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六章 獎懲並用的藝術


  ●獎懲有助孩子的學習效果
  ●獎懲不可混淆不清
  ●不當的懲罰造成孩子的反應
  ●多深思、多檢討
  ●適合低年級孩子的獎勵∼持續不斷的獎勵
  ●適合中年級孩子的獎勵∼製造獎勵的機會
  ●適合高年級孩子的獎勵∼真實誠懇最重要
  ●借重周圍的人鼓勵孩子
  ●因時因地鼓勵孩子
  ●選擇適當的獎勵、讚美詞句
  ●用讚歎的語詞
  ●掌握具體的事實
  ●身體語言
  ●有形的物質
  ●獎賞不是萬靈丹
  ●別想買動孩子的心
  ●做個好樣給孩子看
  ●可以不可以?孩子聽你
  ●尊重孩子長大了
  ●期望「超重」,孩子會受不了
  ●諒解是為了使孩子更好

  ●獎懲有助孩子的學習效果

  哥倫比亞大學的蓋茲和匹斯蘭德兩位教授,曾經針對「獎懲在學習上的效果」做了一項心理實驗。
  他們兩人經由隨機取樣,在某校挑選了一些學生進行測驗。他們先把這些學生分成A、B、C三組,然後舉行考試。隔了三天之後,再舉行同樣的考試。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試之前,先對A組學生加以獎勵,稱讚他們考得很好;而給予日組懲罰,責怪他們沒有考好;至於C組學生,則不給予獎勵,也不給予懲罰。實驗結果發現,受到獎勵的A組,第二次考試的成績最好,其次是受到懲罰的B組,沒有受到獎懲的C組反而考得最糟。
  這項心理實驗雖然不能斷定獎勵的效果必定優於懲罰,但至少證明了獎懲對孩子的影響,比「不聞不問」來得大。至於是獎賞好?還是懲罰好?則必須視孩子的個別差異而做適度的調配。父母尤須注意的是,不論採用獎勵或懲罰的方式,都應特別小心,千萬不可用成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以免在無意間傷害孩子,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一層無法抹掉的陰影。

  ●獎懲不可混淆不清

  子珍這次月考得了第三名,高高興興地把成績單拿給媽媽看,媽媽稱讚說:「很好,很好,你進步很多哦!」子珍聽了好開心,不料媽媽卻又說:「可能數學怎麼還是考這麼差,數學考好一點不就可以得第一名了嗎?叫你要勤算數學,不要只會死記,就是不聽……」子珍的心,隨著媽媽的話一直往下沉。
  有些父母求好心切,常喜歡在獎勵之後,提出批評或要求,有時這種批評不為孩子所接受,親子間還因此引起爭執,使一件高興的事,最後變得不歡而散。這種獎懲混淆不清的方式,非但無法收到鼓勵的效果,反而易使孩子感到沮喪。失望、灰心,嚴重的甚至可能引發孩子對父母的誤解、憤恨,導致親子關係的破裂。所以父母在獎勵孩子的優點時,語氣應該肯定,不要將責備與嘉許混淆不清。
  此外獎懲也必須是公平而適度的。對於同樣一件事,對某個孩子加以獎勵,卻對另一個孩子不聞不問,若這種作法又是很明顯時,容易對未受獎勵的孩子造成傷害。一般父母較注意對孩子的懲罰是否公平,卻往往忽視了獎勵的存在性,這對於該受獎勵而未受獎勵的孩子而言,等於是另一種「懲罰」。有些父母會視孩子的資質天賦。個別差異做不同程度的獎勵,但是表達技巧的不當,有時也會引起孩子「偏心」、「不公平」的想法,所以在獎懲孩子時,父母應特別注意公平性與表達技巧。

  ●不當的懲罰造成孩子的反應

  獎懲具有兩種目的,一是為了禁止某種行為,二是為了誘導出所期望的行為。當父母發現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第一個反應便是以懲罰禁止這種不良行為的再發生,卻很少深思如何引導孩子實踐良好行為。若是父母的懲罰只能達到第一種目的時,常會使孩子形成下列各種反應::
  1碰到懲罰就反抗——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較容易引起這種反應,有些孩子甚至會輔以反抗的情緒,將怒氣發洩在其他人身上。
  2碰到懲罰就逃避——通常弱小、畏縮的孩子常會有這種反應,並且借由哭泣、自我封閉的方式來發洩。
  3碰到懲罰就說謊——這種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較無侮意。但為了避免受罰,常以說謊來掩飾行為。
  4碰到懲罰就自我防衛——自我防衛就是在自己心中築起一道無形的牆,用來保護自己。孩子會有這種反應,主要是為了防範懲罰所帶來的壓力。
  以上這些反應,都是因為懲罰方法拙劣而引起的。希望父母在發現孩子有這些反應時,應善加檢討反省。

  ●多深思、多檢討

  這是一份反省表,雖然問題看起來很尋常,但是父母們若能仔細檢討與反省,相信對於獎懲的方法,較能靈活運用。
  ·今天誇獎了某個孩子嗎?
  ·為什麼誇獎他?
  ·今天挨罵的孩子是誰?
  ·為什麼罵他?
  ·受誇獎的孩子有什麼反應?
  ·對其他的孩子有什麼影響?
  ·挨罵的孩子有什麼反應?
  ·其他的孩子又有什麼反應?
  ·在誇獎孩子時,自己有什麼感覺?
  ·在責備孩子時,又有什麼感覺?
  獎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正面而積極的獎勵常可帶給孩子意想不到的衝力,引導孩子發揮最大的功效。不過,獎勵也必須順應孩子的成長變化而有所改變,換句話說,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就要採取不一樣的獎勵方式:

  ●適合低年級孩子的獎勵∼持續不斷的獎勵

  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開始上學就表示孩子已經懂事了,事實上,許多低年級的孩子,心智成長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因此對於年齡小的孩子,獎勵的次數要多,而且要將鼓勵的原因和具體的行為告訴他們。例如當你發現孩子今天表現得不錯時,不能只是說「嗯,你今天表現得不錯」「很好」,而是要清楚地告訴他「你今天沒有和哥哥搶東西,又能自動把玩具收好,媽媽很高興!」或是告訴他「你今天沒有把衣服弄髒,而且又很快把習題寫完,很好哦!」這種清楚而具體的獎勵方式,才能使孩子瞭解什麼是良好的行為、什麼行為是父母所期望的。
  此外,要特別提醒父母的是,低年級的孩子通常沒有很清楚的是非概念,他們會一再重複曾經被挨罵或被誇獎的事情,而且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好孩子、是對的。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良好行為,必須當場給予鼓勵,而且不斷地重複,使孩子產生「這樣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識,進而才能漸漸地朝著這些行為去發展。

  ●適合中年級孩子的獎勵∼製造獎勵的機會

  中年級的孩子以年齡和心智發展來說,已經可以按照父母的期望或既定的目標去學習,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達到父母的理想,因此這個階段的孩子就漸漸被區分為「受誇獎」及「常挨罵」兩類型。對於「常挨罵」型的孩子,有不少父母會有「真叫我不知如何獎勵他」的煩惱。其實,任何一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只是父母太注意他的缺點而把優點忽視。
  對於這種缺點較多的孩子,父母除了經常提醒他的優點外,還可以為他製造「獎勵的機會」,也就是除了根據事實給予鼓勵外,附帶地給予孩子其他方面的建議,使他產生某種自覺,而朝好的方面去發展。例如孩子不愛整潔,常把週遭的東西弄得亂七八糟,可是卻對美勞很感興趣時,父母除了誇讚他的美勞外,還可鼓勵孩子:「何不設計一個漂亮的百寶箱,既可以放許多東西,還可以美化書桌呢廣這種利用孩子的興趣(或優點),鼓勵孩子去改變其他缺點的方式,會比正面的責罵更為有效,同時孩子不斷地獲得父母的鼓勵,也較容易對自己產生信心。
  然而「製造獎勵的機會」的方式不可操之過急,剛開始只能為孩子製造一、兩個機會,等到孩子完成了,並得到父母的讚許後,再漸漸增加其他機會。

  ●適合高年級孩子的獎勵∼真實誠懇最重要

  到了高年級,孩子的個別差異愈來愈顯著,所以要給予孩子獎勵之前,一定要瞭解孩子的個性與想法。一般來說,高年級的孩子思想較敏銳,是非觀念也較清楚,因此,父母根據事實給予鼓勵的態度就愈來愈重要。這時,不適合以對待低年級孩子的口吻如「你很乖喔!」「你很聽話喔!」來鼓勵高年級的孩子,更不適合用誇張或過度的方式獎勵他們。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大多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所以比較希望父母以對待成人的方式對待他們,也就是以誠懇而富建設性的話來勉勵他們。例如當孩子考試考好時,他可能不再需要聽到「你真棒廠「你真聰明廠之類的話,而是希望聽到「這表示你很認真,你的辛苦得到了代價,我很為你真興」之類較懇切而實在的話。
  獎勵高年級的孩子時,父母說話的語氣或臉部的表情也須格外注意。因為這階段的孩子較敏感,父母的態度不誠懇或帶有命令式的口吻,會使孩子不易接受,甚至產生「反感」的現象;相反地,若是父母的表情溫柔關愛,語氣極為富有感情時,孩子不但易受感動,而且較樂意接受父母的勉勵。如此才能真正發揮獎勵的功效。

  ●借重周圍的人鼓勵孩子

  來自父親或母親的誇獎,對於孩子而言是種鼓勵,但有時候,兄弟姐妹、叔叔、阿姨等——孩子周圍的人所給予的讚美,具有的影響效果更大,往往也促使孩子進步的最好動力。
  ·兄弟姐妹
  培養孩子之間彼此讚美與欣賞,不僅能加深手足之情,增添親切感,他們也從中學習了如何觀察別人的行為,懂得關心別人的事。
  ·年長的親屬
  父母可惜重家裡年長親屬,傳達對孩子的讚美和鼓勵。直接受到讚美當然令人高興,但是如果孩子由其他長輩的口中聽到:「你爸爸媽媽跟我說了,他們都讚你確實是他們的好孩子,我也覺得你好棒呢!」孩子所受的激勵一定更多。
  但這種間接的讚美愈是不留痕跡,愈能使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相信。
  ·老師
  父母應有「再小的善行都該加以獎勵」的觀念,並且除了獎勵結果之外,也須鼓勵努力的過程;因此,父母可以利用電話、母姊會、懇親會或家庭連絡簿,和孩子學校的老師共同瞭解孩子的優點,以及商討適當的獎勵方法,以隱惡揚善的鼓勵方式代替吹毛求疵,如此一來,在融洽的氣氛中,孩子才能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

  ●因時因地鼓勵孩子

  ·發言的時候
  給孩子發言的機會非常重要。當然,他們的思考過程難免會有錯誤的時候,「怎麼啦,怎麼會連這個都不懂?」、「簡直就是笨蛋嘛!」、「多用一下大腦好不好!」這類的話,父母不應該隨口而出,否則只會使孩子更加彆扭和執拗。
  父母若是一口就否決孩子的想法,那麼,由於否定而產生的挫折感,往往會使孩子再也不肯繼續想下去,或是再也不肯發言和回答問題。
  所以,碰到這種情形,父母可以用比較婉轉的方法,像說:「你的想法,我不太明白,你要不要再想一想,想清楚一點再告訴我好嗎?」引導孩子從別的角度去思考,還可以提高他的自信心。
  當孩子對「什麼是對的」還模糊不清時,還是避免馬上使用嘉許和鼓勵,父母要先對孩子有所瞭解。仔細留心孩子的發言內容,才有助於父母對孩子的瞭解。
  ·活動的時候
  其實,除了在知識或行為上的良好表現,孩子可以得到獎勵之外,父母更可利用孩子在休息、遊戲或出神發呆的時候,走到他們旁邊,用手拍拍他們,以表達一種關愛的意思。
  每個人都有勝任愉快的時候,也有不知所措的時候,即使是運動也一樣,大部分的人只熟悉一種或數種運動,而無法全能。
  當孩子們對於自己拿手的運動,不但表現好,並且專心投入、全力以赴時,父母應當把握機會,以一種明確清晰的方式給以鼓勵。同時,若能對孩子從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予以正面的肯定,通常這種鼓勵會使孩子在練習過程中努力不懈。
  ·幫忙家事的時候
  在家裡孩子經常會幫忙做一些輕鬆的家事,只要他們賣力、認真,就值得父母讚美。當父母走過正在掃地的孩子身旁,儘管慷慨地說:「這麼乾淨,走起來真舒服。」、「辛苦你啦!」等。
  獎勵的詞句無論多麼簡短,孩子們都將感受到無比的快樂。特別要注意的是,這種場合的鼓勵,父母一定要保持某種程度的理性。千萬不要話說得抑揚頓挫,過於感情化,只要有誠意,孩子就能感受到,所以,父母不能毫無理由憑空地誇獎孩子。
  在眾人面前的時候
  獎勵所帶來的喜悅程度,往往因為層次不同而產生差異。
  由在個人面前到在多數人面前,或獎勵的人是親愛的爸媽或心中敬仰的老師,所獲得的喜悅感將隨著層面的擴展而加大。
  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父母可以利用在鼓勵孩子上,多多給予孩子公開、當眾的獎勵。
  值得注意的是,當眾表揚孩子時,父母的情緒不可過於激動,語氣也不要嘮叨個沒完沒了的樣子,或者反反覆覆一再重敘;換句話說,就是避免內容貧乏而又有誇張的讚美,別讓受誇獎的孩子,非但喜悅感消失,更可能產生厭煩,進而產生反抗和逃避的心理。

  ●選擇適當的獎勵、讚美詞句


  獎勵有兩個基本目的,除了針對孩子具體的好行為給予獎勵,使他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生活習慣外,也要使其他孩子興起傚法的意願,一起向善。例如:「大哥哥今天在公車上,讓座給老婆婆坐,真乖哦,你們也要學習他,做個有禮貌的孩子。」這對其他孩子具有啟發作用,只是不要老舉同一個人來獎勵,以免有偏頗之嫌。
  相對的,獎勵時也要顧慮到不傷害到其他的孩子。當同樣問題卻有兩個以上的答案時,讚許正確的一邊,應該也立即附帶慰撫錯誤的一邊。例如:
  「姐姐很細心,真是了不起,妹妹的意思,媽媽也懂得,講得相當清楚,只可惜忽略了一點……。」

  ●用讚歎的語詞

  誠意、真摯的讚美最能打動人心,父母千萬不要擺出一副冷漠、道貌岸然的口氣。既然對孩子由衷地激賞,盡可能將感佩、喜愛的情意流露於話語中。
  孩子走在馬路上,突然彎腰撿起一個牛奶空盒,千里迢迢丟到垃圾筒去,媽媽或爸爸看在眼裡,對此不經心的舉動,可以加大了音量說:「你的舉動很令我驚喜耶!」甚至可以與他拍手,親他一下。
  一些感歎如,「嗽!」、「啊!」「耶!」……,尤其如何適切表達父母讚歎,只要避免戲劇化的誇張,孩子將強烈地感受到這種種獎勵的真正用意。

  ●掌握具體的事實

  目前每個學校都設有「家庭連絡簿」,父母可以叮嚀孩子:「這是爸媽跟老師連絡用的簿子,要好好保存。每天記下所有要連絡的事項,不可以忘記哦!」
  藉著連絡簿,可以讓家長瞭解孩子們在學校的情形,依據他們的表現給予適度的鼓勵,幫助他們更進步。
  也許,剛開始連絡簿上的讚揚和鼓勵並不會產生什麼效果,父母必須持續不斷地加以鼓勵和關心。
  學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由家長和老師一起來關心孩子,加強彼此的連絡、掌握具體的事實,才能給予孩子最有效的指導。
  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和老師溝通良好,同時對孩子有清楚的認識,這樣,獎勵的步調才能一致,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

  ●身體語言

  對於小孩子來說,身體和身體的接觸會使他們產生一種心氣相通的感覺,而讓他們有一種安全感。
  所以,在言語獎勵的同時,若能再以動作輔助,更容易使孩子感動,使他們的行動更加積極化。
  「握握手」就是一種輔以動作的獎勵手段。從形態加以分類,它屬於態度親切的獎勵方式。另外,一邊摸孩子的頭,一邊誇獎他,往往為他們帶來一種受到依賴者關愛的喜悅。
  其他像摸摸頭,拍拍肩膀,抬高身體之類都是。
  「摸摸頭」的獎勵方式,固然可以收到即刻的效果,若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給予獎勵,最好先讓孩子明白:「好孩子爸爸媽媽才這樣鼓勵他哦!」才能容易使孩子接受。
  「拍肩膀」會使孩子產生一種和父母相契的真實感:「爸爸或媽媽的手彷彿一條管道,愛和關懷借此流到我身上。」同時,由於孩子肩頭承受的重量,也使他們心田深處留下印象,彷彿爸爸或媽媽的手一直停在他們的肩頭上。不過,這種方式最好在私下的獎勵場合使用,尤其是對於問題兒童。
  父母要知道獎勵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能夠自動自發地學習求進步。同時,鼓勵的時效非常重要,不要不經意地錯過時機。另外,若要加強與孩子間的親密關係,心靈的感覺非常重要,而這種心與心的連接點,就是這些親切的鼓勵。

  ●有形物質

  利用有形物質獎勵的方式,也許會使某些人以為這是誘餌釣魚的方法,讓孩子產生一種被哄騙的感覺,萬一父母有時失信了,容易造成孩子推卸責任的借口。
  但是,即使一支鉛筆、一塊橡皮擦……,對於得到它的孩子來說,最大意義是一種象徵,象徵某方面或某個行為受到肯定和欣賞。
  一位家裡有三個孩子的媽媽說:為了培養孩子們的閱讀和興趣,我在廚房的冰箱門上貼了一張紙,分別寫了三個孩子的名字,舉行閱讀比賽。我規定孩子們每讀完一本書,要在筆記本上以簡短的文字,五行或六行,將摘要、主人翁和有趣特殊的地方記下來。每次,當他們把讀完的書和寫好的筆記拿來給我時,我就在冰箱門上,在他們的名字下劃上一條線,根據線的多寡,可以看出誰讀的書最多,寫得最好。每兩個月結算一次,最多、最好的可以得到一樣禮物。孩子都有好勝心,如此一來,他們變得非常勤快。」
  這個方法,除了可以用在培養閱讀能力上,其他像「習字」。「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等等,用途非常廣泛。
  而這種利用「圖表」記錄的方式,每個孩子也可以從中知道自己努力的結果。因此,這種方式不僅針對某一良好行為而已。更能使兒童心理上產生朝目標努力的慾望。
  獎勵孩子若能附帶使他瞭解值得獎勵的原因,不但能使他更加高興,也使得他的心智跟著成長!

  ●獎賞不是萬靈丹

  所有父母面對孩子的行為表現,無論選擇了獎賞或懲罰,都是為了培養孩子長成健全的人格。所以,獎賞及懲罰是用來表示一種期盼,更可說是一種手段。
  很多父母主張以獎賞的方式規正孩子,劉餛輝教授認為:「鼓勵孩子改變缺點的方法,會比責罵來得有效。」
  但是事實上,獎賞並不就是萬無一失,如果父母沒有斟酌好獎賞的質與量而濫加施用,結果不僅難達預期的效果,同時也會在孩子的人格發展方面留下不良的影響。

  ●別想買動孩子的心

  有些父母常常會跟孩子說:「如果你考一百分,我就買機器人給你。」用酬賞的方式鼓勵孩子某種行為。這種做什麼事就給東西或金錢的獎賞方式,劉教授分析說,它容易養成孩子偏向功利主義的習性:
  「到後來孩子每個行為。每個表現都只是純粹為了物質,沒有物質,他就會立即停止再做努力。」
  劉教授建議父母應該要提升獎賞的層次,藉以避免有形物質獎賞的弊端。
  當孩子有好的行為表現時,父母所給予的獎賞等於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對的,繼續!繼續!」頭幾次父母利用東西或金錢來獎賞孩子,是為了增強孩子對這種好行為的印象,接著父母就應該停止如此的獎賞,視這些行為是孩子應該遵行的,而漸漸地他也毋需依賴獎賞,卻能持續下去!
  父母如果不提升獎賞的層次,孩子會長成怎樣的人格呢?劉餛輝教授說:
  「那就是被動、欠缺動機一一凡事都要有目的才會去做。
  這種性格自然會影響他將來與人相處的態度,他會以為利用金錢等物質都可以換取一切,甚至包括別人的心,因為別人也是一生如此待他的。這種溝通就難以坦誠了。」因此,父母在激發孩子某種行為之後,一旦達成目的,就要轉向另一要求的標準上,才能讓他在做完一件事之後,不會只想到獎賞;也才不以「獲得獎賞」作為所有行為表現的動機。

  ●做個好樣給孩子看

  父母認為怎樣的行為才符合獎賞的條件,在訂標準時,無形中也教導了孩子辨別是非的原則和觀念。但對於什麼是對?什麼是鍺?正值學習過程中的孩子往往模糊不清,必須依靠父母的指示才能加以判斷。
  大部分的父母都會同意,如果孩子的行為完全遵照他們的理想去做,絕對沒問題,他們也得意能擁有個聽話的孩子,卻很少有父母會去擔心可能因此養出個懦弱、沒有主見的孩子。
  沒有主見、事事依賴的個性,往往是從小被要求順著人家意思去做而塑造出來的。前述中得意的父母一定不樂於見到孩子將來也是讓人牽著鼻子走的人,所以,聰明的父母不應該只是培養聽話的孩子,而更應培養有自己的判斷能力的孩子。
  雖然父母已經有一套明確。周詳的是非標準,卻不必急著一朝一夕就把它們完全灌輸給孩子,父母、兄姐的「以身作則」事實上就是幫助孩子學習自己處理事情、自己解決問題的最佳參照了,日久之後,孩子自然也能在內心建立一套自己的價值標準。
  劉教授說:「有時候讓孩子自己選擇行為的方向,是訓練他獨立判斷能力的好時機,如果家裡的人一向就是循規蹈矩的話,孩子的抉擇也不會偏失到那裡去,父母大可以不必專橫地替他決定。」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獎賞就是用來尊重、支持他的意見,肯定他的行為。

  ●可以、不可以?孩子聽你

  無論是獎賞或懲罰都有同樣的程序,首先是孩子的舉動已經表現出來了,父母也看到這樣的行為了,接著父母就要加以辨識這種行為是應該懲罰?還是獎賞?拿定主意之後再施行,最後要注意的是孩子接受的反應。
  父母應該都知道,「獎賞」是強調接受孩子的行為,使他朝著同一方向進行,「懲罰」則是制止孩子的行為。如果獎懲不分的話,孩子對行為的認定和學習勢必跟著搖擺不定,無所適從了。
  劉教授舉出一個實例說,某位太太帶孩子到朋友家作客,孩子回家時順手要拿走人家的玩具,這位媽媽當即的反應竟然
  是對著別人說:「這孩子看到別人的東西就是喜歡!」至於孩子的行為到底是對?是錯?孩子根本收不到任何信息,自然他還是我行我素了。
  「對於孩子的行為,父母准許或否決的指示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如果父母的態度模稜兩可,好像是在稱讚,又好像是在責罵,讓孩子摸不著頭腦。又如何談得上遵循呢?」劉教授說。

  ●尊重孩子長大了

  父母也許會發覺,儘管過去對孩子的獎賞很有一套,然而往往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便面臨相當的考驗,以前孩子甘之若餡的獎賞,此時可能有嫌惡的反應,到底是為了什麼?
  劉教授的解釋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觀念強烈,對父母的要求和期盼往往會加以反抗,但這也表示孩子已經長大了,對事物有他自己的看法。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反抗心,劉教授勸慰父母們不必過於緊張:「事實上,如果過去的所有獎罰都適當而且合理,孩子的行為應當早已受到良好的素陶成型,往後他還是不會脫離基本的軌道。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對幼兒的訓練過程。」
  青春期的孩子不接受父母的獎賞,大部分問題在於父母的表達方式,孩提時代被大夥兒稱讚的驕傲滋味,現在對他而言
  可能是一項莫大的恥辱,或許是因為害羞,或覺得太與眾不同了,於是就加以拒絕。所以,父母應該改變管教態度。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站在幫助他判斷是非善惡的立場上,輔導他對事物的處理和解決之道。對於獎賞,精神上的要比物質上的更來得有效果。
  從這個階段起,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培養他的責任感,才是父母最重要的任務。

  ●期望「超重」,孩子會受不了

  獎賞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一定高興見到孩子的成果,但千萬不要忽略了努力的過程,因為努力是累積成功的基石,如果未得到鼓勵又要如何繼續下去呢?
  一味注重最後的「成績單」,可能會種下孩子投機取巧的根苗,長大了不就要浮誇不實?為人父母的也毋需吝於適時給予孩子信心:結果重要,過程也應該一樣重要。
  劉餛輝教授也認為,目的和過程同是訂定獎賞原則不可缺少的。他並且建議:當孩子已經盡力了,卻一直無法達到目標,這時候,父母就要考慮是否要求太高?若是,就一定要修正,因為孩子若只能擔50斤的東西,要他擔100斤絕不可能。還有,太強調過程也有缺失,萬一目標始終無法達到,獎賞的效用終究還是落空了。

  ●諒解是為了使孩子更好

  事實上,雖然獎賞和懲罰都有它一定的原則,卻不是不通人情的,有時候父母仍必須多去瞭解孩子行為的真正原因,讓孩子也明白,某些時候的諒解並不表示同意,而是給他機會改善、彌補缺失。
  獎賞一定要有目的性,同時應該也伴隨著親情,正因為基於這樣的關懷與好意才會有這樣的期盼,孩子若能體會出這份心情,不但有助於增加親子之間的情感,更能發揮獎賞的最高效用。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