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皇帝親自主持和召集當時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討論五經之同異。這場大討論的由來,一是由於古文經學出現之後,在文字、思想、師說各方面都同今文經學派發生分歧,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自西漢武帝時占統治地位的今文經學派,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權威製成定論,以壓倒對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後,用神學解釋經學之風便愈刮愈烈,到西漢末年,封建神學和庸俗經學的混合物讖緯迷信盛行起來,由於封建統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瀰漫於學術思想領域。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樂於出面,組織一場大討論,以便使讖緯迷信和封建經典更好地結合起來,使神學經學化,經學神學化。在白虎觀,博士、儒生紛紛陳述見解,章帝親自裁決其經義奏議,後由班固等人整理編撰成《白虎通義》一書。《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白虎通德論》。這部書是今文經學的政治學說提要,廣泛解釋了封建社會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成為當時封建統治階級的神學、倫理學法典。 《白虎通義》繼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並加以發揮,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會秩序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完整的神學世界觀。 關於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白虎通義》的解釋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濁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乾鑿度》云:『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天地》)簡言之,世界的起源是由太初(氣)到太始(形),再到太素(質),經過這三個階段才形成天地。單看此段文字,天與地都是物質的實體,但縱觀《白虎通義》的整個思想,這種自然物質之天又是從屬於道德之天的,如天地運行的規律,日月星辰的運行及關係,都不由其自身規律所決定,而是由倫理道德關係和目的決定的,最終它是從屬於一種神靈之天的。因而其宇宙觀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 《白虎通義》發揚《春秋繁露》無類比附的手法,將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級制度。它認為: 「子順父,妻順夫,臣順君,何法?法地順天。」(《天地》)照它看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猶如天在上,地在下一樣,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天之地位高,地之地位卑,猶如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尊卑等級關係。它還將太陽比做君主,月亮星辰比做臣民,用日月星辰的自然現象來論證和神化君主的權威。「三綱之義,日為君,月為臣也。」(《日月》)「君有眾民,何法?法天有眾星也。」(《五行》)君主之於臣民,猶如天上月亮星辰所拱衛的太陽。《春秋繁露·陽尊陰卑》曾說:「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於君,惡皆歸於臣。」《白虎通義》進一步闡述此理論:「臣有功歸於君,何法? 法歸月於日也。」(《五行》)月亮本身不發光,它的光源於太陽的照耀,照此而推論,「臣有功歸於君」則是合情合理的。 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概念陰陽五行說,曾被董仲舒利用為其「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服務,《白虎通義》進一步發展和引申了董仲舒的思想,用陰陽五行說為皇權至上的中央專制集權制服務。它特別突出和發揮了「土居中央」的觀點,把土列為五行之首,其他的金木水火都依賴土而存在。「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萬物,土之為言『吐』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 (《五行》)這一解釋完全超出了《春秋繁露》中關於五行「土居中央」的觀點,它將金木水火土明確劃分出等級尊卑貴賤,並以此來比附社會,將封建等級制度自然化,從而神化君權,鞏固封建統治。 《白虎通義》的認識論是依附於宗教神學的唯心主義之上的。它所要認識的,不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而是由「天」所決定的「道」。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辟雍》)「道」由誰來發現和傳授呢?是通天地鬼神的聖人: 「聖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凶。」 (《辟雍》)由聖人發現,與天有密切聯繫的道,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中的道,即封建統治秩序、倫理綱常。 宣揚維護封建統治的「三綱」、「五常」、「六紀」是《白虎通義》的主要內容。它說:「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三綱六紀》)從三綱出發,它進一步提出三綱之紀,即六紀: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三綱六紀與自然法則是相通的:「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具體而言:「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伸),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六合陰陽,有施化端也。」(《三綱六紀》)由於封建倫理關係取諸陰陽和天道,因而它就是普遍而絕對的。君權、族權、夫權、神權束縛人民的四條繩索亦以皇帝欽定的形式而成為「法典」,成為完整的束縛人民的精神枷鎖。在強調臣絕對服從君的主調之下,《白虎通義》還在《五行》中提出臣對「無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當然,這一思想並未超出董仲舒的改制思想。 《白虎通義》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全書共彙集43條名詞解釋,內容涉及社會、禮儀、風習、國家制度、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其中有很多條目彙集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有些條目還並列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如「王者不臣」條、「王霸」條等,對有關解釋都存而不決,以供人們參考。 《白虎通義》問世以來,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它是由皇帝親自欽定的,內容又包羅萬象,在政治、思想、倫理等各個方面,都為人們規定了行為規範。《白虎通義》用陰陽五行來普遍地具體地解釋世界的一切事物,大者如「三綱五常」,小者如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現象,都可以用陰陽五行說去說明,不管如何牽強附會,如何荒唐,說者言之鑿鑿,聽者深信不疑,使陰陽五行成了人們認識與解釋世界的萬能的「金鑰匙」,成為一種思維模式和定式,這對學術的更新、思想的解放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桎梏。 《白虎通義》融合今文經學、古文經學與讖緯迷信於一體,企圖統一經學,建立神學經學,並將其奉為永恆的真理,要人們世代相沿,習之、誦之,不許懷疑和批判,這只是統治者一廂情願的夢想,歷史發展的事實告訴我們,經學一旦發展為神學,它的生命力也就接近枯竭了,這是《白虎通義》給我們的啟示。從這個意義講,《白虎通義》宣告了經學的衰落,是經學走向沒落與衰敗的標誌。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