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錄
漫憶汪曾祺

作者:鄧友梅

  曾祺西歸,報刊約我寫悼念文章我婉拒了。心中亂糟糟的,幾句悼文能表達多少哀思?安定下來後,再冷靜記述回憶更好些。曾祺人緣好,朋友們寫的悼念文章各報刊都能見到。並不缺我這一份兒。
  汪曾祺和林斤瀾是建國後我結識得最早的朋友。說這個沒有自吹之意。他二位成仙得道,我望塵奠及,是後來的事。四十七年前還處在大哥二哥相差不多的階段。曾祺雖已出過小說集,是沈從文先生入室弟子,但這沒給他戴上光環,倒還掛點陰影,被認為曾是另一條道上跑的車;斤瀾在台灣是地下黨員,蹲過國民黨軍事監獄,九死一生跑回來後只著迷寫劇本,寫的不少卻一部都沒上演過(至今也沒聽說有人上演),相比之下當時處境最順的倒是我。小八路出身,寫工農兵,在「批判武訓傳」等「戰鬥」中表現得既「左」又「粗」。文章雖寫得平平卻被認為「黨性較強」。我與曾祺、斤瀾感情密切,好心的同志還提醒:「交朋友要慎重,不要受小資產階級意識的影響!」。
  他倆沒嫌我「左」得討厭,我也沒覺得他們「右」得可怕,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我對這二人細品起來還有區別。跟斤瀾是北京人藝的同事,又是我把他拉進北京文聯。完全平起平坐。我喝他的酒,他抽我的煙,誰也不等對方招呼。只是我喝酒有啥喝啥,不挑不撿。他要煙卻目標分明。給次的他不要,指著我的口袋喊:「鳳凰,鳳凰,你有好煙在兜裡揣著呢!」。我只好把藏著的好煙拿出來共享。對曾祺我當兄長對待。寫文章虛心地聽他批評;讀書誠懇地請他指導,連喝酒都照搬他的喝法。曾祺家住東單三條,文聯在霞公府,上下班經過王府井。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進去「吃一盤麻豆腐」,他約我去,由他付錢,麻豆腐之外每人還要二兩酒。他並不勸酒,只是指著麻豆腐對我說:「光吃麻豆腐太膩,要潤潤喉。」說完就抿口酒。我亦步亦趨,吃一口麻豆腐潤一下喉,沒多久酒量就上了新台階!
  訃告上說曾祺「終年七十七歲」,可我怎麼也不相信,那時他才交「而立之年」。中國人提倡「老要張狂,少要穩當」,汪曾祺算個曲型。若只見過他古稀之後的「張狂」相,絕想不出他年輕時穩當樣兒!他三十歲時的扮相是:清瘦臉上常帶稀疏絡腮鬍碴,背微駝腰略彎胸脯內含,穿一件藍春綢面出風灘羊皮長袍,紐絆從未扣齊;腳上是港造上等皮鞋,好久未曾擦油;左手夾著根香煙,右手裡端著一杯熱茶。說話總是商量的語氣,沒見他大喊大叫過。有次文聯內部開會,某領導人觀察了他一會,發言時增加了點新內容。他說:「現在是新中國了麼,我們文化幹部也講究點扮相麼。要整潔,要充滿朝氣,別弄得暮氣沉沉好不好……」他擔當的角色,也沒法不暮氣。他是老捨、趙樹理手下的大管事。在《說說唱唱》編輯部負責日常工作。《說說唱唱》本是「大眾文藝創作研究會」的機關刊物。專門團結、聯繫北京城的閒散文人賣稿為生的作者(跟現在的專業作家不是一個意思),如社會言情小說作家張恨水,陳慎言,武俠技擊作者還珠樓主,原《紅玫瑰畫報》主編陶君起,大清國九王多爾袞的王位繼承人、專欄作者金寄水,參加這裡工作的還有來自解放區的革命藝人王尊三、大學教授吳曉鈴、既會演話劇還會寫單弦的新文藝工作者杜彭等。各有各的絕活,哪位也不是省油的燈。汪曾祺卻應付自如,開展工作結交朋友兩不誤。這些人之間有時還鬧彆扭,卻沒聽過誰跟曾祺有過節兒。這就靠了他的「穩當」作風。汪曾祺辦事處人,不靠作派,不使技巧,不玩花活,就憑一副真面孔,一個真性情。對誰都謙虛有禮,樸素實在。真談起問題來,你才發現此人學問有真知灼見,寫作有獨到之功,使你敬而不生畏,愛而不生煩。
  令我服氣並為之不平的,是他為公忘私,個人利益服從工作需要的作風。他是上過舊大學的知識分子,是曾有過小名氣的作家,按理(政治課上學來的革命道理)他得滿腦袋個人主義,缺乏革命精神。因此他申請入黨時支部曾責成我與他保持聯繫,進行「幫助」。結果我發現他的政治覺悟比我還強,個人主義不說比我少也要比我隱蔽點。我正在寫作上衝刺,為了保護寫作時間,凡對我創作有影響的事我一律推開。汪曾祺第一本小說集「邂逅集」1948年出版,曾引起文壇轟動。轟動聲中來到北平,轉過年就參加四野南下工作團。50年奉命再回到北京,從此當起了編輯。大家查查他的作品集就明白,從參加革命起到他定為右派止,沒有再寫過一篇小說。他全部精力都奉獻給編輯工作了。那時期《說說唱唱》和《民間文學》的原稿上,每一篇都能看到他的勞動痕跡。他從不為自己失去寫作時間叫苦,更不肯把編輯工作付出的辛勞外傳。有的作者出名多年,仍不知自己出道與汪曾祺有關。
  《說說唱唱》設在一幢日本式小樓裡。日本式房子有大壁櫥,專放廢稿。來稿每天以百件計,可用量不到百分之一,壁櫥裡廢稿如一座小山。想從這裡發現可用之稿,也就如深山探寶。新收到的來稿還處理不完,也沒誰花功夫到那裡鑽探。可汪曾祺竟從這裡沙裡淘金般淘出篇名著來。他為什麼和怎麼去那裡開礦的,我已忘記。只記得那篇稿子塗抹很亂,滿紙錯別字外加自造怪字如天書一般。任何編輯初讀此稿,都會望而生畏,讀不完三兩頁就照理扔進退稿堆。可汪曾祺以超常的毅力讀完了後,認為思想,藝術都大有新意!是篇不可多得的佳作!花工夫改了些勉強能辨認的錯別字,把它呈到了主編趙樹理面前。樹理看著拍案叫絕,索興親手又改寫了幾段,潤色了幾處,這才拿到《說說唱唱》發表,結果一鳴驚人,中國從此有了篇小說名著《活人塘》,升起顆寫作明星陳登科,卻不知汪曾祺於此有功,登科是我老同學,我對他的創作成就見服得五體投地,但對他「欲與倉頡試比高」的雄心壯志卻不敢恭維。舉例來說,他那原稿中寫了好幾個「馬」字,下邊都少四個點(即簡化字那一橫),前言後語的情節也都跟「馬」不相干,汪曾祺面對這字抽了半合煙,最後也沒認出來。幸遇高人康濯,猜著念「趴」,理由是「馬看不見四條腿,那不是趴下了嗎?」為慎重特別去信問陳登科,他回信證明就是念「趴」,並為編輯能認出他創造的字而欣慰!整篇中汪曾祺碰上的這類難題有多少?他從來沒跟人談過。
  當然汪曾祺辦的事,也不都令人服氣。部隊裡出了個能人祁建華,發明「速成識字法」,為掃盲工作創造極大成績。汪曾祺要找人寫「通訊」(那時還不興叫「報告文學」)供「說說唱唱」發表。他不便指揮別人,就叫我隨他和姚錦一塊去採訪。我問由誰執筆寫?他說採訪完再商量。採訪完他和姚錦像商量好似的說:「三人你最小,當然由你幹,你交個初稿,我們倆修改,算集體創作。」我當天開了點夜車,第二天一早就交出初稿供他們修改。等刊物出版後我一看,文章一字未改不說,卻署了個頗為奇怪的名字:「錦直」。我問汪曾祺:「這名誰起的?錦直是什麼意思?」汪曾祺說:「姚錦起的,錦直就是姚錦的侄子!」我說:「她這麼寫你也不改改?」姚錦又搶著說:「他改了,原來我寫的是汪錦侄,是汪曾祺、姚錦兩人侄子之意。他把汪字刪去了……」,我這才知道上了這大當。
  那時沒人認為汪曾祺懂京戲,連他自己也不這樣認為。北京文聯有人專管戲曲改革。副主席中有一位就叫梅蘭芳。而且文化局與文聯合署辦公,戲改科就在編輯部樓下,哪個團要演新戲,都要請他們去指導、審查。文化局和文聯的業務幹部,差不多都有一個「審查證」,什麼時候要看戲,進劇場通行無阻。我們那個辦公樓裡幾乎人人會唱戲,連通訊員都能扎上大靠上台唱《界牌關》,可就沒人聽說汪曾祺也懂京劇。
  曾祺看戲倒是有水平的,有些見解不是那些裡手們所能提出。我和他看《伐子都》,他看完議論:「很有點兒希臘悲劇的韻味!子都人格分裂,被良心自責和內心恐懼折磨得發瘋,白日見鬼,好,想像力豐富,編得有深度,演得有魅力,這種大寫意的表演法是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優勢!」看裘盛戎的姚期,前半部對劇本的編排結構,對裘的唱功作功,他讚不絕口。演到姚期父子綁上法場,他擊節叫好說:「真是大手筆,好一出大悲劇。」但演到馬五回朝搬兵,砸了金殿,逼著皇上赦免姚氏父子,並帶姚剛到前線殺敵立功,他像氣球洩了氣,連連搖頭。全場觀眾都出口長氣露出笑容時,曾祺卻遺憾地再三歎氣說:「完了,完了,挺好一出大悲劇,叫這麼個輕佻的結尾毀了!」
  比起看戲來,曾祺更愛讀書。有一陣曾祺讀《儒林外史》挺人迷,看稿累了就跟我們聊幾句《儒林外史》令他佩服的篇章。他認為最精采的部分是對范進老丈人的描寫。平時他對范進舉手就打,張口就罵,范進中舉後高興得發了瘋。要靠他打范進嘴巴來治病了,他手舉起來卻哆嗦得打不下去了!這看起來滑稽可笑,細一思忖卻讓人心跳。中國人有這種心態的豈止只有屠夫?
  可誰也沒想到在這陣閒談之後,有天他拿來部釘成本的稿件,帶點惡作劇的神情對大家說:「閒著沒事我寫著玩,弄了個這個。你們誰想看看連解悶?」看到題目是《京劇劇本·范進中舉》,屋裡人都嗯了一聲,好像說:「就憑你這洋派、沈派、現代派的小說作者,也會寫京劇?」
  幾個朋友先後都看了,得出的意見幾乎一致。人人欽佩,沒有誰說寫得不好。有的說:「寓意深刻,很有文采」!有的說:「遣詞用語玲瓏剔透!可算得高雅遊戲之作。」可也沒有一個人說適合上演,在舞台上會紅!
  這劇本就擱在那兒了。劇本是1952年,或53年春天寫的。那時他和我都還在北京文聯工作。此後我進「中央文學講習所」學習,他調到「民間文藝研究會」,都離開了北京市文聯。
  1956年我從文學講習所畢業,響應偉大領袖「有出息的文藝工作者,要到工農兵群眾中去」的號召,到建築公司作了基層幹部。有天忽然接到曾祺電話,:「喂,范進中舉由奚嘯伯排出來了,星期天在慶樂綵排,你瞧瞧去好不好?」
  老實講連這劇本的事我都忘了。能看看綵排當然好,不光我去了,還帶了公司一位曾在劇團拉過胡琴的朋友和一位宣傳部同事,一清早就去了大柵欄。
  看綵排的人不多,主要是文化局戲改科同志和文聯同事。大多數是內行。
  奚嘯伯先生是票友出身,頗有文人氣質,是梨園界少數幾個懂書法會寫字的人之一,演范進中舉怕是再難找到比他合適的人了。不過奚先生嗓子有個特點,音色好音量較弱。他又是票友出身,雖然身上不錯,但纖巧而欠誇張,因此這齣戲聽起來有味而不叫遠,看起來有趣欠火暴。這一來就突出了這劇本適宜讀而未必適於演的特點。所以戲看完,朋友們都覺得詞雅意深,但未必會得到普通觀眾接受。但戲改科的同志對此還是十分支持的。
  他們跟我說:「曾祺頭一次寫戲,能達到這水平就不錯了。他以後要能接著再寫,準會越寫越好。」
  我深知他是一時高興,不會拿寫劇本當正業。
  果然,不久就來了個文藝早春。中央宣傳工作會議召開,號召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報刊的架子放下了,面目親切平和了,文章的題材、體裁、風格多樣化起來,真有點輕鬆靈活的味道了。汪曾祺沒再弄劇本,倒是寫起他拿手的散文來了。《公共汽車》、《下水道和孩子》在《人民文學》上,在《詩刊》上一篇接一篇發了出來。發一篇招來一陣掌聲。這是他進入新中國後第一次在全國性的大刊物上發表純文學作品。也是我們相識後我見他最意氣風發,得意而不忘形的時期。可惜好景不長,剛進入1957年5月,報紙上就發出了《這是為什麼?》的社論,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反右派鬥爭!
  汪曾祺這樣的人,命裡注定是脫不了反右這一關的。儘管他從來不鋒芒畢露,也沒寫冒尖帶刺的文章,我和他被請回北京文聯參加座談會,我說了話他沒說話,可還是和我一樣被錯劃成了右派。但當上右派後我倆運氣卻來了個剪刀差。我一頭跌進深坑,再沒緩過氣來。他卻因禍得福,先是碰到個比較講道理通人情的改造單位,使他在勞動中仍保持了作人的尊嚴和閒心。碰到1962與1963年暖流回潮,竟然續寫出了《羊捨一宿》等小說。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他發表的首批小說。接著在安排工作時,靠了北京有關單位和熱心老朋友們的幫助和支持,以他寫過《范進中舉》為理由,把他調進了北京京劇團,當起了專業編劇。當時我在邊遠的改造地點,獲得回京探親機會,立刻約林斤瀾一起找到曾祺為其祝賀。我們避而不談文學,只講吃喝。曾祺特意弄了瓶「蓮花白」,做了一個冰糖肘子,一個炒雞蛋,他頗為得意他說:「你們知道嗎?以前飯館招廚師,考他做菜手藝炒雞蛋。雞蛋炒得好,別的菜不在話下……」
  沒想到這一調動還救了他一命。
  我恨透了江青和她培植的「樣板戲」,但我還得承認「樣板戲」救汪曾祺有功。汪曾祺除了是右派,還曾背著個歷史問題黑鍋,所以他在北京文聯積極申請入黨而難以如願。幸虧他搞「樣板戲」得到旗手賞識,有關方面認真調查其歷史,才發現所謂歷史問題是個荒唐的笑話,掀去了扣在他頭上二十多年的屎盆子。不然就憑這一件,能否挺過文革十年,很難猜測。
  汪曾祺靠「樣板戲」保住命,出了名,甚至上了天安門,但始終保持清醒,從沒有燒得暈頭轉向。這時我正被打翻在地,又踏上了不止一隻腳。這時他已搬到城裡住了,我回北京探親,事先沒打招呼就去看他,他表示意外的驚喜。談話中我表示為他的境遇高興,相信他在順境中更能把握自己。他說:「我還有這點自知之明,人家只是要用我的文字能力,我也從沒有過非份之想。知進知退,保住腦袋喝湯吧……」在那種形勢下,他頭腦不熱,神智不昏,因之「四人幫」倒台後,他沒有說不清楚的事。既沒與人結下仇,也沒給人下過絆,順順當當進入了撥亂反正的時代。當然經過這場大風波,他感到有點疲勞,嘗過一輪大起落對世事有點冷漠。他很想休息一陣。這時就看出朋友的作用了。斤瀾知道曾祺的心態,跟我說過多次:「咱們得拉著他一塊干,不能叫他消沉!」恰好北京出版社要重印五十年代幾個人的舊作,編為一套叢書。王蒙、斤瀾、劉紹棠和我都在冊,但沒有曾祺。林斤瀾就建議一定加上汪曾祺。出版社接受了意見,曾祺自己卻表示婉拒。理由是解放前的作品有些不願收,解放後的不夠數。斤瀾知道後找到他家與其爭論,連批評與勸說,要他盡快再趕寫出一批小說或散文來,湊夠一集出版。他被錚友赤誠感動,這才又拿起筆來寫小說和散文,由此激發了汪曾祺寫作生涯的第三次浪潮!
  寫過「樣板戲」的汪曾祺在新時期文學界仍然閃光,但他並不因此而美化和粉飾臭名昭著的「樣板戲」。這很顯示他的人格和魄力。當有人懷念、留戀、美化曾使自己受益的「樣板戲」,甚至辯解說「江青跟樣板戲並沒多大關係」時,汪曾祺卻不怕丟人,敢於露醜,現身說法,以自己經歷的事實證明江青是怎樣奴役藝術界,使其為「四人幫」反動政治服務的。汪曾祺並不因為自己受益於「樣板戲」就顛倒黑白,誤人保己。我曾在一個會上說過,就敢於否定樣板戲這一點來說,汪曾祺是位英雄!
  (原載《文學自由談》1997年第5期)
  ----輸入:天津Sunny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