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本草綱目》是一部中醫學論述藥物學的專著,其內容頗多博物學價值。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編撰於公元1578年,成書後幾經周折,後初刊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全書共52卷,收載藥物1892種,其中植物藥計有1094種,動物藥443種,礦物藥161種,其他類藥物194種。李時珍新補入藥物374種。該書圖文並茂,有藥物圖1109幅。作者為了增加該書的臨床參考價值,於若干藥的論述中附錄臨床處方11096首,其中8000多首來自作者臨床經驗之總結或多年之徵集,有著較好的參考價值。 《本草綱目》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16部為綱,62類為目,其分部類的原則為「從微至巨,從賤至貴」。搜羅群集,有謂其所參考之書多達800餘種者,可謂「貫串百氏」的一代巨著。該書又在每藥物之下,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故命名其書為《本草綱目》。每藥之論述內容,則詳之於集解、辨疑、正誤、修治(炮製加工)、氣味(藥性藥理)、主治(藥效)、發明(李時珍之心得體會和研究結論)、附方等。《本草綱目》之分類敘述方法是在前人基礎上的一次創造性發展,條分縷析,使讀者一目瞭然,其分類方法實際上已具備了現代生物進化思想的科學性。 《本草綱目》的分類是先無機而後有機,先植物後動物。 在植物類藥物中,則先草、谷、菜而後果、木;在動物類藥物中,則先蟲、鱗、介而後禽、獸,最後則敘述人類藥。 該書首先是對礦物藥之科學分類,這在無機化學方面也已具備一定的水平。書中所記載的19種單體元素,如:鈉、鉀、鈣、鎂、金、銀、銅、鋅、錫、汞、鋁、錳、鉛、鐵、砷、硫等等,如以化合物計則多至數十種。李氏所述之每一物質,均評論其來源、鑒別與化學性。該書以單體元素為綱,對各化合物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和分類,大體上對前代所存在的混亂作了澄清。在生物藥的分類方面,可以說是劃時代的,基本上採用了「雙名法」。其法雖不能與現代所應用的拉丁系統雙名法那麼科學精確相比,但在明代卻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 其次在關於動物藥之分類方面,基本上有以下之特點,例如其蟲類相當於無脊椎動物,鱗類相當於魚類和部分爬行類,介類則相當於兩棲類和少數軟體動物類,其禽類則為鳥類,獸類系哺乳類動物。這種分類方法之依據雖然強調「從賤至貴」,但並非經濟或社會地位價值觀念上的貴賤,實則包含著從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從單一到繁雜,從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發展過程。就賤貴而言,作者將封建社會至高無上的龍與鳳,均列入相應的低一級類別,並不因為皇帝為真龍天子,也不因為鳳為皇后,就提高龍鳳在該書類別中的地位。這就說明《本草綱目》「從賤至貴」的分類方法並非地位、經濟等之價值觀。其分類方法富有科學性,代表了當時的先進水平,近代中外學者稱讚其有著生物進化論思想,為把人為分類法推向自然分類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草綱目》在藥物學發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不但訂定了前人1518種藥物,並以自己的親身實踐,調查研究,搜詢訪驗,為中國醫藥寶庫增加新藥374種,這對一位學者來講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字。這裡僅舉若干例證說明之。 在藥物鑒別方面,《本草綱目》糾正了明代之前《本草》中的許多錯誤和非科學內容。過去之本草著作往往將一物誤認為二,如南星與虎掌,本來是一種藥物,過去卻誤認為兩種藥物;又如本應當分述的卻混而為一,《本草綱目》以前每將葳蕤、女萎並為一條,李氏經過鑒別則確認為兩種;又如宋寇宗奭《本草衍義》中錯誤地「以蘭花為蘭草,卷柏為百合」,蘇頌《圖經本草》將天花、括樓分為兩處圖形,而實際上本是一種植物的根塊與果實;前人錯誤認為「草子可以變魚」,「馬精入地變為鎖陽」等等傳說,也都一一經過《本草綱目》而予以糾正,並指出魚乃魚子所化,而鎖陽本是植物。 關於水銀的記述,更能說明李時珍嚴肅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無畏精神。《神農本草經》被封建社會尊為經典,其敘述水銀「久服神仙」,晉葛洪《抱朴子》謂為「長生之藥」,《大明本草》稱其「無毒」,唐甄權言其「還丹元母」。故在六朝之下,企圖貪生不死者因服之而成廢身甚而夭者不知有多少。《本草綱目》批判了這一非科學的訛傳,指出「水銀…… 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他嚴肅地強調: 「方書固不足道,本草豈可妄言哉。」歷史和科學實驗均證實了《本草綱目》所論述的水銀,在當時達到科學發展的最新水平,對徹底根除服水銀以求長生之荒謬做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關於生物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本草綱目》也有獨到見解。 以動物藥的描述為例,《綱目》對每一動物藥的動物都有概括性的定義,多能抓住各類動物的生物學屬性特徵。如指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獸產於山,故毛似草」,又說:「毛合四時,色合五方」,這都正確地掌握了禽獸對環境之適應以求保護的變異特點。在動物相關變異方面,該書正確指出:「烏骨雞但驗舌黑」即可知其骨黑的鑒別方法。《本草綱目》在有關藥物的論述上,還強調了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預而在生活習性方面產生改變的特性。如記述的動物變野生為人工馴養,家種植物可以優於野生等,說明當時對生物之遺傳特徵已有一些知識。 在製藥化學和實驗研究方面,《本草綱目》較以前也有著突出的成就。所載製藥化學包括有蒸餾、蒸發、昇華、重結晶、風化、沉澱、乾燥、燒灼、傾瀉等許多化學反應的方法。 所制取的醋酸鉛(鉛霜);利用消石與礬石分解和氧化作用制取鉛丹;以濃茶煎熬五倍子,使其產生沉澱;經曲菌發酵水解而析出沒食子酸的白色結晶,都達到了較高的科學水平,甚至是最早的記錄。在科學實驗方面,作者不但親自驗證了羅勒子治療眼翳和自服蔓陀羅花以觀察其治療效果和麻醉作用外,還對若干藥物的藥理作用等進行了動物實驗。他觀察大豆、雞腸草等之藥理作用,他解剖鯪鯉、蛇等多種低等動物,以證實其解剖結構上的異同,進行了若干比較研究。這些方法在當時科學界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創舉。 當然,未知或知之甚少在當時更是普遍的,在當時條件下不可知者也非少見。因此,作者對若干藥物的記述客觀地指出「未審然否」,或謂:「亦無所詢證,姑附於此,以俟博識」,足可證明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草綱目》問世後其影響面之廣而深遠是創記錄的。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由金陵(今南京)胡承龍首次刊刻,世稱「金陵本」,至今尚存有極少幾部,除日、美、德均有收藏外,我國僅存兩部。1603年由夏良心等刊行於江西刻本《本草綱目》,世稱「江西本」,為僅次於金陵本之善本,現存於世者尚多。此後,重刻《本草綱目》者逐漸增多,如湖北本(1606年)、石渠閣本、立達堂本等,均刻於明末之前。清代刻本以張朝璘本(1657年)、太和堂本(1655)等為最早,其後刻刊者甚多。據現存國內之刻印本統計,截止1949年約有70餘版次。繼《本草綱目》之後,我國藥物學之發展在此基礎上雖不如其廣博,然在發揮、深化認識上和吸收外來藥物上取得了不斷的進步,如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等,幾乎都是在其直接或間接影響下完成的。 《本草綱目》不但在國內有著如此深廣的影響,早在公元1606年即傳至日本。據統計,日本在1637—1714年間先後出現了《本草綱目》的8種刻本,此後還先後出版了日文節譯和全譯本多種。日本學者研究《本草綱目》並有著作者多達30餘種。《本草綱目》在朝鮮、越南等也有較大的影響。大約從18世紀開始,《本草綱目》即傳至歐洲,英國大英博物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圖書館、法國國民圖書館等都收藏有《本草綱目》的多種明刻本或清刻本。德國皇家圖書館收藏有金陵本。此外,在俄國(前蘇聯)、意大利、丹麥等也都有收藏。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收藏有金陵本和江西本等。據英國李約瑟博士考證,1732年法國醫生范德蒙德曾將《本草綱目》中部分內容譯為法文,幾經周折於百餘年後在巴黎發表,引起著名化學家和化學史學者的注目。據研究,《本草綱目》早在18世紀及以後的年代曾被部分摘譯成法文、英文、德文和俄文,歐洲在19世紀對研究《本草綱目》與中國本學產生興趣,並由此而獲得博士學位者。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奠定進化論、論證人工選擇原理的過程中,即曾參閱了《古代中國百科全書》,其內容即《本草綱目》之內容。 如達爾文在《變異》中談到雞的變種、金魚家化史等,均吸取和引用了《本草綱目》的內容。李約瑟博士在評價《本草綱目》時寫道:「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那部在本草書中登峰造極的著作《本草綱目》。」「李時珍作為科學家,達到了同伽裡略、維薩裡的科學活動隔絕的任何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中國博物學家中『無冕之王』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至今這部偉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國文化史的化學史和其他各門科學史的一個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