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劉紹棠、林斤瀾、劉心武三位作家,來天津講學。十二月二日下午,枉顧寒齋,談了一個下午,非常愉快。 紹棠是熟人,心武雖初次見面,前些日子已有書信往還,並讀過他一些近作。林斤瀾同志過去沒有接談過,他的作品,讀得也少,因此,這次相聚,我特別注意他對文學的見解。 談話間,斤瀾同志提出了創作規律這個問題。我說,這是一個理論問題,但主要是一個實踐問題,應該從一些作家的文章中去尋找答案。比如托爾斯泰、契訶夫、魯迅的日記、書信、序文。至於一些理論家的文章,對於讀者分析作品,用處大些,對於作家來說,則常常不易使人滿意。斤瀾同志說,創作規律,是否就是「真情實感」四個字。我說是這樣。這四個字很重要,但還包括不了規律的問題。規律這個問題很難答覆,乍一問,我也回答不清楚,不能裝腔作勢,就說我懂了。後來談到語言問題。心武同志說,人物的對話,似乎有章可循。敘述的語言,則比較難辦。我說,語言問題,是創作的一個中心問題,因為作為文學,語言是它的基本要素。 但它並非單純是一種資料,它與生活、認識,密切相關。對於語言,應該兼收並蓄,可以多讀文學以外的雜書,比如歷史、地理、各類學科的書。我敘述了我養病那些年,讀了不少東華錄、明清檔案、宦海指南、人幕須知、朱批諭旨這類的書。清朝官書的語言很厲害,有刀筆風味。比如朝廷申飭下屬,常用「是何居心,不可細問」這句話,這一句話,就常常能使一些達官貴人,瀕於自殺的絕境。不能只讀外國小說,語言還是以民族語言為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我說,語言的運用,應該自然。藝術創作,一拿架子,即裝腔作勢,就失敗了一半。但能做到自然,是很不容易的。中國的白話文,雖有不少典範,也在不斷進步,我們只要逐步閱覽「五四」以來的作品,就會看出這一點。 有些作品能流傳,有些不能流傳,這裡面就有個規律問題。比如蕭紅的作品,她寫的也並不是那麼多,也沒有表現多少重大的題材,也沒有創造出多少引人注目的高大形象,可是她的作品,一直被人們愛好,國內外都有人在研究,這是一個什麼規律? 我以為創作規律,歸納起來,可以包含如下內容: 一、作者的人生觀。(或稱世界觀、宇宙觀。對文學來說,我以為人生觀較恰切。)過去,不管作品裡的雞毛蒜皮,評論家都要聯繫到世界觀。這二年,世界觀這個詞兒,忽然從評論文章中不見了,不知是怎麼回事。人生觀是作品的靈魂;人生觀的不同,形成了文學作品不同的思想境界。最明顯的如曹雪芹、托爾斯泰。作者對人生的看法,對人生得出的結論,表現在作品之中,這是如何重要的東西,怎麼能避而不談? 二、生活的積累。 三、文字的表現能力。 談話中間,我說,現在的吹捧作風,很是嚴重。我對紹棠、心武說,如果有人給你們抬轎子,我希望你們能坐得穩一些。我說,我幼年在農村度過,官坐的轎我沒有見過,娶媳婦的轎,我見得不少。這是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和吹鼓手一樣。在野外,還沒有什麼,他們走得很自然。一進村莊,當群眾圍觀的時候,他們的勁頭就來了。這些抬轎子的人,雖然也是農民,是一種業餘活動,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倉促上陣的,他們訓練有素。進街之前,他們先放下轎子休息一下,然後隨著吹鼓手的「動樂」,他們精神抖擻起來。前呼後應,一唱一和,舉足有度,踢踏中節。如果抬的是新娘坐的花轎,那步子走得就更花俏,臉上的表情,也就更來勁兒。 也不能忘記那些職業的吹鼓手,他們也是在通過夾道圍觀的人群時,大顯身手。吹喇叭的坐在車廂上,一俯一仰,臉紅脖漲,吹出的熱氣,變成水,從喇叭口不斷流出來,如果是冬天,就結為冰柱。他們的調子越來越高,花腔也越來越多,一直吹到新人入了洞房。如果是喪事,則一直吹到死者入了墳墓。 庸俗的吹捧,只能助長作家的輕浮,產生譁眾取寵的作品。它不能動搖嚴肅作家的冷靜的創作態度。 這次會見,三位作家都送給我書,斤瀾同志送的是他的小說選集。當天晚上,我即開始閱讀,是從後面往前看。已經讀過的,計有:《記錄》、《拳頭》、《陽台》、《一字師》、《開鍋餅》,共五篇。 我首先注意了他的師承。在斤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主要是師法魯迅,此外還有契訶夫、老捨。在繼承魯迅的筆法上,他好像還上溯到了俄國的安特列夫、迦爾洵,以及日本的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這些作家,都是魯迅青年時代愛好的,並受過他們的一些影響。這些作家都屬於現實主義,但他們的現實主義,帶有冷靜、孤僻,甚至陰沉的色彩。 我們知道,魯迅很快就脫離了這些作家,揚棄了那些不健康的東西,轉而從果戈理、契訶夫、顯克微支那裡吸取了富有內在熱力、充滿希望的前進氣質,使自己的作品,進入承前啟後,博大精深的一途。 斤瀾的小說,有些冷僻,像《陽台》一篇,甚至使人有讀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感覺。斤瀾反映現實生活,有時像不是用筆,而是用解剖刀。在給人以深刻感的同時,也帶來一些冷酷無情的壓抑感。 很明顯,斤瀾在追求那種白描手法。白描手法,是要求去掉雕飾、造作,並非純客觀的機械的描畫。如果白描不能充分表露生活之流的神韻,那還能稱得起是高境界的藝術嗎? 斤瀾的白描,冷雋有餘,神韻不足。 在談話時,斤瀾曾提出創作時,是傾向客觀呢,還是傾向主觀?當時我貿然回答,兩者是統一的。看過他一些作品,我瞭解到斤瀾是要求傾向客觀的。他有意排除作品中的作家主觀傾向。他願意如實地、客觀地把生活細節,展露在讀者面前,甚至作品中的一些關鍵問題,也要留給讀者去自己理解,自己回答。如《開鍋餅》中的豬中毒。但完全排去主觀,這是不可能的,即使自然主義的作家,也不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的作品中,還是有作家的主觀傾向。有意這樣做,只能使作品流於晦暗。另外,這樣做,有時會留下賣關子、弄技巧的痕跡。 斤瀾的作品中,有幽默的成分。幽默是語言美的一種元素,並不是語言美的整體。老捨以其語言的圓熟功力,對北京話得天獨厚的儲藏,以及所表現生活的歷史特徵,使他在這一方面,得到很大成功。但是,就是老捨,在幽默的運用上,有時也使語言的表現,流於浮淺。斤瀾在語言方面,有時傷於重疊,有時傷於隱晦,但他的幽默,有刻劃較深的長處。 我讀斤瀾的作品很少,以上只能說是管窺之見。我深切感到,斤瀾是一位嚴肅的作家,他是真正有所探索,有所主張,有所嚮往的。看來,他也很固執,我並不希望我的話能輕易說服他。 在我們的既繁榮又荒蕪的文學園林裡,讀斤瀾的作品,就像走進了別有洞天的所在。通向他的門戶,沒有柳綠花紅,有時還會遇到榛莽荊棘,但這是一條艱辛開墾的路。他的作品不是年歷畫,不是時調。青年人,好讀熱鬧或熱烈故事的人,恐怕不願奔向這裡來。他的門口,沒有多少吹鼓手,也沒有多少轎夫吧。他的作品,如果放在大觀園裡,它不是怡紅院,更不是梨香院,而是櫳翠庵,有點冷冷清清的味道,但這裡確確實實儲藏了不少真正的藝術品。 看來,斤瀾是甘於寂寞的,他頑強地工作著,奮發地開拓著。在文藝界,有人禁耐得十年寒窗的困苦煎熬,禁耐得十年鐵窗的凌辱挫折,卻禁耐不得文藝櫥窗裡一時的冷暖顯晦,這確是文人的一個致命弱點,也是我們的作品常常成為大路貨的一個原因。 在深山老峪,有時會遇到一處小小的採石場。一個老石匠在那裡默默地工作著,火花在他身邊放射。錘子和鑿子的聲音,傳送在山谷裡,是很少有人聽到的。但是,當鋪砌藝術之塔的堅固、高大的台基時,人們就不能忘記他的工作了。 讀斤瀾的創作,就難我留下這樣一種印象。 1980年12月7日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