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二十四史中篇帙最為浩繁的一部紀傳體通史便是《宋史》,總共有496卷,包括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字數多達500多萬。但是同時它也是二十四史中問題最多,後人已經或者想要重修者最多的正史之一。 中國自古以來歷史意識便十分強烈,不但有著完善的史學機構記載本朝的歷史,而且每一朝一代都為先朝修史。元朝雖然是文化相對落後的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影響下,這一傳統也繼承下來了。誠如至元十三年(1276年)臨安攻克後,負責留守事宜的董文炳對前來招收儒士的李槃、王構所說的「國可敗,而史不可滅。」(《元史》卷156)基於這一精神,元世祖至元初年(1264年)便建立了翰林國史院,南宋滅亡後,又在已下詔修遼、金二史的基礎上,下令纂修《宋史》。但因元初局勢初定,無暇顧及修史之事,《宋史》也就沒有實際著手修撰;世祖以後數朝也曾多次下令纂修三史,也遷延未就。其原因何在呢?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年),經筵檢討官危素在寫給中書右丞賀惟一(太平)的信中說:三史遷延未修,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三史纂修時,究竟以遼、金、宋哪一朝為正統問題的長期爭論;二是本朝攻取金朝、宋朝有所避諱;三是經費問題;四是缺乏良好的修史人材。從當時實際情況看,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朝野上下在正統問題上長期爭論不決,形成僵局。元朝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一統王朝,若以宋為正統,在史書中以宋為本紀,遼金為載記,則失去了少數民族的立場;若以遼金為北史,宋分寫宋史和南宋史,則又引起有著傳統華夷觀念的漢族文官和知識分子的抗爭。到了元順帝時,在賀惟一、□□等人的一再建議下,才最後下定決心纂修三史。至正三年三月(1343年),順帝下詔修遼、金、宋三史,以中書右丞相脫脫為都總裁官、中書平章政事鐵木兒塔識、中書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張起巖、翰林學士呂思誠、翰林侍講學士揭傒斯為總裁官,並遴選了一大批史官正式開局。而這一次之所以成功,除皇帝十分重視之外,也與脫脫裁定,最後解決了正統問題有關係。《庚申外史》捲上記載:「先是諸儒議論三國正統不決,至是脫脫獨斷曰:『三史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議者遂息。」脫脫的這一裁決雖然專制,但是它既為三史的纂修成功創造了條件,而且也徹底打破了以漢族政權為正統的傳統修史觀念。因而在中國史學史上具有積極意義。於是自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正式纂修三史,五年(1345年)十月,《宋史》脫稿,前後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因脫脫已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因而《宋史》是由繼任的中書右丞相阿魯圖呈給順帝的。參與修纂《宋史》的人之中,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因素不識漢字,因而所起作用不大;主要撰修者除上述揭傒斯等總裁官外,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 《宋史》修撰的時間是相當倉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問題和缺陷,修成後對它的批評也極多,概括地說,其主要問題是:第一,篇帙龐大,內容繁蕪;第二,對一些人物、事件的評價是非失當之處比比皆是;第三,史料的剪裁、編次、修飾、檢校、考證等方面相當粗糙;第四、事實記載詳北宋而略南宋,詳南宋前期而略後期,因而輕重失當;至於史實的疏漏、前後矛盾等則更為常見了。因此易代之後,就有人開始改訂,重修《宋史》,這種行為一直延續到清代中期。 出現了不少的作品,這些作品有刪繁就簡的;有重點改進正統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有:明代五洙《宋史質》100卷;柯維祺《宋史新編》200卷;王惟儉《宋史記》250卷。清代陳黃中《宋史稿》219卷、陸心源《宋史翼》40卷,等等。這一風氣還影響了我們的鄰國,朝鮮的李算也編了一部148卷的《宋史筌》。 這些改訂之作,雖然也改進了《宋史》的某些缺點,然而沒有哪一部能夠取代《宋史》,甚至不能像歐陽修重新撰寫《新唐書》那樣,即雖不能取代,但也可與《舊唐書》並行於世。其原因何在呢?根據學者們的研究,這又得從《宋史》的史料價值方面加以考察。 宋代史學相當發達,史家輩出、著述宏富,官府的修史制度及機構也相當完善。官府所修有關本朝的史書有會要、起居注、時政記、日曆、實錄、國史等。所謂會要便是分類集中記載各項典章制度沿革、興廢;所謂起居注、時政記便是按年、月、日記載皇帝的生活起居及君臣商討軍國大事的情況;此外還有根據起居注、時政記修成的日曆,根據日曆和其他行狀碑銘編年的實錄以及博采眾書修成的國史。其中會要屬於政書體裁,國史是紀傳體史書;其餘基本上都是編年體史書。這些史書在南宋滅亡時,多數被元政府完整地接受下來了,修史時又進行了一些採訪、搜集工作,得到了不少的野史、筆記、文集等。《宋史》便是在這大量史料的基礎上修纂而成的。那麼,它主要依據哪一類的宋代史料呢?清代史學家趙翼說:「宋代國史,國亡時皆入於元,元人修史時,大概只就宋舊本稍為排次。」這一說法是符合事實的,《宋史》中的15種志及列傳基本來自宋國史的志及列傳;本紀、表雖然兼采實錄、日曆、野史、文集等,但也是以國史為主幹的(宋國史無表)。這些史書至今大都已經散佚,在其他書中雖然也有引用,但取捨、詳略各不相同,因而《宋史》的史料價值是相當高的。加上在記載宋代歷史各種文獻中,只有《宋史》比較全面、系統地反映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各個方面的狀況,內容廣泛而豐富,因而,要一般性地瞭解宋代歷史便不可能離開《宋史》了;眾多的修改之作,雖然確實各有其長處,但也不能取而代之或者與之並行於世了。 《宋史》修成以後,即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以後明代、清代及民國時期均有刻本。現在通行的是中華書局於1977年出版的標點、校勘的版本。本書吸收了學術界長期以來的校勘、研究成果,是目前最好的版本,極便閱讀、應用。 宋代文治、武功略遜漢唐,然經濟的發達、文化的昌明、思想的繁榮則遠超漢唐,近代大史學家陳寅恪認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數千年之演變,造極於天水一朝。而要瞭解這一光輝燦爛的時代,《宋史》將是一部很好的入門參考書。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