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70 《齊民要術》



「惠民之政,訓農裕國之術」

  《齊民要術》是東魏(531—550)農學家賈思勰(青州齊郡益都,今山東壽平縣人,生平不詳)約在6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間寫成的一部農學名著。記述了黃河流域下游地區,即今山西東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東北部和山東中北部的農業生產,包括了農、林、牧、漁、副等部門的生產技術知識,堪稱為我國古代的一部農業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共10卷92篇,約11余萬字,卷端另有「序」和「雜說」。「雜說」系後人摻入之作。「序」是全書的總綱,包括著者的指導思想、內容範圍、資料來源和寫作目的。
  著者在「序」中援引大量經典和歷史故事,反覆闡發「食為政首」的重農思想,強調「治國之本,在於安民;安民之本,在於足用。」把農業生產提到治國安民(「農為邦本」)
  的高度上來認識。只有農業生產發展了,人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才能「國富民安」。
  「食為政首」,是貫穿於《齊民要術》的主導思想。它規定了該書的寫作範圍和內容,甚至章節安排的次序。正如「序」中所說「起自農耕,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
  從農作物栽培,直至制醋作醬,凡與民生直接相關的生活資料的生產,沒有不詳細記載的。
  《齊民要術》的內容極為豐富。卷一,「耕田」、「收種」(以上栽培總論)、「種穀」各1篇;卷二,穀類、豆、麥、麻、稻、瓜、瓠、芋等糧食作物栽培各論13篇;卷三,「種葵」(蔬菜栽培總論)、蔓菁等各論12篇;卷四,「園籬」、「栽樹」(園藝總論)各1篇,棗、桃、李等果樹栽培12篇;卷五,栽桑養蠶1篇,榆、白楊、竹以及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卷六,畜、禽及養魚6篇;卷七,貨殖、塗甕各1篇(釀造總論)、釀酒4篇;卷八、九,釀造醬、醋,乳酪、食品烹調和儲存22篇,煮膠、制墨各1篇;卷十,「五穀果蓏菜茹非中國(北魏疆域以外地區)物產者」1篇,記熱帶、亞熱帶植物100餘種,野生可食植物60餘種。綜括了農藝、園藝、造林、蠶桑、畜牧、獸醫、選種育種、釀造、烹飪、農產品加工儲存,以及備荒、救荒,基本上屬於廣義的農業範疇,反映了當時農、林、牧、漁、副多種經營方式亦已具備了較為完整的規模。
  「序」中說它對「商賈之事,闕而不錄」。其實,書中不錄的,是那種棄農經商,(「捨本逐末」),周流天下,買賤鬻貴,積累資本,重利盤剝農民的富商巨賈之事。然而,它對季節性較強的農村集市商業活動卻非常重視,書中「雜說第三十」對穀類、葵、榆諸篇有多處記述。集市所售之物多為農民生產的剩餘物,或利用農閒製作的一些手工製品(碗、車轂等)。物品售罄,季節一過,售者又都回到農業生產上去,不致因此而影響農業生產。基本上反映了當時人民所需「莫非種植之物」、「錢貨無所交流」的社會實際。
  全書的結構體例也相當嚴密,每篇由篇題、正文和經傳文獻組成。根據不同作物,所述詳略不一。篇題下有注文(援引歷史文獻和親自調查),相當於「釋名」、「集解」,包括異名、別名、品種、地方名產、引種來源及其性狀特徵;正文則為實際調查和親身體驗(「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這是各篇的主體;篇末則援引文獻以補充論證正文,包括重農思想、經營管理、生產技術、農業季節、農業地理、農產品貯存與加工。據統計,書中援引經傳160餘種(一說180餘種)。可以說是歷史經驗和當代生產技術實踐相結合的一部農業論著。
  《齊民要術》規模之龐大、內容之豐富、結構之嚴謹,都遠遠超過以往。《呂氏春秋·上農》等四篇,雖說不算是農學專著,但內容連貫倒也自成一體,基本上屬於栽培總論性質。
  西漢《汜勝之書》(公元前1世紀)史稱18篇,存者不過3000餘字,總結了關中地區的耕作技術,也只限於種植業。東漢崔寔(?—170年)《四民月全》雖已涉及農、林、牧、副,卻略於技術而重於農事之安排,不過是一部月全性質的農書。
  《齊民要術》則是在前代農學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總結了魏晉以來400年間黃河流域旱地農業生產的新經驗和新成就。
  《齊民要術》的最大功績是:其一,它全面、完整地總結了以耕—耙—磨為主體,以防旱保□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術體系,以增進地力為中心的輪作倒茬、種植綠肥等耕作制度,以及良種選育等項措施。更加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精耕細作的傳統思想;其二,首次系統地總結了園、林經驗,林木的壓條、嫁接等繁育技術;畜禽的飼養管理、外形鑒定和良種選育;農副產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以及救荒備荒的措施。填補了傳統農學的空白,為後來農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毫無疑義,《齊民要術》的出現,是我國傳統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
  《齊民要術》之所以能作出如此重大的貢獻,是與當時歷史條件和賈思勰的文化素養、科學態度分不開的。
  黃河流域是我國農業發源地之一,旱地農業生產一直居於領先地位。雖說東漢以後的200年間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因長期戰亂而累遭破壞,但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提高卻未因此而中輟。以耕作為例,魏晉時期,「鐵齒𣊬𨥤」(人字耙)和「磨」(無齒耙)的出現,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耕—耙—磨結合的耕作技術,提高了旱地防旱保□的能力,到北魏時,又積累了一整套針對不同季節、不同□情而進行的耕—耙—磨經驗,從而形成了更為完整的耕作體系,不僅增強了防旱保□的能力,而且增進了土壤肥力,提高了產量。
  生產技術的提高和生產經驗的積累,為賈思勰的寫作提供了生動的資料和內容。
  賈思勰生活於北魏末期。青少年時期,正值孝文帝提倡經學,實行「文治」,深入漢化運動的高潮,孝文帝極力倡導農業,朝廷議政都以農事為首,令各州、郡、縣官經常督促農業生產,做到「無失農時」,違者免官,甚至「一門之內,終身不仕」。太和九年(485年)又實行均田制,把無主荒地分給無地或少地農民耕種,使「土不曠墱*」,規定種植五穀瓜果蔬菜,植樹造林,解決人民吃飯問題。
  賈思勰對經學頗有造詣,既受歷代重農思想之影響,又得到「太和之風」的熏陶。因此,他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視,在他任瀛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及其以南)高陽郡(保定市一帶)太守時,勤於職守,督導農桑,對瀛州及其鄰近州縣的作物進行深入調查。他特別重視良種的推廣,這是種植物增產的關鍵。他對80餘種粟類品種的性狀特徵的分析,是他多年調查的結果。及至後來他退居田園,更是親自到稼穡、桑果、畜禽甚至場院整治等生產活動中去觀察和分析農業生產技術的每一個環節,並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如,濟州以西(現在魯西)的長轅犁不如齊人的尉犁那麼「柔便」;蠶繭用鹽殺蛹法比曝曬的要好。正是由於賈思勰堅持調查,堅持實踐和堅持科學分析的求是作風,才使《齊民要術》植根於生產實踐的基礎之上而賦予它以科學的生命力,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序」中說他著書目的只是「曉示家僮」。如果聯繫當時(主要是肅宗靈太后擅政)的社會現實來看,他在「序」中猛烈抨擊當政者的驕奢,無不透露著著者愛國愛民之心,也透露了他著書的目的是在勸導政府和官吏重視農業生產,為「平民」謀求「資生之業」,讓人民安居樂業,使國家強盛起來的強烈願望。
  《齊民要術》一經問世(初為手抄本傳佈),便引起歷代政府之重視,北未朝還規定「非朝廷人不可得」。明代王廷相(1474—1594年)稱它為「惠民之政,訓農裕國之術」。唐、宋以來出現不少農書,無不以它為範本,其中,元《農桑輯要》、王禎《農書》、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清《授時通考》均受其影響。《齊民要術》在國外也具有深遠的影響。唐宋時期,傳到鄰國日本,引起日本學者的重視和研究;大約在19世紀傳到歐洲,英國學者達爾文(1809—1882)在其名著《物種起源》和《植物和動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就參閱過這部「中國古代百科全書」,並援引有關事例作為他的著名學說——進化論的佐證。在當今歐美國家面臨農業危機的狀況下,《齊民要術》更是引起歐美學者的極大注視和研究,說它「即使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卓越的、傑出的、系統完整的農業科學理論與實踐的巨著。」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