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是曹操和孫權、劉備在今湖北江陵與漢口間的長江沿岸的一場戰略會戰,對於三國鼎立局面的確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這場戰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的孫、劉聯軍,面對總兵力達二十三四萬之多的曹軍,正確分析形勢,找出其弱點和不利因素,採取密切協同、以長擊短,以火佐攻,乘勝追擊的作戰方針,打得曹軍丟盔棄甲,狼狽竄北,使曹操「橫槊賦詩」、併吞寰宇的雄心就此付諸東流,從而成為歷史上運用火攻,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進而統一了北方,佔據了幽、冀、青、並、兗、豫、徐和司隸(今河南洛陽一帶)共八州的地盤,形成了獨佔中原的格局。接著他又揮師平定遼東地區的烏桓勢力,基本穩定了後方地區,一時間成為當時歷史舞台上不可一世的風雲人物。 然而,對於素懷「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雄心大志的曹操來說,統一北方地區,只能算作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而已。他的宏偉目標,是掃平所有的割據勢力,實現「天下混一」的理想。於是他便積極從事南下江南的戰爭準備:在鄴城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並派人到涼州(今甘肅)授馬騰為衛尉予以拉攏,以避免南下作戰時側後受到威脅。一切就緒後,曹操緊擂戰鼓,興起大軍,浩浩蕩蕩向南方地區殺奔而來。 當時,南方的主要割據勢力有兩個,一是立國三世的東吳孫權政權,他據有揚州六郡。這些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在當時戰亂較少。而北方人的南遷又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因此東吳的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軍事上,孫權擁有精兵數萬,有周瑜、程普、黃蓋等著名將領,內部團結,加上據有長江天險,因而使它成為曹操吞併天下的主要障礙。南方另一個主要割據勢力是荊州的劉表。他基本上採取了維持現狀的政策,但他年老多病,處事懦弱,其子劉琦和劉琮又因爭奪繼承權而鬧得不可開交,所以政權並不穩固。 至於劉備,在當時還沒有自己固定的地盤。他原來依附袁紹,官渡之戰後投奔劉表。劉表讓他屯兵新野、樊城一帶,為自己據守阻止曹軍南下的門戶。但劉備素號「梟雄」,志在「匡復漢室」,所以就趁著這一機會擴充軍隊、網羅人材。他這時擁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謀士、猛將,是曹操吞併天下的又一重要障礙。 公元208年7月,曹操率軍南下,他的第一個戰略目標是荊州。荊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佔據了它,既能夠控制今湖北、湖南地區,又可以順江東下,從側面打擊東吳;向西進軍則可以奪取富饒的益州(今四川)。就在戰爭一觸即發的緊要關頭,窩窩囊囊的劉表於8月因病一命嗚呼了。接替他的次子劉琮更不爭氣,他讓曹操的兵威嚇破了膽,未作任何抵抗,就將荊州雙手拱出。曹操兵不血刃,完成了南下戰略的第一步。 劉備在樊城獲悉劉琮投降的消息後,急忙率所部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卻,並命令關羽率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 江陵為軍事重鎮,是兵力和物資的重要補給基地。曹操自然不甘心讓它落入劉備之手,於是便親率輕騎五千,日夜兼行150公里,追趕行動遲緩的劉備軍隊,在當陽(今湖北當陽) 的長阪坡擊敗劉備,佔領了戰略要地江陵。劉備僅僅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突圍,在與關羽、劉琦等部會合後,退守龜縮於長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一線。 軍事上接二連三的勝利,使得曹操躊躇滿志,輕敵自大,企圖乘勝順流東下,佔領整個長江以東的地區,一舉消滅孫權勢力。儘管謀士賈詡建議他利用荊州的豐富資源,休養軍民,鞏固新佔地,然後再以強大優勢迫降孫權,可是曹操哪裡聽得進去。 在強敵壓境、存亡未卜的危急關頭,孫權和劉備兩股勢力為了避免徹底覆滅的共同命運,終於結成了聯合抗曹的軍事同盟。 早在曹操進兵荊州以前,東吳即曾打算奪占荊州與曹操對峙。劉表死後,孫權又派魯肅以弔喪為名去偵察情況。魯肅抵江陵時,劉琮已投降了曹操,劉備正向南撤退。魯肅當機立斷,即在當陽長阪坡會見劉備,說明聯合抗曹的意向。處於困境的劉備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並派諸葛亮隨同魯肅前去會見孫權。諸葛亮向孫權分析了敵我形勢。指出:劉備最近雖兵敗長阪坡,但是尚擁有水陸2萬餘眾的實力。曹操雖然兵多勢眾,但經長途跋涉,連續作戰,非常疲憊,就像一支飛到盡頭的箭鏃,它的力量連一層薄薄的綢子也穿不透了。 何況曹軍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又是新佔之地,人心不服。在這種形勢下,只要孫、劉雙方同心協力,攜手合作,就一定能擊破曹軍,造就三分天下的局面。孫權對他的這番精闢分析深表贊同。 可是當時東吳內部也存在著反對抵抗、主張投降的勢力。 長史張昭等人為曹軍的聲勢所懾服,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兵多勢眾,又挾新定荊州之勝,勢不可擋。雙方實力相差懸殊,東吳難以抗衡,不如趁早投降。張昭是東吳的重臣,頗具影響,他這樣的態度,使得孫權感到左右為難。這時魯肅就竭力密勸孫權召回東吳軍事主帥周瑜商討對策。 周諭奉召從鄱陽趕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他同樣主張堅決抗禦曹操。他以為:曹操雖已統一北方,但其後方並不穩定。馬超、韓遂在涼州的割據,對曹操側後是潛在的重大威脅。曹操捨棄北方軍隊善於騎戰的長處,而同吳軍進行水上較量,這是捨長就短。加上時值初冬,馬乏飼料,北方部隊遠來江南,水土不服,必生疾病。這些都是用兵之大忌,曹操貿然東下,失敗不可避免。緊接著,周瑜又向孫權分析了曹操的兵力。指出曹操的中原部隊不過十五六萬,並且疲憊不堪;荊州的降兵最多不過七八萬人,而且心存恐懼,鬥志低落。這樣的軍隊,人數雖多,但並不可懼,只要動用精兵五萬,就足以打敗它。周瑜深入全面的分析,使孫權更加堅定了聯劉抗曹的決心。於是便撥精兵3萬,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軍與劉備會師,共同抗擊曹操。 公元208年10月,周瑜率兵沿長江西上到樊口與劉備會師。爾後繼續挺進,在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與曹軍打了一個遭遇戰。曹軍受挫,退回江北,屯軍烏林(今湖北嘉魚西),與孫、劉聯軍隔江對峙。 孫、劉聯軍雖佔有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優勢,但畢竟是力量弱小,要打敗強大的曹軍談何容易!可是,機遇總是喜歡那些敢於同命運抗爭的人,勝利的天平傾向了弱者孫、劉一邊。這中間的關鍵,就是孫、劉聯軍的統帥們能夠比較敵我優劣長短,善於捕捉戰機,找到了克敵制勝的法寶—— 乘隙蹈虛,欺敵誤敵,因風放火,以火助攻。 當時曹軍中疾病流行,又因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性,長江的風浪把他們顛簸得口吐黃水,苦不堪言。於是只好把戰船用鐵環「首尾相接」起來。周瑜的部將黃蓋針對敵強我弱、不宜持久及曹軍士氣低落、戰船連接的實際情況,建議採取火攻,奇襲曹軍戰船。周瑜採納了這一建議,制定了「以火佐攻」,因亂而擊之的作戰方略。 周瑜利用曹操驕傲輕敵的弱點,先讓黃蓋寫信向曹操詐降,並與曹操事先約定了投降的時間。曹操不知是計,欣然容允。屆時,黃蓋率蒙沖(一種用於快速突擊的小船)、鬥艦數十艘,滿載乾草,灌以油脂,並巧加偽裝,插上旌旗,同時預備快船繫掛在大船之後,以便放火後換乘,然後揚帆出發。當時,江上正猛刮著東南風,戰船航速很快,迅速向曹軍陣地接近。曹軍望見江上船來,均以為這是黃蓋如約前來投降,皆「延頸觀望」,絲毫不加戒備。 黃蓋在距曹軍1公里地處,遂下令各船同時點火。一時間「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直衝曹軍戰船。而曹軍船隻首尾相連,分散不開,移動不得,頓時便成了一片火海。這時,風還是一個勁地猛刮,熊熊烈火遂向岸上蔓延,一直燒到了岸上的曹軍營寨。曹軍將士被這突如其來的大火燒得驚慌失措、鬼哭狼嚎、潰不成軍,燒死、溺死者不計其數。在長江南岸的孫、劉主力艦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勢窮力蹩,被迫率軍由陸路經華容道向江陵方向倉皇撤退,行至雲夢時曾一度迷失道路,又遇上大風暴雨,道路泥濘不堪,以草墊路,才使得騎兵得以通過。一路上,人馬自相踐踏,死傷纍纍。孫、劉聯軍乘勝水陸並進,窮追猛打,擴大戰果,一直追擊到南郡(今湖北江陵境內)。曹操留曹仁、徐晃駐守江陵,樂進駐守襄陽,自己率領殘兵敗將逃回到北方。 這場赤壁大鏖兵至此遂以孫權、劉備方面大獲全勝而宣告結束。 赤壁之戰對當時歷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使得曹操勢力不復再有南下的力量;孫權在江南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劉備乘機獲取立足之地,勢力日益壯大,三國鼎立的形勢就此造成。 在赤壁之戰中,孫權與劉備兩大集團表現出卓越的戰略籌劃與靈活的作戰指導:第一,在敵強我弱,分則俱亡,合則勢強形勢下,精誠合作,結成政治、軍事同盟,形成一股可以與曹軍抗衡的力量。第二,在知彼知己的基礎上,針對曹操驕傲輕敵,捨長用短的特點,利用地理、天時方面的有利條件,欺敵詐降,並果斷採取「以火佐攻」的作戰方針,乘敵之隙,予其以出其不意的打擊。第三,在實施火攻襲擊成功的情況下,不失時機地率領主力艦隊橫渡長江,乘敵混亂不堪之際,奮勇打擊曹軍,奠定勝局。並堅決實施戰略追擊,擴大戰果,奪取荊州。 反觀曹操,雖然他久歷戎行,戰績輝煌,但在赤壁之戰中卻屢犯戰略、戰術上的錯誤:一是輕敵冒進,率意開戰;二是棄騎用舟,捨長就短;三是在作戰部署上又犯連結戰船的錯誤;四是對敵手可能實施火攻的情況茫昧無知,輕信詐降,疏於戒備,終於導致了可悲的失敗。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