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隋末農民戰爭是隋朝末年農民起義軍推翻隋王朝的戰爭,這次戰爭從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王薄首義開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輔公祏反唐失敗,前後整整14年,歷經滎陽之戰、洛陽之戰、樂壽之戰、江都之戰等重大戰役,沉重打擊了隋王朝。隋朝滅亡後,以李淵為首的地主貴族集團搶奪了農民戰爭的勝利果實,鎮壓起義軍,隋末農民戰爭失敗。 隋煬帝在位時期,「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不知愛惜民力,為所欲為。他在位的13年中,大興土木,窮兵黷武,繼位的第一年就征發10萬人掘長塹,大業元年(605年)營建東都,開通濟渠和邗溝,動用300餘萬人,大業三年(607年)徵用100萬人修長城,大業四年(608年)又調100萬人修永濟渠,五年時間共徵調徭役不下600萬人。接著,又在大業七年(611年)至大業十年(614年)連續發動了三次對高麗的戰爭。大規模的徭役和兵役,使隋朝社會經濟受到嚴重摧殘,大大激化了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隋朝後期社會凋敝,民不聊生,危機四伏,各地人民紛紛起來反抗,一浪高過一浪,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全國規模的戰爭。在此基礎上,逐漸彙集成瓦崗軍、河北起義軍和江淮起義軍三支反隋主力。 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人王薄領導貧苦農民舉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義軍佔領長白山,王自稱知世郎。王薄發難,猶如乾柴烈火,全國各地立即蜂起響應。同年,平原(今山東德州市)劉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縣東北)孫安祖、脩(今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相繼舉行起義。大業九年(613年),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孟海公、齊郡(今山東歷城縣)孟讓、北海(今山東青州市)郭方預、河間格謙、渤海(今山東陽信縣)孫宣雅相繼而起。同年,餘杭(今浙江杭州市)劉元進、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韓相國、吳郡(今江蘇蘇州市)朱燮、扶風(今陝西鳳翔縣)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紛紛聚眾起義。短短兩年時間,全國各地起義軍發展到百餘支,人數幾百萬,隋朝統治政權陷入了農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由於隋朝的殘酷鎮壓,散居各地的起義隊伍認識到聯合的必要性,逐漸彙集成三支較大的革命力量,翟讓領導瓦崗軍在河南作戰,竇建德率軍在河北作戰,杜伏威率軍在江淮作戰,三支大軍相互配合,共同肩負起反隋大業。 大業七年(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山東、河南兩地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勣、李密、王伯當都率眾投奔瓦崗竇,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讓建議:「先取滎陽,休兵館谷,待士馬肥充,然後與人爭利。」滎陽是隋朝重要軍事據點,翟讓親自率兵攻下滎陽門戶金堤關及周圍屬縣,又在滎陽附近的大海寺設下埋伏,殲滅了前來鎮壓瓦崗軍的隋將張須阤及2萬名隋軍主力,威震河南。大業十三年(617年),隋洛陽留守楊侗派劉長恭、裴仁基等圍剿起義軍,隋軍布下5公里長陣,翟讓將瓦崗軍分為10隊,與隋軍對峙,親自率軍猛攻隋營,隋軍大亂,全線崩潰。劉長恭逃回東都,裴仁基投降瓦崗軍,打開了洛陽外圍防禦體系。隨著起義軍發展壯大,迫切需要建立一個革命政權,領導反隋戰爭。這年二月,瓦崗軍推李密為主,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李密發佈討隋檄文,聲討隋煬帝罪行:「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在隋朝即將被農民軍推翻的關鍵時刻,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以翟讓為首的農民軍將領與以李密為首的投機革命的地主勢力矛盾公開激化。十一月,李密設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將領,瓦解了瓦崗軍人心,導致將卒離心,極大地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楊侗,後來又投降李淵,因起兵反唐被殺,斷送了這支農民起義軍。 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是在河北各地起義軍反隋基礎上發展壯大起來的。大業七年(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起義,樹起反隋大旗,隊伍迅速發展到1萬餘人。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高雞泊,竇建德率7000義軍乘隋軍不備,突然襲擊,殺敵軍數千,獲馬千匹,斬隋將郭洵,聲威大震。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王,建立了革命政權。隋煬帝派涿郡薛世雄圍剿起義軍,雙方在樂壽七里井交戰,竇建德佯裝南敗誘敵,設下埋伏,乘隋軍追殺之際,突然折回,伏兵齊起,夾擊隋軍,薛世雄大敗,丟下無數屍體逃回涿郡。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竇建德稱夏王,勢力進一步壯大,但在隋朝滅亡以後,竇建德逐漸蛻化變質,拋棄了農民戰爭的根本目標,革命性大大減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與李世民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交戰,因輕敵冒進,起義軍被李世民打敗,竇建德被俘,後在長安(今陝西西安)被殺。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在洺州(今河北永平縣)戰役中鎮壓了起兵反唐的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軍失敗。 杜伏威、輔公祏領導的江淮起義軍是南方一支重要反隋力量。大業九年(613年),杜伏威、輔公祏在山東齊郡組織起義,隨後率軍南下,到淮河以南廣大地區發展革命力量。杜伏威彙集了其他義軍,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 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隋將陳稜率兵救援,與江淮起義軍遭遇。陳稜因懼怕起義軍不敢交敵,杜伏威送去一套婦人衣服,稱他為「姥姥」,激怒敵軍。陳稜果然中計,惱羞成怒帶兵出戰。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戰鬥中被敵箭射中前額,帶箭衝入敵陣,殺得隋軍人仰馬翻,大獲全勝。此後,起義軍攻下高郵、歷陽,建立革命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祏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後,起義軍面臨著繼續革命還是向地主集團投降的嚴峻考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去長安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祏重新起兵反唐,建立了革命政權,控制了江蘇、安徽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鬥爭。唐朝派大兵鎮壓,形勢對起義軍不利,輔公祏在當塗與唐軍對峙,堅持鬥爭10個月,終因力量弱小,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於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在丹陽就義。 隋末農民起義軍經過8年浴血奮戰,造成了隋朝總崩潰的趨勢,三大起義軍消滅了張須阤、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軍主力,促成了隋煬帝江都被殺,李淵攻取長安的局面。但是,轟轟烈烈的農民戰爭被唐朝地主階級統治集團鎮壓下去,沒有取得勝利。隋末三支大軍在河北、中原、江淮三個戰場分兵作戰,沒有聯合為一支強大隊伍,雖然在客觀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卻難以形成強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階級武裝各個擊破。農民起義領袖由於歷史局限性,不能分析複雜的社會局面,隋朝滅亡後失去了鬥爭目標,先後投降了新王朝,充當了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農民軍沒有防止混入起義隊伍中的地主階級分子和隋朝的殘餘勢力,他們逐漸影響起義軍向封建軍隊轉化,瓦崗軍領導人翟讓沒有認識到領導權的重要性,拱手讓出了政權,導致了義軍瓦解,產生了農民革命被斷送的歷史悲劇。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