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45 北宋統一戰爭



「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冑之中,踐九五之位,……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

  北宋為消滅藩鎮割據,實現天下統一而進行的戰爭即北宋統一戰爭,起於乾德元年(963年),迄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前後歷時共16年。
  公元960年,北宋立國之後,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未變。
  當時,除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強大的遼政權外,尚有佔據江漢一隅的南平、佔據湖南14州的武平、據有兩川、漢中45州的後蜀、據有嶺南60州的南漢、據有江淮地區的南唐、據有兩浙地區的吳越、據有河東(約今山西省)江州的北漢等割據政權。趙宋政權雖有後周奠定的基礎,但中原地區自五代以來,戰亂連綿,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經濟實力遠非雄厚。面對「臥榻之側,皆他人家」的嚴峻局勢,趙宋統一戰略是否得當便成為統一事業成敗的關鍵所在。宋太祖趙匡胤等在充分估計自己軍事、經濟實力的基礎上,經過再三權衡,深思熟慮,最後才確定了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南攻北守的戰略。這一戰略的著眼點是先弱後強,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後,再集中力量對付北面的強敵。為此,趙匡胤選派宿將,率領重兵,守衛北部要點,分別防備黨項、北漢和契丹。
  在北面的防禦加強後,才揮軍南下,擊滅南方各割據勢力。
  建隆三年(962年)九月,武平統治者周行逢病死,11歲的幼子周保權繼位,衡州(治今湖南衡陽市)刺史張文表乘機發動兵變,進逼朗州(今湖南常德)。武平統治者一面派兵進擊,一面遣使向南平和北宋求援。十一月,南平統治者高保勖也病死,侄高繼沖繼位。久已圖謀南下的趙匡胤,看到武平和南平接連發生喪亂,認為有機可乘,遂採取一箭雙鵰的方針:以借道為名滅南平,以救援為名滅武平。乾德元年(963年)正月初七,趙匡胤命慕容延釗、李處耘等率10州兵,借道南平向武平進軍。南平對宋的借道要求,意見不一。高繼沖未作任何應變準備。二月初,宋軍進屯襄州(今湖北襄陽),派人告知南平為宋軍準備給養。這時,高繼沖遣使以犒師為名探聽宋軍的真實意圖。二月初九,使者與宋軍在荊門(今湖北荊門)相遇,慕容延釧假意慇勤款待,暗中由李處耘率輕騎數千,乘夜倍道向江陵急進。高繼衝至城外,等待延釗大軍,而李處耘則率兵先入城,迅速佔領江陵城內要地。高繼沖見大勢已去,舉城投降。
  宋軍滅南平後,徵調南平萬餘人,合兵向武平急進。這時,武平已擊殺張文表,平息了內亂。周保權獲悉宋軍壓境的消息,急召群臣謀議,最後決定抵抗。於是慕容延釗分兵兩路,水陸並進:水師東趨岳州(今湖南嶽陽);陸路則出澧州(今湖南澧縣)直指朗州。水路從江陵沿長江順流而下,二月末大破武平軍於三江口(今岳陽北),進佔岳州。陸路三月初進至澧州南,同武平軍遭遇,將其擊潰,接著佔領朗州,生俘周保權,湖南平定。
  宋軍乘隙而動,「假途滅虢」,並滅荊、湖的勝利,不僅振奮了宋軍的鬥志,而且使北宋勢力伸入長江以南,佔領長江中游戰略要地,切斷了後蜀和南唐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的聯繫,從而為爾後入川滅蜀,進軍嶺南和東滅南唐創造了有利條件。
  北宋佔領荊、湖後,後蜀東北兩面處在北宋的瞰制之下。
  於是趙匡胤開始謀劃攻蜀事宜。派人勘察川陝地形,以備由陸路攻蜀;同時修造戰船,訓練水軍,以備由水路溯江入蜀。
  這時,後蜀也感到了宋軍的威脅。蜀主孟昶採納掌握軍政大權的知樞密院事王昭遠的建議,決定嚴兵拒守,以抗宋軍。當時北宋東臨三峽,北控隴右和秦嶺各隘。於是後蜀一面派兵東屯三峽,另一面派人約北漢同時舉兵夾攻宋朝。哪知派出的使者中途投宋,向趙匡胤密報了後蜀實情,並繪呈後蜀山川形勢和兵力分佈圖。正欲伺機攻蜀的趙匡胤,以此為借口,於乾德二年十一月初二,發兵兩路攻蜀:北路以王全斌、崔彥進、王仁贍等率步騎3萬出鳳州,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劉光義、曹彬等率步騎2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長江西上,兩路分進合擊,會師成都。孟昶得知宋師來攻,命王昭遠、趙崇韜率兵3萬自成都北上,扼守廣元、劍門等關隘;韓保貞、李進率部數萬駐守興元(今陝西漢中),以為配合。乾德二年十二月中旬,北路宋軍攻入蜀境,所向皆捷,連克興州(今陝西略陽)、興元,在西縣(今陝西勉縣西)將韓保貞擊敗,然後乘勝追擊,俘韓保貞、李進,越過三泉(今勉縣西南),直抵嘉川(今四川廣元東北)。蜀軍燒絕棧道,退保葭萌(今廣元西北)。這時王昭遠、趙崇韜率軍屯駐利州(治所今廣元),派兵於大、小漫天寨(今利州城北)立寨而守。
  利州在嘉陵江東岸,群山環繞,形勢險峻,是入蜀的咽喉要路。因棧道斷絕,宋軍被阻難以直進。王全斌遂率主力向嘉川東南的羅川小路迂迴南進,由崔彥進率軍一部趕修棧道,進克小漫天寨,然後會攻利州。宋軍如計而行,破小漫天寨,蜀軍退保大漫天寨。不數日,王、崔兩部會師,分兵三部夾攻大漫天寨。蜀軍連戰皆敗,王昭遠棄城渡江退保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宋軍於十二月三十日佔領利州。乾德三年正月,孟昶見形勢危急,命太子元哲為元帥率兵萬餘增援劍門。劍門憑高據險,是屏障成都的重險。此時宋北路軍自利州直趨劍門,進佔益光(今四川昭化)。王全斌分兵一部由劍門東南的來蘇小路,繞至劍門之南,斷其後路,自率精銳從正面進攻。王昭遠處置失當,僅以偏師守劍門,自率大軍退守漢源坡(今劍閣東北)。宋軍前後夾擊,迅速攻佔劍門,並向漢源坡挺進。蜀軍未戰即潰,宋軍乘勝進擊,擒俘王昭遠,佔領劍州(今四川劍閣)。正月初,進至綿州(今四川綿州東)的元哲聽到劍門已失,倉皇逃回成都。
  東路宋軍的進展也很順利。十二月下旬劉光義等攻入巫峽,奪取夔州浮梁,進兵至白帝城西,擊破蜀夔州守軍,佔領夔州,打開了由長江入蜀的大門。宋軍自夔州沿江西上,勢如破竹,蜀沿途守軍皆不戰而降,劉光義、曹彬率軍順利西進。正月初,北路宋軍直逼成都城下,東路宋軍也接踵而至。
  正月初七,孟昶見大勢已去,被迫向王全斌投降,後蜀至此滅亡。
  宋消滅後蜀之後,南漢屏障已失,岌岌可危。但猶臨危不察,連年騷擾宋境。開寶三年(970年)九月,趙匡胤命潘美等率10州兵避開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庚嶺)主要險道向賀州進軍,其基本意圖是:由南漢中部突入,誘殲敵軍,穩定翼側,然後東擊南漢都城興王府(今廣州市)。
  九月中旬,宋軍越過萌渚嶺直指賀州,於九月十五日將賀州包圍。南漢主劉鋹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溯郁江、賀水西上北援。宋軍設伏以待,大破南漢援軍,並乘勝攻克賀州。此時,宋軍西面的富(今廣西昭平)、昭(今廣西平樂西北)、桂(今廣西桂林)和東面的連(今廣東連縣)、韶(今廣東韶關西南)、英(今廣東英德)、雄(今廣東南雄)等州皆有南漢守軍。潘美為穩定翼側,並調動南漢主力西上,以便乘虛而擊,遂揚言要沿賀水順流東下直取興王府。劉鋹急忙起用老將潘崇徹率兵5萬進屯賀江口(今廣東封開西北)。但潘崇徹進駐賀江口後,擁兵自保,觀望不前。潘美見南漢軍逗留不進:遂揮師西上,連克昭、桂、富等州,解除了後顧之憂。十一月迅速轉向東向,攻克連州。接著乘虛東進,直逼韶州,擊敗南漢李承渥所率10餘萬兵,攻佔韶州。
  消息傳來,南漢舉國震恐。劉鋹下令增修興王府城池,並令郭崇岳領兵6萬屯馬逕(今廣州北),列柵守衛興王府。此時屯駐賀江口的潘崇徹,見大勢已去,率部投降。這樣,宋軍遂全力推進,迫近興王府。劉鋹見形勢危急,遣使向宋軍求和。潘美率軍疾進,於正月二十八日到達馬逕,與漢軍對峙。劉鋹求和之後不久即反悔,於二月初一遣其弟劉保興率兵至馬逕增援督戰。二月初四夜,潘美利用火攻,大敗漢軍,郭崇岳死於亂兵之中,劉保興逃歸興王府,宋軍跟蹤追擊至城下。二月初五,劉鋹出降,宋軍進佔興王府,南漢滅亡。
  宋滅南漢後,據有長江上中游及下游江北地區和珠江下游地區,從戰略上形成了對南唐的三面包圍。南唐後主李煜為苟安求存,一面主動削去南唐國號,表示臣服;一面暗中募兵備戰,以防宋軍進攻。趙匡胤志在統一江南,消滅南漢以後,立即從各方面準備進攻南唐。在準備就緒之後,即遣使命李煜入朝,李煜稱病固辭。開寶七年(974年)十月宋以此為借口,下令發動進攻。以曹彬為統帥,其具體部署是:曹彬率荊湖水軍順流而下,攻取池州(今安徽貴池)以東長江南岸各要點;潘美率步騎自和州與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間渡江,會合曹彬東下直攻金陵;京師水軍自汴水而下取道揚州入長江攻取潤州(今江蘇鎮江);以吳越王錢俶率兵從東面攻取常州,配合宋水軍奪取潤州,會攻金陵;以王明率軍向武昌方向進擊,牽制江西唐軍東下赴援。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師沿長江順流東下,南岸唐軍以為宋軍是例行巡江,未加阻擊,使宋軍順利通過南唐屯兵10萬的要地湖口(今江西湖口)。十月二十四日,宋軍突然渡過長江,水陸並進,直趨池州。在石牌口(今安徽安慶西)把巨艦、大船連接起來,按照採石磯一帶江面寬度試搭浮橋獲得成功。然後繼續東下,奪占採石。十一月中旬宋軍將預制浮橋移至採石,潘美率宋軍主力迅速跨過長江,連克金陵外圍據點,並在秦淮河擊敗南唐水陸軍10餘萬,形成對金陵的包圍態勢。
  金陵被圍數月,李煜全然不知。開寶八年五月李煜登城巡視,見宋軍已進逼城下,方急忙下令朱令贇率10萬守軍東下赴援。十月,朱令贇率水步軍號稱15萬順江東下,進至皖口(今安徽安慶西南),遇王明部阻止。朱令贇以火攻宋軍,因風向改變,反燒自己。宋乘勢猛攻,全殲南唐援軍。此時金陵被圍九個多月,曹彬再三致書勸降李煜,均被拒絕。十一月二十七日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被迫投降,南唐滅亡。
  趙匡胤於滅亡南唐後不久死去,趙光義繼位,迫使吳越王錢俶獻出兩浙13州,陳洪進獻出漳(今福建漳州)、泉(今福建泉州)二州。至此,北宋完成了對南方的統一,便開始集中力量準備消滅北漢。北漢依仗遼的支持,經常南下騷擾宋境。趙匡胤在位時曾於開寶元年、開寶二年和開寶九年三次出兵攻遼,但都無功而還。趙光義即位之後,吸取以往進攻北漢均因遼兵南援而失敗的教訓,在作了較充分的準備之後,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決定進兵北漢,其部署是:命令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統率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軍進攻太原;命郭進為太原北石嶺關都部署,阻擊遼軍;趙光義親率一部兵力出鎮州,牽制幽州的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二月十五日,趙光義率軍由東京出發。三月中旬,郭進率軍至石嶺關。北漢主劉繼元向遼求援,遼派兵分東、北兩路馳援。郭進擊敗遼東路援軍,遼北路援軍聞訊撤退。四月中旬,宋軍數十萬包圍太原,趙光義親臨太原城下四面巡視督戰。劉繼元在困守孤城、外無援兵、內部厭戰的情況下,於五月初五出降,北宋統一戰爭至此結束。
  北宋王朝自公元963年至979年,經過16年的戰爭,結束了自唐朝中葉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方主要地區的統一,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北宋王朝統一戰爭所以能取得勝利,其軍事上的原因,一是先南後北戰略方略符合當時南弱北強的情勢,二是運用各個擊破的策略比較成功,從而保證了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