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葛亮北伐曹魏之戰,是由弱者主動向強者發動的一場戰爭。雖然在魏、吳、蜀三國並立中,魏國最強,蜀國最弱,但在這場戰爭中,諸葛亮指揮的蜀軍曾給魏國造成相當大的威脅和震驚,卻又因失誤和客觀條件限制而撤軍,這裡有雙方力量對比的問題,又有謀略的運用問題,其間的諸多經驗和教訓,仍有借鑒的價值。 北伐曹魏,統一中原,統一全國,是諸葛亮在隆中向劉備提出的最終目標。當時諸葛亮設想兵分二路,一路「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向宛(宛城)、洛(洛陽)」,一路由「將軍(指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直趨長安。但在諸葛亮北伐之時,荊州已為東吳所有,所以剩下的進軍路線就只有出秦川一條了。 諸葛亮北伐曹魏,先後五次,另有一次是曹軍南下,屬防禦戰。 蜀後主(劉禪)建興四年(226年),曹魏的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繼位,稱魏明帝。諸葛亮認為,曹魏政權的更迭,新君剛立,是北伐的一個有利機會,於是在建興五年(227年),率蜀軍北駐漢中。臨出發時,上疏後主,以時局艱難,勸誡和提醒劉禪,並對治國理政,作了安排,史稱這個上疏為《前出師表》。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率軍北伐。為了迷惑魏大將軍曹真的主力部隊,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今陝西眉縣南)取郿城(今陝西眉縣北),並遣趙雲、鄧芝率一支人馬為疑兵,據箕谷(今陝西褒城北),佯作進攻郿城,自己則率主力突然向西北攻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由於多年努力訓練,蜀軍士氣旺盛,陣容整齊,北伐進展順利,曹魏所屬南安(今甘肅隴西東南)、天水(今甘肅甘谷東南)、安定(今甘肅鎮原東南)三郡都叛魏響應諸葛亮,魏天水將領姜維也投向諸葛亮。 諸葛亮的進攻和得手,一時震動關中,使曹魏政權十分驚恐,魏明帝急忙親自率軍西鎮長安,派大將張郃率軍阻止諸葛亮。 諸葛亮出祁山,屯兵西縣(今甘肅天水西南),命馬謖為前鋒,王平為副將,督諸軍與張郃戰於街亭(今甘肅秦安縣附近)。馬謖平素好發高論,也提過一些好建議,如「攻心為上」即是,但他不精兵法。劉備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然而諸葛亮並沒有注意劉備的提醒,在關鍵時刻,錯用了他。結果馬謖違反諸葛亮的節度,拒聽王平的勸止,棄城不守,上山紮營。張郃乘機把蜀軍圍困於山上,斷其水源。蜀軍缺水,軍心動搖,在曹軍的進攻下潰敗,馬謖逃走,街亭失守。諸葛亮被迫退兵,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軍奪回,第一次北伐失敗。 為了嚴肅綱紀,以利再戰,諸葛亮忍痛依法處死了馬謖,自己又以統帥身份,主動承擔責任,上疏後主,自降三級。隨即在這年冬天,諸葛亮又率軍,發動了第二次北伐曹魏之戰。 蜀軍出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圍陳倉(今陝西寶雞東)。時曹魏已有準備,魏將郝昭憑險據守,歷時20多天。由於蜀國多山,蜀道艱險,這時軍糧供應不上,諸葛亮再次被迫退軍,並於歸途中設伏殺跟後追擊的魏將王雙,第二次北伐僅以此結束。 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陳式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領兵欲擊陳式,諸葛亮即親自出兵建威(今甘肅西和北)。郭淮退兵,蜀軍遂取武都、陰平二郡。第三次北伐以取得局部勝利結束。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採取主動行動,發兵進攻漢中。 諸葛亮急調兩萬援軍阻擊。後因雨路阻,魏軍退回。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出師,再圍祁山。鑒於蜀道山多路險,以前的北伐多因軍糧運送困難而受嚴重影響,諸葛亮為解決這個難題,發明了一種適合山道的叫「木牛」的運糧車,向前方運糧。魏明帝聞祁山被圍,忙派足智善算的司馬懿迎擊。諸葛亮留下部分軍隊繼續包圍祁山,自率主力東上尋找司馬懿決戰。兩軍相遇於上邽(今甘肅天水市)一帶。司馬懿深知蜀軍的糧食供應仍很困難,有意避免決戰,紮營堅守,拖延時日。諸葛亮隨即改變策略,佯裝退兵,誘敵出戰。司馬懿謹慎尾隨,但不主動出擊。魏軍中一些將領多次請戰,均遭司馬懿拒絕。於是魏軍中有人譏笑司馬懿「畏蜀如虎」。司馬懿無奈,只好派大將張郃出戰,結果被早有準備的蜀軍擊敗,損失3000多人。魏軍上當吃虧後再也不敢戀戰,而諸葛亮也因此無法消滅司馬懿的魏軍主力。 雙方相持月餘,蜀軍糧食供應日益困難,負責運糧的蜀國大臣李嚴,既疏於職守,又怕承當罪責,就假傳後主旨意,要諸葛亮退兵。諸葛亮只好再次退兵。司馬懿料定蜀軍因糧盡撤退,不是計策,就派大將張郃追趕。諸葛亮抓住時機,於回軍途中,在木門谷(今甘肅天水西南)設伏射殺了張郃,迫使魏軍退去。第四次北伐結束。 此後,諸葛亮暫時停止北伐行動,「休士勸農」,讓士兵歇息練武;同時加強農業生產,積蓄糧食。建興十二年(234年),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的一次北伐。 這年春天,諸葛亮率軍10萬,出斜谷口。此前,派使赴東吳,約孫權在東面呼應,出兵攻魏。不久,蜀軍攻佔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與魏大將司馬懿對峙於渭水。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因軍糧不繼而造成中途退兵的情況,諸葛亮又發明了「流馬」車運送糧食,同時抽出一部分士卒分雜在渭水沿岸百姓中,進行屯田。魏軍方面,則仍堅守不戰,以待蜀軍糧盡疲憊。 這年五月,孫權應蜀國之約,發兵分三路攻魏,但主力在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失利,導致全線撤退。蜀、吳夾擊的計劃落空。 蜀魏在渭水對峙了100多雲。八月,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臨終前,諸葛亮決定撤軍,並對撤軍作了部署。諸葛亮死後,蜀軍依囑,整軍從容而退。司馬懿不知諸葛亮已死,只緊追而不敢戰,蜀軍故作回軍反擊,司馬懿怕中計,不敢再追。及蜀軍安全撤退畢,蜀國才宣告諸葛亮病死。時民間百姓流傳笑話說:「死諸葛亮嚇走生仲達(司馬懿字仲達)。」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以蜀國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夠對當時實力最雄厚的曹魏主動發起攻擊,這已經是很了不起的,雖然這也不單靠諸葛亮一個人的力量,但他的足智多謀,他的治蜀方略,無疑是很重要的因素。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