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6.1 知識經濟離我們有多遠 按照世界經合組織的定義: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它和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對應,是當今世界上一種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它區別於以新產品、新產業為主導標誌的工業經濟時代,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由數量化轉為質量化,並以科技發明為主要特徵。 在未來的新世紀中,從科學理論的建樹到實踐驗證,到投入產出的週期,將從原來的幾十年大大縮短,這正是知識轉化為經濟,並成為一種經濟類型的關鍵所在。 然而,知識經濟是否已經取代工業經濟成為主流經濟形態,中國對即將來臨的知識經濟時代是否做好了應有的準備? 有關專家指出1:即使在知識經濟最發達的美國,在經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經濟,1997年信息高科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過十分之一強,而根據經合組織的標準,這一比重應當超過40%。因此,現在討論知識經濟的意義,在於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以及知識經濟可能帶來的影響。 1《青年報》,1998年6月15日。 因此,有人這樣認為:知識經濟的出現對中國的挑戰是雙重的,如果只顧發展傳統經濟而忽視知識經濟,就有可能錯失歷史機遇;如果一味追求知識經濟而不顧現實條件,卻有可能欲速則不達,因此,對知識經濟要有一個清醒理智的認識,既要迎接它的挑戰,又要避免盲目發展。 在新世紀即將到來的時候,第一代獨生子女與其父母長輩一起,感受到了即將到來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迫,無疑是在他們充滿心理壓力的青少年成長史上又加上了一副更加沉重的擔子。這是中國社會在他們邁人成人行列的時候送給第一代獨生子女們的一份最厚重的禮物,因為中華民族走向世界先進民族行列,走向快樂幸福之路,全仗著他們的努力奮鬥。 這對於他們中的一部分幾乎是不公平的:他們在童年的搖籃裡便已承受了其父母們因第二次創業而對他們的「拋棄」與忽視。在整個少年時代,他們肩負著沉甸甸的書包,又承受了幾近殘酷的學習壓力。而今,在他們成人之際,站在新世紀的大門口,他們又迎來了知識經濟的風暴。他們別無選擇卻只能迎刃而上。唯有他們才具備了迎接新世紀挑戰的條件,去叩問人類明天的命運。 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曾經承受了沒有兄弟姐妹的孤獨而在沉默中長大。他們也承受了父輩祖輩的苦難——提心吊膽、擔驚受怕。如今,他們又將在新世紀的知識風浪中拚搏,不僅為了自己,更為了江東父老,炎黃子孫。這就是他們的命運,他們命運的奇特,就在於他們是家庭中唯有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史上難得的一代。這無數個「一」匯成了「片」,進軍世界舞台。 青年一代如何面臨知識經濟的挑戰,有人如此提出1:解構與創新的結合,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平民意識與責任的結合,確立知識服務於大眾、嚴己寬人的觀念;獨立創新與團隊合作的結合,建立財富共創的認知;普適與本位主義的結合,立足民族利益的根基向全球發展;階段性學習與持續性「充電」的結合,讓充實知識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1《青年報》,1998年6月15日。 即將到來的新世紀將是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易卜生曾說:個人要想對社會有益,最好的辦法是發展自己的本質。未來社會的創新,除了智力,更主要的是理性與激情。弗洛姆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不應該是幫助個人去順應人群,而應該是幫助個人去重建自己的理性。1 1馮川等譯:《弗格姆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8月版。 6.2道德感覺——走向獨立的精神枴杖 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科技發明日新月異之時,人最容易迷失自己,尤其是對於青少年。日益物質化的社會使他們習慣於依賴物質享受,沉溺於感官刺激,卻把他們精神與心靈的歸屬需要擱置一邊。然而在他們步入成人社會之時,特別需要社會、以及自我對其心理行為的認同感,而且,在學業與職業壓力都空前沉重的情境下,這種精神歸屬與認同感幾乎是他們青春生命的心理支撐。 然而,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卻陷入迷惘,因為在他們的周圍,價值、道德、是非一切都變得非常簡單、明瞭,無可爭辯;只有成功了的,才是正確的,被認可的。除此之外,令人心悸的青春愛情、純潔美麗的同齡人友誼、對藝術的刻骨銘心的追求與對人生詩情畫意的感悟等,在成功面前都顯得毫無價值,黯然失色,連休閒與消費似乎也變得只有與時尚有關時才有一些意思。 我曾受青春類期刊編輯之托,順便向一些文字基礎好的中學生們約稿,其間也包括我的女兒,沒想到處處碰壁,一無所獲。那些學生家長對我說:「寫稿麼,現在不是時候,他們的功課實在太多,我不想他因寫稿而分心,還是一門心思讀書要緊……」此時他們的孩子則無動於衷地聽任父母的拒絕不置可否。我的女兒卻乾脆對我說,文字遊戲有什麼意思,只有數學才是真正支撐世界的知識,我的數學題還來不及做呢……」 他們這樣的急功近利的態度先是令我吃驚,繼而使我沮喪,倘若什麼事情都想立竿見影,立馬見效,「不見鬼子不掛弦」,不見兔子不撒鷹,人們的心態會變得何等的浮躁,並如何去感悟生活中的美麗呢? 在追求成功的途中他們是如此地孤獨,因為成功便意味著拚搏,也意味著爭奪。成功是不可能分享的,你的成功往往便是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之上。在對獲得成功失去了信心的時候,「無意義」的人生觀便悄然乘虛而入,因他不知道怎樣評價自己,怎樣繼續沒有希望的期待,沒有夢幻般憧憬的生活。 園園的故事 園園是我女兒小丹小學時的同學,當丹考入市二中學之後,園園便按地區進了附近中學。普通中學的學業壓力相對比較小些,所以國國常常能在星期天叩開我家的門,取出她自己設計、自己刺繡在手絹上的小動物及花卉等,給小丹一個驚喜。小丹愛不釋手,可她卻絕對沒有時間去做。只能望花興歎。我喜歡園園的優雅與娟秀,更喜歡她的生活態度與好心情。在這個連空氣都帶有競爭味的大城市中,園園的淑女風範也許正是難得的景觀。 「你真可愛,將來會擁有快樂與幸福。」我由衷地讚美園園的安詳。 誰知她卻變得慌亂及緊張不安,擺擺手說道:「不,不,我是最沒出息的人了,小丹才是優秀的,我不過是混日子罷了,我的生活也不再會有奇跡,一點也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 如此可愛的女孩,只不過沒考上重點中學,就已在心裡把自己否定了,在未來人生中,假如她不自暴自棄,也許只是隨波逐流,頂著「沒出息」的評價,像小貓似的在心理上依賴著他人,隨遇而安。 隨遇而安是一種好心態,但卻不要失卻了自我實現的意志才好。純粹的適應環境是造成個人心靈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無意義、無聊、沒意思諸念頭,即是被肢解與被麻醉的痛苦的轉換。 造成他們消極、無望、悲觀心態的另一個原因,是沒有被他們發現的、潛在的「罪感」,那罪感便來源於「讓父母失望」的內疚。這種內疚甚至已經潛移默化成為他們道德良心中的固有「程序」。 罪感的創傷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情況我們早已司空見慣:即父母期望孩子「成長」,以彌補他們在生活中所未能達到的。如果父母沒有成就,那麼孩子就應該獲得成功,以給父母一種替代性的滿足;如果父母之間是失和的,那麼孩子就應該對此加以補償;如果父母在社會生活中失意,不成功,他們就期望通過控制自己的孩子而獲得補償。即使孩子符合這些期望,他們仍然具有罪感,理由是他們做得還不夠完美,還沒能使父母得到完全滿足。 這種一味取悅、滿足於父母(包括社會權威)的努力,使青少年的自主獨立意識遭到破壞,他的有罪意識也從其他渠道得到加強。雖然他也朦朧地意識到他的屈從與失敗,但是他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因為他無法不加辯解地接受這一令人困惑與痛苦的體驗。 由於社會與家長的權威在其整體運作中很容易破壞了孩子的意志、自發性與獨立性,因此,也就使得青少年反抗以父母為代表的權威:他要爭取自由,不僅是要掙脫壓制,而且要使自己獲得自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而不是他人意志的附庸。 我通過對患各類心理疾病,如強迫症、抑鬱症、焦慮症等的青少年心理根源的探索,發現了一部分青少年在反抗非理性控制過程中遭到失敗而留下的創傷,這些心理創傷程度不等地留下了後遺症,這種後遺症的最重要特徵是人的創造力和獨立性的衰弱或癱瘓。 他們常常在還沒有徹底實現自己獨立的目的時就中途倒下了。因為他們的心理負擔是這樣的沉重:他們要面對的,不僅是父母以及他們的失望、責備和要求,而且還有那些期望孩子們「愛」父母的整個文化與社會環境。 如何讓他們脫離「罪感」,形成與新時期相適應的,有助於他們自身發展的道德文化,給他們足夠的精神支撐,這就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 6.3放棄者——名牌高校生的元素 弗洛姆曾經如此評論某些心理疾病的病理與病因:「病得最厲害的人也是最健康的人。在病人身上,我們能看到某些屬於人性的東西尚沒有被壓抑到無法與諸種文化模式相對立的程度。……能夠感覺到疼痛的人也算是幸福的了,如果一個人連痛感都沒有,那麼他的處境是很危險的。許多正常的人們只知道適應外界的需要,身上連一點自己的東西都沒有,異化到變成了一件工具,一個機器人的程度,以至於感覺不到任何對立,他們真正的感情,愛、恨都因為被壓抑而枯萎了,這些人看起來像患有輕微的慢性精神分裂症。1」 1《弗洛姆文集》,第568頁。 作為一個思想家、心理學家,弗洛姆的觀點是尖銳的,因而也是較偏激的。因為很多事情的發生、運作,是有著一個過程的,在變化著的過程中,非此即彼的判斷往往難免武斷。然而,心理疾病對於患者的自我保護作用卻是確實存在的。他們往往通過「生病」而退出競爭圈,獨闢蹊徑以保護自己免受失敗的傷害。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在參與競賽中,種種不公平的規則,不合理的方式,都可能動搖獨生子女參與競爭的最初的動機。正是這種正常奮鬥動機的被毀壞,造成了他們成長中的種種問題,其中包括心理問題。 鐘先生是貴陽市某企業的工程師,看了山東衛視對我的採訪後幾經電話聯繫,在一個我門診值班的日子,領著兒子鐘林前來咨詢。與其父親的瘦弱矮小相反,鐘林是一個高大魁偉的青年,現就讀於某名牌大學。 快到門前,其父先塞給我一封信,示意我先看了再詢談,把他們安置好請人遞茶之際,我便在裡屋草草瀏覽了信件: ……前天因故未能與你電話聯繫,今天特此寫條再補充幾句,請原諒。 今天一早,兒子鐘林已從閔行趕到了我親戚家,第一句話就說「爸爸,我今天不去看心理醫生……沒有用的,我沒有任何問題,看了也是白花錢。」他很急,很生氣,我告訴他這不需花錢,是上海市團委組織的,再三勸說,他才鬆口:就這一次,以後不去了。 王老師,我從內心是希望,通過與你詢談,使他同意經常來找您談,那就再好不過的了,也就是說,他會有希望了。但是,他可能口裡會痛快地答應您的一切,回去就變卦。前幾次看心理醫生也都是這樣。每次大考小考以前也都答應得很好,卻總是考不好,所以我不放心…… 鐘林之所以走到這一步,主要是聽不進話,特別是老師、父母的話,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辦事總是今天抱明天,明天拖後天。更重要的一點,上大學以前有遠大目標,崇拜一些偉人、名人。認為考上大學(名牌)是很有用的,他多次表示今後要當……進大學以後他突然全變了,把過去的遠大目標全忘記了,動搖了,學習不求上進,卻對足球特別上勁,今天一早,還談到前幾天中國隊輸了,兩天未睡好覺,但他對學習卻不這樣…… 匆匆一瞥後我走進咨詢室,見到的鐘林是大馬金刀的大大咧咧地坐著。在與他單獨的詢談中,得知他已經在大一讀了三年,如果今年再不能跟上進度,他就要被勸退。問他自己讀書無效果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他說主要是因為自己太懶,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跟上進度不留級了。 「為了大學能夠畢業,你就不能稍微努力一下嗎?」 按照他的邏輯,我這樣提問。但是他卻無言以對。根據我的判斷,他的學習能力已經鬆懈,他的意志力瀕於崩潰,他已經失去了對自己的把握力。整個心態像攤開的手指握不成拳,可是他卻不想承認自己的失敗,擺出因為是自己不努力、不認真的緣故,漫不經心,故作瀟灑,以挽回自己的面子。 「是這樣嗎?」我問他。 「也許是吧。爸爸領著我看過無數的心理醫生,在我的印象中,你才有一些心理醫生的味兒。我來看病,是為了讓爸爸寬心,以我而言,我已經對什麼都厭倦了……我好累,也好煩……」 他曾是他所在區縣的中學生狀元,榮獲過全國數學競賽的大獎,考進上海名牌大學的喜訊傳來,整個家鄉的人們為之歡欣鼓舞。誰料想這個一心想當元帥的士兵,一進了大學圍牆以後,節節敗退至此。 是什麼原因使然?他們父子不遠千里趕來,就是想通過我們相互的討論使之真相大白。但是,兒子的態度卻是隱性的,他似乎是怕自己的「真相」被抖出來,因而在無意之間採取了防衛與抵制態度。 鐘林的心理狀態是複雜的,並非能用一個簡單的什麼一症」來印證。但是他的「功力」被廢的事實,卻證明了他的心理狀態非常糟糕,處於一種崩潰的邊緣。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每一個神經症患者都是一種異化的結果,而鐘林的異化演變過程,是他曾經追求的「學業成功」、「出類拔萃」漸漸地控制了他這個人全部的個性,從而成為他的統治者,也成了他的生活目標。甚至於實現這個目標的慾望壓倒了其他所有的慾望,於是,這一慾望越來越強烈,他卻變得越來越虛弱,慾望成了他的主宰,他成了慾望的奴隸。在這種人生意義本末倒置的狀態下,他自己發生了異化,變異的心因不能承受沉重而尖銳的慾望之壓,最終使他身心分裂,缺少真正的意志,專一地去做他想做與應該做的事。他的意志既然不能指揮自己的行為,他的心便只有破碎。破碎的心使他的意志瀕臨崩潰,而尚健全的思維告訴他,在如此的困境中,他只有選擇「放棄」。 於是他成了一個人們看不懂的「放棄」者。放棄學業,放棄目標,放棄所有。父母認為他不聽話,老師同學認為他莫名其妙,卻不知他已無能力再動彈,離父母的「不聽話」之論相差十萬八千里。 鐘林表面上很認真地與我談話,我也很認真地與之提出三點建議:其一是要認識自己心態失衡的原因與心理變異的現狀。其二要調整自己的「成功」觀念,不必太刻意追求。其三制訂學習與體育鍛煉的計劃,嚴格執行,從行為上糾正不良心態。 鐘林太愛面子,太懼怕「失敗」,患得患失,躲躲閃閃,所以他耽誤了心理治療的時機。他的父親具有心理求助意識,但對兒子的瞭解卻離題萬里,搔不到癢處,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耽擱。經過這次的討論,鐘林父子與我再也未通信息,我很牽掛他們,卻不知他們最終如何。我寫出這個故事,是為了讓「天才學生」與其父母有所借鑒。在我們的生活中,天才有時與低智者一樣,難以有適合於他們生長的土壤,而社會的文化與習俗都是為凡人所適應所約定的。一旦家有「天才青少年」,你就要特別留神,給予特別的呵護與哺育。 6.4平庸的快樂——服務員小姐的生活觀 萍很美麗,可是她卻不愛讀書,不是她不能讀,而是她選擇了不讀書。在媽媽的逼迫下,她還是免為其難地進了一所電腦學校(中專)唸書。然而一個學期下來,她有三門課程不及格,學校發出了最後通牒:補考或是退學。父母讓其再考一次,萍說「如果你們願意,自己去考,我是橫豎不會再讀的」。 萍的父母都是工人,把半輩子的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女兒身上。可她卻連中專都不願意讀完。媽媽哭天抹淚地勸說仍是無效,只得狠下心由她去,他們想,大不了與我們一樣仍然當個工人,人們早就說過,「老鼠的兒於打地洞。」 這個18歲的美麗女孩,雖然不願意讀書,可是對生活卻有自己的要求。她喜歡在大商廈內當服務小姐,工作環境好,工資水平不低,還能大飽眼福,盡情瀏覽時新的商品與川流不息的各式人群。 萍自己去應聘當了某商廈內化妝品櫃台的推銷小姐,以她牛奶一樣潔白細膩的膚色,點上任何一種唇膏都會襯出這種口紅的無比嬌艷燦爛。客人們常常會對她說:「小姐,就用你塗抹的這種口紅吧。」萍明天換一種色彩點綴自己,只要是經她塗抹的那支口紅,那天的生意就特別地紅火。老闆發現了其中的秘密;不僅是萍潔白的膚色與鮮紅的口唇,更主要的,是她安詳的神情與平和的心態使她顯得更加美麗與「福相」。 萍是一個天生的優等推銷員。她的業績在同事中越來越突出,薪水也越來越高。當她興沖沖地交給母親那個月的工資,整整2000元時,媽媽也不勝感慨。女兒只工作了一年多,收入卻已是自己的3倍。這樣的工作並不太累而又無風險,又有什麼不好呢。 「有出息」、「無出息」之類的概念在他們的心目中淡化了。而對於萍這樣的新潮女孩。這樣的意識更是幾乎連根拔去了,她們信奉的是安定的職業、輕鬆的心情、過得去的收入與及時行樂的瀟灑。 聽她清脆的嗓音、流利的話語與時而夾雜著的英語單詞,我猜想她是一個外資企業的領班或者是部門負責人。「真有你的,算你猜對了。」銀鈴似的笑聲,流露出了相遇知己的快樂。她將她的姓名告訴了我:「唐」。就這一個字?它令我想起西西里島的黑手黨,「教父」。然而她卻是如此可人的女孩,在電話中散發著她的快樂讓我與之共享。 她是某個高爾夫俱樂部酒吧的領班。一周前因為下屬一個被她稱作天使外貌、白癡心腸的傻女孩,吃裡執外帶著客戶跳槽到另一家俱樂部之事,她被上司大加斥責而非常苦惱。可現在她卻不住地歡呼:「我真幸運,我好高興,我找到了更大的主顧,而且可以腳踩兩隻船……」三天前,唐懷著因為莫須有的過錯而被指責的不快,獨自去賓館酒廊消氣,無意之中遇見一日本商人要她為其推銷啤酒。他是個啤酒商,更是一個星探,他知道什麼樣的小姐是他最好的推銷員。因為他深知人性的弱點,並知道人們永恆不滅的愛美之心。 對於唐來說,那是天上掉下的美事。以她在吧台工作的便利,每天可接觸無數需要酒的人們。她只要隨意地微笑,漫不經心地推銷,酒就會源源地流去,錢就會滾滾地進來。何況,她手下還有一批「白癡天使」,只要讓她們利益均沾,她這個「總經銷」便可坐收漁利。唐好快活,慪了一場氣,發了一回財。 「你一定是個絕色美人,風采萬千。要不,那些魚兒怎會輕易來咬鈞?」 「也未必吧,雖然人們都說我長得不賴。可我總嫌自己個太高,眉太長,嘴唇太豐滿。我更願意自己是個東方式的小美人,玲瓏剔透,清純精緻。既然是爹媽給的,就認了吧。」 唐只有22歲,曾當過時裝模特兒,可她嫌那活兒太枯燥,便應聘去了球場俱樂部。 俱樂部的豪華開闊了她的眼界,她也是豪爽氣派的。 「你滿意自己的生活嗎?」我問。 「還算可以吧,但是我卻嫌自己的學歷太低,知識太少。雖然我能掙錢,但是卻很辛苦。我不是那種辦公室的白領小姐,至多只是個灰領。你知道灰領的概念嗎,那是從《青年一代》雜誌上看來的,即從學歷與職別上都介於白領與藍領之間的那種。」 唐訴說著自己在商場上跑來顛去的辛苦與管理吧台服務小姐的難堪。她嚮往的是在一二年後,去大學研習商務與管理,並攻讀外語,準備自己做個酒類業務總經銷。 唐是個年輕的小姐,所以她很快地適應了這種嚴酷的社會競爭。她不會放過機會,也不懼怕冒險;能承受工作的艱辛,也能明確自己的目標,同時仍然有一份好心情,為自己找份感情歸宿。 「你千萬別告訴他人,我正相中了個意大利的小子。他瘋狂地愛著我,我想他也不賴,管他錢多錢少有貌無貌,只要有感覺就行。」 唐像一條鮮活的魚,自在地穿梭於市場經濟的潮流中。也許這個時代是更適合於她們的,她們少顧慮無負擔,適者生存。乏了或者樂了,提起電話說一通,喜怒形於色,心情更輕鬆。說得合拍了,唐又留下了她的拷機號碼。但她卻說道:你可以找我,卻無法進高爾夫球場,那裡是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 但是她難以想像,我曾瀏覽於青浦鄉村高爾夫球場。聞說我是搭了老外的車混進去的,並且大馬金刀地周遊、採訪,竟然無人阻擋,唐變得很快活。她說:警衛們一定把你當成了政府官員的家屬,而掉以輕心,也許正是你的若無其事,才令他們錯覺。 我不知那裡是禁區,所以才若無其事。唐卻覺得非常好玩,說道:哪天有空,一定來看看你這個算命女郎是何等模樣。 唐也是一個獨生女兒,以她對生活的那種獨特的感受,又豈能是其父母所能領略,然而,她自己覺得展現在她面前的生活前景是光明的,因而她是朝氣蓬勃的,也是快樂的。 6.5頹廢者——青年白領的無意義心態 20世紀的人類科技已經發展到了這樣的境地:電視中科技類節目幾乎全是以進軍太空和生化研究為主題的探索紀錄片。即將步入或已經開始社會人生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們,每每跟隨著「哈博望遠鏡」到太空尋找「地外生物」,熱衷「星際旅行」,探索宇宙奧秘,沉醉在「時空」的魔幻之中。 我們且先不說「地外文明」離我們究竟有多遠,也不去研究「太空熱」的興起中,有幾分是人類科技發展的必然,有幾分是地球能源危機的逼迫,有幾分是人類心理成長的求知理想體現,有幾分是人們為擺脫生存現狀和心理困擾的轉移。總之,無論是從事航天事業的「太空人」,還是熱心宇宙探索的前衛者,都面臨一個現實,無法忽視,無法超越——我們需要一日三餐,我們需要精神快樂。因此,人們在追求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追求自身價值和人生意義。 「價值是什麼東西呢?」「人生的意義在哪裡呢?」生長在紀元換百。世紀晉行的特殊時代的青年,面對著古今中外的誘惑和選擇,常常有人因此而發出了如此深沉的歎惜。 我曾經閱讀過這樣一篇文章:「元旦,獨自走在南京西路上,耳機裡放著任賢齊的『心太軟』,望著身邊來來往往的擦肩而過的陌路人,心中有種莫名的頹廢和落寞感。『你總是心太軟,心太軟,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相愛容易,相處太難,不是你的就別再勉強……』是啊,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獨守著自己的一份無奈。 「年輕的我,是外貿公司銷售部的業務骨幹,月薪6000元,也算是個白領。在人們眼裡,我們是跨世紀的人才,可是我的周圍,我呼吸的空氣裡卻充溢著世紀末的悲哀。 「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我在社會主義傳統教育的熏陶下成長,『五講四美』是老師教的行為準則,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奮鬥終身』是既定的人生目標,我幾乎是聽著『改革開放』四個字長大的,大學畢業時,我們被告知是跨世紀的一代棟樑。於是我踏入了社會,一個物化的,一切商品化的市場經濟的社會,做不完的市場分析,開不完的大會小會,各類報表、策劃書和冷漠的人際關係把我逼瘋了,8小時的工作我投入了12小時的精力。賺了錢晚上就去尋刺激,與朋友上夜總會瘋狂,後來自己買了電腦成了『網蟲』……一身疲憊,卻一事無成。對前途仍充滿著迷惘和惶恐。聖誕節,朋友送我本書《迪爾伯特原則》,這本書傳遞的是對公司、公司制度、公司老闆及公司中形形色色人事關係的調侃。朋友說,這種『反公司』情緒表達的是一個在城市高速運轉機器中運轉已久的人群的反省精神……」 不僅是這位青年,還有其他通過信件、熱線電話、面詢,或者是談話、牢騷傳遞出來的青年們的種種人生無意義心態的信息,不但令他們,同樣也令我們深感無奈。 我們已走過了春天,走過了夏季,快要走完秋日的人生。但是我們卻仍然有使不完的勁,因為我們上有老父母尚需伺俸,下有半大孩子需要扶持,在內心裡,還想為自己即將落幕的「事業」圈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可是,我們的孩子,這一代青年,卻因為生活路徑的狹窄,人生動機的單一,知識量的超載,迷失了人本來的真性情,失卻了快樂本能,也失去了發現人生意義的能力。他們感覺不到人生的意義,是因為他們走到了父母們的對立面,習慣了只為自己活著。而支撐個人的情感力量總是有限的,不穩定的,當他遇到挫折時,也許他就會放棄努力。 我們從古老的人類文明中走過來,「愛」已經沉澱在我們的血液中,成為我們本性的一部分,假如我們未能教會孩子們「愛人」,卻只會愛自己,青年們就會因為天性的被扭曲而感到痛苦和絕望。 現代白領青年,常常因自已被「剝奪」,被「污染」,被強加意志,被「侵犯人權」而挫傷了進取之心,卻不知我們面臨的社會,分工將越來越細,要求越來越高,制度越來越嚴,強度越來越大。如果沒有寬廣的胸懷,堅強的意志,深厚的愛心,我們不但會覺得生活無意義,甚至會覺得生活會很痛苦。 仰望太空會使人豁然開悟,但是幻想卻無助於我們認識現實,要生活得充實而快樂,最終還是要靠知識、理性和愛。 6.6失戀者——沉溺憂傷以逃避現實 我接到的電話與信件中,居於首位的是學習壓力,其次便是「失戀」的痛苦與愛情的甜蜜。 獨生子女們實實在在地長大了,異性交往帶來的甜酸苦辣對於更多的青少年來說,是伴隨著成長的快樂與煩惱的主旋律的協奏曲,然卻也有一些人,沉溺盤旋在「失戀」的痛苦中。咀嚼著這份感覺、以逃避不盡人意的現實。 以下是兩封傾訴他們「失戀」痛苦的來信。第一封中的內容,已被我用於「爸爸媽媽的外遇」文中用作剖析材料,第二封信則經過刪選之後,登於某家報紙專欄上。 再次將它選刊出來,是想從不同的角度,讓人們瞭解步向成人的獨生子女關於「愛情」、「失戀」的心情。 附信一: 王裕如姐姐: 我們能做個朋友嗎? 我叫小娜,今年16歲,正值高二。是啊!我正在耗費我的花季,用眼淚來迎接雨季。對了,我的筆名是零予(淋雨),是因為我喜歡淋雨的緣故,但更多的則是我付出了卻沒有回報。 就在我滿16歲的前後兩個月內,發生了件很可怕的事情,它幾乎毀了我,我不敢去想它,我怕,今後的日子怎麼過? 我是一個非常頑皮的女孩,愛動,貪玩,十分像男孩子。我很現實,從來就不相信男女之間會有真正的愛情,視它為兒戲(當然,是指我們這一代,我父母很恩愛的),帶著一份好玩的心情,在眾多的追求者中,我與他步入了愛河,這個叫杜超的男孩,成了我的名副其實的第一任男友。在他之前,也曾有一個男友,但不能算,很複雜的,我傷害了他;現在的這個更是複雜,我不想耽誤你的時間,不想一次就寫十頁八頁地全部講完,因為我當你是朋友,我希望你能就事論事地幫助我,其實他們三個人都是貫穿的,就暫且只談杜超吧! 杜超是坐在我後面的一個調皮鬼,我們倆上課經常講話,一起去打台球,後來還去喝酒,而且我還喝醉了,他和另外一個男生就把我扶到他家去過夜(我是住校生),趁我喝醉了,那個男生想佔我便宜,結果被杜超制止了;當時,我挺感激他的,認為他不是趁人之危的那種人。 自打那件事後,我們開始交往了,我也漸漸喜歡上了他。於是,我們經常出去玩,唱卡拉OK,吃麻辣燙,逛公園,打台球,整天纏在一起,我的成績也滑到了第26名,終於,就在運動會的前幾天,在又一次喝醉後(這次是他喝醉了),我們又一次住在了一起,這次是真的做了。我和他的事情被傳了出去,很多人都改變了對我的看法,他們開始疏遠我了。但我們仍然在一起,只是越來越覺得討厭他,儘管如此,心裡還是愛他,雖然我從不承認。 杜超告訴我,他四年級時,父母就離婚了,是因為他父親愛上了別的女人。所以他也視愛情為玩物。儘管,我們都是第一次,儘管我們曾經在一起過,儘管他愛過我,但那已是過去。他說:「人生本就是一場遊戲,我父親就曾經拋棄我們母子。」 你叫我還能說什麼,哭嗎?纏著他,或是殺了他。 結果,我還是提出了分手。(他告訴我,有個女孩想跟他耍,結果他因為無聊,便同意了)。是他親口告訴我的,我只能提出分手,雖然他的意思很清楚,他已經為我的感情畫上了句號。 我裝得很堅強,裝得無所謂,但背地裡哭過很多次,好恨他,可我無能為力,怎麼辦呢?我今後的路該怎走,如果不是為了報復他,真的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了。我曾發誓:十年後,我要讓他家破人亡,讓他付出十倍的代價來償還,不僅是他,還有他的下一代。(還有所有害我的人,這其他的人以後再告訴你,如果你樂意幫助我的話,我非常地信任你,會把所有的事情都講給你聽)。 末了,就寫到這裡,希望你能盡快回信…… 附信二: 王裕如女士: 您好! 打擾了!我姓江名振,今年19歲,是福建省長汀縣職專的一位學生,讀美術專業,是96屆的。 我多次看到您在《交際與口才》一書中為他人排憂解難,卻想不到我也碰上了難題,希望您能給以妙法,讓我排除難題。 去年,也就是我18歲的時候,我認識了一位女孩。她是我現在的同班同學,名婷,與我同齡。她善良美麗,溫柔可愛,大方純潔,我十分喜歡她。所以就經常接近她,她也常與我答笑,我們也常在一起玩。可是有一天開始,我和她說話,她忽然不理我了。原來,她察覺出來我喜歡她了,每次見到我,她就避開我。一個多月後,我們漸漸地恢復了以前的關係,但還是有一層薄膜隔著。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我每天為她折紙鶴到深夜,因為聽說折了一千隻紙鶴就可以和所愛的人心心相通。經過39天的奮戰,終於折滿了一千隻紙鶴,整整一大箱。元旦的下午,我把千紙鶴和一封信交給了她,但她只看了一眼千紙鶴,信動也沒動。兩天後我又給了她一封信,她一樣沒收。第二天她也給我一封信,她說,她十分感謝我這麼看得起她,並說她不能為了我而背叛自己,還讓我不要傷心,也就是一些安慰的語句,我去觀察了一番,她沒有男朋友,所以我不知她接受了我,會背叛自己什麼? 為此,我很痛苦。我真的不想失去她,但又不知應該怎麼辦才好。同學教我:現在還不要再聲張了,等夏天一起出去實習時,多關心,多照顧她,慢慢來。 王裕如女士,您能幫幫我嗎?我該怎麼做才能夠取得她的芳心呢?我真的不想失去她呀! 1997年9月17日《新民晚報》載,據上海市一所大學心理研究機構對該校和外校的部分大學生就「失戀」與情感挫折後找誰的問題分年級抽樣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有了戀愛經歷、遇到情感挫折後,80%以上認為自己能理性思考,10%認為自己「會沮喪、哀愁不能自拔」。 大學校園中的戀愛現象再也不是「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承認自己有過戀愛經歷或正在戀愛的大一學生不到20%,大三大四有50%。遇到情感挫折怎麼辦的調查結果顯示,「尋求父母家庭安慰」的,四個年級都在6%—9%之間;「選擇心理咨詢」的總量不足4%;尋求教師和校方指導的微乎其微,其中大一隻有0.2%。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與學校、家庭、心理咨詢機構具有的觀念立場、專業水平有密切聯繫。 學校與教師對於學生的情感生活基本上抱著不出問題不過問的態度,一旦出了問題又處理簡單化,很難讓學生口服心服。家長對大學生子女的「戀愛」持懷疑矛盾心態。因此,一旦發現於女有情感問題,便會否定校園戀愛。至於心理咨詢人員,大學生們對他們持觀望態度,認為他們未必能解決實際問題。 愛、情感挫折、失戀等,其實都是很個人的私事,愛情觀與戀愛方式完全受制於一個人的綜合能力並體現了他的整體素質與水準。如果成人世界孤立地把這一部分隔離出來,企圖給他們指示與勸告——該如何如何,不該如何如何,這便是使他們愛情心理異化的開始。 愛是人的本能,也是一門藝術,它是無法刻意傳授或者指點的,它是人格人品之樹上開出的魅力之花。 失戀本是人生成長中的自然進程,刻意渲染它的痛苦,這本身便是異化。 6.7崩潰者——如何叩開她的心扉 漂亮的《心靈之約》節目編導李小姐,轉給我一封觀眾請求幫助的信。那是一位母親的來信,為新近從日本歸來的女兒日見怪異而請電視台車小姐代為尋找一位心理咨詢工作者上門咨詢。接信後我與那位母親通了電話,知道了一些基本情況。她的女兒半年前從日本匆匆回滬時,沒有帶任何行李,只隨身揣著一些錢。半年以來,她閉門不出,迴避任何親朋好友,每天除了不停地寫,就是看她永不厭倦的MTV。母親對她說:對家中親人,什麼話都可以說的,但是女兒除了淚珠兒輕流,依然沉默。幾天前,母親去醫院看病,拖著女兒一同前去,想讓她外出散散心。等到媽媽看完病取藥歸來時,醫生悄悄地把她叫到旁邊問道:一你女兒是否有些精神不正常?她在你去取藥時,坐上前來,讓我幫幫忙,替她檢查是否有性病。我們這裡是內科,怎能查性病。與她解釋了,她還不依不饒。」 她的母親這才起了警覺心,發現女兒的行為確實有些反常。才與電視台《心靈之約》節目聯繫。 得知了這個消息,我是無論如何也要去看望這位可憐的小姑娘的。她只有22歲,去日本才一年。但是因為她母親事先說起,女兒只要一見外人來便躲進自己的小屋關緊了門,所以我們商定,就當作原先就認識的朋友來串門,或許這樣會使她女兒放鬆一些。 和李小姐一同隨著她母親進了門,我的心便隱隱作痛。坐在地板上看電視的這位小姐,是怎樣的哀怨動人,委婉綽約!一頭烏黑的秀髮隨意地挽成一個大髻,覆在頭頂,黑色的T恤,黑色的短裙。白得幾乎透明的臉上,是夢一樣的迷惘神色。漂亮的大眼睛裡,彷彿盛滿幾世的憂傷。她根本無視我們的打擾,依舊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 她的母親無奈地搖了搖頭。在她去端茶水的空隙,我坐到了小姑娘的身旁,問她愛看什麼片子。倘若她始終沉默,我便是白來一次,沒法給予她任何幫助。她果然不理睬我。我便提出自己喜歡華仔的MTV,希望她為我播放一下。她翻了一回帶子,然後取出一盤往旁邊一扔,說:「你自己看去」,便走開了。我覺得很棘手,如果她不合作,心理咨詢是沒法進行的。她的母親趁機取來了女兒平時所寫的紙片。其中有一頁上面寫滿了同樣的一句話:「怎樣才能證明自己的清白。」字跡清秀而有力。我估計她可能在日本遭到了非人的性虐待,受了極度的驚嚇,又背了很重的思想包袱,因此才如此絕望地封閉自己。這從她懷疑自己有性病可以推測出。 但是,無論怎樣猜測,畢竟不是事實。怎樣才能讓她信任我呢?我的直覺告訴我,她會是一個喜歡文學的女孩。我突然對她說:「我是個編輯,如果你喜歡寫文章,我可以為你發稿。」她聽了一下子轉過頭來,露出了驚喜的目光與燦爛的笑容,然後又跑到我的身邊,很甜蜜很親熱地對我說,她喜歡寫散文。話閘子打開了,但她流露出的是她心靈中陽光的一面,對於那些令人恐懼的往事,非但隻字不提,還隱藏得很深。這未免令我遺憾,令我有種挫折感。使我更加體會到,心理咨詢雖能助人,但必須是求詢者本身具有被幫助的強烈願望,才有可能達到助人的目的,否則,牛不喝水強摁頭是沒有效用的。雖如此,我仍然願意盡力幫助她。與她約定,互通電話,並讓她寫稿。我企望通過再次聯繫,能探測她心靈的「黑洞」,幫她排憂解難。 下一次我再給她掛電話時,她的聲音又恢復了原先的漠然。她說很忙,沒空給我打電話。問她忙什麼,回答是「看電視」。這令我覺得這裡面有不符合邏輯的地方。我的感覺告訴我,她有些心智失常。當我與她母親聯繫之後,她的母親很憂愁地說:「這小姑娘越來越不像樣,為一點點小事居然對我又撕又咬,真的擔心死了。」我便建議她先給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打咨詢電話,如有可能最好請精神病醫生出診檢查一下。 這真是一次令我十分遺憾的、失敗的心理咨詢。精神病、神經症、心理症,雖然是不同的疾病,但除了遺傳因素,生物性因素,還有一部分便是心靈的創傷所引起。其中心理症的絕大部分因素是與心靈受挫有關。心病還需心藥治,除心理症主要是依靠心理治療的方法外,即使是精神病,國外也有採用心靈治療的技術使之恢復健康的。只是這種治療的代價太高,因而無法普及。心理咨詢與治療,作為一種職業,在目前的中國還未發展成熟,在技術、設備、人力諸種因素上均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都只是在起始階段上,遠不能適應人們的需要。因此,眼看著這位美麗的小姐受著心靈黑洞中惡魔的折磨而無能為力,作為一個咨詢者,我非常不安。 6.8絕望者——害怕瘋狂 這是一封寄自黑龍江省的求助信,事主是一位高二的學生。觀其名像是一位男生,可說出來的語言卻像較典型的女孩,再三地揣摩,我寧可認為這是一個被絕望情緒籠罩的女孩。 阿姨您好: 初次給您寫信,是想尋求您的幫助,希望您能幫我走出困境,我看過您在《交際與口才》上的幾篇文章,我認為您是我可以信賴的朋友,我把我的故事告訴您,希望您為我指點迷津。 有病已將近一個月了,開始,是因為這樣一件小事,我的兒時夥伴在回家的路上,車禍致死,她是家裡的獨生女,事後,她媽哭得死去活來的,一個星期下不了床,後來,又瘋了,拿著刀殺她爸爸,爺爺哭著直要上吊,聽別人說了這些之後,我很害怕,害怕這些事會發生在我身上,害怕我的家人失去我,我更怕我失去我的家人。我家離學校很遠,上學,放學,經常坐車,坐車時,我總提心吊膽地看到路邊一座座孤墳,我總害怕,害怕有一天,我會與它們為伴,害怕終歸害怕,生活還要進行下去,坐在學校裡,心也不安寧,總惦記著我的家人,顯然,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 高二的課程挺緊,一面緊張的複習,一面又要迎接四科會考,堅持了幾天考試,那幾天,一有空閒,便有那些事騷擾,使我不能正常生活,整日生活在恐懼不安之中,滿腦子那些可怕的場面,我害怕我有一天會瘋,會成一個滿街亂跑、瘋瘋顛顛的人,我害怕那樣會傷了媽媽的心。 想死的感覺,一直在我的心頭縈繞,我知道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在逃避現實,但一想到死可以擺脫一切,我便不會在乎別的。阿姨你別擔心,我現在不會死的,我不會讓家人傷心,不會讓爸媽再操心。 我去看過好幾次病:第一次,說我精神緊張,吃點安神藥就會好;第二次,說我預激綜合症;第三次,說我快要精神分裂。所以,一邊吃中藥,一邊打點滴,至今,病雖已有了好轉,但心裡時常還有種恐懼感,想什麼,怕什麼、如今,我又遇到了新的麻煩,更令我恐懼。有時,感覺自己站在地球之外,看著地球上忙忙碌碌的人們,看到他們生、老、病、死,掙錢、養家餬口,覺得似乎特無聊,使我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其實,在此之前,我並未受過任何打擊,我性格很內向,但我很自信,自信我會有一個很好的未來,可如今,我該怎麼辦呢? 我不能對爸媽講,我如今的事,即便是我講了,他們也不會懂。因為,我感覺我現在很不一正常」。阿姨,看過之後,你有何感想。「胡思亂想」的感覺令我無奈,真的,我一點也沒有信心。我什麼時候會好。阿姨,我是不是真的很不「正常」。我想讓爸媽帶我到城裡醫院好好檢查,但,爸媽都很忙。我只能這麼挺著。 我感覺很孤獨,很害怕。有一天,我竟想,這自行車為什麼只能坐著騎,為何不能躺著騎,為什麼人類每天都按時吃飯,為什麼白天工作,晚上睡覺,還有……很無聊,是不是?我也沒有辦法。 耽誤你這麼長時間,像我這樣的人多嗎?好了,信就寫到這了。祝您,工作順利。盼您速回信。 此致 敬禮 您的一位忠實讀者 1997年6月3日 雖然在她的信中並沒有涉及到學業負擔,但是我猜測也許就是面臨「黑色七月」的緊張,使她產生了恐懼心理,卻又因未能理解自己真正的思想根源,才異化成「胡思亂想」,有了害怕自己變成「瘋子」的擔憂。 她的絕望情緒的產生,是因她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除了被期望的壓力,她們尚未發現為自己活著的明確而有意義的理由。於是,他們因缺乏足夠的生存動機而陷入迷惘,甚至陷入絕望中。此種絕望心態常會由一個意外的悲劇事件而引發,通過不幸事件,他們才得以把厭世心理淋漓盡致地宣洩出來。對於這種絕望心態,並非如人們所說,「你不去想它便不會存在」,它其實早就存在,經過點點滴滴的不合理生活,它形成並發展,一旦到了無法壓抑之時,它便找尋了一個突破口而爆發出來。 青少年在其成長成熟的過程中,倘若始終沒有機會去發現自己的願望,去伸展自己的意志,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他便可能因為迷失了自己而深感惶惑、不安,甚至絕望。常常是經過了這種悲觀情緒與絕望心理的「折磨」,重新喚醒了他的自我意識,從而進入正常發展的軌道。 厭世絕望心理既表現為對不如人意的現實的逃避,也體現了被壓抑的自我意識的警告。當發展與壓抑的矛盾衝突到了不能調和共處之時,心理與精神便會陷入混亂狀態。然而,假如有幸從中跋涉出來,他就會成為一個更富理性的、健康而成熟的快樂的人。 6.9迷惑者——明天我是否依然存在 梅姑媽陪著從浙江慈溪遠道而來的侄子何先生,來到了咨詢中心。何先生是一位二十四五歲年齡的帥小伙子,剛從部隊復員,現在縣機關工作。富態的梅姑媽不住地說她的侄子好胡思亂想,在讀書時便整日恍恍惚惚,都說是出去當了三年兵好些了,沒想到這次剛回家鄉,這「病」又犯了。梅姑媽是上海人,她知道這裡有咨詢中心,便把侄子拖了來。我要求梅姑媽暫時迴避,留下何先生單獨訴說他的「胡思亂想」。 何先生有些靦腆,因他無法用確定的字眼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明天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他問。因為他總是擔心,一旦自己放棄了考慮「我是誰」這個問題,他就無以感覺自己的存在。經過咬文嚼字的辨析與剝筍似的一層層的反證,我終於弄清楚了。困惑他多年的那個念頭,便是他何以時時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他說,比如當他在機關工作時,他就只是個運動著的物體,而不是一個思索著的自覺的人。當他反過來察看自己的這種狀態時,便發現那時的他,迷失了自我,也無所謂存在。所以,他的問題便是「明天我是否依然存在」。因為他不知道明天的自我意識會否那樣強烈,明天的他是否又成了一個機械的物體。明天的他是否是今天的繼續……於是在他的心靈裡,便產生了如此多的迷惑,而這些對於生命、意識與存在的努力探索,令何先生的家人包括梅姑媽大惑不解,他們根本不可能理解他思索的這種哲學命題,因此私底下都認為他的腦筋有了毛病。而何先生作為一個小城居民,作為一個縣城的高中生,自然也是無法解答如此深奧的生命問題,於是他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後,帶著這些問題去軍隊服役。軍隊緊張激烈的生活,淡化了他對這些問題的思索,忙忙碌碌地過了三年,回到了家鄉。這些問題便更嚴重地困惑著他,致使他對自己的狀態產生了懷疑。他問我:「我是否有些兒不正常?」 我首先為他解除疑慮:他是一個很正常,並且是悟性極高、天資很好的青年。他提出的,既是很原始、又是很高深的關於人類生命與生存的哲學問題。只是由於他在這方面所知不多,都只憑個人苦思冥想,所以才誤人歧途,覺得壓抑、榜惶、痛苦。 有些哲學家認為:在意識時才有存在。按照此理論,才有了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流傳至今,當每一個個體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存在時,都會很自然地產生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便表現在他知道「我是誰」,「我的人生道路該如何走」,「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最終會死亡」等這些生命的興衰存亡的規律。每一個人在他的生命開始時,便循著他自己的運行軌跡,這是由他的出身環境所限定。一般而言,在他正式工作以前,基本上是按部就班,由既成的生活秩序推著走。「自我意識」更多是體現在一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道路及為人處世的選擇方面,而非時時處處讓「我」佔滿頭腦。古人說「吾一日三省吾身」,也不過在一天中從三個方面檢點自己以合乎理想目標。生活的狀態應該是由不自覺到自覺,最後到不假思索,手到即來。那是一種刻骨銘心的追求化為人的自然舉止,不現痕跡無招無式的絕招,而這種理想卻從未消失,並始終高懸不滅。這便是那種既自覺又自由的狀態。一個人倘若心中時時湧出一個「我」字,不這樣便心不安,他便是因為過於狹窄而有了「強迫性傾向」,他便應該好好學習,去認識生命現象、社會結構、精神與物質等諸多關於生命存在的理論,以解除種種假象,去除痛苦,獲得真知。這雖難以達到那種「無相、無念、無住、無我」的大乘境界,亦可放鬆一心為「小我」而苦慮之念。 何先生為何會陷入如此的迷茫中去呢,我揣測是他天資聰穎,心思靈巧,富有思想之故,才會有不安現狀之心。既然不甘於寂寞,又缺乏足夠的自信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看著時間一天天地流逝,卻無良策發展自己,一展宏願,因此便有「把握不住自己的命運」之憾。這種遺憾被掂來量去,變成了焦慮情緒,彷彿一天不「束髮錐股」激勵自己,這一天便是白活了,唯有天天立志,心中才稍有安慰,感覺才會安全。我也許對何先生批評得比較尖銳。不僅是他,還有一些常會犯迷糊的青年男女,他們常會迷失在不盡如人意的現實中,稍不如意就不知自己是在夢中化成了蝶,還是蝶在夢中變成了人。這是由於脆弱的意志帶來的退縮心理。有人甚至想退化成了孩子,或者退到母親的子宮,以逃避人生的責任。其實,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每個人都需要努力,越退縮越膽怯,越是心驚膽戰,越是惶惶不可終日。要發展要進取,不要靠常立志,而是要常奮鬥。只有確立了人生的目標和理想,並堅持不懈地努力,才會有一片好心情。人生的理想是一片藍天,自我發展的要求是原子核能,而知識與力量則是火箭,它藉著自我實現的動力,引爆自身射向空間,以完成生命發展的使命。 梅姑媽領著何先生走了。他的眼中,少了些來時的惶惑,卻多了一層深思。願他能跨越這個溝坎,早日長成參天的大樹。 6.1 0變形者——毀滅的衝動 尊敬的王裕如: 我是個粗俗的人,以前現在即使今後也會一樣,雖不相識,而如今跟你寫信,是因為在你的文章中,知道你是個關心青年的人。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仇視周圍世界的人,現實一切幾乎都無法容忍,但有一點例外,那是對我和善的人。我以前和現在,一直是情世嫉俗。凡是我憎恨的人,我會有「整人」欲,這種慾望簡直給我最大之發洩,為什麼? 我,自小學讀書到如今,一直受人的侮辱和蔑視、欺負,以致造成我的性格內向。我這個人比較愚笨,能力低微,內心非常煩躁,不管如何,我追求的是一種高大形象,追求勝過那些歧視我的人的才華。 我,是學校畢業出來不久的,如今在當學徒,本來,我想靜靜地學一點技術,可是這裡的人都侮辱我,十多個同事沒一個喜歡我。今天,受一個慘重的惡言相譏,我幾乎想毀了這個世界。啊,我抱著自己「低落」的委屈向你,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求援來了…… 丘軍 我從好多信中挑出了你的這一封。因你的來信與所有的都不同,雖然並沒有細瑣的事情要討論,但是你在其間流露出來深沉的情緒與迫切的願望,讓我覺得你的心在受著孤獨的煎熬,而願意送給你一份理解,以融化你心中仇恨的冰霜。 單從「十多個同事沒一個喜歡我」這樣的話語,我便可猜度你是一個渴望友誼也企盼溫情的人。而從你過分敏感的性情中,又可見你內心的自卑情結。一個過於自尊的人很可能一落而成為自卑者。當他需要被人尊重的要求落空以後,往往如此。 無人理解的孤獨,有時會轉化成對世人與社會的仇視心理。而這種對抗性的破壞衝動,很多時候受了潛意識內自毀動機的支配。自毀心理是對自己的拒絕與遺棄,也是對自己的否定與懲罰。丘軍先生,你有什麼難言的心事與重大的挫折,以致如此抗拒自己呢! 你很落寞地稱自己是個「粗俗的人」、「愚笨低微」的人。想必是曾經對自己有過高的期望和要求。發展與實現自己,這是人性中自然的本能,是人皆有之的心理現象。我曾經常到監房為囚犯咨詢,也曾經與看管死回的人們進行交談。即使是行將伏法的人們,在他意識清醒的時候,仍然期望自己的價值比之他人要更高一些,而對「低下」者嗤之以鼻。這就是人性的特點。既是優點也是弱點。 但是,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長環境與基本素質,既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也被環境所激勵,並依靠自身的素質,去尋找發展的機會與途徑。然而人生的起跑線畢竟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每一個人發展的落差。有人窮有人富,有人為官有人為民,有人風流快活享盡富貴榮華,有人愁苦一生流離顛沛。這是人類生活中的事實。無論你是屬於哪一種,都必須接受這個生存現狀。只有接受了,才會有所改變。對自己的命運順其自然,因勢利導,以尋求最佳方案。但卻有一些人,始終不能真正認識不如人意的現實,不肯接納不成功的自己。或者是採用心理防衛機制中幻想、潛抑、退行方法,使自己陷於逃避事實的自欺狀態中,或者是用否定作用、歪曲作用以把自身的失利外射到他人身上,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但是這種方法都是不正確的心理防衛機制,它會導致人們的心理障礙,並會使我們失去洞察真相的能力而陷入迷惘中。 丘軍先生的心情,就有些因自己的不如意而遷怒於他人,這是否有些不公平?對他人是不公平,對自己則是不合算。一旦動了怒氣看問題便有失偏頗。錯之愈錯,挫折更甚。一旦到了自暴自棄的時候,連你都不愛自己,又怎能指望他人來愛你!這樣的人生就是痛苦與不幸。造成的原因就是人們缺乏勇氣接受平庸,只能璀璨不能普通,一旦不能光芒四射便怨天尤人,折磨自己。 這樣的心態才是真正值得哀憐的,因他空有虛榮之心,卻不善尊重自己。 人一旦投身於世,後天的學習與認知,是造就一個人很關鍵的因素。空有貪婪之心,卻無刻苦之意,光榮與成就從哪裡來? 人們總是在不斷的學習中,瞭解社會,熟悉人生,認識自己,並戰勝困難,發展自身。偏見如一葉障目,使你遠離幸福與成功。 真正想要得到人們的尊重與愛,便只有投入到人際交往中,增進相互瞭解,建立感情,促進溝通。使心靈得到滋養,並有效保護自己。 丘軍先生,通篇所見是憤憤不平與渴望改變的激情。這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卻無須去責難他人。改變命運要從自己著手,而非仇恨他人。我絮絮叨叨地說了這許多,不知能否給你一些啟示。有用無用,總是我們的一片心意,還望您能接受。恕不多言,順祝 快樂 王裕如 6.1 1自殺者——孤獨者的「絕筆」 我在《交際與口才》雜誌上設有專欄,三年以來,通過它我與許許多多的讀者得以直接溝通。有信函方式,有電話談聊,也有直接走進咨詢中心來的求詢者。 以下是一封一個少女寄自北京的「自殺通知」,《交際與口才》編輯部轉給我以後,我立刻給這位女孩回了信,我把她的來信及我的回信一起刊登出來。 王裕如,您好: 真不知該如何稱呼您,只是看了《交際與口才》上有您的文章,才寫信給您。非常喜歡你們出的那本《成長與煩惱》,不知如何郵購?另外,還想問您怎樣才能有一個合適的理由離開這個世界,只要不傷害親人朋友即可。 期盼您能支持我自縊成功。 孤獨的人——小慶 小慶,我也不知如何稱呼你才好。因我不知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你短短的一封信,卻帶給我如此深切的焦慮,這是我所沒法預料的。想到在北國的京城裡,有一位少年,被「死亡衝動」控制著,在無可奈何之際,把求生的願望,寄托在遙遠的陌生人身上,這令我如此不安。這說明你面臨著多麼嚴重的心理危機。因為你已經對自己周圍的人們失去了信任,對自己生存的意義與價值產生了懷疑,以至於想毀滅自己,把那個痛苦的自我投入到永恆的黑洞中去。在你這樣的黃金歲月,處於如此的生存危機中,能不令人心痛嗎? 也許我的女兒與你一般年齡。以我脆弱的母親的心,甚至都沒有勇氣把你的信再細讀幾遍。想到背包裡面藏著一顆痛苦的、破碎的心,便寢食難安。想到這封信到達我手中的時候已經在路上輾轉多時,而隨著信件寄出的時間越長,你的失望越大,我巴不得能立刻與你相見,拉著你的手,告訴你:你的生命不僅僅屬於你,而是屬於所有認識你、關心你、與你有著緣份的人。其中包括我這個還未相識的人。你該有一份責任心與善良,為所有真切地關注著你的命運的人們著想。如果你稍不如意便想離開人世,真是太殘酷了。那樣會留給人許多痛苦,並會震動許多顆脆弱的心。我想要給你回信,但是不知怎麼寫才好。你的信很憂傷很悲痛,但內容卻實在太少,於是我就一個一個地猜謎:你是因為情感糾葛而傷心,還是與師長衝撞而絕望?是學習壓力過重,還是考試名落孫山? 畢竟是心事難猜,我放棄了這個念頭。但是我知道你是一位青少年,知道你生活得不如意,我想對你說的是,每個人的生命途中都有險灘坎坷,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與不幸與挫折抗爭。而每一次勝利,都會帶給他一片艷陽天。只要去抗爭,便是勝利,放棄才是真的失敗。放棄的不僅僅是生命,而是整個社會、人世、宇宙、意識、感覺與存在。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對生命存在的現象由感性認識到理性探索,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到哪裡去?是每一個青少年在開始意識到生命現象時都會提出的關於生命哲學的命題。區別僅在於有意識與無意識之間。除了理性的思考,青少年在走向成熟與獨立的過程中,是否心情愉快、意志舒暢,也是能否健康成長的關鍵的兩大因素。如果一個青年學生,他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學習壓力過重不堪重負,或父母師長干涉過多,處處覺得被動與受壓制,或者是由於少年情感的萌動無處宣洩,受了壓抑,他就會由於找不到個體發展的足夠的動力,而懷疑生存意義。不僅是你,還有其他一些青少年,他們會很順口地說:「活著真沒勁,沒意思。」使他們覺得很無聊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成人世界過分的「監護」下,失落了自己的自由意志。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活著只是為了完成他人的意願,而找不到自己的生存目標與理想時,他很容易會生出絕望情緒來。 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人有「生的本能」與「死亡本能」之分。它們相互間總在抗爭。生的本能體現在愛慾與建設性願望中,死亡本能則體現在破壞性衝動中。當一個人處於糟糕的生存環境中,又遇意外變故,加之心理狀態差,便很容易產生毀壞自己的衝動。自殺是最直接的一種,另外還有製造事端,受潛意識支配傷害自己等等行為。都是由於「死亡衝動」佔了上風之故。 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有它特定的時空位置。每一個人在自己的起點上不斷成長進步,完整充實。走向成熟的過程就是克服困難、解除痛苦的過程。「痛苦」的感覺只該是人生之秤上的一隻秤砣:沒有它無以衡量幸福。被它壓垮,則顯示了你的秤盤上缺少智慧的果實。難道你情願被痛苦之砣墮入死亡之深淵? 小慶,《成長與煩惱》一書已經脫銷。請你在收到我的信後立即寄封回信來,我便把身邊的那本書寄給你。我很想為你做些事情,以表示我深切的關懷。為了你及與你一樣糊塗困惑的少男少女,我要努力寫出更多的書和文章,以期對你們的成長有些幫助。也許因為我有這樣的熱望,因此我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意義。並且它給我自信和尊嚴,使我在擁有三千萬元的富翁面前也不會有半點自卑。因為我深信,人的價值決不僅僅以錢財地位來劃分,還有更重要的是人的道德精神水準。也許後者才是永恆有價的東西。崇高的道德體現與對知識的永無止境的追求,才是人類發展的理想境界。 小慶,不如此信對你有否啟發?望來信探討。 祝 快樂 王裕如 我的信寄出後,不久就收到了小慶的來信,得知她終於沒有輕生,我是由衷地感到高興。 本該是蓓蕾初放的快樂季節,個別青少年為何卻會脆弱得失去了生存的意志,據有關書刊記載,學習壓力與教育中的方式問題仍是使他們不惜放棄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早謝的花季——不堪壓力、不堪受辱的抗爭1 1劉林平主編:《愛的誤區》,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年。 1996年1月29日,山東濟南一位15歲的初三女生在家中喝敵敵畏自殺身亡。原因是她參加了期末第一天的考試自我感覺不好,因失望而絕望最後自殺。在考試之前,她對父親立下軍令狀:初三考試一定要名列前茅,她自覺無望,便一走了之。 湖南省一教師的女兒王一潔,五年級的學生,因頭天上課小聲說話被老師罰站30分鐘,回家後向父母哭訴了受冤枉,又聽不進家人之勸告,第二天便吊死在床架上。 1996年1月,山東棗莊中區某小學三年級學生章濤,單元測驗得了犯分,覺得無瞼見人,便躺在衛生間用紅領巾結束了僅僅10歲的生命。 湖北省某重點高中女生姚某,在考試時遞答卷給同學被發現後不能容忍自己出「洋相」,在15歲差3天的日子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據1998年5月22日《南方週末》報記載,有一個叫周付宇的男學生,從小就幻想著去飛行,報紙上還刊登著他的一張照片,對著鏡頭他快樂地張開雙臂,撲扇著像只快樂的小鳥。但是,有一天,當他從19層的樓頂往下跳時,快樂卻從此離開了他。連同他的生命,一起消失在宇宙中,消失前他留下了自己用生命換來的誓言: 「親愛的爸爸媽媽: 我走了,請不要悲傷,我是被周學林(該同學的班主任)逼的,因為小事把凳子踢了一下,就要我請家長,我覺得不公平,我要向上帝起述(原文如此),我做鬼也不饒過周學林。 再見了 兒子 1998年3月23日 在《孩子的翅膀斷了》這篇文章之後編者加了按語: 「因體罰而自殺的學生也許只是個案(周的班主任經常揪他的耳朵,敲他的後腦勺,打罵是常事),但在個案背後,潛伏著的教育危機已經昭然於天下,『救救孩子』的呼聲雖然古老卻未有過時,由此引發的討論不僅僅是體罰,還有過重的學習壓力,評判學生的標準,應試教育的弊端,教育者自身的素質等等。聽聽孩子、家長、老師們的心聲,讓人思索的話題實在太多,而解決的方法卻又實在太少太少。我們不期望一次討論能有多大的作用,『引起療救者注意』(魯迅語)是我們衷心的希望。 讓我們再次注目那孩子飛翔的身影,默哀傾聽那孩子心律的跳動,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姿態——自由,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生命」 大學生輕生究竟為哪樁 據《重慶青年報》1998年5月15日文,目前重慶市大學生自殺率已達萬分之四,遠遠高出一般市民自殺率數倍,乃至20倍,佔了同齡人中非正常死亡人數的45%,大學生已成為一個自殺高發的群體。 大學生自殺問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已引起了專家與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大學生究竟為何輕生,從重慶市高校大學生自殺現狀調查可以看到: 1.因戀愛而引起輕生。因戀愛而自殺者又可分為三類: (1)作為第三者介入他人情感生活,失敗後自殺; (2)單相思求愛不成,殘害他人,然後自殺; (3)因戀愛過程中出現分歧,處理不當,導致矛盾激化、關係破裂而自殺。 2.因學業失敗而輕生。 3.因家境貧困而輕生。 4.因各種過錯而輕生,具體表現為: (1)過錯發生後,自感羞愧難當而輕生3 (2)過錯發生後,以輕生對校方施加壓力; (3)過錯發生後,教育不及時造成輕生; (4)過錯發生後,受到父母責打而輕生。 5.因心理問題而輕生,其主要表現為: (1)抑鬱、悲觀情緒造成的厭世心理; (2)自卑、自責、自暴自棄、自我中心的心理造成輕生。 青少年自殺現象增多,既與整個社會給予獨生子女群過分沉重的壓力有關,也與他們獨立意識增強有關。然而,悲劇之所以發生,與他們雖有敏銳的對現實的批判力,卻缺乏承受挫折與磨難的意志力有關。因此,對於青少年加強目標的建樹教育,使他們的人生不因挫折而失重,是整個社會的當務之急。 6.1 2少年囚徒——強暴犯的懺悔 男人認為強暴是一種性行為,這表示他們分不清何為侵犯,何為性慾。然而對於女人說來,強暴絕對是一種暴力行為。 [英]亞當·朱克思 強暴犯的身世故事 「上海是個美麗的城市,但是這裡卻留下了我抹不去的污點,也許將來我會浪跡天涯,卻永無顏面再落腳在這裡……」 他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囚徒,如果不是在監獄中,我會以為他是一個高中生。我正在尋思如何讓他打消顧慮可以說得更輕鬆一些,他的話語卻已滔滔不絕地傾瀉而出。 然而,令我甚感意外的,是他竟然是一個強姦犯。而我心目中本能地冒出來的對「強姦犯」的嫌惡之心,竟然未能消去我對那個大男孩的憐憫之心。他是一個機靈活潑、語言流暢、模樣端正並不乏天真氣質的男孩,然而他卻是一個真正的強姦犯。 他說,他至今仍難以忘懷星空下那個「小仙女」淒楚絕望的哭聲。在那一個夏夜,他的沐浴著月光的朦朧的醉眼並未能看清她的容顏,但是,她的絕望的哭聲卻像利刃一樣刺在他的心上。從此以後,她的受了傷害後的慘樣,在他的心頭久久揮之不去,以致於幾乎是所有的女人都會使他的靈魂戰怵。 懷著這樣的懺悔之心,他在監獄中努力服役,他想以使自己受苦的方式,清洗被污染的心靈,並以甘受懲罰的方式,找回自己的自尊。 他動情地告訴我他的身世故事,認真地把他的遺憾和後悔也一併帶給我。 他的家鄉在西南,重慶山城旁邊的一個美麗富饒的小鎮上。他是家中的獨生子,因此便理所當然地成了父母的嬌子與寵兒。爸爸是軋鋼廠的工人,媽媽在紡織廠工作,堂哥在公交公司開車,表姐嫁到了重慶開個小雜貨鋪度日。小鎮上叔伯阿姨交叉而居,他是家中的「老ど」,也是兄弟姐妹們的「保護對像」。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因此而成了「壞胚子」。他從小就不喜習文識字,很早就學會了抽煙打牌,稍大一點的時候,他還聚眾鬥毆。 初中剛畢業,從小就關愛他的堂姐堂哥想方設法為他謀到了公交公司當售票員的職業,可是他卻嫌錢太少,擅自辭了工作一扭頭便走了。 雖然他在西南的山城邊長大,但是當今發達的信息傳媒叩開了他的心扉,也打開了他的眼界。何況他從小就長著一顆不安分的心,更是一心嚮往到繁華的大都市去一搏高低。可是,天下雖大,哪裡是他的安身之處呢? 按著鎮上鄉親的指點。他到了上海,但是他卻萬萬沒有想到,他會「栽倒」在上海。 月光下的罪惡 偌大一個上海,哪裡是他的家!等他看夠了金碧輝煌燈紅酒綠的豪華都市,才發現他不知今夜何處是自己的歸宿。上海並非如外鄉人所以為的那樣遍地是黃金,上海是個有秩序的城市,是個崇尚文明的地方,上海的萬家燈火徹夜通明,正是因為有全國各地的有志人士為它添油加火,而它也慷慨地給予人們回報,才聚沙成塔,繁榮發達。 然而對於初出茅廬的他,上海卻刺激著他所有的感官,令他興奮不已,卻又無法施展。他一無所有,甚至沒有壯實的身板與力大如牛的勁,只有一顆沮喪失落的心,揣在他已經失衡的懷中,夜裡居住在同鄉低矮潮濕的屋裡,白天一處一處地去找工作。人們看了他瘦弱的身體與惶然的神態,連話都懶得說,卻只會擺擺手:「你走你的路吧,這兒沒有你的位子。」 一時找不到工作,便只有閒逛度日。在那個夏日的夜晚,他獨自在室外沐著月光大口大口地喝著來自家鄉的烈酒,以宣洩心中的煩悶。三杯酒入口,他覺得自己變得高大了,膽氣也壯了許多,踉踉蹌蹌地走到空曠的場地上,仰起脖子對著星空拚命地吼…… 在異鄉「作客」的尷尬,使他想起了西南山區家鄉的溫暖與父母的關懷。可是他卻不會如此人模鬼樣兩手空空地回家。他雖是一個「壞胚子」,卻也是一個熱血漢,不混出個人樣來,怎有臉面回家去見江東父老。 酒精使他的頭腦特別靈敏並充滿詩意,在那一刻他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與小鎮上川妹子的嫵媚。大聲地叫喊並未使他的壓抑得到盡情地宣洩,蒙俄的醉眼裡看出去竟是夢裡生花的美妙幻景…… 突然,一個天仙般的姑娘從雲層中向他飄然而來,他被她的嫵媚震驚,他發覺自己渾身冒出了冷汗,靈魂在顛抖,心兒卻在撕裂,酒似乎清醒了,人卻更瘋狂了。 裊裊婷婷的姑娘搖搖曳曳地向他走過來了,他竟呆如泥塑木雕,絲毫不能動彈,在那個關鍵的時刻,正是人的良知與心中的魔鬼對峙的緊要關頭。「哼!你即使是天仙,老子今夜也要把你壓倒……」 被酒精浸潤的愚昧的頭腦,最終還是戰勝了理智,放出了心中曾經被看管的惡魔,在那一刻,充塞他心頭的,卻只有想破壞的衝動與糟踏一切的瘋狂的慾念。他像一條閃著綠眼光的餓狼,撲向田野路邊的姑娘。慘禍發生了,魔鬼的惡作劇劃上了句號,仙女一樣的少女卻被他的殘暴打入了地獄,不僅是她的身體受了玷污,連同她的靈魂,同時被烙上了水難清除的傷痕。 看著因受了驚恐蜷縮成一團的被摧殘的女孩,他的酒醒了,驚惶失措的他預感到自己罪責難逃,但是他還是要逃。他逃回了家鄉,尋求親人們的庇護,同時在內心裡也隱藏著一個願望:去向親人們告別。 也許是父母的寵愛養大了他心中的惡魔,但是驅除邪魔還是要靠親人。對於一個20歲的青年,親人的愛與理解也許是他最大的支撐與財富。 跑進家門,他撲向媽媽的懷抱:「親人呀,也許我們很快就要分別,一別就是十年……」他有預感,警察隨後就會到來。當身穿警服的民警出現在他的面前,當冰涼的手銬戴上他的手時,他並不覺得十分害怕,令他受不了的,是家中親人摟住他呼天搶地的哭聲。 他只有20歲,可是跌碎的金瓶卻只有在監獄的漫長歲月中修復。他被判了10年徒刑,但他卻一點也沒有覺得過分。想起星空下無故受害的女孩,他甚至覺得自己死都應該。可是,他卻深深地悔恨自己為了一個女人而犯案坐牢,為此,他不能接納自己。「為一個女人?太不值了,我平時想都沒有想過,完全是鬼使神差。」 三級片與強暴心理 英國專事「暴力男性」教育、研究及治療的心理治療專家亞當·朱克思在《扭曲的心理》一書中論述:「強暴是一種極端暴力與怨恨女人的表現。」1可是多數的強暴者都不會承認自己有憎女心理與施虐慾望。就如這個求詢的強暴案主,當事情已經確實無誤地發生之後,他卻連連聲稱「鬼使神差」。因為他們無法理解自己的「作案動機」,更不知這種犯罪動機的形成過程與產生根源。 1[英]亞當·朱克思:《扭曲的心理——為何男人憎恨女人》,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第178頁。 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其他的諸種動機與形成原因,僅就色情影片,也即我們目前所聞所見的「三級片」對青少年性犯罪心理的形成進行具體的探討分析,因為據這個強暴案主透露,他也是「三級片」的熱心觀眾之一。 色情影片及刊物的實質即使用影像或文字方式,以性行為畫面或描寫明顯地表現出對女性的貶抑。其中的女性被非人化,被貶為性對像、性物品與性商品。在許多的色情影片中,女人們總是接受屈辱、傷害、折磨,以骯髒、低劣、下賤、流血的模樣出現在性場面中。 我們該如何看待色情影片呢,色情影片對男性性犯罪特質的形成有何影響呢?有太多太多的證據可以證明,色情影片在青少年性犯罪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從色情片中得知了男人和女人的性慾是怎麼回事。影片中完全不牽涉到感情的糾葛情節,彷彿女人僅只是性的動物,是只具單一特質的物品,隨時處於性預備狀態。 多看了這樣的影片(碟片),會令一部分男性觀眾以為自己整天都應該想著那一檔子事,如果不是那樣,就表示自己的性慾出了問題。因為「三級片」所產生的幻覺力量十分強大,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完全控制女人。色情片給人一種錯覺,性不過是一件男人在女人身上做的事,和工作差不了多少,而且每次都能成功。大部分色情片都很明確地傳達出這樣的信息,性是一種勞動,女人是心甘情.願的奴隸。所以有的男人認為通過性勞動以展現其對女人的性控制權,是他們獲得男性自信的一個重要途徑。 正是在色情片的渲染浸潤中,意志軟弱的青少年(包括這位求詢囚犯)混淆了幻境與現實的界限,模糊淡忘了法紀法規的嚴肅,在適當的情景下,一個「誘惑物」的出現,便使他忘乎所以鋌而走險。事過之後,卻覺得莫名其妙,鬼使神差。其實,這就是色情片潛移默化的結果,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是這樣嗎?」經過討論分析後,他似乎有所覺悟,似懂非懂。睜大了眼睛,陷入了認真的思索之中。 撫慰受害的女孩 面對著殘暴卻又無知的年輕囚徒,我的心中響起了被害女孩絕望的求助聲。也許強暴她的並非是眼前的這位,可是被姦淫的女孩心中的痛苦與絕望都是一樣的深重。 「我該怎麼辦呢,我會生艾滋病嗎……三個星期前,我去夜補習結束後,路過一個建築工地時,被兩個男子用刀劫持著拖進了被圍起來的工地內,他們一個用刀對著我,一個便把手伸進了我的內褲……〞 女孩的聲音越來越輕,幾乎像夢囈,我感覺她可能又陷入到當時的恐怖情景中。整整三個星期,她才略有恢復,有了打熱線電話求助的意識。她說自己不知道會否懷孕,例假時間已經超過。不知自己會否生艾滋病,死了倒沒什麼,可名聲太難聽。從頭至尾,她沒有說過活不下去之類的話,可是她的語調卻使我覺得她極度地消沉,有輕生的可能。我約她前來面詢,並請她打消顧慮去對母親說。 問她是否記得當初的情景或者能否認出這兩個罪犯,她說只記得其中一個問她:「是否發育了。」 她只是一個初二的女孩子,是一朵未開放的蓓蕾,卻已遭此摧殘,身心俱受沉重打擊。假如她是你的姐妹,犯罪者,你會作如何感想;假如你連憐憫與同情也一併失去,只剩下野獸慾念,那麼監獄的鐵柵欄便會把你的獸性囚禁。 作為女人,我對「強暴犯」深惡痛絕,我把這視為所有罪行中最難容忍的一種。作為心理工作者我卻得忠於職守,認真地傾聽他說的話,並且還要與他認真地討論,給出中肯的建議。我是這樣做了,可是我的心仍然痛,為無辜受害的少女,也為這殘忍無知的罪犯。 三年前,我收到一封從北京寄來的求助信,言語不多,只有寥寥幾行:「請告訴我怎樣才能死得安心,既不連累父母也不驚動朋友。」 我立刻按其地址與她聯絡,才知道寫信的少女曾在京城郊外的樹林子裡剛與戀人分手時,卻被歹徒強暴。她思來想去覺得自己玷污了愛情不想再活下去,於是我就收到了她的告急信。 可憐的女孩子,遭人侵犯卻還認為自己是不乾淨的,死不能也活不好,心中的創傷也許永難癒合。 囚徒,十年的監禁能贖清你的罪惡嗎?十年的反思能使你安心嗎? 「鬼使神差」? 那鬼原來藏在他的心中,是社會不良風氣與家庭不良的教育綜合作用,致使他成為強暴罪犯。 6.1 3少女囚犯——三陪女的「生意經」 她是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女青年,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渴望踏上鋪滿鮮花的成功之路,可是她卻是一個極為普通的女孩,彷彿離成功很遠很遠……她產生了「我不是這個世界舞台上的主角,這個世界並不屬於我」的念頭,於是,她以身體作工具,去換取她所要的一切。 相遇負罪的靈魂 費盡周折,在3月8日那天,我終於踏進了那個充滿神秘的誘惑力的地方。那裡集中著全市女性性罪錯學員,我獲特批被允許對她們採訪,她們不潔的靈魂,曾令我的心難以平靜:她們想些什麼?我能給予她們什麼幫助? 走進那幢灰色的樓房,一位穿著欖橄綠警服的女警領我走進了一間專門接見的屋子,我凝神屏氣,作好心理準備,等待這嚮往已久的「相遇」。 門被推開了,悄然無聲地進來的是一位有著恬淡微笑,卻已有著少婦丰韻的青春小姐。雖然是清水掛面似的披肩直髮,垂在灰藍色的囚服上,卻仍沒能掩住她身上撲面而來的妖嬈與活力。她雙手拿著一隻小木凳,恭恭敬敬地對著我說:「老師好。」然後靜靜地坐下,輕輕地將被散的長髮撩向耳後。她一點也沒有《復活》中瑪絲洛娃的滿不在乎的鬆散與慵懶,倒更像一個現代企業中的白領麗人。 「你怎會走上這條路的呢?」 「我是父母的獨養女兒,也是他們的掌上明珠……」 她開始向我敘述自己: 她的父母都是在文革中歷經磨難的老三屆人,雖半世坎坷卻仍未泯滅嚮往「成功」與「輝煌」的追求。從她幼年時代起,父母就在她身上傾注了全部的期待,不惜一切代價購買鋼琴讓她「陶冶性情」,買來了畫筆、畫夾讓她領悟線條與色彩的美妙。父母為她請家教,送她進各類藝術培訓班。多年培養,她成了一個多才多藝、氣質優雅的美麗少女,街坊鄰居、親戚朋友無不誇她天生麗質,傾國傾城…… 正當父母也開始欣慰女兒日見出息之時,卻不料石破天驚傳來女兒高考落榜的消息,求成心切的父母幾乎被這個「噩耗」擊昏,因為他們從未有過這樣的擔憂,他們的女兒一直都是學校裡、班級裡最優秀的學生。 她說:「我父母都是工人,我理解他們的心,既然是我破滅了他們的理想,便只有再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回報他們。我年輕又美麗,外語基礎一直很好,我便想通過業餘時間自學外語,遠則可以考托福獲得獎學金去國外留學,近則能進上海的獨資或合資企業。讀大學不也就是為了掙高薪嗎,說實話我早已厭倦了寒窗讀書之苦,『落榜』甚至使我的心裡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感覺,只不過覺得老爸老媽好可憐……」 靠著年輕美貌,她先在娛樂業暫獲一個職業,同時快馬加鞭攻讀外語,以便有朝一日乘風上青天。 選擇全錢人生 「最後使你走進高牆的是什麼原因?」我打斷了她的話。 「當我與現在的男友,一個德國人在某星級賓館的包房內作愛時,我被收審了。人們懷疑我是職業陪夜女,是的,或許我曾經是,但這一次他卻是我的男朋友,可是我卻無法證明這一點。」 「你愛他嗎?」 「不,我喜歡他,卻並不愛他。他是一個五十開外的德國工程師,他說他喜歡我,準備與妻子離婚與我成家……雖然我不愛他,但是我卻已無法同中國男人在一起,他們實在太弱。我喜歡外國男子,喜歡他們的生活方式,喜歡他們身上的怪味,甚至喜歡他們的瘋狂……」 「難道你絲毫也沒有道德壓力嗎?」 「曾經也有過,從來沒有是騙人的話,但是現在卻離我越來越遠了,我已經不在乎人們說我是什麼人或者什麼『貨色』,貶低他人只不過是人們虛榮心的需要,其實他們未必就活得稱心如意,而我卻未必是生活在地獄裡。」 剛開始學外語的時候,為練習口語,她白天打工,晚上就到娛樂場所老外集中的地方去練習會話能力。 幽幽的舞廳裡,鬼火似的燈光和著富有挑逗性的輕音樂,使人頭昏目眩,情不自禁。大馬熊似的外國佬把陪舞小姐越摟越緊,乾脆抱起來,讓她們雙腳離地整個兒撲人自己的胸懷。而像她們這樣情竇初開、情懷熱烈的女孩,一直是被當作聖女般地養大,一經接觸如此溫暖雄厚的男性身體,頃刻靈魂兒出竅,身體軟化,管他是什麼身份,什麼國度,昏沉沉便作了晚會中的聖餐。 這裡不但有開放的慾望,還有她無法想像的金錢。她是一個工人的女兒,看慣了父母怎樣扳著手指數錢,咬著牙齒為她付費。而在這裡,錢竟是來得如此容易,一擲千金,紙醉金迷。平日裡鄰居誇她美麗她都因學業緊張顧不得往心裡去,在這裡,她才知道美貌與青春有多少價值。她的一顰一笑,她的一舉一動居然會讓那麼多的「老外」著迷。 他們說她具有「大家風範」、「天使神情」,令人望而生畏。請她喝了一杯酒,一位老外便摸出了100元的美金作為小費酬謝。 她也醉了,看著握在手中的錢與他們臉上的癡迷。 燈紅酒綠的娛樂場所,虎背熊腰的外國男子,花花綠綠的各國外幣,刺激著她的感官與靈魂,讓她背棄了自己所受的教育與父母的期望,淡化了她成長中的目標與理想。 「在分數的跑道上我是一個失敗者,但是在人生的另一個舞台上我卻是一個沒有對手的『主角』,我喜歡成為主角的感覺,我也欣賞這種金錢和美貌的公開與不乏公平的交易。一切都是赤裸裸的,因此便有了一種坦率的輕鬆。 「……上大學,碩士,博士,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呢,無非就是為了金錢與意志的舒坦,在這裡,我也能得到,而且是更輕鬆,得到的更多,也更富色彩。 「就算我們是『陪女』,陪酒、陪舞、陪談,甚至不乏陪夜,然而在我們的文化中,卻不乏風塵女子名垂千古的範例:李香君,陳圓圓,柳如是……卻未見多少女學人獨領風騷。 「我有選擇生活的權利,我選擇了娛樂業與外語專業,將來我會選擇遠度重洋去異國他鄉……」 走向色情深淵 無論她怎樣強調個人選擇的權利,然而在客觀上,無論是倫理道德還是現代科學,對於怎樣才算是健康快樂的人生觀念與生活方式,還是有其標準的。而不是僅僅以某一個人的主觀感覺來決定。有人沉溺於罪惡中自甘墮落,是因為他已失去了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她就是這樣一個女孩,沉湎於慾海,得小利而腐蝕了靈魂,扭曲了人格。一葉障目而泯滅了廉恥之心。 「你的父母是怎樣看待你的行為呢?」 「噢,千萬不能讓他們知道,一旦知道了我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氣死也要嚇死。平時,我很小心地掩飾著我的行動。出家門時,我穿著很普通很樸素的衣服,直到下班以後,我仍穿著很樸素的衣服離開單位,而把漂亮、性感、時髦的精品時裝放在大手袋中。從大商廈的洗手間內出來時,我變成了另一個世界中的天使,即使在街上與鄰人相遇,恐怕他們也認不出我來。 「我著了精品裝的模樣,令我自己也好喜歡。在這個『只重衣衫不重人』的時代,我可以進出任何高檔消費場所而不受阻擋。 「我可以很隨意地走向來自全球各地的老外,帶著輕鬆甜美的微笑,挽起他們的手臂,用英語流暢而輕快地說:『別忘了給我小費噢……』 「老外們頭暈了,眼神也會朦朧起來,有時他們會裝傻,若有所思地問道:『憑什麼呢?』 「『就憑我啊』;挺直身子,我向前邁步,還給他一個意味深長的笑。 「他們幾乎個個會心甘情願地掏出五彩繽紛的『花紙頭』,他們有的是錢,缺的是情趣。我則與之相反,有的是好心情,缺的是大把的票子。 「我陪酒、陪舞、陪玩,但看他們的需要,看我的心情。只要有錢,我的心情又怎會不好。 「人人都說我美,美得令人心醉。這我相信。路上行人看見我的艷麗,走過去後還要頻頻回首。有位先生不勝驚羨之際,差點讓車給撞了,這有多好玩那。 「有的小姐靠包裝才惹眼,我可不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KTV、夜總會、娛樂廳,我出出進進,隨心所欲,我這才知道我的價。這個世界屬於年輕人,更屬於年輕貌美的女人。」 她愛日日花天酒地,杯觥交錯,然而她卻並不快樂,沒有靈魂,沒有心,沒有感激,也沒有愛,像一架機器人上足了發條,只為錢而蹓躂。 「你不怕得性病?」 「怕,我只找長期駐滬的外國人,他們都經過檢查,確定沒有愛滋病。我從不接待旅遊觀光短期來滬的老外,而且我備有工具。」 天使樣的女孩,說這樣的話自然輕鬆,就像一個老練的「地下游擊隊員」。反而是我的心在陣陣發酸,為她的沉淪,也為她沉淪後的心安理得。 事實上,只要是一個正常人,他就不可能徹底逃脫世俗約定的道德、價值批評與裁判。她的執迷不悟,不過是她掩耳盜鈴式的心理防衛機制在起作用而已。 她用自己的理由封閉了自己的心,包裹著自己的創傷,我又怎能叩開她的心靈? 破譯墮落之謎 她有2個拷機,一個用來應答同學、同事和朋友,另一個專門用來應召「客戶」。應召的拷機牽著她的心在風塵圈內樂不思蜀。 「你為什麼討厭自己,以至到了一心要毀壞自己的地步。」 她吃驚地抬起頭,尖銳地看著我,說:「我是不快樂的,我從小就被逼著讀書和學藝,在大家的讚揚聲中,我又學會了自律,彷彿活著只為了讓別人滿意,而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可是一旦高考落榜,我才明白自己並非是真正的掌上明珠,而只是父母意志的實踐者而已。於是,我感到了人生的孤獨,我也感覺到了生存的不安全。我開始渴望錢,希望用自己的意志與努力,為自己的將來謀∼條富有且安全的路。 「父母是平民,他們除了給我壓力再也沒有其他。我是一個女孩,除了青春與美貌外一無所有。我能用上帝賜予我的美麗去為自己謀福利嗎?為了成功,我鋌而走險……」 她表面是為錢,實質是受到了自虐心理的控制,在錢的借口下毀壞自己而已。 女人的尊嚴與性的獨立緊密相聯。一個女孩並不為生存所迫,僅僅為了錢,甚至連錢也不要,甘願做男人們的「人下人」,勞其筋骨,傷其臉面,髒其肌膚,讓身心俱在他人的慾望中受到玷污,這便是虛榮心理使然。一個女孩倘若想使自己受苦,風塵生活便是最適宜的,它對你身心的破壞力是你未可預料的。 她一直是在父母的督促管制下,個性與意志均受到過分壓抑的情況下長大,高考失敗後,因突然失去了長久以來的人生目標,心變得無所皈依,因而極度失落。她的強烈個性使得她討厭這現有的一切,甚至產生了報復周圍所有的一切,包括以挫折打擊父母的願望。她的長久被壓抑的個人意志的覺醒,使她有著強烈的逆反現實的要求,她無意之間便選擇了毀壞自己,讓他人失望,最後達到拋棄現有的一切,遠走他國的行為來緩解心中的積恨。 她說,雖然她不喜歡這德國人,但也不討厭他。她全部的指望,就是等她刑滿之後,隨著德國人去外國成親。 「你有把握嗎?」 她點點頭。她有直覺,她感到了德國人對她的歉疚之心,她是與他在一起時案發的。 我想,她的故事對我們大家都是具有深刻的借鑒作用的。人的成長更主要的是心靈的成長,它需要適當的自由意志來宏揚個性,選擇生活,然後才能獲得快樂。這並非是錢物所能滿足。而我們獨生子女的家長們卻常把唯一的孩子當作精品動物來養育,生活優裕限制了他們太多的自由涸此使他們失去心靈成長的機會。具有創造力的人是快樂的人。具有創造力的人該是充滿生機,具有安全感,充滿自信的人。我們溺愛與逼迫交替的教育方法卻往往使他們失去了自信,失去能力,因而也失去了獲得快樂的可能。 6.1 4不安的太陽 總體上說,第一代獨生子女是新世紀初升的太陽,他們噴薄而出,霞光萬丈,冉冉上升,不可阻擋。然而,當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懷著日趨成熟的自主意識,啟開慧眼之際,猶如躍出海面的太陽,仍存有瞬間的顫動。令他們無比興奮甚至悸顫的,是那種認識生命的感動與人生發展中的困惑矛盾交織的衝撞。青春熱血與圖謀發展的衝動,向現有的、既成的一切發起了挑戰,而現有社會的所有,卻交織成了一張渾厚嚴密的溫柔之網把他們盡情地包裹起來。面對著這所有一切軟化他們意志的博大的「關愛」,他們感覺到了不安。 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在人類史上是空前的,因而是無可倣傚的。在生物學與社會學的意義上,他們與所有的孩子們的成長基本相同,並無顯著變異,然而在心理發展方面,他們卻因為自己獨特的身份地位,身處獨特的中國社會變遷之中而具有獨特的心路軌跡。 獨特的境遇是創新的前提,總是創造使我們的生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展。心靈與智慧在走向成熟與美麗的途中,因為前無古人可以倣傚,他們因而孤獨,不安,期待,焦慮。比起中國歷史上任何一代的先人,他們最重視作為個體的「我」的生存質量,他們的自我意識已充分覺醒,他們在籌謀策劃著的,是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大業,是生存的總體環境與質量的前景…… 然而,他們卻是困惑的,並因此而忐忑不安。 令他們感覺到不安的是: 因個人觀念超前而與現實差距拉大的矛盾衝突 隨著改革開放同步成長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在意識形態也同時開放的中國,通過傳媒與其他各種途徑獲得信息,使他們的觀念也與世界接軌。也即是說,在獲得知識、信息及個人發展,生存質量等各方面,他們已初具知識經濟社會與信息時代的特點,但同時,他們身處的實際境遇,卻更多是工業經濟社會的環境(從人們的普遍觀念到實際生存狀態)。因此,他們的個人目標制訂與自我評判能力都可能建立在脫離現實的基礎上,而懷有失落感,甚至是無意義感。 西方國家幾乎是用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建成了市場經濟體制,在這個漫長的百年間,人們早已逐步適應了社會競爭與創造發展。而我們中國則在20年前進入改革開放階段、引人市場競爭機制,開始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因此,在體制上與觀念上我們整個社會尚屬於改革開放,建設和完善市場經濟的工業經濟時代。然而,在當今青年人的心理與觀念意識上,卻似乎已領先一步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他們的心理路程等於跨越了西方社會工業經濟發展完善的半個世紀的歷史而「一步登天」,雖然我們目前的生存狀況有各種檔次和等級,但總體上卻仍不富裕,尚需努力奮鬥,但是幾乎所有的獨生子女都會「志向高遠」,展望美好前景,這與他們的父母輩人的「危機感」形成巨大反差,因而造成難以彌補的代際衝突。 代際衝突源於獨生子女優裕的物質生活與父母的「生存危機感」 無論父母們面臨何種生存困難,他們對唯一的孩子的日常起居生活,卻總是想盡辦法也要維持在一定水平上,就如早先我們曾聽說過的「孩子吃蘋果,母親吃果皮」的典故。這種「優待」造成了什麼後果呢?從心理習慣與行動上來說,有些孩子後來完全適應了這種事實,他會主動把皮遞給母親讓其食用。在觀念上,很可能因為衣食無憂,他就失去了競爭心,卻更願意「享受生活」。而父母卻是未雨綢纓,從長計議,一千個叮嚀一萬個囑咐:「要努力,要奮鬥,要拚命……」 人活著不是為了奮鬥,而是為了快樂與有意義。但是假如連生存危機都未能解除,又怎能奢談意義與快樂?也許兩代人的人生目標都有理由,然代際衝突的焦點卻在於出於各自的人生經歷,心路軌跡相去太遠,使他們的目標不但失去了可能復合交叉的地方,甚至完全不同。這種不同既與獨生子女的特殊生活狀態有關,也與我們一日千里地發展著的社會環境有關。 挫折感由較高的智能與相對薄弱的心理素質造成 相對優裕的物質條件,良好的學習環境,技能培訓的文化氛圍與競爭社會的促進作用,使得本就資質聰明靈活的現代中國青年(少年)的智能發展更加優化。在我們眼中,現在的孩子個個聰明,沒有笨的蠢的,除非是因意外原因屬弱智低能的。然而,相比較中華民族的智能,被大一統封建文化熏陶了幾千年的中國人在人格與心理素質上卻因個性的發展受挫而相對顯得更弱。而當今獨生子女一代由於生存狀態上特優的學習條件與特別呵護的生長環境,以至使他們中的一部分失去了應付困難,應付失敗,應付挫折的能力。他們習慣了「在家靠父母」,卻無法適應「在外無朋友」——競爭時代的「朋友」概念正在悄然變化,它成了「合作」的代名詞而不再是「援助」。 意識的獨立、人格的健全,也即是西方所說的「個性或者人性解放是伴隨工業經濟時代到來的文明」。封建社會因人治的需要便塑造了馴服與順從的文化與人類,而工業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經濟繁榮、技術創新,這首先要求以人性與個性的解放為前提,方能夠舒枝展葉,大膽創造。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競爭時代的到來,新一代青年的獨立創新意識越來越強,智能技術也日趨高強,然相對於觀念相對保守,舊習慣依然濃厚的社會環境,他們更易具有挫折感並易受到傷害。 寂寞與虛無,來自傳統倫理道德觀念與自我意識、個人權益的衝突 有一部分青少年在一個令人興奮的事件過後,發現自己心中會掠過一片失落的陰雲,他們把這稱為「無意義感」,並且因為這種感覺而不安。這種感覺的來源,除了生物上進化突變而外,更主要的是來自心理上、意志上、情感上的發展受阻以後的沮喪。當他們充分調動了自己的智能、情感、意志,恰如拉滿了的弓,急欲飛箭之際,卻發現在目標之前設有大量障礙,干擾了他對目標的認定,也干擾了他衝刺的堅定,使他只得戛然而止,那咀嚼未竟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不但有遺憾,更有痛苦與憂傷。當痛苦被理智看似抹平的時候,空虛與無意義感也隨之滋生。那是個體自主意識被過分壓抑的結果,那是在前進路上失卻了目標的惶惑,更是對創造意志與自主意識的麻醉。 這種體現在傳統道德倫理與自我認定之間的文化價值觀的衝突主要是體現在成人(父母)文化倫理與社會習俗的固有秩序對獨生子女新型的人生觀、生活觀、愛情觀等及其行為方式形成的,心理壓力。在感受到這種壓力以後,無論是繼續前行還是止步不前,都難免會使其心生不安:前者是背叛的不安,後者是屈服的不安. 如當愛情與傳統倫理相悖時,選擇自己的感覺還是大眾輿論?當職業與理想衝突時,你將何去何從?當個人意願與父母有分歧時,你又如何處置?他們的生活中,幾乎無時無刻地佈滿著這樣的衝突與矛盾,順從他人太多時他感覺壓抑憂傷,滿足自己太多時他又孤獨不安…… 精美絕倫的傳統中國文化既具有對人的心理的保護作用,也有壓抑個人創造力的作用,但看我們以怎樣的心情與意識去梳理繼承。在新世紀將要到來的時候,假如我們能以全新的眼光與智慧去重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並對其中的許多東西加以改良運用,以使之形成新的文化觀與文明觀,這對青年一代的成長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推進作用。 太陽升起來的時候,飛揚跳動的瞬間是足以令人心悸的,懷著青春難以抑制的悸動,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步入了新世紀。 七、進擊者的天空——無限發展的舞台 7.1 21世紀初期中國進A4k生子女對代 自從年我國開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長至今,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迎來了他們第十八個生日,邁人了成人的行列。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使中國形成了一個特殊的人口群體,目前全國獨生子女的總數大約在7000萬左右,其中上海的獨生子女人數為217.4萬。 獨生子女們進入了青年期,意味著他們將面臨繼續升學、勞動就業、戀愛婚姻、社會交往等一系列適應社會的新任務。獨生子女進入青年期也標誌著獨生子女「代」的概念的形成。18—20歲,不僅使他們孕育了上一代與下一代的代際關係,而且也使其自身作為一個完整的「世代」而存在。這個已經形成的獨生子女世代將作為歷史現象對社會結構、經濟文化、國民心理產生持久的、深刻的影響。 對獨生子女的評價 《上海跨世紀社會發展問題思考》一書中的「青少年問題」章,論及對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生活需要、人格特徵、社會參與、社會交往、職業選擇與適應、經濟與消費、家庭生活、戀愛婚姻等八個方面的問卷調查顯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有所差異,但不存在本質差異。有所差異所表現的積極方面,構成了獨生子女的主流,使他們具有新時代青年的特點。調查結果顯示(優勢): 1.獨生子女的實際文化程度及對提高文化程度的需求明顯高於非獨生子女。 2.獨生子女較之於非獨生子女更注重實現個人的價值及發揮個人的才幹,這可以在職業選擇問題上得到體現。 3.獨生子女對「創造性」的自我評價明顯優於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創造性優勢使他們對高新技術的接受有更高的需求。 在獨生子女進入社會面臨的矛盾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弱點): 1.獨生子女的社會交往存在問題,在交往的心態、交往的對象、社交能力方面存有缺憾。 2.獨生子女在職業適應方面有不足之處。一是工作遇有矛盾,處理方法過於簡單。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差些。 3.獨生子女的社會責任問題。曾經有人認為獨生子女早期生活中形成的「自我中心」意識可能導致他們成人後缺乏利他精神。然而大部分獨生子女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自我中心」的問題弱化了,但其中一部分人的社會責任感也淡化了。 對獨生子女評價的意義 假如說獨生子女身上確實存有許多問題,那也是成人社會對亙古未有的獨生子女現象缺乏足夠的心理承受力所引起。從對子女過分關注、重視的心態行為中,明確傳達出父母們對自己的尊嚴臉面,對未來生存安危的在意與迫切。對子女高期待之焦慮,實是獨生子女各種問題產生之根源,而拔苗助長之荒唐,也確是「孤注一擲」瘋狂心態的寫照。 有些家長,還有一些學校與社會各界之專家學者,俱以隔靴搔癢之方式,對獨生於女大加「研究」,一忽兒捧,一忽兒批,在他們的學習壓力之外,又加上了許多道德與素質壓力,使心理意志脆弱的孩子無所適從。 比較起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確有其獨特的優勢與明顯的弱點,然而,為了控制人口爆炸之趨勢,中國現在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是必然的,是無可更改的選擇,因此,對於獨生子女群體的產生的種種利弊得失是無需多加評論的。我們所需要研究的,是在教育培養獨生子女成長時,如何揚長避短,如何因勢利導,使他們更快樂幸福,更健康聰慧。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成人們首先自己要學會正常地接受獨生子女這個新生事物,不要因只有一個孩子而產生了不安全心態,更不要因擔憂子女的成長而產生心理障礙。父母的坦然心態,是孩子們成長的最合適的心理環境。 改革開放的同齡人 也許這只是一種巧合,也許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中國獨生子女一代的形成,正與中國打開國門與世界接軌同步。獨生子女政策的制訂與實行,也可說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經濟走向現代化的整體步驟中的重要一步。當我們回顧獨生子女成長的心理路程時,同時也在總結中國改革開放20年的經驗。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是跟著中國社會改革的步伐,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因此,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真正的特點,是他們生長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獨特性帶給他們的獨特的人格特點與思想內涵,而非「獨生子女」這種生存形式。當然,因為社會變遷給成人社會帶來的震動以及轉加到子女身上的壓力也是獨生子女成長的壓力之一,然而這種壓力主要仍然是基於觀念上與其他方面的,而非僅僅只是「獨生子女」這種家庭關係與結構。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孩子,因此我們特別渴望瞭解他們。然而,父母與其他成人眼中的孩子與他們自身對自己的瞭解與評價總是大不相同的,獨生子女們如今究竟生活得怎麼樣,還是要傾聽他們自己的述說。而我寫的這本關於獨生子女的書,大部分便是獨生子女們自己述說的故事,我只是幫著把它記錄下來,整理成冊,並說了一點自己的想法而已。這其中的故事,無論悲喜哀樂,則全來自於他們生活的實踐與內心的感受,我相信他們的真誠,就與他們相信我理解這些求助者一樣。 7.2「的士」司機的寂寞 我在撰寫本書之際,仍沒有放棄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的晚上,去楓林路婦干校接聽「婦女兒童唯爾福心理熱線」。臨行前,一場暴雨阻擋了出門的腳步。雨過天晴之後,值班時間已經快到,便攔了一輛大紅的「桑車」趕路。於是,在那個仲春的夜晚,我認識了一個大男孩,並知曉了他的寂寞。 的士司機目不斜視地開車,職業的敏感使我習慣地打量隨時相處的人們,並總想從他們的神情舉止中閱讀出更多的信息來。濃重的暮色中,虎背熊腰的年輕司機鎖著雙眉,漠然之中還露出些許不快…… 「你是新學開車的吧?」 「一年了。」他依舊漠然。 「你快樂嗎?」 「我沒勁,無聊極了。」他的眉心擰得更加緊促。 從談話中我知道他是船舶職校畢業的學生,今年20歲,是父母的獨生兒子。因為所學專業不景氣,他曾在社會上各處應聘,想找一份合適的工作。一個圈子兜下來,求職的機會不少,可合適的職業卻不多:他不會去餐飲業當服務先生,也不肯去建築工地與碼頭當小工,不善言辭的他更不合適去當公關銷售之類,辦公室白領的位子,更是與他無緣。最後,他權衡下來,還是發揚了自己的長處,去學開車當出租司機,因為他在船舶職校曾經學過開船。 仗著年輕,的士司機職業並不十分苦累,可是他卻幹得「沒勁」。除了上班干「壓馬路」的活,回家就是睡覺,連電視都懶得看。為什麼感覺「沒勁」呢?他說,他的職業屬於單調、枯燥,無色彩,無意義,無發展之列,純粹為吃飯,為生存而已。而他幹了這個活,也是經由他努力爭取,幾經家庭衝突後才得以遂願的。父母都說這職業太危險,太累,青年人爭勝好強,萬一與人爭道飆車惹出禍來後果將是不堪設想。但是他卻頂住了,他認為求職需要擔風險,失去了冒險精神也許便失去了進取的可能,甜酸苦辣總是要自己體驗一番才能有所感覺,有所收穫……然而,令他惆悵的是這開車生涯太沉悶,太寂寞,一年下來,他感覺自己彷彿成了車子的一個組成部件,而不再是一個有著活潑潑心靈的活生生的人。 他是一個寂寞的年輕人而非一個孤獨者。他原本想尋找的只是一份勝任愉快的職業與一份輕鬆悠閒的生活,他的寂寞與那些一心追求「橫空出世」大手筆的進擊者們的「孤獨」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這個崇尚「成功」追求卓越的年代,很少有人去關懷這些普通青年的心靈出路。人們的視線追逐的是精英,平凡的人們便有了被忽視的寂寞,不僅是被他人的忽視與冷落,更是被自己的忽視與拒絕。就像這位年輕的「的士司機」,他的沉重與無奈,他的寂寞與失望,更主要的,是因為在心理上他不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生存方式,不接受自己的思想內涵。 他認為自己是「沒出息」的,因而是「無價值」的。 他對自己的未來是無自信的,因而認為自己是無希望的。這種「無希望」的沉重,甚至壓抑了他們年輕的心去感受快樂,因而變得鬱鬱寡歡。 然而,問題的嚴重性是具有這樣心態者在獨生子女群中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群。精英與成功者永遠是極少數,絕大部分的人按現時的價值取向來說是「平凡者」,是「普通人」。在如今這樣一個「只爭朝夕」的時代,他們將如何安置自己的心,如何為自己的價值尋找一個支撐點,繼而走向整個人生的健康發展之路? 也許那些昔日在校園中並非是「優生」,也並非是「差生」的獨生子女踏上社會後並非都是排斥自己的。經歷了多年的「平庸訓練」,他們已能榮辱不驚,但是拒絕自己的人也不乏存在。這些善良而軟弱者主要受了「成者為王敗者寇」的傳統成功觀念的傷害,受了庸俗的「等級」倫理道德觀的排斥,及精英、天才、超人思潮的衝擊,才產生了「拒絕自己」的心理狀態。 我們將如何在認可自身平凡者的價值之外,幫助青年人悅納自我?這是在第一代獨生子女成年以後,成人們應該送上的一份意味深長的禮物。 出租車內,我們的談話很是融洽。「啊,我開錯了路,但是我不會多收你的錢。」司機一邊致歉,一邊掉轉車身重新開去。 瞭解到他愛好電腦程序設計,我便鼓勵他利用業餘時間操練與研究。他露出羞澀的笑意說:「比起電腦專業人員,我的水平是難以見人的,但是我卻非常有興趣……」 他報出了一連串我聽不懂的名詞,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我告訴他,達到何種水平是另一回事,但是假如你有心情有機會去做你想做的,卻又是有益的事,這便是一種自然健康的發展與成長狀態。這種投入過程,會使你心情快樂,恢復信心,並產生價值感。你會因此而慶幸:自己終於做了想做的事。 「一面開出租,一面設計軟件?」他伸出手摸摸大腦袋,又是羞澀地一笑。 「是,為了生存也為了發展,兩者兼顧有什麼不好!」別去想會幹得怎麼樣,重要的是你干了,幹活會使人變得快樂而聰明。 楓林路到了,我付錢下車,他一定要退還我他開錯路的車錢而只收10元起步費。看著這個憨厚的大男孩,我堅持按計程器的標價付錢。我知他不缺這點錢,可我卻想用這一丁點兒的錢,表示我的心情:我希望他能從這份「客氣」中,感覺到我對他的關懷,並使他從中感覺到人生的一些色彩。 我這能算是一種「奢侈」嗎? 瑞士的心理學家丹尼什說:1「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對解決精神問題的信心與希望。當現代哲學家們宣佈上帝已經死亡的時候,其實是人的神聖性死亡了。上帝其實是繼續與人保持著一種愛的關係。遺憾的是,許多人不再讓自己接受上帝的愛,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種愛……因此就不讓自己接受別人的愛。」 1[瑞士]H·B·丹厄什著:《精神心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第53頁。 我的建議是,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都應該重視自己,珍愛自己,而不是排斥自己,拒絕自己。你要時時記住,你擁有快樂的權利,別讓他人輕易地奪走。 7.3性文明——靈與肉的震盪 那是一場發自肺腑的,卻也是不失高雅、不乏美麗的關於少年處子初嘗性事的坦誠的討論。它帶給我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使我擱下了安排好的其他事情,率先惦記著要把這場討論忠實地記錄下來。我認為,科學家們抽像地概括出宇宙人生的運作真像以推進科技的發展,小說家與藝術家則把世事按照個人的感受去演繹去再現,這都是對現存世界的研究與考察方法,而我則與他們不同,既不抽像也不演繹,而是採用忠實地記錄人們心靈中對某些行為的思考過程與心理路徑,並把它呈現出來,以考察研究人性,讓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作出判斷,或引以為鑒,或得其營養。我對這些事情及其心靈反饋也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在此把它一併獻給讀者,以減少我的孤獨,以體現我對生命的熱愛。 平靜地訴說性經歷,是少年性心理健康的體現 他是一個外地考入上海某大學念大二的少年。在為一位比他大整整十歲的「留守少婦」當家教時,不知不覺地著了她的「道兒」。她因將要出國與丈夫相會而需請家教突擊補習外語,他是因練習外語口語的需要而自我引薦,登堂入室,尋找一點校園外的生活。 一可是,最近以來,我的心中卻一直忐忑不安,慌兮兮的非常想找一個人說說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所經歷過的事……因為,因為我與這個女人發生了性關係,這是我完全沒有料到的,我因此不知道如何處置自己的心…… 「剛開始的時候,她還是很認真地學習外語,可是後來我就發現她的穿著越來越露,薄如蟬翼的居室服裝,在她走動時輕輕飄拂……我低下了頭,不敢抬眼看她,可是我的心已亂,外語字母快要連不成詞句。再後來,在給她講課時,她挨得我越來越近,用她的胸部,在我的手臂與肩膀上摩來蹭去……那種奇異的香味,那種暖熱的感覺,那種令人銷魂的震盪,使人情不自禁地落入了溫柔鄉中,碧紗帳內……」 「你雖艷福不淺,可是否也隨之產生了內疚的感覺?」 「一時也說不清是什麼感覺,反正是心亂了。」 「你一定長得很帥吧。」 「1米80,」說著,他樂了。 因為有欲無愛,他因此承受了道德壓力 在一間空屋子裡,一個羞澀靦腆的少年,一個春情蕩漾的留守少婦兩兩相對時,發生了這樣的越軌之事,在我們的文化中,這總是一件有損道德規範之事,然而假如是在西方的文化習俗中,如此境遇中面面相覷、無動於衷的男女也許會被視為不正常。當然,我這樣說話不是為了鼓勵青年們不守貞操,而是為了勸慰他;事已至此,也不必過於自責自卑。 「你愛她嗎,明確這一點,對於理清自己的思緒很重要。」 「我沒有愛的感覺,但是她確實很有魅力。在她面前我很惶惑,顯得很笨拙,可是她卻很溫柔很熱情。她讓我懂得了女人,懂得了性……可是我不愛她。」 「然而,一旦等你離她而去,遠遠近近,睡裡夢裡揮之不去的卻竟然全是她的情影。她的溫柔,她的奇特的女人香味,你因此而煩惱,而心慌,是嗎?」 「呀,你怎麼全知我的心思,看來我打這個熱線電話是太值得了。」 「那種心顫,那種悸動,就是處子被震醒了的慾望的回聲,也是被『玷污』了的純潔道德與良心的反抗與責罰。那是靈與肉,情與欲的戰爭,正是這兩種未能統一的觀念的對抗,使你不安,使你惶惑。」 「但是,她卻對我說,在任何情況下,她都不會把責任推給我……」 「但是實際上,你沒有把責任推給她,已是對她的寬容,是她先誘惑了你,向你打開了偷食禁果之門。」 「呵,能夠對著一個像母親一樣的人說著自己最想說卻無法說的話真舒暢,但是,您的聲音聽起來很年輕。」 「那是因為我的觀念年輕而不陳舊之故,也是你的心情變得輕鬆而覺得我的聲音順耳而已。」 但是,這裡面確實有我的一份苦心,我不希望他因傳統倫理的壓力而變得心情沉重,也不願意他因為無壓力而變得輕率而遊戲人生。我希望他能從此件事情中,迷途知返,具有積極的心態,成長為一個健康而文明的現代人。 因此,與他對話時,我的語調始終是輕鬆與平和的。 你感激她嗎?她奉獻了自己,讓你懂得了生命 雖然沒有愛的感覺,然而在他的心目中,她卻是一個可愛美麗的女人;連同她的費盡心機的誘惑與傻兮兮的關於責任的承諾。 「你感激她嗎,她為你奉獻了自己的軀體,讓你得以瞭解了女人,懂得了生命。」 說不清楚究竟什麼感覺,但是他卻對她懷有一種近乎敬畏的感情,那也許是出於品賞人性之奧秘之神奇感,也出於對生命交融的美妙之感激,那是一種人類智慧的博愛之心,是少年赤子用貞操而獲得。 他說:「現在我的心情已輕鬆很多,並且我已不再為自己冷峻地揣摸回味那一次次的交歡中種種心態行為而感覺羞愧。我共與她有過4次這樣的事情,可是每次我的感覺都不一樣,除了第一次我是雲裡霧裡暈暈糊糊,以後的幾次卻是一次比一次清醒,我甚至會情不自禁地比較那些感覺與心情……有時候,我會因為自己的冷峻理智而羞愧。」 「你這個人好殘酷。我猜想你是學理科的,才會把情愛中的人當作標本來采樣、分析、研究。」 他又樂了,說自己是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平時性格內向不露聲色,在這件事上,他的冷峻與理智,確實令自己感到不解。 所以,對於她的誘惑,他既不推倭,也不熱衷,順水推舟,細細咀嚼。 他是一個新時代的人,對性所表現出來的意識,既沒有過分地拘泥於道德感覺,也不是那種輕率隨意、玩世不恭之態度。他是認真的,慎重的,理智的,他的這種性觀念,頗能代表新時代青少年中較積極、較健康的群體。也許他們已不乏古典愛情中的死去活來,在尋求愛情與建設家庭時可能會頗費周折,然而,在這種探索中,他們會變得更成熟,更具有自律性,因而也會生活得更自由。 然而,我很想知道,他是個善良的青年嗎,他具有責任心嗎?他將會如何處置自己與「這個女人」之間的撲朔迷離的關係。 作一次美麗而悲壯的選擇 「我該怎麼辦呢?」幾乎所有的求詢者都會帶來這樣一句話。 「你既不可能要她,便只有離開她。即使你願意讓她成為你的新娘,她也未必會拋開現有的一切跟著你去歷經坎坷,去冒名譽與利益之風險。」 「我也想過就此止步,但是我卻難以自覺地捨了這份溫情與安慰,想我一個外地學生,孤單單地在上海求學,心中的壓抑感、失落感、孤獨感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也是無人可以傾訴的深深的秘密。突然遇見了一個美麗的女人,向我敞開她的懷抱庇護我寂寞已久的心靈……」 「但是,這所有的溫柔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陷阱,軟化你的意志,使你迷失了前進的方向。不僅是對你存在危機,對她也是一樣。雖說她對你並無奢望並無承諾,但是你聽說過這樣的評述嗎,『女人們在還沒有愛上誰時,卻已先愛上了愛情。』一旦她愛情的激流衝垮了理性的堤壩,對你有所期待有所指望,那時候走不開合不攏,無端地歷盡情感創傷與折磨,你又將怎麼辦呢?」 「會嗎?」 「或許是,雖然你不愛她,也許她早已愛你,假如你還善良……噢,此話說得不妥,我的意思是假如你具有責任心,仁愛心,你該是轉過身,揮揮手,裝作什麼也沒理會的傻樣,說一聲『拜拜』,去走自己的路……」 也許,這已是你最後的選擇機會,錯過了這個時辰,你們將無力走出這個溫柔的陷阱……」 「噢,我懂了,我會作一次美麗而悲壯的選擇,把這次不期而至的邂逅,當作我人生遭遇中一個紀念日。」 討論至此,我們之間關於他最初的性遭遇的討論,應該是結束了,這個不乏美麗的故事也該劃上一個句號,然而他卻仍然不願擱下話筒,緊緊地訴說著不相干的話題。我是理解他的心情的,理解他的面臨選擇時的惶惑和遺憾。 青年通過性實踐以至有了性體驗,無疑是人生中一個重大的質變。女性會因此而變得更溫柔,更具愛心,更堅韌,像一塊被開墾過的沃土,男性則會因此而顯得更獨立,更富勇氣和責任,更具創造力。當然,這是指在符合道德與社會主流文化基礎上的正常的性行為與性體驗。然而,隨著當代青少年的性早熟與性觀念的形成,把性體驗放到婚姻的聖床上的傳統觀念也正在某些人的頭腦中發生變化,在這樣的前提下,健康的性心理、文明的性意識便顯得格外的重要,它會直接關係到現代青年的正常發展與快樂生活。 隨著獨生子女一代的長大成人,幫助他們建立正常文明健康的性意識在新世紀即將來到之際已顯得如此重要及刻不容緩,因為,性衝動是如此一個猛獸,駕馭了它便使你充滿活力,精力倍增,放縱了它則令你煩惱萬端,後患無窮。 7.4發展——新世紀青年的主旋律 把個人的技能、知識與職業追求,融入整個社會與時代的發展之中,沒有固定的思想框架,沒有傳統觀念中的高低貴賤之分,完全地翱翔在無限發展的時空中,這便是獨生子女一代中現實而前衛的青年的行為。 她曾是無數個城市獨生子女中的極普通的一位女學生,有著一個響亮的名字,雪蓮。然而她以驚人的毅力與後發制人的聰慧通過自學,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的職業培訓,獲得一張又一張的文憑,不但人們對她刮目相看,就是她自己也是不勝自豪信心倍增。 雪蓮因母親當年工作太忙,生下她未能悉心照料,在四個月的嬰兒期時,便生一場大病住院治療,從此後她總是像一朵瘦瘦弱弱的花蕾,總也不願昂首怒放。直到了青春期年齡,她仍是一個小不點兒,小小的腦袋,小小的臉面襯著小小的身體,弱不禁風。她還戴了一副眼境,那模樣有些兒像童話中的蜻蜓姑娘。 當然,1.52米的個子其實還不算太矮,但她的心裡卻總不樂意,悶悶的,很少有笑容,不與人交往,沉浸在自我幻想的境界中。中年的母親尚且常外出娛樂,她卻總像一隻戀家的小貓賴在窩裡不出門。外婆鼓勵她:誰說咱是蜻蜓姑娘呢,咱小蓮是只小孔雀,只是不願亮出她的羽毛罷了。 雪蓮初中畢業想考中師,將來做個「孩子王」而不願去考高中上大學,歷經「黑色七月」的膽戰心驚。但是,沒有料到的是她的分數雖遙遙領先,面試卻沒有通過,因為她的個子太矮,頭伸出講台沒有多少。高中的志願已經放棄,她只能進了職校去學「鉗工」專業。此專業要學「應知」還要學「應會」。學期結束後,她學習成績門門優秀,勞技課卻勉強完成。那些挫刀、老虎鉗冰涼涼地向她示威,她舉起工具都有困難,操作起來更是勉為其難。父親是工科專業的工程師,在她勞技考試前,爸爸在星期天領她到車間去補課,一刀一刀,一來一去,父女倆「切磋技藝」為的是要完成這門考試任務,掌握這項勞動技能。 姨媽姑姑舅舅叔叔都把雪蓮作樣子嚇唬自己的孩子:「瞧見了嗎,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小雪姐姐,提不動鎯頭也得敲,多可憐啊……」 雪蓮技校畢業了,她下了車間,利用工餘時間,她學習英語和日語,學電腦,學財會知識。在沒有心理壓力,思想完全放鬆的狀態下,她順應著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用自己的青春與智力,螞蟻搬泰山似的,點點滴滴,時時處處,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通過自學考出了英語大專證書,電腦中級證書與修完全部財務大專課程,並獲得財會大專畢業證書。 全國統考的自學考試有多困難呀,她只是個中技生,卻選修一門,報考一門,即考出一門。兩年時間獲得大專文憑,比起大學在校生,她還節約了一年的時間。人們再也不把她當作「小不點兒」,而是刮目相看。雪蓮則一如既往,絲毫沒有受寵若驚,就像當年她一點也沒自卑自賤一樣。 當她具備了基本的技能與知識後,雪蓮走向人才市場,去尋找更廣闊的發展道路。在濟濟人才當中,她以特別年輕的年齡優勢與多技能多方位的特長,引起了招聘方的重視。尤其當她亮出了自學考試的文憑,更是一路領先摘取了自己想要的職業工作。人們認為,在諸種文憑中,「自學統考」出來的文憑、含金量是相對高一些的。 雪蓮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女孩,她的成功是因為她的坦然而來。她從沒有刻意地去追求成功,但她取得的成績卻被人們認為是「成功」。時至今日,她仍然是默默地拿著一本英語辭典,不停頓地在「咬文嚼字」。她從來也沒能成為一個被人們稱道的耀眼的「優生」,然她彷彿天生就適應這個變動的、發展的社會與時代,他們似乎有一種天生的智慧,能夠輕鬆地、如魚得水地生存,迎向新世紀的曙光。 還有一個女孩,白天在合資企業當公關秘書,晚上則到一個單身老太的屋裡去當「臨時好女兒」,以陪吃晚飯、陪住的方式,打工掙錢。 老太太是個大藝術家的遺孀,兒女都在國外,不缺錢化,卻感寂寞。女孩星期天白天聽她侃古,晚上陪她看電視,有時還要為她讀報念詩。女孩的父母都是教授,為女兒去當「小保姆」而大惑不解還覺十分「丟人」,可是女兒說:只要有可能,她想幹什麼就去嘗試什麼。如今當過了「陪住女郎」,她就知道了獨立自主有多可貴。但是同時她也明白了,只要不拘泥於習俗,求職謀生的機會還是很多的。 新一代獨生子女是一個較特殊的群體,在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倣傚的同時,他們也適應了孤獨與寂寞。同時,他們較少保守,思想活躍,自我意識較任何一代青年都更強烈。因此,他們也更富進取性、開拓性,成為自覺自為的一代新人。 7.5優秀者——薩爾瓦多講壇上的中國小姐 南京市外國語學校18歲的李娜,是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實行後的第一代獨生子女中的一個。我們稱她為優秀者,是因為她代表了獨生子女中健康、積極、努力、快樂的一群。他們不僅有豐富的知識,前衛的技能,並且具有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質與民族自尊心。 經過《交際與口才》雜誌社的同意,我把刊登在《交》雜誌1998年4月期刊上的李娜的文章轉錄出來,以讓人們更具體地瞭解他們——一代獨生子女的能力與氣度。 以下便是轉錄的文章。 臨去巴西前我去辦公室向各位老師辭行。一位老師以極嚴肅的口吻對我說:「李娜,出去以後你就不僅僅代表自己,更代表著中國了。」初初聽來多少覺得這話有些像「大道理」,可直到我真正走出國門,代表五千萬中國青少年參加這樣一個國際會議時,我才深切地體會到「代表中國」這四個字所包含的份量。 參加第二屆青少年國際網絡會議的代表一共47名(25名青少年,22名成人),他們來自美、德、巴西、菲律賓、隆巴迪等大大小小近30個不同國家。會議的正式語言就有四種:英語、法語、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所以每天人會場前都要去領同聲翻譯器。一次,一個羅馬尼亞男孩來向我借一盤中國民樂磁帶,進我房間的卻是三個人——他和兩個翻譯。他用羅馬尼亞語告訴翻譯A,翻譯A用法語告訴翻譯B,翻譯B再用英語告訴我,一句話轉了三道彎,夠複雜的!最「酷」的是這次大會的主席,一個六十來歲的老太太,她一人包囊「四項全能」——一天換一種語言在大會上發言。「今天,請問我該用哪國語說話了?」每每她問起這個問題,台下人都用掌聲代替回答。 Miss China(中國小姐)——我最自豪的名字 每天清晨當我步入會議大廳的時候,首先尋找的便是那個放著「China Li Na」座位牌的位子。青少年國際網絡會議,今年已是第二屆。可放有「China」字牌的椅子卻是第一次出現在這樣一個會議上,而且只有唯一的一張。 會議開始的頭一天,我便經歷了一場「特別的考試」。身著民族服裝的我剛剛落座,大會主席就向我提了一個問題:請談談你對21世紀兒童生存狀況的看法。問題剛剛問完,全會場的人都將目光投向了我。我微笑著望著主席(媽呀!出這麼個「餿」問題來考我,想來個「下馬威」嗎?),鎮靜地從座位上站起來,邁著中國女性傳統步伐(小步走路,延長時間思考),優雅地(這是後來那些「老外」們評價的)走上講壇。台下眾多電視記者打起的燈光讓我覺得晃眼,但此時發言的大致要點已在我腦中形成了(曹植七步成詩和我十七步成文其根本原因恐怕相同——急中生智)。我用英語談了三大方面:一是青少年保護法的健全,即不僅把青少年權利掛在嘴上,還要白紙黑字寫進法律裡,不僅寫進法律裡,更重要的是讓法律得以實行;二是關於社會範圍對青少年的關心,這其中包括社會保障制度和文化建設等方面;最後我又強調了青少年的一種自我覺醒,我們不僅僅是被保護者,還要為維護自己的權利而鬥爭,而且在向社會「要」的同時,我們也應勇敢地承擔起所應承擔的責任。此外,我又舉了大量實例,藉機談了中國在青少年發展建設方面的成就,這是我在會議上第一次為中國做「國際宣傳」。當「China」這個單詞不時從我嘴裡蹦出來的時候,我看到許多代表讚許地點頭,心裡特「過癮」。當天下午,大會主席找到我並鄭重地通知:與會代表一致推選我做大會開幕式與閉幕式的主持人,同時兼任亞洲地區特別代表和報告發言人——我挺開心的,那場「有驚無險」的考試成績單已放在了我的面前。 以後的日子裡,我每天忙得像陀螺:大會開完了,開特別代表會,特別代表會結束,亞洲地區會議又「開張」。為了將10名亞洲代表的意見集中扼要地反映到論壇上,我晚上常常要頂著瞌睡蟲的侵襲奮戰到11點多——朋友都當我去巴西旅遊了,天知道我比上學還累。 答記者問——維護民族尊嚴 在一次大會上,當我做完有關亞洲地區青少年工作成就的介紹後,照例是自由提問與答辯時間。這時,會場上響起了一個聲音,語調不那麼友善:「我聽說你們中國孤兒院裡不是有殘殺孩子虐待孤兒的嗎?」接著他又開始向與會者解釋他所聽說的內容。我當時的感覺簡直是義憤填膺。我毫無淑女風度地衝到他面前,不客氣地搶過話筒,打斷了他的話:「先生,我想請問您是從哪裡聽說這一切的,是中國孤兒的口中還是西方媒體的宣傳?先生,我再請問你去過中國嗎?沒有。沒有,你就沒有發言權。我從中國來,我是中國人,在有關中國的問題上,我想在座的恐怕沒有誰比我更有發言權了。」我從背包裡翻出了隨身帶著的一疊照片,其中有幾張便是我在初三時和同學們去兒童福利院幫助孤兒們時照的。「每一位擁有眼睛的人,都可以從照片中看到這位先生問題的答案。」那位「慷慨激昂」的先生由吃驚到沉默,一臉尷尬,口中不停重複著「I am sorry。」 一位德國記者向我提出了一個有關性教育的問題:「眾所周知,亞洲地區的性教育比起我們西方國家要落後。我聽說中國的性教育更為閉塞,不知到底嚴重到什麼地步?」「是的,我們不諱言中國中學生性教育知識的缺乏。但我想提醒一下這位先生,正是一些西方國家盲目過度的性教育性引導造成了不堪的後果,才使我們望而生畏,使對青少年的性教育成了性『保守』。再說,這也正逐漸變為歷史。性教育在亞洲地區當然也包括在中國已經引起關注——我所在的南京市就專門為中學生開闢了『智慧果』性咨詢專線。不信,你現在就可以撥國際長途試試。它的號碼是008625—4515504。如果你聽不懂漢語,我非常樂意充當你的翻譯。」台下掌聲如雷,我的亞洲朋友們開心地朝我揮著手,我步履輕鬆地走下講壇,心裡特別暢快。 會後,這位德國著名《Stern》雜誌的記者又找到我,好奇地問:「你的表現很出色,你是不是你們中國孩子中最突出的一個?」「不。」我微笑著搖了搖頭:「我不是中國孩子的Leader(領袖),而是一名representitive(代表),我所做的每個中國孩子在這兒都能做到。」而後我又反問他:「你們西方記者是不是都很喜歡用『聽說』這個詞?我在《南京中學生報》做記者,雖然只是一名學生記者,但有一點卻很清楚,真實不是人云亦云、道聽途說,而是用你的眼睛你的頭腦從現實中得來的。」德國記者很認真地點點頭,以後的幾天會議裡,我發現他再也沒使用過這個詞。 「代表中國」!現在我再回想起老師曾說過的話,便格外有感觸了。我不認為我的言行有什麼特別出色之處——那是一種最自然不過的表現——因為民族的尊嚴是受不得絲毫磕碰的。 因為經常被人誤以為是日本人,我無論去哪裡都喜歡戴著印有「China Li Na」的工作牌,並用紅色水彩筆把「China」重新措了一遍。於是參加會議的朋友們都叫我「Miss China」——中國小姐。這是我最自豪的名字。 說再見,再見不會太遙遠 在會議的六天中,我和我的國際朋友們一同生活、工作,儼然「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國籍、膚色、語言、生活習慣的差異並不妨礙我們的交流,一個微笑一個手勢也可以「無聲勝有聲」。六天的會議結束了,離別也拉開了序幕:薩爾瓦多沒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淒涼,有的是「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灑脫。我入鄉隨俗地和朋友們「用擁抱結束所有溫柔」,臉頰上幸福地印上了世界各國友情的「印記」。「別忘了給我發E-mail」,這是很多代表的臨別留言,足以讓我感歎Internet的國際普及率。今天說再見,明天便又可以在電腦上聊天辯論——家裡有電腦,天涯若比鄰。這個地球越來越小,幾根電話線一部電腦,再見的確不太遙遠。汽車就要開動之時,秘魯「追問狂」(曾追問我很多中國問題的男孩)和一個阿根廷女孩從樓上奔了下來,我正感慨於他的勤學好問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卻「一切盡在不言中」地從身後展開一張大紙:「Miss China We love you。」(中國小姐,我們愛你),送行的人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代表們又一次湧到車前——開始又一輪的「吻別」,我可憐的臉蛋! 7.6自覺的選擇——成為自己 本書記載的絕大部分皆是普普通通的人,連同他們平凡的煩惱與平凡的快樂。然而,假如一個極其普通的人,具有了選擇生活的能力,他就會是快樂的,積極的,因而是充實的人。甚至,選擇普通與平凡,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一代獨生子女,當他們具有選擇平凡的意識時,他其實具有了相對獨立的人格與相對成熟的心態。他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批判的能力,批判這種「成者為王敗者寇」的文化,與「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壓抑。 讀書未必是高招 徐鐘是一個貿易公司的外語翻譯,但是他卻只有中專畢業的學歷。父母是研究院的高級知識分子,雖然生活清貧卻仍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於兒子不願繼續求學深造極其憂慮,認為他是「阿斗扶不上牆」。可徐鐘對於前途卻有自己的認識:見過許多「學富五車」的才子,卻仍在替人拎包,真才實學還得自己獨闢蹊徑,不妨先有個工作再繼續進修。徐鐘說:現在的用人單位招聘時不僅是看你「有」什麼文憑學歷,而且需要知道你「會」什麼技能技巧。徐鐘因此在考中專的同時,刻苦自修英語,最後以己之長,取得稱心職業。對於與父母的矛盾,徐鐘看得輕淡。他說像他這樣的人,已不會甘心當一個媽媽的寶貝,不再需要他們的庇護。他不指望父母能真正地理解自己,他明白兩代人生活觀念已大不一樣,要取得徹底溝通已非常困難。但是,他卻很豁達地認為:作為一新生代」,他能理解父母作為知識分子的清高,這種士大夫式的矜持,也許正是支撐他們生命意義的柱石,而不可動搖。 在接受電話採訪時,徐鐘正透過窗台上的五針松盆景看到遠處天空燦爛的橘紅色的晚霞,他說夕陽帶給他歷史感,並使他感知現在。同樣,理解了父母,才更加瞭解自己。世紀末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等諸方面的巨變,必然使他們脫離父輩的軌跡,去尋求自我實現的道路,及與之相適應的心靈歸宿。 還只是在讀高中的建同學,卻已是西裝革履,精心修飾。雪白的襯衫,墨黑的外套配淺灰的領帶,一派高夫風範,令人眼光發亮。可是父母卻認為他的腦筋有問題,他們的兒子不想繼續學業,卻對弄堂口的賣魚營生特別感興趣,一有空閒他便貓在那裡觀賞。他喜歡魚,喜歡到了希望自己每天與它們打交道的地步。他真的去打聽過,知道賣魚經濟效益可觀。對於兒子的愛好,父母萬分的焦慮,他們感慨自己的面子將要失盡。「魚販子」兒子的前途將會一團漆黑。父親是外貿局的幹部,母親是昔日的勞模,兒子卻認認真真地想中途退學,去當「魚主」。而無論父母怎樣軟硬兼施,威逼利誘,兒子卻一如既往,無動於衷。他認為:「我有選擇自己前途的權利,喜歡賣魚沒有什麼不光彩。」把個人對學業、職業的選擇從高低貴賤榮辱毀譽的傳統偏見中脫離出來,從行為上看這是一種「瀟灑」,在內涵上,卻可能表現了一種人格的獨立與成熟。 「嫁個乞丐又如何」 英玲是「獨生子女」政策實行以前出生的獨生子女。 她秀外慧中,品貌雙全,在青年男子眼中,舉手投足全具魅力。然而,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英玲仍孤身一人。媽媽終於忍不住了,頻頻緊催,讓她早日婚嫁,自己可早當外婆。可英玲舉目四顧卻不見有誰是鬚眉知己可終身同路,便只能寧缺勿濫,潔身自好,違抗母願。母親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千古不變之理,是否大都市的「新潮」沖昏了女兒的頭腦,使之產生異變?於是她發動親朋好友,找來八方人馬,挑了個好相貌、好職業、會過日子的好男人,硬撮合著要他們戀愛。為了不惹母親傷心,英玲勉強去相親去赴約。對方倒是無可挑剔的優秀,無論從哪方面都可說是恰到好處。可這戀愛又不是評選先進,樣樣好就能人選。英玲從小便是一個乖孩子,但她卻非常傾慕有個性的異性。相親失敗了,對方非常氣惱,他抗議:「從來沒有女孩對我說No。」母親也大光其火:你讀了一點歪書就亂了腦筋,你懂得什麼是真愛情?看你拒人千里之外的神情,莫不是想嫁個王子王孫?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等到花黃葉落就來不及了…… 母親的逼迫使英玲沮喪,但她卻沒有屈服。她的愛心其實已有所屬:一個離婚了的中年男子的身影,時時浮現在她的心中。英玲說:「假如我的愛在月亮上,我也會去追求。我不想把婚姻作為『政治聯姻』,也不想把它作為『貿易』,更沒有把婚嫁作為第二次投胎來改變自己。這些都是太陳舊的東西。我要尋找的是愛的感覺與理解的輕鬆。」不等英玲陳言,母親已有猜測:「莫非你也看上了個『二婚頭』?現在時興這個,如是這樣,我情願你當個單身貴族。」 醫生不給自己的子女動手術,是他心理負擔過重,父母親卻總想為子女謀劃前程,是因為他們愛極子女而不免越俎代庖。但是,時至今日,梅表姐與瑞玨的愛情悲劇已難得重演,因現代青年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英玲說,我有權利有能力獨立自主地作出對於婚嫁的選擇。她甚至表示:只要我願意,嫁個乞丐又如何! 工作愉快真瀟灑 瑩輝是軍人的孩子。父母曾經是部隊的情報資料人員,專事翻譯工作。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使她輕而易舉地進入名牌大學,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正當父母們為女兒能進入國家機關當上公務員,終身有靠暗暗高興之時,瑩輝板凳沒坐暖卻已經與之「拜拜」。以她活潑的天性,受不了公務員機械的工作與做人謹慎:上班時後一個人看著前一個人的後腦勺,不得亂說亂動。母親為此非常的驚慌,不知如何評價自己的女兒。可她卻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被聘於外資企業作公關秘書。以她名牌大學的優勢與外語特長,加之青春活力,去應聘自然是所向無敵。可干了沒幾天她又拂袖而去。不是薪水低,也不是活兒沒趣,而是外國老闆酒醉飯飽之際,朦朧著雙眼,含混不清地對她說:「請跟我回房去。」瑩輝小姐不但沒去,而是橫眉怒目,大有恨不得唾他一口之勢,瞬時間場面上鴉雀無聲尷尬萬分。初次受挫,瑩小姐不好意思扯破臉,只是緘口不言。幾天之後她終於沒忍住逮住個機會大加斥責:「別以為中國小姐就那麼賤,憑著幾個臭錢就可以把人呼來喝去,你當你的老闆,我走我的路,找願巴結你的人去吧!」這活是堅決不幹了,父母親卻已急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公的不行,私的也不行,大小姐你要幹什麼?看你也不像有傍款爺的心。瑩輝不急不躁的自己成竹在胸,操起了推銷的行當,她白天滿街跑:推保險、銷化妝品、招集人群介紹產品。晚上陪個單身的老太太住宿,為她讀報,陪她談話,以代房租。瑩輝幹得不亦樂乎,人快活,效益也好。可父母親卻在深深地為她憂慮之後,終於對她失去信心,不再干涉,沒想到她們的女兒推銷越做越興旺,沒多久已在城鄉交界的地方,購買了一室一廳的新房,她說要把有限的資金投入房產,把自己投入商界,學做梁鳳儀,寫盡商海中的人情人性以圓作家夢。在春風輕拂的時候,在酷熱炎炎的時候,瑩輝總是長裙飄飄,快樂逍遙。在她走過的地方,留下一串溫馨,灑下一路香氣,而她的倩影,已走進萬家客戶的心坎中。 在20世紀的末期,中國的文明已經發展到了注重個人意識、發展個人能力、提倡個人為國家的繁榮與自己的幸福努力奮鬥的程度。個人願望的實現,個人能量的發展,已構成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在這種環境中,機會與風險並存,成功與失敗轉換。作為青年一代,挖掘潛力,創新冒險,實現自我,表現出健康良好的生命狀態。同時對於青年人來說,卻仍不妨記住:父輩的至愛是最真誠的,經驗是最可寶貴的,就看你怎樣理解、體會和吸收。 7.7回滬知青子女——風雨一代的後輩們 自1968年開始,上海的知識青年以他們的獻身理想和青春熱情,用血肉之軀組成了一條上山下鄉的洪流,滾滾地流向祖國的四面八方,融入農村邊疆的原野沃地、山丘、草原……時隔20年後,那些已在外鄉「生根開花」的老知青的子女們,又進行了第二次遷徙。當他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像涓涓細流彙集到大上海時,不似20年前父輩們那樣的豪邁,卻多了對個人前途的憂患意識以及對苦難父母的眷顧之情。 從第一個回滬的知青子女,到剛踏進申城工地的返城中學生,這一條小溪已涓涓不息地淌了9年。 9年以來,他們以自身不懈的努力,正成為上海各個領域的中堅力量之一。然而,在從鄉村走向城市,從邊區走進都市的過程中,他們也經歷了難以言說的困頓。 想要有個家,想要有間房 黃藍天是一位從江西井岡山地區回滬的知青子女。回到上海已經整整6年。目前在一所管理學院就讀,問她目前最渴望的是什麼,黃藍天奪口而出的便是房子。6年前,她剛來上海第一年是住在大伯伯家,一年後,她還沒搞清什麼原因時,大伯伯已把她送回了爺爺家。他們說她的性格太孤僻,太沉默寡言,認為這樣必將不利於她的身心發展。住在他們那兒的一年,她小心翼翼地做每一件事,聽從他們的每一句話,從沒有過頂嘴與反抗,而是早早地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她也學會了忍,把傷心、苦惱與委屈統統吞入肚中。有的時候,大伯母心情不好,常會把碗敲得丁當響,她的心也跟著震動。當然,在一年中,他們給予她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物質生活方面他們對她的考慮是面面俱到的,可在精神思想方面,就覺得很難與他們溝通。由於方言的阻礙,她平時說話不多,最大原因是她不願多說,生怕言語不慎,而引起麻煩。其實,又能對他們說些什麼呢?畢竟他們代替不了父母,他們給予得再多,她仍無法真正體驗那份親情。 第二年開始至今,她便去與爺爺、奶奶、叔叔、嬸嬸他們一起住,住房原就擁擠,由於她的介入,家庭內戰日趨明顯化,婆媳之間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過去的正常關係發展到了僵化,嬸嬸對她是很好的,只是她看不慣大伯伯他們做事,又看不慣奶奶偏向於他們。終於積蓄在他們內心的莫名火爆發了,吵架便成了家常便飯,他們吵得家喻戶曉,吵得震天動地,使她成了一個最難堪的人。她能說些什麼,又能勸慰他們什麼呢?正是由於她的介入,在親戚們心中形成了一堵無形的牆,繼而一間很小的房子便被劃成了兩半,從兩個門各自進出,隨著時間的延長,家庭內戰繼續在延伸,這堵牆也在無形增厚。 她很痛苦,也很內疚。因為誰都沒有錯。可誰都沒過好。因此黃藍天心中想的就是快點畢業,快點工作。工作之後,第一個計劃,便是外出租一間房,以解脫被她連累的親戚們的負擔,也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她欣慰地說:「呵!好景不遠,還有半年,我便能獨立了!」 思念媽媽的嘮叨 唐華說:看到別人一家三口逛街,我便覺得自己好孤獨。在離開了父母回到上海之後,才知道能和父母在一起是最幸福的。經常聽同學說起他們的媽媽很囉嗦,囑咐這,囑咐那,說他們的爸爸對他們管得很緊,其實,我當時心裡總是在想:你們可真不知足,我十分渴望有媽媽的囑咐,爸爸的管教。我盼都盼不來,你們卻嫌煩。我真的是十分看重親情,雖然外婆家對我也很好,但這畢竟不同。上高中時,舅舅們都分了房,搬了家。平日,家裡就我和外婆兩個人,雖然每天放學回家有熱菜熱飯,物質生活不錯,但我缺少精神上、思想上的交流。每天晚上,吃過飯,外婆睡覺,我看書、學習,從來沒有像父母在身邊那樣的交流思想,所以,我的口頭表達能力、應酬能力不強。我覺得這跟我與外界交流不夠有很大關係。和外婆兩人生活,我和她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代溝。由於思想方式、看問題角度的不同,我常常感覺得不到理解,無法溝通,這是我感覺最煩惱的也是最難改變的現實。每當得不到理解,與外婆發生矛盾時,就特別地思念父母,就覺得呆在上海特別的沒勁。真想一氣之下回去算了,但又想到父母的期望,為了不讓他們為我操心,又忍過去了。 唐華是從一所普通高中考入大學的。她曾經多次自我激勵。不能因為父母不在自己身邊就比別人差一點。而是要比別人更優秀。作為知青子女,他們現在除了要為自己的前途發展打好各方面的基礎,他們還比其他同學多了一種動力。即為了遠在外地的父母將來退休後在故鄉有個安身之地。也許大多數回滬知青子女們都有這樣強烈的奮鬥意識。因此他們的競爭條件雖然差,但是卻都比較堅強。唐華說:經歷坎坷的生活,是老天對我們的考驗,艱苦的物質條件,則是命運給我們的最大財富。只有憑自己的真才實學,只有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我們才可能創建出足以令父母滿意,也能令自己安心的理想生活。 學會了艱苦奮鬥 一位不願透露真實姓名的知青子女告訴我們,在他們港務局,一個煤炭公司的宿舍裡,住著一個特別的人。他在回滬的6個年頭,分分厘厘居然已經積攢了4萬元錢。他是一個三班倒的青工,工資只有這麼些,可他硬是從日常生活費用中,省下了這筆錢。他平時每頓的伙食費永是一碟青菜加淡饅頭,下了班,他從不出去,坐在宿舍裡自己的那張床上,為的是不受誘惑,不花錢。他從不抽煙和喝酒,怕的是一發不可收拾。他所有的期盼,便是積到足以購買一套房屋的錢以後,把遠在邊疆的父母接回久別的故鄉,安度晚年。有了這個希望的支撐,他一點也不覺得生活的艱苦,反而還其樂陶陶,他陶醉於自己將有能力為父母購房。 港務局煤炭裝卸公司的團委委員屈海東是從新疆千里迢迢返回上海的知青子女。剛到上海時,因水土不服,得病後曾輕度昏迷。初出家門的他受不了這份孤獨病痛之苦,用了十幾頁信紙,把自己的辛酸盡數寄往家中,累及父母拿了他的信,哭了整通宵。想起以前的幼稚,屈海東連連說自己太不懂事,未及報恩父母,還要給他們添憂。經過了好幾個春夏秋冬,他已長成了一個健壯精神的棒小伙子。雖然他仍然住在廠區宿舍,雖然他只有一張床、一個工具箱作為全部財產,他的心卻已經成熟,牽掛的已不再全是個人的憂患,而是學習、工作與其他。他已是一個會生活、會關心他人的稱職的團幹部與大哥哥。在他們所在的公司有40名回滬知青子女,屈海東用自己適應上海的經驗,幫助後來的同伴,讓他們感受到團組織的溫暖,讓他們增長起對自己的信心,用自己的雙手,創建理想的未來。 圓了媽媽的大學夢 吳曉贊說她的母親從來都是好強的女人。1972年,媽媽18歲,作為女兵排長,她跳上了呼嘯而去的火車,奔向了遙遠的黑龍江大興安嶺…… 整整20年的風雨,1992年初,懷揣著父母的希望,曉贇回來了。 母親的學歷只有小學畢業,父親也不過才初中畢業,他們在給女兒取名時就已把希望寫進了「贇」字,「文武雙全加寶貝」,他們希望女兒成為一名大學生,從外地的市重點高中轉回上海就讀,按規定是要降級轉學的,媽媽托人為女兒聯繫到了一個機會:參加上海市建平中學的入學考試。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父母擔憂的事終於發生了:由於外地教材和上海教材的差異性,曉贇戰敗了,她傷心欲絕,母親又平添了不少白髮。 接連三天,父親在外尋覓。眼看高一下學期就要開學了,尋尋覓覓,在最後的三天裡父親為她聯繫到了上海市建平中學。然而,在她高高興興入學的背後,父母背著女兒答應了校方的條件:為學校購買一套攝影設備,算是贊助吧!雖然這不過是二三千塊錢的事,而對於家境不富裕的他們來說,卻不啻是一大筆開銷。值得慶幸的是,在苦苦熬過高中二年半的日子後,她不僅如父母所願考上了大學,而且還在高三臨畢業之際被評上了「上海市三好學生」。 臨近高中畢業了,遠在外地工作的父母趕回了上海,為的是答應校方的贊助費還拖欠著,他們生怕對女兒畢業不利,決定硬著頭皮,咬咬牙來還這筆債了。校方告訴父母:「沒想到曉贇這孩子素質蠻好的,在校表現優良,還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被評為上海市『三好學生』,這證明了她這兩年來在學習上和思想上的努力。也為我們學校增添了榮譽。這筆贊助費我們就不收了,拿回去好好培養孩子吧……」 事隔兩年多了,回想父母轉告的這番話,熱淚仍然會滑落,它讓曉贇明白了:汗水和努力不會白費,什麼都只有靠自己,唯有實幹方能出佳績。 曉贇終於考進了大學,圓了父母的大學夢,也圓了自己的人生夢。她不僅準備如期完成大學課程。同時還去進修電腦與英語課,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她希望自己將來能有一個好的職業與豐厚的收入,可以為父母提供安居樂業的處所,盡享天倫之樂。而她,除了想做一個事業有建樹的強者,還想做一個「孝女」,這是她自己親口所說。 白領麗人的欣慰 小麗從遙遠的內蒙古回城。她的頭上還沾著草原晶瑩的露珠,身上還帶著泥土的芳香,卻已經通過街道幹部的熱情推薦,進入了鄰近一所成人大學當了公務員。看著學校中川流不息的人群,小麗開始考慮自己的生存現狀,這些挾著書包的人們,絕大部分都已成家立業,有位子、有孩子還有其他的許多,他們卻還要繼續求學,可自己如此年輕,就只安心於接接總機擦擦桌子,當一名永久的公務員麼?小麗懷著一顆不甘寂寞的心,去買了一套高復班的教材。朝朝暮暮,早起晚睡,想考入成人高校,當一名大學生。 可是,對於只讀了一年高中的小麗,這樣的求學太困難了。於是她放棄了週日的休假,一個人留在學校跟著高復班的學生一起攻讀。經過3個月的苦拼,考試完畢,她卻洩氣了,因為她離分數線還差一大截。嬸嬸勸慰傷心的小麗:「雖然沒有錄取,但學的知識不會浪費,你真有恆心,就繼續學吧。有什麼困難,有我們撐著。」 擦去了傷心的淚水,小麗立即又投入了高復準備之中。小麗本來就是一個聰明的女孩,加之她的恆心與勤奮,第二年她果然考取了夜大學。她在校園的草地上又笑又跳、她慶賀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補償。 整整兩年半,小麗白天是學校的總機接線員,晚上是夜校的好學生。她的宿舍裡的燈光總是最後一個熄滅,清早起來,又是她最早推開了第一扇窗。因她知道,像她這樣基礎差的學生,唯有用勤勉來補償。 除了完成學業,小麗還自學考出了電腦中級水平。在寒暑假中,到證券公司打工,可以多一些收入,寄給遠在內蒙的母親與妹妹。小麗以她個人不懈的努力,在1996年初,應聘進了港人在滬開辦的電腦學院。她先在教務處任職,不久便以她嫻熟的業務與勤奮的工作態度被院方任命為某一部門的負責人。她成了一個年輕漂亮、儀表不凡的白領小姐。小麗為此興奮異常,但是她卻一刻也沒懈怠自己的工作。她希望自己能像真正的上海白領小姐那樣,過上高質量的精神與物質生活,有良好的發展前途,並能在不遠的將來,為父母親購上一套房子,讓他們怡養天年。 雖然他們與自己的父母一樣,在花季年齡便離開父母獨立生活。但此刻已非那時,在他們心中盼望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前途,還有父母返城的夙願。是這種動力構成了他們的理想,而且這種理想是真誠的,熾熱的,感人的。同樣是獨生子女,這些與父母從小在外經歷坎坷的青年,與在城市養尊處優長大的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是有所區別的。他們更純樸,更熱情,也更富於犧牲精神。他們中不乏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他們說:「到下一個世紀開始的時候,各行各業都將傳來回滬知青子女的佳音,因為我們是經過風雨的一代。」 7.8 薩克斯管演出證 他們是一群已經步入了新世紀的青年。這決不是指他們口中說著的那些時髦的社會政治文化術語,而是指他們的生活觀念。這其中包括學習觀、競爭觀與未來的職業觀。 丹現已是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但無論學業多麼緊張,她堅持著每天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練習薩克斯管。當你看著她用寬的皮帶紮緊了腰,極其認真又極其艱苦地吹奏時,你也許會於心不忍。她的母親在這時每每都忍不住要上前去為她托上一把:她看著那支黃銅管沉沉地掛在女兒纖細的脖子上,心總是酸酸的。她曾經多次勸她別再去學這個「薩克斯管」,然女兒卻說:「媽呀,學業競爭是千軍萬馬在擠獨木橋,說不準一個失腳就栽下去了,我這手活兒(吹奏薩克斯管)學的人少,會的人更少,說不準將來生活還得靠了它……」 丹一直是學習認真的學生,但她卻未雨綢纓,在三年前便選學了吹奏薩克斯管,以備在適當的時候可以去打工,掙錢,豐富生活。三年前她曾是中福會合唱團的成員,為了迎接高中考試,她毅然決然地退出了合唱團,集中精力溫課,準備以優異成績考入高中。當時父母尚有些可惜,不止一次地問她:「學了這麼幾年,一旦退出前功盡棄,可惜嗎?」丹卻認為,相比較唱歌這個「副業」,學業才是更主要的發展,她不想為了一域一池的得失,妨礙了自己更大的學業。 後來,她剛退出合唱團,該團就集體去了國外演出,家中人還有些惋惜,可丹卻無怨無悔,她嘲笑媽媽是「鼠目寸光」。 丹憑著年級前幾名的好成績直升進了本校高中,繼而她又開始學習薩克斯管。薩克斯管買來以後,是她自己跑到離家不遠的交響樂團,自我引薦,拜了一個中年女樂師為啟蒙老師認真學習。 老師開始曾擔心她如此瘦弱的身體能否承受得了如此沉重的樂器,但是丹卻肯定自己一定能夠堅持。剛開始的時候,同學薩克斯管的男孩女孩共有好些人,幾個月下來,最後只剩下小丹一個人。不管風吹雨打,她都不會放棄。有次她的腳踝扭了,可她一瘸一拐地撐著去,「50元錢一次,不去就可惜了。」小丹喜歡錢,為了已經付出過的那些錢,她說無論如何也要獲得一張「演出證書」。有次她吹累了,一邊往外倒著管子裡的水,一邊說:「看見嗎,這些都是我的唾沫,真想把這薩克斯管一把扔了,可是,為了將來,我得努力……」 付學費的時候,小丹卻毫不含糊,一付就是500元——十次的學費。她說,「用鐘點來計算報酬的方式,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體現,現在是鐘點工的時代……爺爺用英語知識當家教論鐘點收費,小保姆到我家洗衣服按鐘點收費,我學吹薩克斯管論小時付費,這很公平。」 競爭觀念已深入了他們的心靈之中,學技能學知識圖發展已成了他們自覺的要求。說她們是一代新人,是他們具有全新的競爭觀念與純真的愛國主義思想。學校的正面教育畢竟是我們社會的主流文化,對他們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 有一次,正逢假期,丹的姨媽邀請她去外地旅遊,並且說是外地聯營廠出資全包費用,不用自己化錢。丹立刻便拒絕了姨媽的邀請,她說:「你們大人平日裡總是牢騷不斷,說什麼社會風氣不好,公私分不清,到頭來是老百姓倒霉。可一旦有了機會,卻忘記了清廉公正人人有責,還不是自己也跟著蹚渾水……」 丹終於沒有去旅遊,惹得家中的成人不解地互問:「這小囡阿是腦筋出了啥問題。」無論他人如何評說,丹卻是按著自己的認識去學習,去生活,去交友,去做事與做人。 小丹的母親是個作家,經常有各類雜誌報刊及出版社來約她寫稿,得知她有一個讀高中的女兒,人們也順便相約有關青少年成長之類的小文章,讓丹撰寫。可是丹每每表態,即使要寫稿投稿也不會通過母親的關係,她羞於參與這種不公平的競爭,她不想成為人們的累贅,一倘惹人們認為我的文章尚不夠發表水平,卻又礙著家長的臉面,於是塗塗改改,雖然發出來了,卻已面目全非,那又有什麼意思呢?」 丹說自己看到過母親怎樣把人家轉托的文章弄得支離破碎勉為其難地發表(母親也是一位編輯),而她卻不想做這樣的事與這樣的人。但是,在初三畢業之時,為了表達全體同學留戀之情,丹卻主動與媽媽商量,能否在同學們自編的集子《青春風鈴》中,選出一部分代表作,在青少年刊物中發表以示紀念。 當整整一版的特寫在同學們手中傳遞的時候,丹是最快樂的,雖然上面並沒有她的隻言片語,雖然她的文章寫得並不差。 丹就是這樣的一位新時代的青年。她不是學生幹部,也不是優秀生,她只是普通極了的一位女學生,然她卻是快樂的。她的快樂,來自於她身心的健康,卻更得之於她跟上了時代的腳步,得心應手地適應了競爭的社會:積極努力,純樸公平,輕鬆自然,並對自己與社會懷有信心。 7.9重擔——命運交響曲中的強音 在我國,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最早開始於1979年。在1979年6月18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指出:「要訂出切實可行的方法,獎勵只生一個孩子的夫婦。」1980年9月7日,我國政府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明確宣佈:「國務院經過認真研究,認為在今後二三十年內,必須在人口問題上採取一個堅決的措施,就是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數民族地區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長率盡快控制住。」 1980年9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了《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要求所有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特別是各級幹部,用實際行動帶頭響應國務院關於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號召。《公開信》指出:「實行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到四十年後,一些家庭可能會出現老人身邊缺人照顧的問題。這個問題許多國家都有,我們要注意想辦法解決。」 從公開信發表至今,已經過去了近20年的時間,獨生子女的父母雖然未屬老年人,卻將先後進入老年行列。上海市是獨生子女領證率最高的地區,也是率先進入老年型人口的地區。剛步入成人行列的第一代獨生子女,也將陸陸續續地承擔起日後4:2(四個家長,一對夫婦)現象的重擔。這是時代賦予他們的無可選擇的重擔,無論他們未來選擇何種職業,何種生活方式,卻始終將伴隨著對父母的全部的贍養與關照的責任。 在整個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他們在接受父母生活上的養育,品格上的教育的同時,作為父母唯一的孩子,他們也無可選擇地承受了父母的焦慮心態,生活中的挫折與生活上的困難。無論他們在某些觀念上與父輩們有怎樣的衝突,他們卻始終是父母的孩子,給予父母最真摯的愛與新生代寬廣的包容心。 我曾經接受了一個職校女生的咨詢,並被她對父母豐富細膩的愛心、孝心所深深感動。 女孩是一所職校二年級的班長,雖然並不怎麼亮麗耀眼,卻也是大方樸實憨厚端麗的。起先她只問了一個很普通的問題:為什麼她以自己的坦誠,卻仍未能換回好朋友的信任。但是,顯然這個問題並非是她真想咨詢的事由,不一會兒,她便說了自己真正的困惑:她是一個喜愛讀書的女生,可是家中父母面臨的困境,卻使她不得不放棄了繼續求學的打算,而改讀職校,以盡早工作,讓父母安心。父親曾是廠礦企業的人事幹部,在國企的改革中,企業機關需要減縮人員,父親轉崗成了大門口的保安人員。時逢媽媽提前退休,家中經濟情況大不如前,加之父親年近50又無絕技與特長,只能暫做「保安」且先安身,但是他卻因為一時無法適應這種轉變而終日情緒低落。作為家中唯一的孩子,她既無法「打開天窗說亮話」,直接去勸慰父母親(她認為那樣也許會傷害了他們的自尊),便只有調整自己的擇學方案,減輕父母的經濟壓力,以使他們稍為心安一些。 她是想升高中的,但她卻對父母說自己無心深造想早點工作。她是酷愛美術的,但她卻報考了計算機職校,因為電腦操作專業的就職前景更好。 她以優異的成績進了計算機職校,並被同學選為班長,她學習努力,學生工作負責,得到師生一致好評。父母為之感到欣慰,失落感正在逐日消減。然而,夜深人靜時,她卻因為自己求學的願望被中斷而難免感覺到遺憾和不安。她來找我訴說的,正是這樣一種心情。 我對她說,為什麼你學了計算機專業就要放棄自己心愛的美術專業呢,為什麼你進了職校就要放棄繼續求學呢,新世紀將是一個人人一專多能的開放的知識經濟時代,只要你具有進取發展之心,只要你能夠運籌好工作與休息、學習與娛樂的規劃比例,你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成為一個你想成為的人。 「是嗎,我想,我是會盡力地去發展的。」 女孩嫵媚的眼睛中透出了驚喜的光,似乎在這個瞬間,她已經作出了令她心安的決策。 「我還有一件心事可否對你說呢……」 她在鄰班的一位至交好友,幾天前給她抱來了一個大娃娃,並帶給她一個令人心動的故事:鄰班的一個男生,被她的端麗大方、優雅坦誠所吸引,心儀已久,不能自禁,終於轉托了她的至交好友代轉給她一個大娃娃與幾句話。他說,願她先不要問他是誰,只問她是否可能打開心扉接受一個男生最誠摯的愛慕。假如可能,請她收下娃娃再找送禮人,假如不能,也請收下娃娃卻永不要打聽他是誰…… 一個美麗的娃娃伴隨著一個美麗的心情故事,敲打著她憂傷的心。然而,她卻始終沒去打聽他究竟是哪一個。為了努力學習,為了爭取時間,她不想把自己過早地拖人愛河中。雖然,她也想有一雙眼睛,在緊張的學習生涯中默默地注視著她,給她一份關愛、一份理解,一份竊喜。 但是她忍住了。 「難道愛慕之心這麼可怕,會燒焚了你的認真?」我問。 「說不清楚,如果可能,就讓它盡量晚些來……」 這真是一位可愛的中國女孩——傳統的,賢淑的,善良的女學生。然她又是現代的,遇愛不慌,處變不亂,發展不止。 我希望知道她的名字,她欣然應允,在我的筆記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貞」。 一個美麗而又堅忍的名字,它同主人一起,留在我的心坎中,溫暖著我的心,並讓我感覺到安全與希望。 7.1 0世界公民——新世紀中國的獨生子女 僅僅只有十年左右的時間,現代中國青年已經把走出國門當作走親戚一樣普通平常之事。十幾年以前,出國似乎是青年們最理想、最迫切的選擇,從「外國的月亮也比中國圓」的感慨中,人們彷彿隱約感覺到青年對自身在中國發展的失望。而今,通過中國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政策,通過發展高新科技,使經濟不斷持續增長的道路,通過與世界各國不斷加強交流溝通的膽略與氣度,使得中國青年在科技信息上,在發展觀念上,在生活方式上都得以與世界接軌交融,成為具有世界眼光與見識的「世界公民」。 太空時代的科技水平縮短了國與國之間的距離。即便是初一的學生,他們已經能夠走出國門去異國過一把短期留學的癮。上海市南方學校初一的10名學生,在6個月的短期留學期間,與來自日本、韓國、香港和台灣等地的學生一起學習,互相幫助,增進瞭解,共同實踐,在交融溝通中,對民族有了的新的理解,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青年在努力走向世界瞭解世界,世界也在努力探索中國,瞭解中國青年。他們在奧運會的跳水競賽中認識了中國小姑娘伏明霞;在薩爾瓦多(巴西)的講壇上,認識了「中國小姐」李娜;在第二屆美國數學邀請賽上認識了上海市格致中學的朱敏同學;從日本首相為之簽名的獎盃和獎狀(書法作品參展)中,認識了初二學生卞曉青;從破吉尼斯溜冰過竿記錄中,認識了上海浦東的范彥琪;從世界線操縱航空模型錦標賽上認識了曹楊二中的王一川;從美國數學競賽中,認識了特等獎獲得者,一個普通中學(風華中學)的普通學生朱源;在澳大利亞國際手風琴錦標賽中,認識了獲得少年組和成年組冠軍的大同中學的學生周璟。周璟參加了兩項國際大賽連奪四個冠軍,不僅讓世界認識了她,認識了中國獨生子女,更引起了國際手風琴界的震驚。 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們身懷絕技,一鳴驚人,並不會令我們覺得非常意外。這是他們刻苦努力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我本人也並非提倡只求成功不及其餘的人生觀。甚至反對這種生活態度。然而,從這些成功者的背後,我們看到了一個龐大的、無可阻擋的獨生子女群體,正以人們難以估量的聰明才幹,豐富的知識與開闊的胸懷,出現在人們的眼前,令人們始料未及。在各種世界舞台上大顯身手的只是他們中的極其有限的一部分代表,而這些代表只是整個新生代群興起的時代大潮中浪尖上的一朵浪花而已。 更可貴的,是這一代青年已能寵辱不驚,坦然地悅納自己的命運。他們可能平靜地跨出國門走向世界,他們中也有人說:「我的舞台在中國,我暫時不想去域外。」 何去何從,起轉承合,於他們已非至關緊要。最重要的,他們已具有自覺發展的意識,把握自己的人生,駕馭起命運之舟,坦然自如地去飄流,而無論何時何地。 這就是文明,這就是進步。這是中國獨生子女們的瀟灑與快樂所在:人生不再是沉重的壓力,命運變成了神秘的密碼,充滿魅力,令人永無止境地去破譯。 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生長在這樣一個時代:知識、信息、科技已經打破了國界,每天都有新的發展。他們非常自然地投身並融合於這個知識經濟社會,以其數量的集中、智能的發達與觀念的前衛改變了現代世界競賽的規則,從而使現代中國青年以嶄新的形象做立於世,令人們對中國最年輕的一代刮目相看,並從對中國的獨生子女的瞭解中重新認識中國。 21世紀是物理與生化的世紀。在宏觀上人們啟動了探索太空和宇宙的征程,微觀上人們開始瞭解自身,進入「克隆」時代,破譯生命密碼,正是在這樣的發展中,和平與進步成為新世紀的主題,國與國之間拉近了距離,加強合作,互惠互利。聯合成為趨勢,世界主義代替了民族主義,新的人際觀念促成了新的科技發展。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理所當然地成為「世界公民」。世界公民首先體現在觀念與意識上,他們生活在開放的政治與經濟環境中,把世界作為自己發展的舞台,沒有狹窄的民族偏見,沒有大國後代的傲然,卻只是以兢兢業業的求學與求知為本,以發展與快樂為目標,去完成建設現代化中國的使命。 當然,世界意識是建立在國家與民族主義的觀念之上的,沒有強大的祖國作為堅強的後盾,世界主義便只是一句空話。而民族觀念與愛國主義卻是建立在重視個人發展與快樂的「以人為本」的哲學觀之上的。世紀之交的中國在政治哲學觀上最大的突破與飛躍便是「以人為本」的觀念的確立。先是在教育方式上與觀念上的實施,繼而是全方位的實踐。「以人為本」不是薩特存在主義與馬斯洛的「人本主義」的簡單重複,它在中國的被提出與實行,是在綜合了中國的文化歷史、政治哲學與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的前提下,具有新的內涵意義的目標與口號。隨著以人為本的觀念的倡導,中國青年的人格與人性得到更完全的發展與完善,在新世紀真正到來的時候,中國青年貢獻於世界各方面的成果,將超過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智能與人性盡情的發展所帶來的結果不但會令世界吃驚,也會令國人始料未及。 7.1 1當代青年——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精華 第一代獨生子女中有些家長如是說:1966年,我們血氣方剛,青春癲狂,和歷史的癲狂攪和在一起,將初次的人生道路走歪,還自己以為是英雄出世救苦救難。1978年,適遇新的歷史轉折關頭,恢復高考制度,撥亂反正,百廢待興,不禁欣喜若狂,以為我們這批夏日的玫瑰可以在秋風前最後一次開放。於是,我們重振精神,重燃熱情,拚搏迎考,眼看萬事俱備,東風將臨,忽然…… 在這無數個意外轉折中,有一位丈夫發現妻子懷孕,而毅然放棄了自己求學的機會,把曾經有過的希望和興奮默默地嚼碎嚥下。 然而,真正的希望是不會徹底消失的,它只是被轉移到了未來兒子的身上而已。於是,在他——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還未出世時,他便注定要承受兩代人的發展使命與人生理想:他自身的與父輩們早年被荒廢的青春期夢幻。 許多人指責這一代人望子成龍心情太切,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但是他們說:「怎麼可以責備我們呢,我們失去的實在太多。」對於沉重地失去了人生最好發展機會的人來說,當然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這已是他們唯一的希望,也是他們在這些漫長歲月裡心不死,夢不滅,支撐精神的唯一途徑。 在許多人看來,責備一代人的局限性是容易的,但是想要得到補償卻何其之難。因為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禁不住「一江春水向東流」,所以他們才用盡其心,竭盡其力,用孩子的成功來彌補自己內心深深的傷痕。因為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自己的延續,孩子,是他們真正的生命之鏈。 這,便是這一代人悲天憫人憤世嫉俗的真正根源,也是造成他們人生悲劇的一大悖論:他們把孩子看作了父母的私有財產而非具有獨立人格之人,他們把人生看作名利場而驅使孩子撲入其中踴躍拚搏。 他們只能這樣,因為他們一脈相承地受到中國農業社會傳統文化的熏染,並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頂峰之故。所以才有了那個年代「青春的癲狂』與「歷史的癲狂」。 也只是在20世紀下半葉,中國社會才真正地重視「人」的獨立意識,才意識到人的快樂與幸福是凌駕於功名之上的,是更重要的精神要素。 孩子們都是孝順的,他們都很體諒父母的苦衷。他們頂著兩代人的希望,把父母的犧牲化作了自己成長的催生劑。雖然他們是努力勤奮的,雖然他們的肩上扛著父母殷切的期待,然而在一身二任實現兩代人的理想之際,他們化解了上一代的沉重,自己卻也獲得了新生。他們不但不再沉重,而且是自由的、自覺的人。他們更多接受的是新世紀新世界的新知識,更發達的是智能和理性,更有機會創新和發展。因此,在古今中外的文化科技大交流中,他們因古文明的浸潤而得天獨厚,聰明精靈,因現代科技知識與人文理論的訓練而一專多能,身懷絕技。最主要的,還是他們卸下了封建文化中的「官」文化的重荷,重新解釋了西方倫理中的「成功」觀念,學會了融會貫通,輕鬆自然地把握生命、發展與快樂的真諦,終於有可能去攀登幸福之峰。 他們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精華孕育的一代新人。他們孵生於民族土壤卻盡享八面來風。他們是中國人卻又不同於以往任何時期的中國人,他們是世界公民卻又是愛國主義者。花季雨季,青春正紅,桃紅柳綠演繹出滿天繁華。 桑蘭,一個17歲的體操運動員,含苞待放的蓓蕾,卻已是馳騁國際賽場摘冠奪銀的宿將。她摔傷了頸椎骨,人們深深地為她惋惜,惋惜她年輕的生命也許從此將永臥在床不能站立。可她卻憑著堅強的意志經受住了手術的考驗,令人們讚歎。媽媽哭了,隊友們流淚了,首長們看著她心也酸。可我們卻從那麼多的鏡頭中與照片上,看見的卻總是她美麗的微笑著的臉。傷病中的她,仍不忘享受生活中的美妙,聽「辣妹」演唱,看大明星表演,做她色彩斑斕的青春少女夢。桑蘭是快樂的。她未必不知道傷病會中止她的運動生涯,但她是一代新人,不吝於生活中必要的放棄,並且無畏地承受無法避免的厄運,所以她仍然微笑。這種微笑是對世俗成功觀念的批判,也是放飛生命自由翱翔的瀟灑。他們的心靈不再沉重,他們改良了父輩們以悲涼為壯麗的憂傷人性,懂得了享受生命與生活的快樂,這種快樂心情如一部高功率的驅動機,把他們年輕的生命送上無限發展的空間。 正是有了這份輕鬆,他們的情感與藝術才會提煉得爐火純青。當我們觀看獲上海十大新人傑出獎的黃豆豆的舞蹈時,便會被他以如此輕盈自如的軀體運動方式,演繹出了如此深厚凝重的民族藝術之魂的舞蹈,而隨著他「如癡如醉」,如火如荼,如入其境,如獲新生。 「鳳凰涅槃」是一種死而復生的典故,隨著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們盡遭「青春劫難」之後,他們的孩子們將站在歷史的廢墟上,成長為一代全新的人,並建設起一個全新的祖國。 寫完這最後幾筆,時鐘已過晚11時,走到女兒房中,她正伏在案上小息。勸慰她該早點休息,不要太累,不要太計較成績優劣名次,她卻對我說道:「雖然我累,但是我的累是有價值的,我的面前是無限發展的空間,我是懷著希望在努力,因而我並不覺得辛苦……不像你們,只能如此,人生快圈上句號,再也無大的改變。」 對於她善意的嘲弄,我一點也不覺得沮喪,卻驚歎於她的「希望」之說。他們是有著無限希望的,如躍然於東海的旭日,光芒將拂照大地,甚至於整個宇宙。 於是,我轉回自己的案前,又補了這麼幾句,因我的心中,也被他們的希望所激勵,所感動。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