們認識他嗎?」 年輕人不答話。他就說: 「我認識他。」 當我走進村裡,街上已經站滿了人。大人孩子,熙熙攘攘,其盛況,雖說不上萬人空巷,場面確是令人感動的。無怪古人對勝利後還鄉,那麼重視,雖賢者也不能免了。但我明白,自己並沒有做官,穿的也不是錦繡。可能是村莊小,人們第一次看見吉普車,感到新鮮。過去回家時,並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場面。 走進叔父家,院裡也滿是人。老煥叔在叔父的陪同下,從屋裡走了出來。他拄著一根棍子,滿臉病容,大聲喊叫我的小名,緊緊攥著我的手。人們都仰望著他,聽他和我說話。 然後,我又把他扶進屋裡,坐在那把唯一的木椅上。 我因為想到,自身有病,親人亡逝,故園荒涼,心情並不好。他見我說話不多,坐了一會兒就走了。 他扶病來看我,一是長輩對幼輩的親情,二是又遇到一次出頭露面的機會。不久,他就故去了。他的一生,雖說有些不務正業,卻也沒做過什麼對不起鄉親們的壞事。所以還是受到人們的尊重,是村裡的一個人物。 1987年10月5日 附記:如寫村史,老煥叔自當有傳。其主要事跡,為從城市引進麻將牌一事。然此不足構成大過失,即使農村無麻將,仍有寶盒及骨牌、紙牌也。本村南頭,有名曹老萬者,幼年不耐農村貧苦,去安國藥店學徒。學徒不成,乃流為當地混混兒。安國每年春冬,有藥市廟會,商賈雲集。老萬初在南關後街聚賭,以其悍鷙,被無賴輩奉為頭目。後又窩娼,並霸一河南女子回家,得一子。相傳妓女不孕,此女蓋新從農村,被拐騙出來者。為人勤勞敞快,頗安於室。附近有錢人家,生子恐不育者,爭相認為乾娘。 傳說,小兒如認在此等人名下,神鬼即不來追索。此女亦有求必應,不以為迕。然老萬中年以後,精神失常,四處狂走,不能言語,只呵呵作聲,向人乞討。余讀醫書,得知此病,乃因梅毒菌進入人腦所致。則曹氏從城市引進梅毒,其於農村之污染,後果更不堪言矣。 古人云:不耕之民,易與為非,難與為善。這句話,還是可以思考的。 次日又記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