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烈士們長眠在名山之下, 蕭蕭的白楊伸延在陵道兩邊, 大理石紀念塔高出雲表, 一隻蒼鷹在塔的上空盤旋。 本來是要寫一首詩,來獻給陵園的。激動了的情感忍受不了韻腳的限制和束縛,還是改寫散文吧。 這一帶地方,確是形勝之地。山區的果樹和平原的莊稼,今年都獲豐收。陵園西邊的山路上,正有大隊的毛驢、馱騾,負載著新收的柿子、紅果,到山腳下的收購站去。驢騾踏在石路上的雜亂的蹄聲,以及趕牲口的人們的吆喝聲,都給天高氣爽季節的陵園,增加了充沛旺盛的生命力量。熱情高漲的婦女運輸隊來來往往的歌聲和歡笑,更帶來豐收季節的鼓舞歡騰。我想,長眠在地下的烈士們有知,也會為這一帶—— 即他們生前艱苦締造的地方——人民的鬥志昂揚,生活幸福,感到安慰和高興的。 這裡的幸福生活,確是和烈士們分不開的,是有血肉的關聯的。是他們生前所關心,也是死後所不能忘懷的。 這一地區之所以稱為名勝,並不在於像縣志或山志上所介紹的:山上有奇松,山中間有怪石,山下有泉水。因為據我所知,像阜平那一帶的大黑山,雖然不以名勝著稱,也有這樣的石頭,也有這樣的泉水,我們的戰士也曾經在那裡往返周繞,爬上爬下,有八年之久。這裡之所以稱為名山,當然也不在於那些毀壞了的帝王宮殿,以及與之有關的舍利寶塔和僧尼庵寺。 是因為:這裡有艱苦的回憶,有革命的傳統,有當前奮發圖強的生產熱情。人民已經解除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所強加給他們的無窮災難,人民的生活,已經富裕和幸福。—— 今天的阜平,當然也是這樣。 單從衣食住行上看,人民的生活已經和抗日期間有了很大的變化。在這裡,再也看不見那時山區常見的:夏天,在炎日下上身赤露,下邊還穿著破棉褲,冬季在寒風裡,穿一件光板破羊皮襖的農民形象。現在農民的服裝,即使走到大城市,也還是整齊漂亮的。大部分住宅,已經改建成新瓦房,地勢背風而向陽。在吃的方面,也不會再有一大缸一大缸的爛酸菜或是樹葉。在運輸上,山下的公路已經修通,山上的公路也正在計劃。一到天晚,家家戶戶,電燈明亮,收音機放送著幸福的、革命的歌聲。 這一切都會傳送到陵園裡來。而陵園也正在把它的聲音傳送到各個地方去。陵園主任一年三百六十日,都在向前來瞻仰的戰士、學生作報告,實際上是一種活的教育,生動的階級教育。 一天清晨,我看見有一個團的戰士在陵園前面集合。我們的戰士,不只武器精良,而且軍容齊整,雄姿英發。我們的戰鬥機,在陵園上空,轟轟飛過。這一切,烈士們是會看見、聽到的。他們會想起他們作戰時所用的簡陋武器,所受的敵人飛機轟炸的欺侮,為祖國的強大感到安慰。 是的,經歷越多,聯想也就越豐富。我隨同一隊小學生在陵園的陳列室,瞻仰烈士們的遺容,一個小學生對他的老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他們為什麼都這樣年輕?」 從那些年輕、英俊、堅定的遺容上看,很多烈士和站在他們面前的小學生,好像就是並肩的兄弟和姐妹。在壯烈犧牲時,他們有的十七八歲,有的二十一二歲。現在這樣年歲的青年,正在幸福地受到黨和人民的關懷和教育。 從烈士們的傳略上可以看到,即使他們這樣年輕,他們生前已經是久經考驗,識見遠大,立場堅定,對革命忠心耿耿。 我不知道那位嚴肅的老師怎樣解答。我從陵園走出來,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際迴繞。 很多烈士在中學、師範甚至小學,就接受了黨所傳播的革命思想。然後,他們回到家鄉,或是在窮鄉僻壤的小學校裡教書,他們又向貧苦的農民和他們的子弟傳播了這種思想。 這就是星火燎原。在舊社會,到處是饑寒貧困,到處是階級壓迫,因此也就到處是易燃的乾柴燥草。革命之火,一觸即發。隨即捲起革命的風暴,這些烈士投身、領導在這風暴烈火之中。 他們有的愛好文學。而當時革命的報刊、書籍,傳播得很少也很困難。他們看不到革命的戲劇電影,聽不到革命的廣播。但他們頑強地接受了黨的教育,並奮不顧身地傳播了黨的思想。 這樣看來,他們並不是生而知之,也不完全是時代使然,而是黨深入教育的結果。他們革命的堅決意志,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 夜晚,我回到陵園的招待所,管理員對我說,白天來了兩位烈屬,從我的房間搬走了一床多餘的鋪蓋。 烈屬是母女兩人,就住在我的隔壁,她們低聲絮語,一夜好像沒有睡覺。我想,她們來到這裡,恐怕是不容易入睡的。第二天,她們很早起來,就動身回家了。 母親在路上,還要講述父親或是兄長的故事給那年輕的女孩子聽吧。 但願這故事,能叫全體青年人都聽到: 這裡的風聲泉水聲,都在傳送著烈士的遺言遺志! 這裡的花樹果樹,都染有烈士們的無限的恩澤和革命的感情! 1965年9月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