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深山中的奇跡——佛光寺大殿


  1939年6月,正是夏初時節,佛教聖地五台山風景優美,吸引著眾多的遊人和香客。蜂擁而來的人們各懷心事,遊蕩在台內台外的各處風景點上。
  一天下午,有隊人馬來到了五台山邊,他們背著重重的行囊,仔細看他們的衣著打扮和神態不像一般的遊人。果然,他們不像其他的遊人那樣直奔五台山,而是沿著五台山外圍陡峭的山路迂迴著緩緩而行。一路上,山路陡峭,人跡罕至,只有樹木花草格外地繁茂,但這一行人似乎無心欣賞,他們的眼睛除了留心走路,免得掉到懸崖底下去,好像還在尋找著什麼,似乎是破廟,因為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山頭,只有破廟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越舊越破的廟,他們就看得越認真,呆的時間也越久。
  這干人走了好多天了,直到一天黃昏,精疲力竭的人馬來到一個名叫「豆村」的小村莊。閒聊時,村民們談到附近有一座「佛光真容禪寺」的廟宇,立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儘管天色已暗,他們還是提著袋子往廟裡走去。由於年代久遠,他們看到的是一座十分破舊十分凋敝清冷的破廟,他們瞻仰了一下大殿,面露喜色,之後,他們幹了起來。
  大殿有如空閣,黑暗無光,他們為了拍照,攀爬到樑上,也不知是多少年的沉積,樑上的塵土有尺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樣,而且稍不小心就會踏空。他們用手電一照,才發現檁條已被蝙蝠盤踞,千百成群地聚擠在一起無法驅除,如何才能知道脊檁上有無題字呢?「啪」「啪」「啪」的照相聲連同閃光,才使蝙蝠驚飛,誰知又噴來難忍的穢氣,污濁不堪,木材中還有千萬臭蟲不停地叮咬,但沒有人退縮,因為他們不停地工作,已經發現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驚喜的寶物。多年來的思考推測終於在這裡得到證實:這是一座現存的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物。建築時間早在唐代,距今約有千餘年的歷史。
  原來,他們是建築專家,大學者梁思成先生率領的古建築考察隊,他們幾年來艱難跋涉苦苦尋求,為的就是找到和保護好古代建築遺產。
  佛光寺大殿發現後不久,日寇侵華,山西淪陷,梁先生惴懼憂惶,終日不安,特別是瞭解到敵寇進攻台懷據點正設在豆村。他的心情十分沉痛,直到解放後他才聽說佛光寺依舊存在,據說,毛澤東主席還在那兒住了幾天。他馬上修改書稿並著手為修繕和保護佛光寺大殿提供參考意見。
  佛光寺,在南台豆村鎮東北約5公里的佛光山中。整個寺院是依山而佈局,東南北三面峰巒環抱,唯獨西向朗闊,所以寺門和正殿都是向西的。寺門內庭院寬闊,大部荒禿,地勢陡起處築一高台,約12米,大殿居於高台之上,俯臨庭院,氣勢不凡。
  大殿有7間,總面闊約34米,殿後接近於山巖幾乎沒有空隙地,殿前距台沿約10米,彷彿一個小庭院,只有上得平台,才可得知大殿的全貌。殿的台基,僅高出台面幾步石階,其斗拱雄大,尾頂坡度緩和,廣簷翼出,氣象十分豪邁龐大,與敦煌壁畫中的殿宇極相似,明顯為唐末五代時的原物。
  殿的內部,廣闊開朗,結構簡潔,有內柱,分殿身為內外槽。內柱的斗拱有四層,全不用橫拱,上托月梁如虹,飛架於前後內柱間,秀健整麗,巧奪天工。沿後內柱的中線上是一堵「扇面牆」,有5間那麼長,牆前有大佛壇,壇上供主像一尊,約5米高,旁邊有供奉菩薩六尊,壇兩端還有甲冑天王共36軀,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另有兩尊人像,等身寫實,人性充沛,神情惟妙惟肖。兩端的牆上原繪有壁畫,大概漸已剝落,被後世修葺時塗刷,如今只見白灰,只有內柱上倖存有小幅壁畫,衣紋姿態,十分流暢,極富唐風,與敦煌唐代壁畫尤其相似。
  佛光寺大殿,連同寺中寥寥幾座殿塔,幾乎全是國內古建築中的孤例,還有殿中典型唐代風格的塑像,繪畫及墨跡等萃聚一體。極高的文物價值使它無可非議地成為中國建築史中的奇珍異寶。

  ------------------
  allan9掃校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