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輕易不得見面的曾秀蒼同志,今天早晨帶了一包東西,到我這裡來,說: 「方紀同志委託我,把他的一部散文集的清樣送給你,請你給他寫篇序。」 我當即回答: 「請你回去告訴方紀同志,我很願意做這件工作,並且很快就可以寫出來,請他放心。」 我這種義不容辭的慷慨態度,對熟悉我的疏懶性格的人來說,簡直有些突如其來,一反常態了。 我要說明其中原委,共有三點。 一、我和方紀同志,是「同時代的人」。他曾經計劃寫一部長篇小說,題目就是這幾個字。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特殊的風貌,以區別於歷史長河的其他時期。每一個時代的人,也有他們特殊的經歷,知識分子的特色,尤其顯著。我們所經歷的時代,並非自詡,我以為是很不平凡的。我們經歷了中國革命進展的重大階段。我們把青春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我們的共同之點還有,我們都是愛好文學藝術,從而走進革命的隊伍,這可以說是為革命而文學,也可以說是為文學而革命。 二、我和方紀同志,可以說是老朋友了。一九四五年,我在延安,並不認識他。一九四六年冬天,他從熱河到冀中,在河間的一個小村莊,我見到了他。他是從熱河趕著一匹小毛驢來的,風塵僕僕,在一家農舍,他的多情的愛人黃人曉同志,正燒水為他洗腳。此後,我們在《冀中導報》,土改運動中,以及進城後在《天津日報》,都生活工作在一起。 三、現在我們都老了,他的健康情況,尤其不好。一九六六年以來,我一直沒有見到他,最近在兩次集會上,我見到了他,攙扶了他,看到他那樣吃力地走路、簽名,我都忍不住流下眼淚。 我心裡想,方是多麼精明強幹的人,多麼熱情奔放的人,他有很大的抱負,他為黨和人民,做了很多很重要的工作,現在竟被摧殘成了這個狀態!當然,我的狀態,也不會在他心靈中,引起完全是欣慰的感覺。 我和方在青年時期,即解放戰爭時期,經常一同騎著自行車,在冀中平原,即我們的故鄉,紅高粱夾峙的大道上,競相馳騁。在他的老家,吃過他母親為我們做的束鹿縣特有的豆豉撈面。在駐地農村的黃昏,豆棚瓜架下,他操胡琴,我唱京戲。同到剛剛解放的石家莊開會,夜晚,冒著敵機轟炸的危險,迷戀地去聽一位唐姓女演員的地方戲曲。天津解放之前,我同方先到美麗的小鎮勝芳,在一家臨河小院,一條炕上,抵足而眠,將近一個月。進城時,因為我們的自由主義,離開了大隊,幾乎遭到國民黨散兵的冷槍。 這些情景,都一去不返了,難得再遇。就是那些因為工作或因為生活而發生的爭吵,恐怕也難得再有,值得懷念。即使還有機會爭吵,我身旁也沒有了兼顧情義的老伴,聽不到她的勸誡了。 我和方,性格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我看到了他的優點,也看到了他的一些缺點。他對我也是這樣。在我們共事期間,常常有爭吵,甚至面紅耳赤,口出不遜,拍案而起。但事過以後,還是朋友。我死去的愛人,當時曾對他和我說:「你們就像兄弟一樣。」她是農民,她的見解是質樸可信的。 方的才氣很大,也外露。他的文章,不拘一格,文無定法,有時甚至文無定見。他常常是黨之所需,時之所尚,意之所適,情之所鐘,就執筆為文,洋洋灑灑。 他的膽量也大,別人不敢說的,他有時衝口而出,別人不敢表現的,他有時搶先寫成作品。這樣,就有幾次站在危險深淵的邊緣,幸而沒有跌下去。 他的興趣,方面很廣,他好做事,不甘寂寞。大量的行政交際工作,幫助他瞭解人生現實,在某些方面,也影響了他的藝術進展和錘煉。 文如其人,對方來說,尤其明顯。他的散文,視野很廣闊,充滿真實和熱烈的情感。他的文字流暢而美麗,給人以淙淙流水的音響。 時至今日,對於我們這一代老同志,一切客套,我想都不必說了。我珍惜我們之間的友情,也珍惜方的文字。一九六六年以前,我曾把司馬光的兩句格言:頓足而後起,杖地而後行,告訴了方。他反其意,吟成四句詩,第三句是「為了革命故」,第四句是什麼也可以不管。原話我忘記了。他從南方旅行回來,送給我一個竹筆筒,就把他這四句詩,刻在上面,算是對我的激勵。這個筆筒,後來被抄走,詩當然成為一條罪狀。他寄懷我的其他詩文,也被家人送進了火爐,筆筒不知流落在何家的案頭。 黨和人民,都在認真總結我們時代的慘痛的經驗教訓。我們也在總結自己的成敗得失。我們的作品,自有當代和後世的讀者,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方的文章,是可以傳世的。 方很頑強,也很樂觀,他一定能戰勝疾病,很快恢復健康。 1979年2月9日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