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金竹寺的故事發生在古老的山城——重慶。但這龍門陣還得從成都擺起。相傳在古時候,成都西郊有一個小小的棧房,棧房裡住著一批窮苦的腳夫。啥子叫腳夫?就是專門給人擔、抬、挑、扛的(扌老)扁擔的下力人。都知道四川地理複雜,交通不便。前有天險三峽,後有雄偉的秦嶺,左有大巴山,右有婁山關,真是江河咆嘯,山巒重疊,古木幽深,道路崎嶇。所以,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寫下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名句!四川的物資經營,全靠腳夫運送。棧房就是貧苦腳夫寄宿的地方。這成都西郊棧房,地處交通要道,老闆待人和氣,號錢收得低,加上老闆又為腳夫們找生意,所以,小小客棧經常住著一批腳夫。 話說,這腳夫中有一人,姓劉名誠。四川重慶人。他父母雙亡,獨身一人。十六歲起,就在重慶挑抬下力維持生活。前天,他抬滑竿到了成都。現刻住在棧房,等找回頭生意,返回重慶。這天,天剛剛擦黑,劉誠正去打水洗腳,耳聽⼳師在喊:「重慶來的腳夫劉誠, 有人找! 」劉誠一聽,忙將洗腳盆一放,嘴裡連連答應:「來了!來了!」他跨出門來,走攏帳房,見⼳師正在為客人安鋪,忙問:「是哪個找我喲?」⼳師順手一指:「喏!那裡。」劉誠順著手勢一看,瞧見了,櫃台旁站著一個老和尚,頭上九個戒疤,身著青色袈裟,左手佛掌平胸,下頷銀鬚飄灑。劉誠趕忙上前施禮:「那是師傅,劉誠有禮!」「阿彌陀佛!劉施主,僧人稽首了!」「老師傅,你找我?」「劉施主,僧人正找你結個善緣。」劉誠以為和尚是來化錢的,忙將手伸向懷裡摸錢。那老和尚卻將手一擺:「僧人並非向施主募化,是請施主與貧僧帶封信回重慶的。」「啊!師傅要我帶信嗩。只要我找到回頭擔兒,回到重慶與師傅送去就是了!」「哎!劉施主,僧人這封書信十萬火急!半月之內送到,都江兩岸就要遭大災了!」劉誠一聽,不解的問:「為何如此之急?」「劉施主不知,本月朔望之期,都江游龍歸海,逆水要陡漲三丈。水勢兇猛異常,沿岸堤壩如何承受得住?!倘若堤決,沿江百姓定遭水災之患。我欲前往渝州金竹寺,求供護堤之寶,怎奈老僧年邁,舉步艱難,故求施主結此善緣。」劉誠這才明白,這封信事關千家萬戶之性命,護堤救命是大事。連忙答應:「請師傅趕快交與我,明天一早我就動身,送信回重慶。」和尚見劉誠欣然答應,立即從懷中取出信來,說道:「劉施主, 僧人乃冷廟破寺之香火, 靠化緣過日子,無銀兩奉送,你肯帶麼?」「師傅說到哪裡去了,你為護堤救命寫信求人,我劉誠跑一趟路,算得啥子喃?」老和尚這才將書信交與劉誠,千囑萬托,定要早日送到,才告辭而去。劉誠送走了老和尚,回轉店房取出書信一看,信封上寫著:「渝州朝天門金竹寺水晶長老親收。」劉誠心想:這朝天門,哪來個金竹寺呢…… 次日凌晨,金雞報曉。劉慶趕早起床,算清號錢,離開棧房,甩開腳步,踏上了去渝州的大路。正是:受人之托忠人事,心急步快走如飛。這天中午時刻,劉誠就翻過了龍泉驛。剛剛來到一個小場口,只見路旁圍著一圈子人,圈子中間坐著一個面黃饑瘦的中年男子,身旁放著一挑竹簍擔兒,一根黃桑桑的楠竹扁擔。那中年男子,口中呻吟不止。劉誠上前詢問了一番。 原來,這人姓張,乃成都腳夫,人們都叫他張腳力。昨天晚上,一個老和尚交給他一副香燭擔兒,叫他挑到重慶石橋鋪,以二兩銀子作力資。老和尚先去石橋鋪等他。 誰知,張腳力今晨趕早上路,不小心 ,竟將左腳拐了。頓時,又紅又腫,莫說挑擔,就是行路也十分艱難。他本想另雇一人擔去,怎奈老和尚一再言明,要張腳力把這挑香火親自交與他;尤其重要的是,香火擔兒上這根楠竹扁擔,萬萬不可損壞丟失。圍觀的莊稼人,都來為張腳力幫忙:王大漢,哼哼粗氣,挑它不動;李莽子,聳聳肩膀,搬它不起;胡牯牛擔得起,邁不開步;鄭山獅也奈它不何!劉誠見此情景,眉頭雙皺,默默無言,走到香燭擔兒前,用手操起扁擔,身子一立,籮索理伸,楠竹扁擔肩上一擱,腰桿一直,腳下用力,「嘿!」竟將這副擔兒挑了起來。劉誠試了試擔子,確有重量,開步一走,勉強能行。他回轉身來,對張腳力說:「張大哥,如果你答應我一件事,此擔兒我與你挑了就是!」「這位大哥,你尊姓大名;啥子事要我答應?」「張大哥不知,我叫劉誠,是重慶的腳夫,抬滑稈來成都。昨晚,一個和尚托我送一封急信回重慶。為了不誤路程,我要早起晚宿,不到站口不歇,你意如何?」「難為你幫忙,莫說早起晚宿,就是連更連夜走我都答應,只是把你辛苦了!」張腳力話音剛落,劉誠把衣服一扎,挑起擔兒,招呼張大哥:「走,我們上路吧!」說來奇怪,劉誠試挑這副擔兒時,十分沉重。現在挑在肩上,輕巧得很,彷彿肩上長了翅膀似的,兩腳生風,好不快當。劉誠與張腳力曉行夜宿十二天,經過了「三驛」:即龍泉驛、雙鳳驛、白市驛;「六鋪」:即鴻門鋪、大面鋪、石盤鋪、蓮池鋪、峰高鋪、郵亭鋪;「八場」:即賈家場、合興場、球溪場、高樓場、大安場、獅子場、永興場、函谷場。這天,走攏了重慶石橋鋪。 劉誠挑著擔兒在前面走, 張腳力在後面跟, 剛要上坡時,張腳力喊了一聲:「劉誠,讓我來挑一肩!」劉誠說:「我挑得動!」邊說邊將擔兒從右肩換到左肩,不料,劉誠右肩一聳,右肩一接,只聽「卡嚓!」一聲,擔兒上那根楠竹扁擔斷了!張腳力連聲叫苦,劉誠也很著急。扁擔斷了,挑不成。只好找個店子歇下來。張腳力進店寫號,劉誠去石橋鋪雜貨店買扁擔。不巧,他上街走到下街,場東走到場西,走遍雜貨鋪,一根扁擔也沒有,真為難矣! 劉誠怏怏不快回到店房,與張腳力說明情況。張腳力卻說:「一路之上多勞蒙你替我挑擔,豈能要你賠償?!」「張大哥,扁擔是你我下力人的衣飯碗,我今損壞,定當要賠,只是此處無貨,我的日期又緊。大哥是否暫留此地,待我先趕到渝州送信,三日後就來接您。」張腳力再三感謝。於是,劉誠星夜趕路,天亮時走攏了重慶城。劉誠路過家門,不回家吃飯,急急忙忙向朝天門而來。劉誠來到朝天門,放眼望去,兩江會合,碧波蕩漾,帆影點點,號子聲聲。北岸人頭山白玉塔霧氣騰騰,南岸真武山老君洞煙雲繚繞。回望朝天門,一坡石梯坎直伸向河心……,哪有金竹寺的影子?劉誠心想,莫非是成都那個老和尚弄錯了碼頭?待我尋來。好劉誠,從早走到晚,披星戴月,尋遍了九門八碼頭,找遍了九宮十八廟,哪有金竹寺?一天過去了。翌日,劉誠又去南岸,爬了坎坷的黃桷埡,走遍塗山煙雨路,拜訪真武廟,查問覺林寺,僧人們盡都不知金竹寺座落何方?第二天又這樣過去了。只剩下最後一天了!劉誠心急如火,一清早就過江北,走人頭山,訪紅土地,從早到晚連水都沒有喝一口,還沒有找到金竹寺的線索。打二更的時候,劉誠拖著疲乏的腳步,懷著不安的心情, 回到朝天門碼頭,獨痤 在石梯上。他望著星月,聽著奔騰的江水,焦急的說:「金竹寺呀金竹寺,你在哪裡?今天我再找不到你,都江兩岸的百姓就要遭災了。」劉誠話音一落,耳聽後面傳來匆匆行走的腳步聲,劉誠回頭一看,瞧見了!高高的石梯上,閃灼著兩朵火焰,慢慢向江邊而來。近看,那兩團火焰化作兩盞燈籠,舉燈籠的是兩個小和尚,燈籠在夜風中搖曳,明亮的燈火把「金竹寺」三個大字照得金光閃耀。劉誠一見,欣喜若狂,連聲驚呼:「金竹寺呀!原來在這裡!」他急忙上前向兩個小和尚施禮:「小師傅,你們是金竹寺的嗎?」「然也!施主問金竹寺何來?」「小師傅,我為你們送信而來。」劉誠說完,取出信交與小和尚,小和尚接信一看說:「施主,這是寫給我們師傅親收的信,煩勞小師傅多走幾步,到寒寺面交吾師如何?」劉誠連說:「有勞小師傅帶路。」兩個小和尚一前一後,把劉誠夾在中間,對對直直往朝天門江中走去。只見江水向兩邊分開,讓出一條青白玉石梯,劉誠他跟著小和尚,直向江心走去,下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步石梯。他抬眼望去,又是一派景色。兩廂玉壁聳立,路旁奇花吐艷,異草爭妍。翠竹蔥籠,掩映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紅牆綠瓦,殿堂重疊,高大的山門上,懸掛著「金竹寺」的橫匾。劉誠無心觀賞,隨小和尚走進廟來,在客房坐下。小和尚請出水晶長老。劉誠見長老滿臉笑容,鶴髮童顏,身著黃色僧衣,腳蹬雙梁僧履。劉誠雙手遞上書信。老和尚一邊看信,一邊口稱「善哉!」小和尚獻上香茶。劉誠用手接過,喝上一口,滿嘴清香,滋心潤肺,劉誠頓時感到飢渴即止。老和尚看完了信說:「劉施主,一路上辛苦了。信中之事,老僧照辦,即日送去護堤之寶。徒兒過來,快去取銀十兩與劉施主作路資。」劉誠一聽和尚要取銀子送他,他連忙說:「老師傅,我送信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都江兩岸百姓。只要師傅早日將護堤之寶送去,就當我受師傅的重禮了。」「劉施主,你千里迢迢傳書帶信,不收分文路資,老僧實在欽佩。」「師傅,路資我定然不要。可另有一事告知師傅:我回重慶時,替張腳力挑香燭擔兒,不期攏了石橋鋪,扁擔斷了。我們力行靠扁擔為生,斷了又拿什麼去找生活呢?我今進廟送書,見師傅廟前廟後茂竹成林。只想向師傅討根竹兒作扁擔賠張腳力,不知師傅肯不肯幫助?」「善哉,善哉!徒兒過來,你帶劉施主去林中砍竹。劉施主,老僧就不遠送你了。」說完,雙手合掌,飄然離去。 劉誠跟著小和尚,出得廟來,走進竹林。呀!多好的竹子!根根枝葉繁茂,大小粗細均勻,黃澄澄,亮晶晶,光彩奪目。小和尚手拿戒刀,就地一劃,砍下一根長長的竹子,遞與劉誠。劉誠用手量了量長度,說:「小師傅,只要一根扁擔長就行了。」小和尚再三勸說,劉誠堅持已見。小和尚見劉誠這般誠樸,只好砍斷竹兒,剔去椏枝,還理了一把竹葉捧給劉誠:「劉施主,竹葉可以清心。你辛苦一趟,帶一點竹葉回去,也算小寺的酬勞。」劉誠見小和尚如此盛情,收下竹葉,揣入懷中。小和尚這才領著劉誠走出竹林,返回石梯坎路上。走著走著,劉誠心想:哎!金竹寺實在難找,待我把路看看清楚……,他正想到此,猛一回頭:哎呀!咋個的呢?小和尚、金竹寺都不見了,只見茫茫江水上漲,水已淹到劉誠的腳下。劉誠趕忙跑上碼頭。此時,樵樓正打五更,東方漸漸發白了。 劉誠揉揉眼睛,心想:莫非我在做夢呀!他順手往懷裡一摸,信不見了,卻摸出一把金黃色的竹葉。低頭一看,腳邊放著一根黃金竹子。劉誠想起來了:「這竹子是我向老和尚討來還張腳力的,待我與他送去。」劉誠披著晨光來到了石橋鋪。張腳力正在場口等他哩!劉誠滿臉笑容,搶上前去,對張腳力敘述了去金竹寺的經過,並把金竹遞與張腳力。張腳力接過金竹,仰天大笑,笑聲中張腳力搖身一變,變成了在成都旅店求劉誠帶信的長老。長老大聲地對劉誠說:「護堤之寶有矣!」剎時,長老無影無蹤。 從此以後,四川的楠竹可出名了!尤其是成都和都江,翠竹叢生,挺拔秀麗,竹器工藝更是馳名中外。這正是: 千里迢迢傳急信, 忠厚老實數劉誠。 揚子江中金竹寺, 至今猶聞鐘鼓聲……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