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唐僧論


  我想從唐僧的幾個細節上談一談我們成長的歷程,思想成長的歷程。第一書從過度的自我肯定到過度的自我否定一一教師型的唐僧
  不可否認,唐僧始終都有一顆來普渡眾生的仁慈的心。我相信少年時的唐僧一定不會很聰明,或者不會覺得自己很聰明,所以在他生命中的某一天,他一旦發現自己的思想開始活躍了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地讓他的那顆大慈悲心盡情地施展;所以就開始喋喋不休地給人講道理一一一一這就是影片最初時孫悟空要殺他時唐僧大致的思想狀態。
  他相信自己的力量,所以金剛圈也沒有給孫悟空戴,這是一種對自己力量的多麼大的信心啊!金剛圈實際是一個象徵,他的老師觀音菩薩給他的一個幫助,象徵著比他更高的一個力量給他的一種幫助。但是他沒有接受,他要靠自己的力量,何等驕傲的唐僧,何等的氣魄,他要試一試自己的力量,他覺得自己不同凡人。
  在第一集篇頭的一個片斷裡,我們可以從他與悟空、觀音的對話中,特別是從他與悟空的對話中看出此時唐僧的一種教化世人的大致樣子。唐僧此時是以一種老師的身份出現的,他喋喋不休地擺事實、講道理,但是他沒有成功,引來的卻是孫悟空的反抗,反抗的結果是,對自己的深惡痛絕。
  我可以體會到此時的庸俗是多麼的絕望,對自己的價值又貶低到何等不堪的地步。唐僧選擇自殺,我倒覺得是一種解脫,一種對自己的價值的否定之後心理上的一種極大的悲哀,正是這種悲哀才會讓他坦然地面對死,此時他的慈悲心給他的一個想法可能是:我根本已經是一事無成了,我的死如果可以換來悟空的生,這何嘗不是一件我對這個世界所做的一點點微功呢?
  第二節在幾個轉折的關口上——從教師到朋友的一種轉變
  接下來故事的發展是在第二部裡,庸俗的自殺並沒有成功,而是鬼使神差地去了一趟大竺。回來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唐僧的神態——他很歡喜,他簡直是狂喜地面對悟空、親切地面對悟空。我不知道面臨死的一剎那,唐僧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被吸入月光寶盒的時候,唐僧的叫聲,似乎表明了一種對死亡的恐懼。他肯定會重新明白他的價值,重新審視他存在的價值。而決不會再一味地完全否定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所以,當他發現他還沒有死掉的時候,他是一種何等歡暢的。動情,再見悟空(其實是至尊寶),他解釋是時差問題,我看倒是這種對生命的重新熱愛引發的。然後就有黑山老妖的一場戲,我不知道此時的唐僧為什麼不站出來與黑山老妖作鬥爭,義正辭嚴地痛斥他的罪惡行徑。此時,唐僧清楚地知道黑山老妖是在殺人,可是他沒有動,先是逃避,然後……
  也許這是唐僧對自己的價值有了新的認識?
  但是可以看到此時的唐僧很可愛,他不再是在那裡端端正正打坐的教師面孔了,他的服裝,也換成了比較新潮的一種——外國產的。唐僧希望同過去的那個老夫子形象徹底決裂。
  然後是監獄的一場了,唐僧此時甚至對悟空動用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他對悟空滿懷深情地唱了一支歌,但是他對自己的嗓音似乎沒有很好地認識,惹得孫悟空(至尊寶)又踢了他一腳。
  至尊寶此時的一句話很能反映他這種做法的弱點:「ON你媽個頭呀,我已經說了不行了,你還在ON-ON-ON-ON,完全不理會人家受得了受不了你……」
  他此時頭腦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下來,然後是在絞架上,這時的唐僧是被迫走向死亡,此時他似乎想到的是友情,因為他對悟空付出了一段感情,此時至性的唐僧滿腔的感情卻沒有一個接受的對象,所以,我覺得這才是他和身邊的兩個小妖親切交談的原因,當然,不排除他的慈悲心仍在希望教化他們,但是,請聽他的第一句:「你有多少兄弟姐妹,你的父母尚在嗎?你說句話呀,我只想在臨死之前多交一個朋友而已呀……」這句話證明了我的這個觀點,然而,好景不長,他又回到了教化世人的念頭上:「所以說,做妖就像做人一樣,要有仁慈的心。有了仁慈的心,妖就不再是妖,是人妖。」
  別人的一點點舉動他就認為是別人已經明白了,其實那個小妖心裡很可能是這麼想的,「這人是個瘋子,最好不要多跟他講話」。
  第三節最終的突破——腳踏實地的僧人
  狂風大作,牛魔王的寶扇把唐僧吹到了空中,此時的他,可能才在一個真正的死亡過程中——一個緩慢的死亡過程——墜落就是死。這時他當然想到了悟空就在身邊,他這時可能才想到了自己不過如此而已,自己高明的地方在哪裡呢?並沒有什麼。認識到了這一點,唐僧終於發現了自己的位置,自己真正的位置,帶領著這些徒弟們一步步地走到西天去取經(經書代表了一種終極的真理),他不再喋喋不休,他知道做事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其中還有一句話:「看看」,這是對悟空說的,用事實讓悟空自己去領悟佛法,這才是正途。他所做的和徒弟一樣,就是同在通向真理的路上行走。一步步地,走向前去……

  ------------------
  圖書在線製作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