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殖民者在1840—1842年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英國強行向中國推銷鴉片。戰爭以清朝失敗而告結束。從此,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逐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是清朝統治下的封建國家。 清朝統治者對內頑固堅持傳統的專制統治,不思改革,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這個東方文明古國日益落在世界文明的後面。和清朝日益衰敗形成鮮明對照,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卻在迅速發展。最早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的英國,到18世紀末葉又率先開始產業革命,近代化的工業迅速發展。19世紀初,英國已經成為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並把許多國家淪為它的殖民地,中國成為它的下一個侵略目標,毒品鴉片則是英國侵略中國的特殊武器。 從18世紀初開始,英國商人便開始向中國輸入鴉片。自1800年起,鴉片開始大量輸入中國。英國鴉片販子不顧清政府禁止鴉片入口的禁令,賄賂清朝官吏,勾結中國私販,利用特製的快艇,進行武裝走私。走私的範圍遍及整個東南沿海。由於鴉片的大量輸入,中英之間的貿易逐漸發生變化,英國由入超變為出超。而白銀的大量外流,造成了銀貴錢賤,嚴重損害了清朝財政,也使廣大人民深受其害。中國朝野上下,嚴禁鴉片的呼聲日趨高漲。清道光皇帝意識到鴉片輸入將造成軍隊瓦解、財源枯竭,便於1838年12月任命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節制廣東水師,赴廣州查禁鴉片。林則徐在廣東人民的支持下,於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將從鴉片販子手中收繳的走私鴉片兩萬餘箱在虎門海灘全部銷毀,禁煙運動取得重大勝利。但英國資產階級卻以此為借口,向中國發動了一場旨在保護鴉片走私的不義的侵略戰爭。 1839年8月初,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英國。10月1日,英國內閣作出「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的決定。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懿律和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為侵華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議會正式通過發動戰爭的決議案,派兵侵略中國。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到達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第一次鴉片戰爭持續了兩年多時間,分三個階段。 戰爭的第一階段,從1840年6月下旬英軍封鎖珠江口開始,到1841年1月下旬義律發佈《穿鼻草約》為止。1840年6月28日,懿律下令封鎖珠江口,並立即啟程北上,奪佔定海。7月初,英軍駛經福建海面,炮轟廈門港。7月4日,英軍駛抵定海水域,清軍水師毫無戒備,不僅未予攔截,反而由知縣姚懷祥登艦詢問來意。英軍將一份事先準備好的中文照會交給姚懷祥,限次日下午二時前投降,將所屬海島、炮台一律交出,否則開炮轟城。姚懷祥返城後與文武官員商討防守之策。7月5日下午二時,英軍見清軍無獻城投降的跡象,便下令英艦發起進攻。清軍水師奮起抵抗。由於英軍艦大炮多,射程較遠,清軍船小炮少,射程又近,交戰不久,清軍水師損失嚴重,只得向鎮海方向退卻。英軍在艦炮掩護下登陸,攻佔定海城東南的關山炮台,並連夜炮轟定海縣城。6日凌晨,英軍攻破東門,姚懷祥出北門投水自盡,守城兵勇潰散,定海遂告失陷。 1840年7月28日,義律率英艦8艘,駛離舟山群島北上,於8月9日進泊天津大沽口外,向清政府遞交照會、施加壓力。道光皇帝事先已得知英艦可能北上天津,考慮到天津海防力量不足,所以8月9日接到直隸總督琦善關於英軍已到大沽口外的奏報後,立即命令琦善不要隨便開槍開炮,如有投遞稟帖等事,不管是漢字夷字,「即將原稟進呈」(《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一〉,第359頁)。於是,琦善於8月15日派人前往英艦取回《巴麥尊照會》,並立即送呈北京。 道光帝接到照會後,得知英國要求賠禮道歉、償還煙款、割讓島嶼等。道光聽信讒言,以為是林則徐、鄧廷楨等人辦理禁煙之事不善才引起英軍入侵,只要懲辦林、鄧等人,英國就會退兵。於是,他要琦善向英方表示要重治林則徐。8月30日,琦善與義律在大沽口會談。英方因當時軍中流行疫病,不便採取軍事行動,乃於9月15日起碇南返,並同意在廣東繼續與清朝談判。 9月17日,道光帝任命自誇退敵有功的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繼續辦理中英交涉,並同時將林則徐、鄧廷楨等革職查辦。 11月末,琦善到達廣州,將珠江口防務設施撤除,水勇、鄉勇遣散,以討好英國侵略者。在談判過程中,琦善對義律提出的各項侵略要求,一一許諾,只對割讓香港一事,表示不敢作主,答應向道光請示。義律決定進一步施加壓力,於1841年1月初,向虎門沙角、大角炮台發起進攻,清軍英勇抵抗,打死打傷英軍100餘人。但由於清軍防守兵力不足,琦善又拒發援兵,加上英軍炮火猛烈,兵力也佔優勢,兩個炮台終於失守。副將陳連升父子以下600餘人陣亡。 琦善屈服於英軍的強大壓力,於1月中旬照會義律,表示願意代為懇請在尖沙嘴或香港地方擇一隅供英人寄居。然而,義律不待琦善「代為奏懇」,便在1月20日單方面拋出《穿鼻草約》。《草約》包括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6天之後,英軍強行佔領香港。第一階段的戰爭,至此結束。 戰爭的第二階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對英宣戰開始,至5月27日《廣州和約》訂立為止。1841年1月27日,大角、沙角炮台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道光帝甚為惱怒,當即決定對英宣戰。他任命御前大臣奕山為靖逆將軍,戶部尚書隆文和湖南提督楊芳為參贊大臣,調集各省軍隊1.7萬人開赴廣東。於是,廣東的談判停頓下來,中英雙方又進入戰爭狀態。 義律獲悉清廷向廣東調兵遣將和對英宣戰的消息後,便立即命令英軍備戰,準備進攻虎門和廣州,以先發制人。2月19日,英艦開始向虎門口集結,2月26日清晨,英軍3000多人向虎門炮台發動猛烈攻擊,水師提督關天培率軍英勇抵抗,琦善拒絕派兵增援。由於寡不敵眾,關天培和守軍數百人壯烈犧牲,虎門炮台失守。英艦駛入省河。2月27日,英軍攻陷烏湧炮台。3月2日,英軍又陷獵德炮台,逼近廣州。 3月5日,參贊大臣楊芳到達廣州,但各省調集的兵勇沒有到齊。義律也因兵力不足,不敢輕易進攻廣州。在此情況下,義律與楊芳出於各自的考慮,達成臨時休戰協議。 4月,奕山及各省軍隊1.7萬餘人先後齊集廣州。奕山一到廣州,便誣篾「粵民皆漢奸,粵兵皆賊黨」(《夷艘入寇記》,《鴉片戰爭》第六冊,第118頁),執行「防民甚於防寇」的方針。為了報功邀賞,奕山於5月21日夜貿然向英軍發動進攻,分兵三路襲擊英軍。由於英軍早有準備,所以沒有收到什麼戰果。22日黎明,英軍乘順風發動進攻,向清軍猛烈發炮轟擊,清軍潰敗,英軍乘勢進攻廣州城,佔領城北炮台和山岡,居高臨下,發炮轟擊城內。萬餘清軍收縮城內,奕山等高級將領惶惶無主,亂作一團。5月26日,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乞和。次日,訂立屈辱的《廣州和約》。條約規定:奕山、隆文、楊芳以及全部外省軍隊,六天內撤至離廣州城30公里以外的地方,一周內交出「贖城費」600萬元,款項交清後,英軍全部撤至虎門口外。第二階段的戰爭,至此結束。 戰爭的第三階段,自1841年8月英國擴大侵略戰爭再度進攻廈門開始,到1842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訂為止。 1841年5月,英國政府獲悉義律發佈《穿鼻草約》的消息後,認為這個條約所得到的侵略權益太少,決定撤換義律,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前來中國進一步擴大對華侵略戰爭。而此時的清統治者卻誤以為戰爭已經結束,於7月28日通諭沿海將軍督撫,酌量裁撤各省調防官兵。8月,璞鼎查到達香港,不久即率兵進犯廈門,總兵江繼芸力戰犧牲,廈門陷落。 道光帝接到廈門失守的奏報後,才意識到戰事並未停止,於是下令沿海各省將軍督撫停止裁撤軍隊,加強防守。 英軍攻陷廈門後繼續北犯。守衛鎮海的欽差大臣、江蘇巡撫裕謙積極佈置浙江沿海的防衛。9月,英軍侵犯定海,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等率領守軍英勇抵抗,以身殉國。 10月1日,英陸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登陸,定海失陷。 英軍攻佔定海後,繼續進攻鎮海。10月10日,英軍以強大的炮火猛烈轟擊鎮海招寶山、金雞山炮台,陸軍乘機登陸。 守軍頑強抵抗,多次同進攻之敵展開肉搏。但終因英軍火力猛烈,兩座炮台相繼失守。浙江提督余步雲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貪生怕死,逃往寧波。裕謙率部死戰,後見大勢已去,投水自盡。守軍傷亡慘重,余部棄城逃走,鎮海遂於當天下午落入敵手。 10月13日,英軍又攻陷寧波。 清政府為挽回敗局,於10月18日任命協辦大學士奕經為揚威將軍,侍郎文蔚和副都統特依順為參贊大臣,前往浙江,並從江西、湖北、四川、陝西等省調集軍隊。奕經攜帶大批隨員南下,一路上遊山玩水,勒索地方供應,直到1842年2月才到達浙江紹興。 3月上旬,各省援兵到齊。奕經等認為兵力已厚,決定採取「明攻暗襲,同時並舉」的方針,一舉收復定海、鎮海、寧波三城。具體部署是:水路(東路)以乍浦為基地,陸續渡海,潛赴舟山各島及定海城內外,預為埋伏,候期舉動。陸路(南路)分為兩支:一支集結在慈溪西南15公里的大隱山,準備進攻寧波;另一支集結在慈溪西門外的大寶山,準備進攻鎮海。 英軍對清軍的作戰意圖已有所瞭解,並作了相應準備。3月10日夜,清軍攻擊開始。從大隱山出發進攻寧波的一路一度衝入城內,但在英軍阻擊下不得不陸續撤出戰鬥,反攻寧波沒有成功。進攻鎮海的一路,由於英軍已有準備,清軍雖經三次衝鋒,也沒能攻入城內。水路進攻定海的計劃也沒有成功。 清軍反攻失敗後,主力集結在慈溪大寶山和長溪嶺一帶。 英軍決定乘勝發動新的進攻。3月15日,英軍進攻慈溪,佔領大寶山、長溪嶺清軍營地。清軍退往紹興。3月20日,奕經逃回杭州。為推卸戰敗責任,他在奏折中除強調英軍「船堅炮利」外,還大肆誣篾浙東到處漢奸充斥。浙江巡撫劉韻珂則提醒道光皇帝注意國內人民可能趁機揭竿而起。道光帝鑒於廣東和浙東兩次反攻均遭失敗,又害怕人民起義,於是在對英態度上由忽戰忽和轉而採取一意求和,並派投降派耆英、伊裡布趕赴浙江前線,辦理乞和事宜,並準備釋放英俘。 但是,此時的英國侵略者認為議和的時機還未成熟,還不足以脅迫清政府接受它的全部要求,決定繼續進攻。 1842年5月,英軍為了集中兵力,退出寧波、鎮海,進犯海防重鎮乍浦,遭到守軍的堅決抵抗。17日,乍浦陷落。6月中旬,英軍開始進入長江。6月16日,英軍向吳淞炮台發起進攻。兩江總督牛鑒聞風而逃,士氣大受影響。江南提督陳化成率部抵抗,親自操炮轟擊敵艦,最後和守台士兵百餘人一起戰死。吳淞口失陷,英軍隨即侵佔上海。 英軍攻陷吳淞口後,清廷一面催促耆英、伊裡布等由浙江馳赴江蘇,加緊議和,一面加強天津地區防務,防止英軍北犯,而對長江下游的防務,仍未給予足夠重視。 7月下旬,英軍進攻鎮江。副都統海齡率領守軍奮起抵抗,與敵人展開巷戰和肉搏戰,許多清軍寧死不屈,有的殺死自己的妻兒,然後與敵人拚死搏鬥,直至犧牲。海齡督戰到最後,也自殺殉國。鎮江隨之失守。 鎮江失守後,英國軍艦於8月間闖到南京江面。耆英、伊裡布等趕到南京議和。在英國侵略軍的脅迫下,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訂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不義的侵略戰爭,也是中國人民英勇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的民族戰爭。中國是正義的,英國是非正義的。但是,戰爭的結果卻是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結束。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1、政治腐敗,經濟落後。2、閉關自守,不明敵情。3、將領保守,指揮無方。4、裝備落後。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