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太久遠的事,非我所知。就親身經歷過的而言,我們的黨,是非常重視新聞報道工作的。抗日戰爭開始不久,在各個根據地辦起了報紙,同時成立了通訊社。例如,在晉察冀邊區,就於一九三八年冬季,成立了晉察冀通訊社,各分區成立分社,各縣、區委宣傳部,都設有通訊幹事。我那時在晉察冀通訊社通訊指導科工作,每天與各地通訊員聯繫,寫信可達數十封,我還編寫了一本小冊子,題為《論通訊員及通訊寫作諸問題》,鉛印出版,可惜此書再也找不到一本存書了。 在戰爭年代,所謂文字工作,主要是通訊報道。大家都給報紙寫稿,大家都做抗日宣傳。在長期的戰鬥生活裡,我們培養出大量的優秀的通訊員、記者,也犧牲了很多年華正茂、奮發有為的同志。在通訊員中間,並出現了不少詩人、作家,出現了不少新聞工作的骨幹。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我們的通訊報道,都是與群眾的戰鬥和生產、生活和感情,息息相關的,都是很真實誠摯的,都是為戰爭服務的。在這一時期,四方多難,大業始創,我們的黨,在制定每一項政策時,都是非常謹慎的。政策是很鮮明實際的,與群眾的意願是完全一致的。每一名記者,都時時刻刻生活在群眾之間,為群眾工作;群眾也時時刻刻關心他,幫助他,保護他,向他傾訴心曲。因此,在這一時期,新聞也好,通訊也好,特寫也好,都不存在什麼虛構的問題,其中更沒有謊言。 戰爭年代的通訊,可以說是馬上打天下的通訊。是戰鬥的,真實的,樸素的,可以取信當世,並可傳之子孫的。 但是,自從我們取得了全國性的勝利,下馬來治理天下的時候,通訊報道工作,就遇到了不少新的難題。特別是一九五八年以後,我們的政策偏左,主觀的成分多了。而這些政策,又多是涉及農村工作的。有時,廣大農民並不很理解這些政策,但懾於政治的風暴,當記者去採訪時,本來質樸的農民,也學會了順風走,順竿爬,看顏色行事,要什麼給什麼,因此,就得不到什麼真實的情況了。更何況,有些記者,在下鄉之前,自己先有滿腹的疑慮和雜念。在這種主客觀的交織下,所寫出的通訊,內容的真實性,就可想而知了,這種情況,到十年動亂,已經登峰造極。只有在黨的三中全會撥亂反正以後,才又逐步回到實事求是的路途上來。這方面的經驗教訓,非我所能詳知,留待新聞工作者去總結吧。 關於通訊、特寫,現在我想到的,卻還是一個真實問題。 我以為通訊、特寫,從根本上講,是屬於新聞範疇,不屬於文學創作的範疇。現在有一種所謂「報告文學」,把兩者的性質混淆起來,造成了不少混亂。通訊、特寫都是新聞,是直接為宣傳工作服務的。說得冠冕一些,是制定政策或修訂政策的基礎。其真實性、可靠性是第一義的,是不允許想當然的。現在有些報告文學,名義上寫的是真人真事,而對人物只是一知半解,各取所需;對歷史情況,又非常生疏無知。強加一些感情抒發,捏造一些生動的場面,採取一些電影手法,以此吸引讀者,其結果,因為與事實相違,就容易成為虛無縹緲的東西了。 當然,通訊、特寫,其優秀者,也必然會成為文學作品、文學讀物。有人把通訊、特寫,看成是外來的樣式,新興的東西,其實在中國古典散文中,是常見的,占很大的比重。例如在古文選本上常見的,王禹偁的《唐河店嫗傳》,就可以稱為「戰地通訊」,至於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篇,就更可以說是「人物特寫」了。有些記者,醉心於外國式的報道方式,不去研讀中國的散文寫法,也是使一些新聞通訊,現實主義不強,缺乏中國氣派的原因之一吧。 必也正名乎!我覺得通訊、特寫要和當前有些報告文學劃清界限,規規矩矩地納入新聞報道的軌道。 田流同志的散文特寫集,就要出版了,這是一部有真實內容並有中國散文傳統的特寫集。他來信叫我寫幾句話,我感到非常榮幸。田流同志是我們黨在抗日戰爭期間,更準確地說,是在解放戰爭期間,培養起來的青年記者。經過長期的努力和修養,他後來終於成為名記者,新聞工作的領導骨幹。他很有才華,如果我記憶不錯,他在青年時,還時常寫詩、寫歌詞。老區土地改革期間,在饒陽一帶,我們曾有一些日子,在冀中導報社的大院裡,一塊蹲著吃小米干飯。後來雖然一直沒有機會見面,他那青年有為又非常謙虛質樸的精神,長期以來在我的印象裡,是很深刻、很清楚的,很值得懷念的。 1982年3月29日上午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