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傷寒雜病論》是一部論述傳染病與內科雜病為主要內容的典籍,東漢張仲景約撰成於公元2世紀末3世紀初。該書編成後不久,晉王叔和析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刊,歷代刻印數10次而流傳至今,對中醫學治療急慢性傳染病、流行病以及內科雜病等理論和技術的發展,曾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歷代醫學家圍繞著張仲景於該書內所闡發的理論問題和醫療技術問題展開熱烈的爭論,特別是圍繞著防治急性溫熱病的病因、辨症和治療思想、選方用藥等,有時甚至是十分激烈的,從而產生了不同的學派。例如:經方派與時方派之爭,傷寒派與溫病學派之爭,促成了時方與溫病學說得到獨立與發展壯大。隨著時間流逝,經方派之繼承發揚雖然有些衰退,但直至現代卻並未退出歷史舞台,相反在近些年來隨著中成藥生產的擴大,在國內外大有復甦和再發展的明顯趨勢。 《傷寒論》是《傷寒雜病論》一書中綜合論述傳染病、流行病理論與治療規律性的重要部分,共10卷,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醫書局孫兆、林億校勘刻印後通行於國內外。 流傳後世而影響巨大者,現存有明趙開美的影宋刻本和金成無已的《註解傷寒論》本。宋校正《傷寒論》,或稱宋本《傷寒論》,以及金成無已《註解傷寒論》,在宋、金以後,歷代及日本刻本之現存於國內者,有60多個版本。若計其節錄、別本、發揮、集注、方論等,目前國內各圖書館收藏之國內外版本有近700種,1990多次刊印。由此即可見其歷代流傳影響之大了。 《傷寒論》在大量治療傳染病、流行病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對其發病因素、臨床症狀病候表現、治療過程與預後等等之共性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而全面的綜合分析,從而創造性提出了六經辨症的理論學說。即將當時幾乎年年常發的許多熱性病,按其發病初期、中期、末期不同的臨床表現,以及不同治療的反應與結果,分為辨太陽病、辨陽明病、辨少陽病、辨太陰病、辨少陰病、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此即歷代所稱的「辨傷寒六經病」,由此構成了該書的主體內容。有的學者視六經病為六個症候群以幫助學者學習理解。實際上,太陽病所論基本上是綜合論述了許多傳染性或流行性疾病初發的症狀、徵候表現,以及切脈等四診之要點和治療之原則方法等。如果未經治療或治療失當,疾病繼續發展,則依次出現少陽、陽明……等徵候,以上是三陽經。如果治療得當或及時,尚屬易治或能獲得良好結果,否則,該病就傳至三陰經,即太陰病而少陰病而厥陰病,其治療的難度也就隨之而增加,甚至不能治癒而死亡。在這些辨症論治的過程中,張仲景以其淵博的學識,以及極其豐富的臨床經驗,隨著各種傳染病、流行病與不同病人體質等不同反應所表現的千變萬化的徵候,作出了頗富科學思想的綜合、分析、論述和預見性結論。與此同時,張氏還以「平脈法」、「辨脈法」、「傷寒例」(一說為王叔和整理時所加),集中論述了傷寒的切脈與切脈診斷等問題。 《傷寒論》的理論體系即六經病證的辨證論治體系。它以六經辨症為綱,方劑辨症為法,對六經傳變過程中之徵候、脈象等各階段的審證、辨脈、論治的結果,給予遣方、用藥等,進行了有規律性的論述。世稱《傷寒論》113方、397法,雖不盡確,但其逐條評述傳染病、流行病不同發展時期不同表現的因素、病理、症狀、體征以及據以診斷的依據,治療處方用藥的原則與具體方法,無不條分縷析。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所總結和創造的醫療處方如:桂枝湯、麻黃湯、白虎湯、青龍湯、承氣湯、柴胡湯、四逆湯、真武湯、烏梅湯、理中湯等等,至今仍是國內外醫學家臨床治療所常用,也是中外製藥廠家據以生產中成藥的理論依據。可見宋林億在校正《傷寒論》一書後所稱譽的「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的確是比較實在的評估。 如前所述,歷代研究《傷寒論》並有著作流傳至今者約700家,但就其學術思想和特點而歸納之約有三個學派。或有認為有三綱重訂與維護舊論兩大陣營,或謂可分作三綱編次派、維護舊論派、以方類證派與以法類證派等四個體系者。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二個學派或三個體系比較符合實際。一派以明力有執為代表,他們認為:《傷寒論》「編始雖由於(王)叔和,而源流已遠,中間時異世殊,不無蠹殘人弊」。強調必須考訂重加編次,以求恢復仲景之本意。闡發方氏者有喻昌、沈明宗、張璐、吳儀洛……等。世稱之為「重訂派」。 一派以張遂辰、張志聰為代表,他們確信宋本《傷寒論》「皆仲景原文」,反對「斷簡殘篇」的觀點,批評重訂派是「舉一廢百」,反失仲景心法。世稱之為「維護派」。一派以柯琴、徐大椿為代表,主張重視《傷寒論》中之方證,認為六經之中是以辨症為主的,故命其代表作為《傷寒類方》。應當說以上三個學派分別對發展張仲景傷寒學說,提高傳染病、流行病等治癒率作出了貢獻,但同時也各有其立論之偏頗者。 《金匱要略》是《傷寒雜病論》的組成部分,專論內科等雜病,共3卷。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孫兆、林億等據館閣收藏之蠹簡文字,重新加以整理編校而成。全書共分25篇,所論述之內科雜病有:痙、濕、暍、百合病、狐惑病、陰陽毒、瘧、中風、厲節、血痺、虛勞、肺癰、咳嗽上氣、消渴、黃膽、下痢等40多種;外科、骨傷科方面疾病有:癰腫、腸癰、浸淫瘡,刀斧傷等;此外,還有婦科病症等之專門論述。 該書認為上述疾病等等之發作,其病因不越三條,即六淫(風寒暑濕燥火)所致疾病為外因;七情(喜怒哀樂悲驚恐) 過甚所引起的疾病為內因;金刃、蟲獸咬傷與飲食偏頗而造成傷病者為不內外因。張氏對內科等雜病之認識,重視一個病一個病地進行比較具體的敘述,在診斷上強調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辨症多以臟腑經絡為重點,運用營衛氣血、陰陽五行等學說,以指導臨床治療之實施。該書共收方劑262首,其特點與《傷寒論》之方劑一樣,藥味精煉,配製嚴密,主治多富有針對性。例如大柴胡湯、瀉心湯、大建中湯、黃□建中湯、當歸生薑羊肉湯、茵陳蒿湯、酸棗仁湯、麥門冬湯、括萎薤白湯、溫經湯、大黃牡丹皮湯、董苡附子敗醬散、白頭翁湯等等,均被廣泛為歷代醫學家用於臨床治療,並成為他們發展及創造新的醫療用方的基礎。 《金匱要略》中醫方運用的理論和制方原則與《傷寒論》一樣,均出於《內經》的理論指導和張仲景大量臨床經驗的總結,世代醫家多尊之為「醫方之祖」,這幾乎是眾口一詞。 必須指出,《金匱要略》除數以百計的經方外,更創造性地總結了十分豐富的醫療技術。例如:溫熨療法、肛門坐藥、灌腸、烙法、洗浴法、鼻內用藥、吹耳療法、灌耳、浸足等等。 特別是該書所記載的自縊患者的搶救,其所敘述的原則要求、技術要領,生動地描述了人工呼吸法的全過程,該法幾乎與現代之人工呼吸法沒有什麼兩樣,甚至更富有綜合性技術要求。 《金匱要略》自北宋校正刊行後,以元刻本為我國現存之最早者。其本文、註釋、發揮、方論與歌括等刊印雖遠不如《傷寒論》廣泛,但其版本截止1949年國內圖書館收藏的國內外刊本也多達110多種,印刷也多達370餘次,從而奠定了歷代內科雜病辨症論治的理論基礎,並為臨床處方用藥樹立了典範。 張仲景被宋以後的醫學家尊之為醫聖,明清時人們為推崇紀念他的成就,在其家鄉河南南陽修建了醫聖祠,年年紀念,歲歲引以為傚法學習的先師。箇中原因,除了他在東漢兵荒馬亂、疫病流行時所作的傑出貢獻外,更因為是他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我國臨床醫學發展的基礎。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