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舶素洲一名南丫島,在香港仔鴨朋洲的對面,中間所隔的海峽,就名舶素海峽。從香港到舶寮洲,現在已有直航的輪渡。可是從前還沒有輪渡的時候,你只可以在香港仔搭往來兩島之間的街渡,或者自己僱船去。 香港範圍內的島嶼,最大的是大嶼山,其次是香港島,第三便要數到舶寮洲了。舶寮洲地方很荒僻,多是未開發的荒山,僅有幾個小村落。沒有大的漁村,沒有特殊的出產,也沒什麼名勝古跡。但它卻因一件事情而著名,那就是曾在這個島上發現過我們先民的遺物。 發現古物的地點是在舶寮洲的西部,是個大海灣,土名就叫大灣。這地方面對大嶼山和長洲島,中間所隔的海面名西舶寮海峽。被發掘出有古物的遺址共有三處,即榕樹灣、洪聖爺廟和大灣肚三處。這些地點都在向兩的這個大海灣上,其中出土遺物最多的是大灣肚。從香港坐船去看這個遺址,最好是乘船繞過舶寮洲的北部,直接駛到大灣海面,從那裡再轉駁小舢舨上岸,甚或從大船上游泳上岸也可以,因為發現遺物的地點就在海濱沙灘和土壤交界的地方,破碎的陶片幾乎俯拾即是。若不採取這樣的路線,則可以在東面的「野餐灣」(一名旅行灣)上岸,從那裡直趨全島的中心蘆須城,再向北翻過幾個山坳,下山來到海濱,就到了大灣。這一段步行的路程要有人帶路,而且在夏天走起來會很辛苦。 大灣肚的先史遺址,是無意中給人發現的。發現的經過很有趣,那己是第二次大戰以前的舊事了。據說,當時港英當局正在兵頭花園地底下建築一座蓄水池,需用大量的海沙(這座地下蓄水池就在今日噴水池那一片大草地的下面。噴水池背後的那兩座小台就是泵房,水池的人口正對港督府,乘巴士經過上亞厘畢道可以望得見),包工的建築商僱用帆船到舶寮洲的大灣挖取海沙,工人偶然在泥沙中發現很多陶器碎片和箭簇,拿回來賣給人,後來給水務局知道了,便告訴當時香港大學的一位教授,他便親自到大灣去查勘,發現在那海濱一帶的高地上,幾乎遍地都是這類陶器碎片。後來他又將這樣的發現告訴一位神父,邀請他一同去做比較有計劃的發掘,頗有收穫。後來,這位神父根據他所掘得的這些遺物,與我國先史及殷商時代的文物加以比較,寫了好多篇很細密的論文發表,可惜他在一九三六年因病去世,研究工作便中斷了。 舶寮洲發現先民遺物的大灣,三面有山環抱,因為向西,可以免除東北和東南季候風的侵襲,又從山腰裡有一道溪流直通海中,終年不涸。從地理位置上說,這確是一個理想的建立村落的地址。先史時代,曾經有人在這裡住過,是不難想像的。至今山腳下還有廢棄的田地的遺跡,又似乎開闢過園圃。可是現在僅有一兩間孤單的寮屋,四周全是一片野草雜樹,顯得非常荒涼。 據那位神父的現地查勘報告上說,這類遺物的埋藏量約有四尺厚,自地面向下掘,平均掘到十六八寸至七十寸的深處,就可以發現這種文化層。蘊藏量最豐富的一層,是在三尺左右的深處。那些表示文化水準較高的陶器,僅在上層才有。至於石斧和銅箭簇,只有較下的地層始有發現。根據這些情形看來,可知遺物的位置層次,都不曾經過翻動或水流的沖洗,還保持著原來的自然堆積層次。 舶寮洲的先史遺物發現至今,已經幾十年。本地人多數僅知道這地方曾出過「古董」。至於究竟是些什麼「古董」,以及它們是多少年以前的遺物,能正確理解的人並不多,甚至有些人誤解,以為這是幾十萬年以前原人時代的遺物,或是幾萬年以前的遺物。 根據發現最多的陶器碎片的花紋、火候和製作方法,與其他各處所已經確定年代的相類遺物來比較,明顯的表示舶寮洲所出土的先史遺物與當時中國沿海的文化源出一轍,其年代約在公元前二百年至五百年之間,即是距今約二千五百年左右的遺物。 所發現的陶器碎片,多數是一種圓形的「甕」或「缸」的碎片。完整的一個也沒有。從拼湊起來的殘缺不全的形狀看來,這種陶器是圓形的,約有十英吋高,口上有短短的頸。頸下有花紋數道,多是斜方格或菱形的線構成的圖案,是用硬物壓成的,圖案的風格顯然受到中國銅器的影響。此外還有一種類似杯的陶器,有些附有薄乳狀的黃釉。因為有釉,它們的時代比那些甕一定更遲些。 石器都是長方形經過仔細磨琢的石斧,是可以裝柄的。此外還有非常尖銳的石箭簇,又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石環,類似戒指或手釧。並發現了鑽取這些石環的工具和剩餘的石片。石質有些與本地附件的岩石性質相同,有些顯然是從外地運來的。 那神父等所發掘的舶寮洲先史遺物,從前都貯藏在香港仔的華南修道院以及香港大學的利瑪竇宿舍內;經過太平洋戰爭,這些東西都失散了一部分。一九四八年,著者曾同侯寶璋、翦伯贊等人結伴旅行南丫島,大家曾到這遺址去看過一次,並從地面上拾回了若干陶器碎片和石器。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網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