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紫禁城的末代王朝悲歌


  說來也有意思,北京曾經叫做南京。當然,那是北宋年間遼國把這裡作為陪都時候的事。往上,北京曾是燕國的都城,秦漢、隋唐時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鎮。往下,從金朝時起,北京就成了首都。前後六百多年,這裡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經過幾個王朝的營建,北京成了神州大地上最繁華宏偉的一座城市。晉代的潭拓寺,遼代的團城和牛街清真寺,金代的盧溝橋,元代的天文臺、白塔寺和白雲觀,明代的十三陵以及重修的長城,清代的雍和宮、圓明園和頤和園等等,北京城中遍地都是古跡。在它們身上,載著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然而,最有代表性的還是紫禁城,它那宏偉的氣象,莊嚴的佈局,往往使人聯想起至高無上的封建皇權。在這古老而龐大的皇宮裡,幾百年間不斷地上演著你爭我斗、陰狠凶險的宮廷喜劇、悲劇或是醜劇、鬧劇,其終場戲則是末代皇帝溥儀的退位。
  清朝末年,以慈禧為代表的朝廷已經腐敗不堪,全國各地的人民都紛紛起來反抗清政府的統治。1911年的武昌起義,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為了苟延殘喘,朝廷起用了北洋軍首領袁世凱為內閣總理。誰知這一招並未挽救清王朝,反而引狼入室,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1911年11月28日,隆裕太后帶著六歲的皇帝溥儀坐在養心殿,頭戴紅頂花翎的袁世凱跪在地上裝著一臉哭相,向隆裕太后奏報說:「海軍已經叛亂,沒有天險可守,這京津一帶也保不住了,就是學周王朝的遷都也沒有容身之地了!」袁世凱的一番話把太后嚇昏了,連忙召開御前會議,商量對策。在御前會議上,有的主張與革命軍決一死戰,有的主張議和,亂成了一團。隆裕大後毫無主見,只巴望袁世凱拿主意。袁世凱早有野心,他想逼退宣統皇帝,好自己當皇帝。就一方面暗地裡與南京的革命政府討價還價,一方面繼續對隆裕太后實行高壓。他悄悄地授意別人炸死主戰的禁衛軍協統宗弼,嚇得一些大臣都不敢再去養心殿參加御前會議。然後再拿出與南京政府商討的清帝退位的優待條件,讓清帝保留皇帝的稱號,仍住在紫禁城,民國政府待以一國君主之禮,每年供給400萬元的經費。隆裕太后和一些元老舊臣還想爭執一番,袁世凱軟中帶硬地威脅說,若是再討價還價,就怕連這一點優待也沒有了。這一下嚇得隆裕太后也不敢做聲,就於宣統三年25日(即1912年2月12日)在養心殿發佈了清帝退位詔書,從此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也結束了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的統治。到1924年,溥儀與他的小朝廷被馮玉祥國民軍趕出了紫禁城,曾經不可一世的清皇室終於在紫禁城中演唱了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曲悲歌。

  ------------------
  allan9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