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26 黃巾農民起義戰爭



「內外俱起,八州並發」

  黃巾農民起義戰爭,爆發於東漢中平元年(184年)。它是東漢末年農民與地主之間階級矛盾不斷激化的結果,是一次經長期醞釀的、有組織、有準備的大規模農民戰爭。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戰爭,雖然在東漢王朝及各地豪強地主武裝的聯合鎮壓下遭到了失敗,但卻給了腐朽的東漢王朝以沉重的打擊,加速了它的崩潰;同時,它也不同程度地打擊了豪強地主勢力,為改變東漢後期土地兼併等狀況,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東漢晚期,宦官與外戚兩大集團交替專政,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加劇,賦稅日趨沉重,社會動盪不安,民眾流離失所,階級矛盾高度激化,小規模的農民戰爭此落彼起,連綿不斷。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就在這種背景下逐漸醞釀成熟了。
  時勢造英雄,冀州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張角,目睹廣大民眾在東漢王朝暴政統治下的悲慘境況,義憤填膺,決心通過武裝起義的途徑,來改變這一局面。於是,他積極展開革命宣傳和組織活動,從而成為這場偉大農民起義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
  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創立了太平道,以畫符誦咒行醫治病,在貧苦農民中宣傳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鼓動民眾起來反抗暴政統治。在宣傳發動群眾的同時,張角還利用宗教從事起義的組織準備工作,派遣骨幹信徒到各地聚集力量。經過十餘年的秘密宣傳和組織,張角已擁有徒眾數十萬,遍佈於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在此基礎上,張角又將信徒按地域組織分為36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設「渠帥」,統一節制,為起義做好了必要的組織準備。
  在起義即將爆發的前夕,張角根據鬥爭的需要,及時用讖語的形式提出了「蒼天(指東漢王朝)已死,黃天(黃太一神,即指太平道)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戰鬥口號和起義計劃。一場在宗教形式掩護下的農民大起義至此已是呼之欲出了。
  為了實現起義計劃,張角派遣大方首領馬元義往來於洛陽和各州之間,準備調集荊、揚兩州的道徒數萬人潛赴鄴城,並積極聯絡洛陽皇宮中的宦官信徒充當內應,確定三月五日在洛陽和各州同時起義。
  可是正當起義即將發動的關鍵時刻,太平道內部卻出了可恥的叛徒,濟南人唐周向朝廷上書告密,使得起義計劃全部洩露。東漢王朝聞報後,即行嚴厲鎮壓,收捕起義領袖人物。這一突然變故打亂了起義部署,張角為了扭轉被動不利局面,當機立斷,決定提前舉行起義,星夜派人通告各方同時行動,並規定起義軍以黃巾纏頭為標誌。歷史上著名的「黃巾起義」正式爆發了。
  黃巾起義爆發後,聲勢十分浩大,史稱「旬日之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黃巾軍主力分佈在三個地區:義軍首領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他的弟弟張寶號稱地公將軍,張梁自稱人公將軍,他們率領義軍主力,活躍於冀州地區,在北方形成革命中心。張曼成自稱「神上使」,帶領黃巾軍戰鬥在南陽地區,形成南方地區的起義中心。波才、彭脫等人率部轉戰於穎川(郡治在今河南禹縣)、汝南(郡治在今河南汝南東北)、陳國(郡治所在今河南睢陽)一帶,成為東方地區的革命主力。各路黃巾軍所到之處,燒官府、打豪強、攻塢壁、占城邑,給東漢王朝的統治秩序以沉重的打擊。
  這次黃巾起義在戰略部署方面,張角吸取了以往起義被統治者各個擊破的教訓,採取了「內外俱起」、「八州並發」同時出擊的計劃,即在京師洛陽內外同時起事,在地方各州一起暴動。在作戰行動方面,各路義軍雖缺乏周密的協同配合,但是從其活動形勢看,起義軍顯然是以洛陽為主要進攻目標的,自東、南、北三個方面包圍威脅洛陽。所有這些,均反映了黃巾起義戰爭表現出一定的戰略決策經驗和較好的作戰指揮藝術,一時間造成「遐邇搖蕩」、「煙炎絳天」的巨大聲勢決不是偶然的。
  八州並起的黃巾大起義極大地震撼著東漢朝廷,統治者在惶恐不安之餘,急忙調兵遣將鎮壓起義:任命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屯兵都亭,以保衛京師;在函谷、太谷等八個險隘要衝設置八關都尉,以加強洛陽外圍的防禦;下詔解除「黨禁」,以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出宮中藏錢收實官兵,用西園馬匹裝備軍隊,擴充騎兵,增設西園八校,以加強軍隊實力,爾後,東漢王朝調集軍隊,開始向起義軍進行反撲。
  當時,活動於穎川一帶的波才起義軍對洛陽構成直接的威脅,所以漢廷委派中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俊統率主力投入這一戰場。對於起義中心地區的河北一帶,則任北中郎將盧植率北軍五校尉和當地郡國兵前往鎮壓。對於南陽地區的張曼成部義軍,則加強防禦,暫取守勢。東漢統治者實施這種先防後剿、攻守皆備、重點進攻、逐個擊破的戰略方針,表明他們具有老練的統治經驗和軍事素質,是黃巾起義軍所面臨的一夥凶狠狡猾的敵人。
  這年四月,黃巾起義軍和東漢王朝反動軍隊的戰略決戰首先在穎川一帶展開。穎川黃巾軍波才部擊敗朱俊的進攻,並乘勝圍攻皇甫嵩於長社(今河南長葛東北),形勢對義軍有利。
  但遺憾的是,波才軍缺乏軍事經驗,依草結營,戒備不嚴,結果反被皇甫嵩深夜縱火燒營,實施突襲,造成義軍的慘重損失。皇甫嵩會合朱俊、曹操兩部漢軍,乘機進擊,大敗波才軍,殘殺起義將士數萬人。破穎川義軍後,官軍乘勝進攻汝南、陳國義軍。不久,波才義軍余部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彭脫義軍在西華(今河南西華南),又遭鎮壓歸於失敗。
  穎川、汝南黃巾軍的失敗,使東漢朝廷擺脫了京師之危,得以騰出力量來對付其他地區的起義軍,至此,雙方的戰略地位發生了變化,東漢朝廷已佔據了主動和優勢。
  東漢王朝旋即將皇甫嵩調赴東線,鎮壓東郡卜已黃巾軍;
  調朱俊開赴南陽,鎮壓張曼成義軍。皇甫嵩進攻很順手,倉亭一役,就將卜已起義軍殘暴地鎮壓下去。於是,南陽一帶成為雙方第二個戰略會戰的場所了。
  在南陽,黃巾軍張曼成部自三月開始,即以重兵圍攻宛城(今河南南陽),遇到南陽太守秦頡的頑固抵抗,雙方相持百餘日,義軍師疲。六月,張曼成戰死,義軍推舉趙弘為統帥,繼續鬥爭,終於攻克宛城,並把部隊發展到十餘萬人。可是就在這時,朱俊率領漢軍主力進抵宛城一線,會同荊州、南陽地區的地方武裝圍攻宛城。從六月到八月,黃巾軍經過頑強奮戰,多次挫敗官軍的攻勢,守住了宛城。可是黃巾軍未能乘勝出擊,擴大戰果,使得朱俊能夠重新集結力量,繼續進攻。不久,趙弘戰死,韓忠繼為黃巾軍統帥,又與漢軍相持了一段時間。朱俊鎮壓農民起義很有一套手段,他見強攻不易奏效,這時便偽裝撤圍欺騙義軍,暗佈伏兵,伺機進擊。
  義軍缺乏經驗,中計出城追擊,結果在中途遭到伏擊,損失慘重,統帥韓忠投降被殺。黃巾軍余部在孫夏帶領下退保宛城,但因眾寡懸殊,無法固守,於十一月撤出宛城,退向西鄂精山(今河南南召南)。朱俊跟蹤追擊,孫夏戰死,義軍犧牲者達萬餘人,南陽黃巾軍鬥爭到此歸於失敗。
  此後,戰爭的中心轉移到河北地區。河北是黃巾農民大起義的中心地區,張角在巨鹿發動全國起義後,即率軍攻克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南),並命張寶北上佔領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控制河北腹地,與張角、張梁軍形成犄角之勢。東漢王朝先後派遣盧植、董卓進剿河北義軍,但曠日持久,無所進展。八月間,皇甫嵩接任官軍統帥,率主力撲向河北戰場。這時,其他地區的義軍已遭失敗,戰局對黃巾軍日益不利。屋漏更遭連夜雨,就在這緊要關頭,黃巾軍首領張角又突然病逝。但即便是在這種困難的形勢下,義軍在張梁、張寶率領下,仍堅持著同官軍浴血奮戰。在廣宗一帶,義軍與漢軍皇甫嵩部激烈交戰,數次挫敗敵人的進攻,追使皇甫嵩「閉營休士,以觀其變」。可是這時義軍又犯了輕敵的錯誤,誤以為敵人已停止進攻,以至於鬆懈了戒備。皇甫嵩瞅準機會,乘黑夜發起突然襲擊,起義軍倉促應戰,慘遭敗績,張梁英勇捐軀,廣宗失陷,是役,義軍陣亡和投水自盡者達八萬餘人。而皇甫嵩在進剿廣宗張梁部義軍得手後,則迅速調轉兵鋒,於十一月攻打下曲陽。經過激烈交戰,起義軍戰敗,張寶犧牲,十餘萬起義軍壯士慘遭屠殺,河北黃巾軍也被扼殺於血泊之中。
  官軍攻陷下曲陽,標誌著張角等人所領導的黃巾起義軍主力,在東漢王朝的軍隊和各地豪強武裝的武力鎮壓下,悲壯地失敗了。然而農民起義的火焰並沒有就此而熄滅,分散在各地的黃巾余部,仍在堅持鬥爭,他們前仆後繼,百折不撓,給東漢王朝的統治以新的打擊。這一鬥爭前後延續了二十餘年之久,給黃巾大起義添上了一個可歌可泣的尾聲。
  黃巾農民大起義,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農民革命戰爭,它雖然最終失敗了,但卻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農民革命遺產。其中既有成功的經驗,更有失敗的教訓,對它認真進行總結,無疑是很有意義的工作。
  黃巾農民起義戰爭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第一、它提出了明確的鬥爭目標,即消滅東漢政權,建立自己的統治,這對號召和團結人民參加起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利用宗教形式進行起義的宣傳和組織工作,麻痺了官府,積蓄了力量,為舉行起義作好了比較充分的準備。第三、起義計劃制訂得比較周密、具體。所謂「內外俱起」、「八州並發」就反映了這一特點。儘管後來由於叛徒的告密,使這一起義計劃的實施遇到很大的困難,但經張角果斷處置,它基本上還是得到了落實,從而給東漢王朝以沉重的打擊。第四、鬥志堅決,寧死不屈,敢於攻堅,勇於犧牲,以此向天下昭示了起義將士的鬥爭精神和高尚氣節。
  但是黃巾農民戰爭失敗的教訓同樣是非常深刻的。它沒有遠大的戰略眼光,因此提不出更具體的策略方針;它沒有建立起後方基地和有組織的戰鬥部隊,因此部隊保障受到限制,戰鬥行動受到掣肘;它缺乏統一的指揮和互相的配合,各自為戰,因此造成戰區上的孤立、分割態勢,以致為敵佔優勢的主力軍所各個擊破;它不懂得在敵強我弱形勢下採取運動戰、游擊戰等機動作戰形式的重要性,因此熱衷於城池的攻守,將起義軍主力膠著於一地,同敵人打硬仗、拚消耗,直至耗盡自己戰鬥力而被擊敗。所有這些,都是起義軍在戰略上和作戰指導方面的嚴重失策,也是直接導致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戰爭不幸失敗的原因。令人千載之後,猶為之感慨不已!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