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語言的藝術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有過一段評論說:「語言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溝通都難以離開語言。自從人類創造了語言,人類便不再孤獨,不再寂寞。用語言,人們可以傳播知識,交流思想,將喜怒哀樂等複雜的情緒情感傳遞出來。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開放自由的時代,更要求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加強,而這頻繁的交往,多又離不開語言,語言愈加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或許,有人會說,說話有什麼,只要不是啞巴和孩子誰不會說話呀,這話不假,的確人人都會說話。然而,難以說大家都說得十分恰切,都能說到點子上。越是熟悉的東西越是容易被人們忽視,或許也正是因為每個人天天都在說話,所以才會為說話不屑一顧,其實,說話大有文章可作,正像唐太宗所言「談何容易」。 俗語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也是說明言語的作用,話說得恰如其分則會使人心真神清,如雪中送炭直暖心底;話說得不當則令人心寒情傷,如厚冰覆火涼徹心骨。這就提醒我們說話時要注意。也許有人會說,與一般人說話自然是要注意,但對於朋友,則大可不必那般囉哩囉嗦,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不用刻意追求什麼。筆者卻不敢苟同這種說法,朋友,從起碼上說,也是人,與普遍人無異,朋友首先應該是人,然後才是你的或他的朋友。既然這樣,如果承認對一般人說話時要注意,為什麼不承認對朋友也應注意自己的話語呢。 有諺語說:「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語言也是一門藝術,大家知道,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我們不難看出,相聲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語言這種交流工具,巧妙地調動聽者的情緒,讓聽者興奮起來,大聲笑出來,它足以說明善說與不善說的區別,很難想像一個人想什麼就直接說什麼會演好相聲。話說得合適,不僅能體現出自身修養的高雅,也能夠很舒服地讓別人接受你的觀點或意見,才可以使人願意接近你,沒有誰喜歡那種經常用惡語傷人的人。 老子日:「美言可以市。」從某方面解釋便是,如果一個人善於駕馭語言,便可以用之去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現在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說話的重要性,湧現出許多培養談話藝術的書籍或學校,如《演講與口才》雜誌等等,這都從不同側面說明了說話的重要性。 對症下藥 由於環境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每個人說話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交友時說話應當注意察顏觀色,區分對象,對不同的人應當採取不同的方式,並且注意變換談話的內容,注意要適合對方的興趣。有好些人反對「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做法,認為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表現,是兩面三刀、華而不實的表現。其實,如果不存噁心,這見什麼人倒真應該說什麼話。這並不為過,試想,如果說話不分對象,對待什麼人都用一種方式或說一種話,那麼勢必會使接受程度差異懸殊的人無法相同接受。有的人性格開朗、豪爽,直言其過或許他也不會在意;如果說話躲躲閃閃,猶豫不定,閃爍其辭,反倒會引起他的反感,懷疑你為人不誠實。而若是對方性格內向,較為敏感,你說話若直戳痛處,恐怕又會刺傷他的自尊心。這樣的人,又適宜採用含蓄曲折的表達,點到為止,讓其自己去理會更佳。 因此說,說話是一門學問,交朋友更應注意。不可盲目以為朋友只要心減,說什麼話無所謂,其實,「言為心聲」,往往你不經意的一句話會使朋友產生誤會。另外,言語既然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便有它的長處,也有它的缺點,正如一池水可以養活魚蝦,也可以淹死活人一樣。由於語言具有模糊性和意義不確定的特徵,有時候很容易引起誤會,「好話也怕重三重」正是這個道理。一句話可以這麼理解也可以那麼理解,如果我們說話不注意,很可能會被別人誤解,自以為說得很好,可別人卻沒有按照本意去理解而產生誤會,使友情出現裂痕。 語言是人際交流的最重要最有利的工具。話說得好,不僅是一個人修養水平高的表現,也是一個人儀表風度必不可少的因素。沒有人會承認一個穿著整潔卻言語粗俗無禮的人有風度;相反,即使一個人並非西裝革履,如果談吐不俗,也會令人刮目相看的。 掌握逢迎的絕招 《韓非子》中有一段話的大意是:要適當地讚美別人的優點和長處。這是正確處理朋友之間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一條重要而實用的法則。任何人都樂意聽好話,聽別人讚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而不願意聽別人直說自己的短處和缺點。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如果想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或想法,則必須先讓對方能夠靜心傾聽你的想法。如果對方連聽都沒有聽進去,又何談接受不接受呢?而要對方傾聽,則不可使對方產生反感。 談話時採取先揚後抑的辦法往往會收到理想的效果。說話時要注意真誠地讚美對方的優點長處,使對方心情愉悅,拉近雙方的距離,消除隔閡。然後再一步步地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這樣,就會用話語巧妙地引領對方一層層地聽清你要說的話,而不至於沒聽幾句便火冒三丈,不歡而散。 我們說要適當地讚美別人的優點長處。這種讚美必須是誠心的,而不是為了阿澳奉迎而故意誇大的虛假的讚美。交友時,說話如果能很好地動用這一條,對於朋友間的和諧大有裨益。 《論語》上說:「人告之以過則喜。」實際上,這恐怕只有子路孔子等大聖人才有如此雅量,一般情況下,普通人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大家常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真正能聽得進逆耳忠言的人卻並不多。所以說話時應當靈活,不妨適當說些恭維話。 或許,大家都以為恭維人乃是小人所為,大丈夫光明磊落,行正身直。事實上,我們都應該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槍炮或毒藥可以殺死無辜的百姓,是因為它們被壞人利用了,而不是它們本身有什麼不好。正如鴉片會使人喪命,是因為犯毒者利用了它,而在藥店裡,鴉片則又可成為很好的麻醉劑和鎮定劑,可以用它來解除病人的痛苦。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承認,恭維作為一種說話的方式,我們有權使用,而且如果我們用得恰當,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恭維話並不是隨便恭維,要注意對像和內容,任何人都在心底有一種希望,年輕人的希望是他自己,老年人則把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年輕人當然希望自己前途無量,宏圖大展,所以恭維時便須點出幾條,證明他是有潛力的。而老年人自知年老力衰,一切都已成為過去,所謂「好漢不提當年勇」,他們只希望後輩人能超過自己,創出更好的前程。所以,對老年人恭維時,不妨將著眼點放到他們的晚輩人身上,並將老年人與其晚輩比較,指出後輩的長處。這樣抑老揚少的做法,不但不會引起老人的反感,相反他會很高興。 對於不同職業不同文化程度的人,恭維也應有所區別。對待商人,如果恭維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顯然不行;而對文化人說他如何財源廣進,財運亨通更是不妥;對於官吏,你若說他生財有道,他定以為你是罵他貪污受賄,搜刮百姓。因此要注意區別,同時也還要注意掌握好恭維的分寸。 有一則古老的笑話: 有一個拍馬屁的專家,連陰間的閻羅王都知道了他的姓名,他死後來到森羅殿見閻王,閻王一見到他便拍案大喝:「好刁猾的東西,聽說你是拍馬專家,專好拍人馬屁。哼,我最恨像你這樣的!」 那拍馬專家趕緊跪地叩頭說:「冤枉啊,冤枉,閻王爺有所不知,那些世間之人都喜歡別人拍他馬屁,我不得不這樣。如果世上之人都能像大王您這樣明察秋毫,公正廉明,那我哪裡還敢有半句恭維?」 閻王高興,直說:「諒你也不敢拍我馬屁。」 讓人拍了還自鳴得意。 這則笑話雖是說的拍馬之精,但也說明了說恭維話要學會掌握分寸,既不能恭維不足,更不要言過其實,流於餡媚。將恭維的分掌握好,使對方不知不覺地接受了你的說法,而又不會因為你的恭維而別樣機待於你。 當然,恭維要適時適度,不可濫用。否則會使你的朋友對你有別的看法。 《詩經》上說:「謙謙君子,唯我百朋。」這句話道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常說的「禮多人不怪」。有句話叫作「拜一拜不見外,禮多人不怪」。我國是禮儀之邦,更為重視禮節。 我們這裡說的「禮」並不是要復辟封建傳統的諸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繁文縟節,而是指的新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指導下的禮貌,古人云:「施絕然聲音顏色,拒人於千里之外。」人與人交往,少不得要有些基本的禮貌,見面問聲好,受幫道聲謝,看似瑣碎平常,但這些我們是尤應注意的,或許有人會說,朋友之間不必要那麼多禮節。這種念頭是有些偏失的,即使是再親密的朋友也應有禮節,這些看似繁瑣的禮數,實際上暗示著豐富的內容,它們代表著你對對方的尊重,代表著你對對方的努力的承認。 任何人付出了總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而這些看似平常的「禮」正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人們常說:「瓜子不飽暖人心。」對待朋友禮貌多一點並不是壞事。當然我們並不要虛禮,禮多不是濫施禮。 有句俗話說:「言多必失。」 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時要注意掌握好分寸,當說必說,不能亂說多說。筆者提醒大家逢人只說三分話,另外的七分話大可不必說出來。一般人以為,作人光明磊落,尤其是對待朋友,更應是無話不談,直言不諱,應當言無不盡,怎能只說三分話。說三分話便是老好巨猾,為人不實。其實,這種看法也並不完全正確,說話應注意區分對象,有些人是不可以盡言的。 孔子曰:「不得基從而言,謂之失言。」對方倘若並非深相知之人,你言無不盡反而會使對方產生不良反應。 另外,如果不論是誰,你一味地暢所欲言,將自己像解剖一樣徹底暴露給對方,對方便會因為對你過於瞭解而失去了對你的神秘感,即而又會認為你無任何潛力可挖,而失去了與你交往的興趣。而且,你如果有言必說,對方就難免會產生戒心,他會擔心你也將把他告訴你的事說給別人聽,如果這樣,你的朋友也就不會再成為朋友。相互間的交流也只會流於形式。 說話的藝術不僅僅是說,其中還涉及另一個側面,那就是聽一,有說則須有聽,會說還要善聽。如果能夠認真聆聽別人的傾訴,那麼你也會更容易交到朋友。 大凡遇到愁悶之事,心中抑鬱,總想找個朋友傾訴出來。這便是「聽」的問題,要善於聆聽朋友的傾訴。這裡的聆聽是要態度認真誠摯,讓對方真正感到了你在專心聽他傾訴。 如果你能安靜、理智而富於同情地傾聽朋友的話語,他便會覺得你的確很注重他的事,很為他的事掛心,從而無形中增強了友誼。孔子說「聽人言又須評審,勿恍惚致思別事」,所以,聽的關鍵在於專心,有時你不一定聽完就為之出主意,提建議,有時只是這無言的幫助也會使你的朋友更願與你接近。 筆者所言所錄只是幾個側面,真正生活中的現象複雜多變得多,不會僅有以上幾個方面還待大家共同探討,有幅對聯說: 人間法,法無定法,實為無法法也; 世上事,了猶未了,何妨不了了之。 正是任何事都有規律可循,似是有法,卻又無規律可循,法無定法,古人云「萬變不離其宗」,交友時把握一個「誠」字,便可以不變應萬變,八面來風。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