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韋小寶美德錄



ZXL

  剛開始看鹿鼎記的時候,只是覺得很怪,風格和以往的金庸作品完全不同,然後再看則覺得很好笑。開始時對韋小寶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是幾遍下來,我開始喜歡上這個人物了。
  金庸筆下的人物一向給人一種高大全的印象,不過韋小寶則完全相反。網上經常有關於阿Q和韋小寶的比較的說法,先不論高低,其中自然有其象徵的意義。
  在我看來,韋小寶從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中華文化中某些共性的東西,既有優,也有劣,而最主要的就是對於利與義的態度。好利與好義。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大多是宣揚一種重義輕利的態度,捨身取義,殺身成仁。各種如此的美德故事也廣為流傳。這些就構成了傳統文化中值得宣揚和瞭解,並為國人所自豪驕傲的部分。
  但人畢竟只不過是一種生物,也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須要謀求其自身的利益。所以歷史上的記載也就多了很多不義之徒,見利忘義。這些則作為了為人所鄙視唾棄的部分。雖然是反面教材,但也綿延不絕。但不論如何,這些都是已存在,並幾乎將永遠存在於國人中,所以將其視為「永遠不變的人性」似乎也並無不可。而韋小寶的形象正是將好利與好義兩方面融為一體。韋小寶在維護自己的利益方面絕對是表率,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人(不僅是國人)的本質。他從小出身市井,沒有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所以可以將這些方面徹底的表現出來。
  他的目的是最標準的「生存與發展」,為此目的可以用盡渾身本領,不擇任何手段。但這並不是其高明之處,最高明的是無論如何都可以心安理得。此法與「精神勝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於具體之處,也不須我多說。不過畢竟韋小寶是主角,所以金庸也要筆下留情。其實在傳統中有更多的劣根性,如損人不利己或臨死拉個墊背的這類並沒有表現在韋爵爺的身上。
  義在中國傳統上更多的是流傳於民間,所以大多數人不論其出身,其觀念都要受到影響。韋小寶就是從說書裡瞭解到這些觀念,並將這些傳統中較美好的東西也繼承了下來。在書中已經有大量的事例,我也不舉了。而且有時候,甚至可以達到忘利的程度。
  不過這兩方面的結合併不是那麼完美,所以很多時候,韋爵爺也要頭疼,而讀者也不那麼滿意。如果說魯迅寫阿Q是為了挖掘國人的某些「劣性」的話,金庸則是希望更進一步,不僅表現劣的一面也要表現其「憂」一面,從而把自己的作品提高一步,不在局限於武俠,而轉向人性。但在金庸的筆下,其實更多的是傾向於其優的一面,所以仔細找找,除了不學無術,喜歡撒謊,臉皮厚了點以外,竟然「優點」甚多,「缺點」甚少,而與阿Q相比,其悲劇性的效果就差了很多,感染力也受到了影響,這並不是人物不好,而是因為作者筆下留情了。
  所以我才越發感受到阿Q的產生是多麼不容易,魯迅的每一筆可能都是刻在自己的心上。

附:韋小寶美德錄

  韋小寶作為人的完美典範,應該成為大眾的偶像,其美德更應廣為傳誦。
  1、珍惜生命
  韋小寶絕對可以獲得上下五千年第一珍惜生命獎,支持他的不是什麼大道理,而絕對是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
  2、慷慨大方
  韋小寶可能是最懂得錢只是一種工具的,而國人的另一種「劣性」守財也因此沒有在其身上表現出來。
  3、自知之明
  也許沒有人比韋小寶更不學無術,但也沒有人比他更有自知之明,而且從不因成功而驕傲。
  所以才能不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4、堅韌不拔
  也許小寶毅力不算很強,但看過對阿珂那段,恐怕沒有人會懷疑其韌性。
  5、珍視情義
  也許小寶總在騙人,但從未傷害過對其有恩之人,而且不論是重色還是重友,為朋友也總能挺身而出。傳統中「恩將仇報」這又一劣性也避免了。
  6、瞭解人性
  如果小寶活在現代一定是心理大師,其對於人性的瞭解也是最為本質透徹的。所以才能時刻把握對方的心理,說出相應的話來。如果人人都瞭解這個道理,紛爭一定會少很多。
  7、當機立斷
  雖然不學無術,但絕對有主見,其處事之果敢更是他人所不及。哪次遇險不都是談笑卻兵,此種大丈夫氣概少有人及。雖有此優點,卻決不逞英雄,更顯其完美。
  8、留有餘地
  小寶處事之哲學更是了得,絕對給人留下餘地。懂得表現並不算什麼,知道收斂才是高人。
  基於此點,美德錄到此暫告結束,其他諸如尊老愛幼,愛護公物之類就不提了,以便其他高人繼續發揮補充。希望其他同好繼續努力,爭取將這些內容深化,昇華,並加以理論化,最終以全新的「韋學」面目風行於世,使人們更加瞭解做人的道理,社會得以安定發展,世界得以和平,則可以告慰韋公於九泉之下,天堂之上了。
  我們的口號是「韋學在手,天下我有」。
  (摘自BBS水木清華站bbs.net.tsinghua.edu.on.)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