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其成書年代及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據《漢書·藝文志》說是七十子後學者所記的,由漢人戴聖傳述,故又稱《小戴禮記》,以區別於戴德所傳的《大戴禮記》。《禮記》也是一篇重要的仁義道德教科書,其第一篇就開宗明義,指出:「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成不莊。」這就是儒家重視禮的主要原因。 《禮記》共20卷49篇,全書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時代的社會史料。 首先,該書49篇中,僅關於婚喪祭禮的就有17篇之多,它對於研究先秦以至秦漢時代的婚喪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會風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其次,《禮運篇》中記敘了儒家學派閃光的政治理想—— 大同世界。儒家認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在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智勇,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這種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產生於中國的2000年前,是極為可貴的歷史資料。 再次,《大學》和《中庸》、《學記》3篇分別載有許多合理的經濟思想和教育思想。《大學》和《中庸》原屬《禮記》的兩篇,南宋時期,理學家朱熹將二篇單獨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自宋至清的六七百年間,成為青年學子入仕應考的必讀書。《大學》云:「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這是儒家理財的經典論述,也是古代財政經濟學的寶貴遺產。《中庸》則載孔子語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是科學的治學方法。《學記》云:「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些語言閃現著中國古代教育學理論的精粹,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又次,《內則》中記載的家庭規制和敬老制度,《大傳》中尊祖敬宗和大宗小宗的區別,《大學》中有關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等等,對於研究古代中國的家庭結構、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探索2000年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原因,具有重大參考價值。 當然,《禮記》中也有許多糟粕的東西,需要在研究時批判吸收。又由於他成書較晚,又經漢儒的整理,除了有殘缺篇章外,還有可能混入了秦漢時代的東西,閱讀時需要謹慎,認真參閱後人的研究成果。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