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忍為天下先


                忍是傳家寶

  身為現代人應該把握時機,不貿然行動。把握住時機則能由弱變強,由小變大。如果不知把握時機,非得棄弱逞強,到時非但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反而會輸個一塌糊塗。歷來成功的從政者都知道「忍」字是傳家寶,能忍者方能伺機待時,等到自己有足夠的力量與對手抗爭時方猛地反擊,定能一戰而勝。

  日本國人講一個「忍」字,是要培養自己剛強的毅力和堅韌的耐力。能忍得旁人所難以忍受的東西,才能使自己能屈能伸,不斷地積蓄力量,增強忍耐力和判斷力,這樣才能為將來事業的成功積累資本。』

  宋代蘇詢曾經說過:「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靜可以制百動。」這就是說忍的作用抵抗干軍萬馬,可以說是「忍小謀大」的策略。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忍住仇恨,並且是一忍再忍,終於以自己的忍讓制服了叛軍,保住了國家的安寧與和平。

  孟獲是三國時周國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率眾起兵反叛,諸葛亮奉命率兵去平定。當諸葛亮聽說孟獲不但作戰勇敢,而且在南中各個地區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想到如果把他爭取過來,就會使蜀國有一個安定的大後方。於是,下令對孟獲只許活捉,不得傷害。當蜀軍和孟獲的部隊初次交鋒時,諸葛亮授意蜀軍故意退敗,引孟獲追趕。孟獲仗著人多勢眾,只顧向前猛衝,結果中了蜀軍的埋伏,被打得大敗,自己也做了俘虜。當蜀軍押著五花大綁的孟獲回營時,孟獲心知此次必死無疑,使刁鑽使橫,破口大罵。誰知一進蜀軍大營,諸葛亮不但立即讓人給他鬆了綁繩,還陪他參觀蜀軍營寨,好言勸他歸降。孟獲野性難馴,不但個服氣,反布倨傲無札,說諸葛亮使詐。諸葛亮毫不氣惱,放他回去,二人相約再戰。

  盂獲跑回去之後,重整旗鼓,又一次氣勢洶洶地進攻蜀軍,結果又被活捉。諸葛亮勸降不成,又次把孟獲送出大營。孟獲也是個強脾氣,回去又率人來攻並同時改變進攻策略,或堅守渡口,或退守山地,卻怎麼也擺脫不了諸葛亮的控制。一次又一次遭擒,一次又一次被放。到了第七次被擒,諸葛亮還要再放,盂獲卻不肯走了,他流著淚說:「丞相對我盂獲七擒七縱,可以說是仁至義盡,我打心眼裡佩服,從今以後,我絕不再提反叛之事。」

  孟獲回去之後,說服各個叛亂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重新歸屬蜀漢控制。自此,蜀國的大後方變得穩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常言說,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耐不住。可是諸葛亮卻為了自己後方的穩定而對盂獲捉了放,放了捉,耐著性子忍下去,並沒有因為孟獲的行為而放棄。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獲心悅誠服,下定決心不再叛亂。這就能夠使自己獲得一個穩固安定的大後方,使國內人民免於戰亂之苦,同時也能逐漸積蓄力量以對付魏、吳的覬覦和侵略。如果諸葛亮對孟獲的傲慢失禮和不識時務無法忍耐,抓住之後一刀殺掉,那也就只能出一時之氣,反而會激起其他族人的敵汽,竟起傚尤,那麼他不但會對此疲於應付,而且會因無暇他顧而被曹魏和東吳有機可乘,丟了天下。所以忍與不忍的區別在於,不忍只能發一下眼前怨氣,忍卻能得到長遠利益的回報。

               燕國大臣的建議

  齊國去攻打宋國,燕王為表示聯盟之意也派張魁作為使臣率領燕國士兵去幫助齊國。齊王卻殺死了張魁。燕王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氣憤,連忙召來手下文武官員說:「我要立即派軍隊去攻打齊國,給張魁報仇。」

  大臣凡繇聽說後調見君王,勸諫說:「從前以為您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願意追隨您的左右。現在看來是我錯了。所以我希望您允許我棄官歸隱,不再作您的鉅子。」燕昭王迷惑不解地問道:「這是為什麼呢?」凡繇回答:「松下之亂,我們的先君被俘,您對此感到非常痛苦,但卻仍能侍奉齊國,是因為力量不足啊。如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去攻打齊國,這是不是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重呢?」接著,凡繇請燕王停止發兵。燕王說:「那我該怎麼辦呢?」凡繇說:「請大王您穿上喪服離開宮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份去請罪,說:『這都是我的罪過。大王您是賢德君主,哪能全部殺死諸侯的使臣呢?只有我們燕國的使臣被殺死,這是我國選人不慎啊。希望能夠讓我的使臣以表示請罪』。」

  燕王聽從了凡繇的建議,又派一個使臣出使齊國。

  使臣到達齊國,正逢齊王在舉行盛大的宴會,參加宴會的近臣、官員、侍從很多,齊王就讓燕國使臣進來稟告,使臣說:「燕王非常恐懼,因而特派我來請罪。」使臣說完,齊王甚為得意,又讓他復一遍,藉以向近臣、官員、侍從炫耀。

  而後,讓燕王搬回富室居住,表示寬恕燕王。燕王委屈求全,為攻打齊國創造了時機和條件,接著又在郭槐等一大批賢才的盡力輔佐下不斷積養實力,壯大軍威,終於在隨後的濟水之戰打敗齊國,雪洗前恥。

  如果當時燕王非要逞一時之勇,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去攻打齊國,很可能早就成了刀下冤魂了。

                「曲則全」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受得住委曲,方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窪反能盈滿,凋敝反得新生,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而癡迷。其實在危難中能夠保全自己的,全都懂得這個道理。以退為進,以忍為攻,這才是為政求事的最妙法則。

  戰國時有一位忍辱負重,奮鬥不息的傑出軍事家,他一生坎坷不平,甚至連真實姓名都沒留下,只因其曾遭陷害受過腹刑(砍掉兩塊膝蓋骨的刑罰),故史書上稱他為孫臏。

  孫臏少年時便下定決心學習兵法,準備做出一番大事業。成年後,他出外遊學,到深山裡拜精通兵法和縱橫捭闔之術的隱士鬼谷子先生為師,勤奮地學習兵法陣式。鬼谷子把《孫子兵法》教給孫臏,不到三天孫臏便能背誦如流,並且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了許多精闢獨到的見解。鬼谷子為他的奇異的軍事才能而興奮地說:「這一下,大軍事家孫武後繼有人了!」

  孫臏有個同學叫龐涓,對孫臏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面上卻裝作和孫臏很要好,相約以後一旦得志,彼此互不相忘。後來,龐涓先行下山,在魏國作了將軍。他派人邀孫臏下山共同輔佐魏玉。孫臏到來之後,他先是虛情假意地熱烈歡迎,而後委之以客卿的官職,孫臏自然對不忘舊日同窗之情的龐涓感激萬分。然而半年之後,龐涓卻玩弄陰謀手段,捏造罪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對他施以臏刑,臉上也刺上字,目的在於從精神上消蝕孫臏。

  對龐涓所做的一切,孫臏起初毫不知情,後來當他知道使自己成為一個不能行走的廢人的元兇就是龐涓時,下定決心要報仇雪恨。他擺脫龐涓手下的監視,暗地裡潛心研究兵書戰策,準備有朝一日逃離虎口。為了矇騙監視他的人,他甚至裝瘋賣便,以糞便為食,與牲畜作伴。

  不久,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暗中探訪孫臏把他藏入車中帶回齊國。在一次王公貴族的賽馬活動中,大將田忌將足智多謀的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在齊威王面前,孫臏暢談兵法,盡敘平生所學,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軍師。從此,孫臏開始在戰國時風雲齊聚的軍事舞台上大顯身手。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大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企圖一舉消滅趙國。孫臏與田忌商量,提出「圍魏救趙」的作戰方針。不但解了邯鄲危急,並且在次年的桂陵之戰中以逸待勞,大破魏軍。此戰,魏軍幾乎全軍覆滅,龐涓權率少數兵士倉皇逃脫。

  桂陵之戰後十三年,魏王又派龐涓率兵攻韓。齊王答應救援,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孫臏冷靜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根據魏軍悍勇輕敵和急於求成的心理,提出退兵減灶的作戰方針,忍一忍魏軍狂妄之氣,誘敵深入。而後齊軍故意作出怯戰的樣子,減少鍋灶表示齊軍已大多逃亡,以此來麻痺敵人。魏軍果然中計,窮追猛趕,齊軍卻一味退卻,最後在山高距窄,樹多林密的馬陵設下埋伏。同時,孫臏還命人把路旁的一棵大樹的樹皮刮去並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並吩咐士兵說:「夜裡發現紅光,就一齊放箭!」

  天黑之後,龐涓率兵馬不停蹄地追到馬陵。但見路上橫七豎八地扔著許多木頭,便命士兵下馬下車,準備開路追擊,卻忽然看見路邊的白色樹幹上隱隱約約有幾個大字。龐涓疑心特重,便命人點火觀看,但沒等看完就連叫不好。但為時已晚,齊軍亂箭齊發,魏軍頓時大亂,四面被圍。話如雨下,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龐涓自己也身負重傷,眼見敗局已定,絕無挽回的餘地,只好垂頭喪氣地拔劍自刎。齊軍戰役一舉殲敵一卜萬。大獲全勝。這就是歷史上被稱為經典之戰的馬陵之戰,而孫臏從此也名揚天下。

  孫臏的確是位傑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深知忍字秘訣的人。面對命運的不公,面對「朋友」的誣陷,他仍能忍隱不發,潛心等待時機的到來。這不但需要一份驚人的耐力,同時也要有一種卓越的審視力和觀察力。

              雖無鳴,鳴必驚人

  《韓非子·喻志》篇中記載著楚莊工的故事。春秋時,楚莊王繼承王位,然而卻一連三年不認真處理政事,其實他是在不動聲色地瞭解內外情況,調查大臣私下的舉動。後來有個大臣作謎語問楚莊王:南方有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這是什麼鳥?楚莊王答日:「雖無飛,一飛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果然,不出半年,楚莊王親自聽政。後舉兵伐齊,幾之徐州,勝晉於河雍,合諸侯於宋,遂霸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楚莊王的火雖然燒得晚了一點,卻能發揮火的最大熱量。假設他一日為王,就大刀闊斧地進行自己意想之中的改革,就等於無的放矢。忠奸不辨,處士不舉,靠誰來為自己出謀劃策、鼎力相助呢?隱忍三年,既體察了國情、民情,熟知天下大事,又能識辯忠奸,去除雜萎,楚莊王這把火燒得實在是夠聰明。

               吃虧吃出名堂來

  南宋時。岳飛的部將董先奉命去迎擊南侵的金兵。金兵有上萬人,而岳家軍則只有幾千人。怎樣以寡擊眾,以少勝多呢?董先想出一條妙計。

  他首先縱兵深入,但一與金兵交鋒便全身而退,一日退百里,連退三日,手下的兵士越退越少。有些部將極不滿意,說與其現在接連退卻,還不如先前戰死疆場。一直到第三天,董先眼見大家的憤慨之情都已被激發起來,這才告訴大家到了拚死作戰的時候了。於是,全軍上下齊心協力,一鼓作氣打反擊,壓迫敵人步步後退。當潰不成軍的金兵退到唐州的牛蹄、白石二地的時候,正想放下兵器吃飯,誰知董先二天前縱兵深入時埋伏在此地的軍隊猛地掩殺出來,大敗金軍。這又是一個以退為進,以忍為攻的典型例證。

  俗語說得好,大丈夫能屈能伸。講的是漢時輔佐高祖劉邦稱帝的大將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韓信開始時並不是輔佐劉邦,而是先投奔項羽,因得不到重視,才智不得發揮,這才改投劉邦門下。他在投奔項羽的楚軍之前是個窮青年,經常背著寶劍在街上閒逛。一天,一個潑皮少年突然攔住他的去路,對他趾高氣揚地說道:「你經常背著寶劍,又長得人高馬大,其實是個怕死鬼。不信,你敢殺死我嗎?如果不敢,那就乖乖地從我的兩腿之間爬過去!」面對這種的挑釁,韓信非常生氣,但很快就冷靜下來,彎下腰來從那無賴的胯間爬了過去,惹得滿街圍觀的人都哄堂大笑起來。韓信卻若無其事地站起身,慢慢地走開了。

                以史為鑒

  歷代的皇帝都知道安邦治國是自己的要務。怎麼治?不勞民傷財,不勞兵襲遠,愛民如子,政治清明,國家治理得一定會很好。開明的皇帝喜歡自己的鉅子清正廉明,兩袖清風,以國為家,能夠真正地為國家江山社稷著想。大凡開國皇帝多半都能勵精圖治,好好振興一下自己的事業。原因就在於他們知道江山來之不易,稍一鬆懈就會隨水而去,土崩瓦解。而其後的皇帝則多是在官內「土生士長」,不知稼稿之苦,貪圖安逸享樂,金錢珍寶要得,玉女美人也同樣不可少,於是整日陶陶然,沉醉於花天酒地之中,荒廢國事,漸漸就丟了天下。

  宋人司馬光曾編纂《資治通鑒》,歷鑒各朝各代為政之得失,以作為政之借鑒。其實本質上說的是應該多為天下民眾著想。

  商前約王窮奢極欲,聚斂無數,竟要用酒來造成池子,用鮮肉聚集為林,生活自然是富足之極,結果卻亡了國。隋煬帝即位不久,命人開鑿運河,修造巨船,征斂天下無數美女一同巡遊江南,沿路各地都要貢奉最精美的食品和寶物。隋朝本來就剛剛建立,讓他這麼一折騰,越發地難以收拾。結果是無心裁柳柳成蔭,手握兵權的李淵稀裡糊塗地作了皇帝。

  有以貪敗國的皇帝為借鑒,那麼聰明的皇帝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作為執政的反面教材,時時鞭策糾正自己,這樣就能使自己的寶座坐得更長久一點,人民也會因此而得以體養生息,衣食可安。

  秦始皇是個暴君,接替他的漢朝請皇帝就知道不能像他那樣做。漢高祖劉邦就率先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與民方便。繼之的文帝。景帝更是持之以恆,不敢懈怠。文帝在位期間曾經打算修建一處露台,一計算要用100金,相當於10戶中等人家的家產,他便罷手不修了。景帝更知體恤百姓,接連降低收稅標準,最低時只收三十稅一,甚至接連幾年不收稅。

                千古名臣

  魏征任唐太宗的宰相,前後長達十六年,敢於直諫,是唐太宗為政上的得力助手。他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諫臣,曾前後向唐太宗進諫二百餘次。他性情耿直,即使唐太宗雷霆震怒,其他大臣都斂氣摒聲,不敢抬頭的時候,他仍能神色鎮定,從容陳詞。特別是他反對帝王追求享受,認為這往往就是政治敗壞的開始。唐太宗一有這樣的苗頭,他就毫不客氣地加以指出。一次,唐太宗外出巡遊,住在洛陽顯仁宮,因為供奉差一點,便對有關官員大加斥責。魏征聽說後,勸諫太宗道:「陛下因為供奉不好而斥責官員,開了這個風氣之後恐怕就會弄得民不聊生了。以前隋場帝出巡時,令各地官員攀比著敬奉最精美的食品,並以此作為賞罰的依據,結果弄得天下大亂,眾叛親離。這些都是陛下親眼見到的,為什麼還要學這一套呢?」唐太宗聽後,馬上悔悟,說:「要不是你,朕是不會聽到這樣的話的。」後來,魏征去世,唐太宗派人去魏征家整理書函時得一表文,上面寫著:一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任惡人則國亂。」唐太宗閱廳感慨萬分,命公卿侍臣將這幾句話記在績板上,並讓大臣們學習魏征「知而必諫」的風格,公而忘私的精神。於是唐朝大治。

  忠臣明主,一個敢於直言進諫,一個正好納諫如流,這樣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如果忠臣遇昏君,或明君遇餡臣,或者昏君遇餡臣,那都是大大的不妙。商紂體力充沛,喜歡漁獵女色,費仲、尤渾就拼了命地為他搜羅美女,任其享樂,終於亡了國。清朝乾隆帝是個不錯的皇帝,還算有作為,可是他卻碰上和坤。一次和坤說假話討好乾隆,被乾隆知道,大加斥責。和砷卻說:「陛下您身為一國之主,每日都要為國家大事費心勞神,得不到一點休息,如果我還天天說些煩心事,那您這皇帝做得還有什麼樂趣呢?」乾隆耳根子一軟,便饒了和坤。

               愛美人更愛江山

  如果一朝富貴,那麼所處的環境就會迥然不同了。劉邦曾經是個三尺布衣,窮得很。等他打敗項羽,自己做了皇帝,身在萬萬人之上。境遇就闊綽多了。不但有人侍候著自己的衣食起居,而且還會有許多天下美女爭相獻色,只想能討得他的歡心便別無所求了。打了半輩子的仗,如今美女上門,怎麼能不怦然心動,享樂一番呢?這也不為過。但是如果從此成性,樂此不疲,荒廢朝政,那就是大大的失誤了。各朝備代的末期之國,多半是和國君的貪圖酒色脫不了關係的。

  金錢和美女,男人都垂涎三尺,為政的男人更可以輕鬆獲取。但是,萬事都講究一個度,超過了一定的度,好事也會變成壞事。如果貪心太盛,對金錢和美女總是如饑似渴,那麼不但不會從中吸取從政的動力,還會分散消解你的意志力和活力,使你變得頭腦遲鈍簡單,缺乏進取心和創造力,慢慢失掉自己眼前的榮譽和地位。既廉潔,又寡慾,這樣才會有所作為。

              一輩子做好事的人

  吳玉章從青年時代起就投身於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他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再到社會主義革命,始終都站在時代的前列,為中國人民自由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終保持著一個無產階級戰士的艱苦樸素的革命本色。

  吳玉章常常說:我時時覺得對國家、社會貢獻得太少,不敢不力求進步以報答黨和人民對我的厚愛。他對自己的工作總是高標準地要求,而自己的生活卻是低標準的。他在大革命時期用的一條毛毯、一個裝文件的小皮箱,以及延安時期組織上發的一件粗呢衣服和一件皮襖,一直用到去世時。他接待外賓穿的一件大衣,也是早在大革命時期添置的,解放後翻改又穿上。平時接待客人,需要衣著整齊一點,一回到家,他總是只穿舊衣服。他的內衣、襪子都是補丁加補丁,使用了多年。一條毛巾使用無法再用了,還捨不得換新的。飲食更是簡單,用他自己的話說:有飯吃就行了。

  建國後,吳玉章一直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也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按規定每月發給他辦公費和科研費,他都堅決退回。他曾專門告訴科學院秘書長,以後停發他的科研費,理由是「我不需要」。他在報刊上發表的文章,只收取一次稿費,轉載的稿費一律不收。就是所收稿費,也總是用來撫養烈士子女,或接濟有困難的同志。合作化後,北京郊區的一個生產隊急需抽水機,吳玉章得知後,馬上自己花錢買了抽水機送去,以表示自己對農民走集體化道路的支持。至於外賓送的禮品,不論大小,都一律交公。他解釋說:這不是送給我的,而是因為我在這個崗位上。他就是這樣始終堅持廉潔奉公,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正如毛澤東同志在慶祝吳老六十壽辰時所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地有益於廣大人民,一貫地有益於青年,一貫地有益於革命,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我們的吳玉章同志就是這樣一個幾十年如一日的人。」這正是對吳玉章同志人品風格的最好評價。這個評價成為高尚道德標準的重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偉大締造者之一的毛澤東同志,為了推翻反動勢力的統治,為了中華民族的和平與人民的自由,也是幾十年如一日地與敵人做著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鬥爭。在與敵人的戰鬥過程中,他創造性地發明了許多發揮古代兵法精髓的戰術,給與敵人沉重的打擊。每次戰鬥勝利之後,他的願望就是能夠吃上一碗紅燒肉。但是,即便是這一碗紅燒肉,他也不止一次地問自己身邊的人:我的這種生活是不是太奢侈了?旁邊的人經常是一邊搖頭,一邊暗暗落淚。就是這些老一輩革命家毫不貪心,大公無私的優秀品質才使我們戰勝了一切敵人,並使這種精神不斷發揚光大。

               廉生威儉生信

  廉。即是清白高潔,不貪心。屈原在《楚辭》中說:「吁嗟默默合,誰知吾之廉貞?」廉,儉約,便宜。《淮南子》中說:「夫得其得者,不以奢為樂,不以廉為悲。」用廉來評價人,含正直、清廉、公平之意。古代為官的人,有少數能夠認識到,廉不僅是一個人的修養、品質,它還可以演化出一種作風,養成一種風氣,成為一種統御方法。古語云:吏不畏否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明,廉則威。統御者從自身做起,自身清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必然提高統御效率。正因為廉有如此大的作用,中國古代才把廉作為好官的主要標準。《三國誌·李通傳》中記載,司馬懿曾提出:「為官長當清、當慎、當勘,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把清廉當作為官的首要條件。南宋呂祖廉在《殺萊昂大史別集》中又提出:「當官之潔惟有三事:日清、曰慎、曰勤。」還是清廉在先。

  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中,的確有些為政者以清廉、公正、無私為本,以廉生威,撥亂反正,造福一方,贏得人民信賴的。歷史上的包拯就是其中之一。

  包拯一生清廉儉樸。史書上說包拯後來雖然做了大官,地位很高,但穿的衣服,用的器具,吃的東西,都和他作布衣平民時沒有什麼兩樣。他被任命為陝西轉道使後,本來應該穿上繪有新等級標誌的「章眼」上任,以示尊榮。而他可倒好,穿著原來的衣服就赴任去了。宋仁宗聽後,十分讚賞,特地差人騎快馬去追包拯,把三品圖致的章服賜給包拯。端州盛產硯石,早在隋唐之際端硯就久負盛名。歷任官員在向朝廷交納硯台時都要藉機勒索,額外增加數量,加重人民負擔,結果弄得百姓怨聲載道。包拯到任後,一改舊習,命硯工按進貢數量製作,自己一塊不留,此舉深受百姓歡迎。包拯離任時,硯工特地精製了一方好硯送給他作為紀念,他婉言謝絕,「不待一硯歸」。包拯一生所為正如自己所言:「清心為治本,直道身謀。一晚年時,為教育後代,留下遺訓說:「後世子孫世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歸放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瑩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以清正廉明為本,逐漸形成巨大威勢。史書記載說:「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難,好比黃河清,童稚好人,亦知其名,呼日,一包待制」。當時的京師所在地開封府有傳語說包拯好比陽間的閻羅,誰想買通關節,走走「後門」,以長徇私情,搞點「不正之風」,那誰的官也就甭想再當了。他七次上奏皇上,要求嚴懲酷交王逵,終達目的;他敢於彈劾皇帝的后妃,也敢於指責官位渲赫的國戚。宋仁宗的叔岳父張堯住身為宰相,搞得民困國窮,包拯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要搬掉這個禍害,一而再,再而三,上奏彈劾,迫使宋仁宗免去張的要職。包拯所做的一切,自然贏得人民的敬意。來神宗時,西羌有一個將領於龍呵歸附宋朝,他京師朝見皇上時,要求皇帝賜給他包拯的姓。開封府署旁有一塊題名碑,凡在開封府任過府尹的,都在碑上刻下姓名和任職時間。包公曾任開封府尹一年多,也刻了上去。南宋時周密曾說開封府尹題名碑上的包拯二字:「為人所指,指痕甚深。」這是因為人民喜愛他,凡是到此地來的人,為表達敬慕之情,都願用手指撫摸包拯二字所造成的。現在這塊碑石還保存在開封歷史博物館裡。

  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為官的都清政廉明,不貪心,那麼整個國家的政治也就搞上去了,經濟實力也強盛了。盛唐時國力強盛,回族來朝,盛況空前,靠的就是一個「廉」字。在現代社會,這個道理仍然有用,而且作用更大,甚至連西方的從政者也取悉此理。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認為,「立國必須廉政」。李光耀本人帶頭廉政,住房和汽車都是自己掏錢買的。他有許多政敵反對他,攻擊他,但沒有一個說他貪污、腐化。政府中有……名部長,是新加坡政界的元老之一,與李光耀有很深的私交。當人們揭發這名部長有貪污嫌疑,他找到李,希望李能保護他。李光耀卻說:我要保護你,我這個黨就站不住了。最後,這名部長在上法庭之前自殺了。李光耀就是靠著廉潔贏得了威信和民心,使新加坡在幾十年的時間內就成為亞州四小龍之一。

               領導人的學問

  有成就的領導者善於控制自己的慾望,掌握自己的心境,約束自己的言行。他們無論受到什麼刺激,都能保持沉著、冷靜,而不產生衝動行為。必要時能節制自己的需要,忍受身心的苦痛和不幸,克制自己的各種消極情緒,表現出高度的忍耐性、紀律性、組織性,在待人接物上表現出忍讓克己。法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志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須能如歌德所說,知道控制自己。」

  《論語》中說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只要自己的行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會遵從;如果自己的行為不端正,那麼無論制定什麼政策規章,部下也不會遵從的。這個原則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領導者應該牢牢記住的。因為領導者的影響力會起到帶動或懈怠部下的作用。部下的眼睛都注視著領導的一舉一動,如領導能夠以身作則,然後以己推人,嚴格要求,部下也會紛起倣傚。這樣,你所領導的集體也就更團結緊密,更具戰鬥力。

               世上沒有後悔藥

  但是,有些不成熟的領導或容易衝動的人卻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遇到某種刺激或誘惑。易於興奮,易於激動,處理問題冒失、輕率,好意氣用事,不顧後果。有的人貪得無厭,官位越高越好,權力越大越好,金錢越多越好。這種人由於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個人慾望,從而漸漸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1991年4月25日,這個日子對於鐵道部副部長張辛泰來說應該是刻苦銘心的——他選擇了投案自首,悔過自新。

  當他邁著沉重的步子,走進最高人民檢察院鐵路運輸檢察廳的大門,面對接待他的鐵檢廳廳長陳振東和副廳長鞠永春時,他流下了悔恨的眼淚,坦白交待了自己利用職務之便,收受賄賂為他人謀利的犯罪事實。

  事隔八天,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立案偵查。經查證核實,張辛泰在任鐵道部副部長期間,自1987年秋到1987年底,先後收受他人賄賂的日本產高檔家用電器6件,價值人民幣2020元,並利用其職務讓鐵道部運輸局有關人員為行賄人員批辦違流計劃外車皮一列(80輛)。

  張辛泰認清了我黨反腐倡廉的決心,所以選擇了投案自首的道路。但是,作為一名國家高級幹部,最終竟淪為人民的罪人,又不能不引人深思。

  翻開張辛泰的履歷表,人們不難看到一個耀眼的光環:1937年生人,革命軍人的後代。1953年入團,1956年入黨,1959年畢業於唐山鐵道學院橋樑隧道系,1982年12月至1990年8月任鐵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IWe年12月起擔任南寧一昆明鐵路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副部級)。IWe年曾因抗美援越得到過越南、府頒發的獎章,1971年被評為坦贊鐵路優秀援外戰士,1982年當選中共十二大中央候補委員,1988年被選為中央十三大代表……

  張辛泰的工作成績自不待言,否則他怎麼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從一名普通技術人員被提拔到鐵道部副部長這一如此重要的崗位上來呢?

  也許他覺得已為黨工作多年,該是領取報償。享受享受的時候了。於是,他忘了。自己是人民的公僕,他把黨和人民交到他手中的權力當成了自己的搖錢樹,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慾望。

  他開始隨波逐流了。

  1986年,張辛泰經其專車司機周茂介紹結識了李春花,一位女軍官,某軍礦副礦長。作為革命軍人的後代,張辛泰對軍人「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加之是同鄉,自然可以信任。

  聽說李春花神通廣大,可以買到「平價」電器,張辛泰不想錯過這個「佔便宜」的機會,馬上命人傳話讓其代買一台冰箱、一台彩電、一台錄相機。只要佛爺開口。小神自然照辦。實際上李春花早就等他開口了,她的目的很簡單,也很實用。三件電器轉眼間送上門,比當時北京商場零售價少花4050元。張辛泰喜不自休了事。

  1987年秋,張辛泰與李春花交情漸厚。李春花攜一台夏普800瓦吸塵器上門送禮,禮厚情義重,不好拒絕。張辛泰開門笑納。

  鑼鼓一響,好戲連台。李春花不斷登門了拜訪。送禮的目的只有一個。理由卻很多:聽說張家冰箱想換,一台松下大容積冰箱大駕光臨;兒子結婚,「理應送禮」,一台日立21英吋平面直角遙控彩電和一台夏普轉盤式微波爐長趨直人;錄相機過時了,換上一台夏普779型多制式。

  1989年黨中央下決心整治腐敗,正我黨清廉之名。8月中央「『兩高』通告」頒布。

  與此同時,鄭州鐵路局副局長潘克明,鐵道部運輸局局長徐俊等一窩鐵路「駐蟲」被控出,全國沸騰。

  但鐵道部黨組決定:為不因鄭州鐵路局班子問題影響鐵路運輸,立即派工作組進駐該局整頓,協助檢察機關工作,作好領導班子後備人選的考核工作。而富有戲劇性的是,這個工作組的組長恰恰是張辛泰。趕到鄭州的張辛泰仍然裝模作樣地說:反腐敗是黨的大事,「我們一定要配合檢察機關的工作,查到誰是誰,堅決一查到底。

  然而,張辛泰並沒有被舉國響應的反腐敗的浪潮所驚醒。就在這年11月,李春花又以其兒子結婚為由,送了一台松下250立升三開門電冰箱。張辛泰又收下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不是李春花看中了張辛泰手中的權力,又怎麼肯在他身上下如此大本錢呢?然而,張辛泰已經認識不到這一點了,他只知道自古就是「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湧泉相報」,而面對如此厚禮,他該用什麼來報答呢?

  這個問題自然不用張辛泰發愁,李春花早已為他安排好「回報」的機會。

  1989年6月中旬的一天,李春花走進了張辛泰的辦公室,拿出一份計劃外車皮申請表,請張辛泰幫忙批辦。張辛泰親自督辦。幾天後,一張手續齊全的一列50輛1500噸運煤計劃表交到了李春花手中。

  但是,正義的呼聲越來越響。反腐倡廉的工作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陣高過一陣的浪潮,站在潮頭的張辛泰漸漸地感到了那種無形的,卻又讓人震懾的威嚴。於是,他選擇了投案自首,坦白罪行。

  1992年6月29日,曾經是共和國鐵道部副部長的張辛泰走上了法庭,接受了法律的公正審判。呂月,北京市中級法院根據張辛泰投案自首,並積極退贓,認罪態度較好,確有悔改表現等,依法對其減輕處罰,判處張辛泰有期刑3年,緩刑5年。

  如果想成為一名成功的領導,那麼就必須加強自我節制,憑著堅強的意志力來貫徹自我節制的決心。這個原則不僅是在公的方面,即使在個人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周武王曾經說:「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溺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御寒莫如重襲,止謗莫如自修。對此,恐怕唐太宗說得是極為恰當。

  我們的古人都知道,身為國君必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為念。壓搾人民而自己卻過奢侈浪費的生活,無疑是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樣,雖然吃飽,但身體也完結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須端正自己的姿態。迄今為止,尚未聽說直立的身體反映出彎曲的影子的,也沒聽說過品行端正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會胡作非為。這對於現在的領導有什麼啟示呢?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