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金積堡之戰是清同治八年至十年(1869年至1871年),陝甘回民起義軍在靈州(今寧夏寧武)金積堡地區與清軍進行的一次著名戰鬥。 19世紀中葉,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各地農民起義、少數民族反清起義不斷爆發。在太平天國革命和捻軍起義的影響下,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陝甘地區爆發了以回族人民為主的各族人民武裝起義,起義烽火遍及陝甘大部分地區,時間長達12年之久,沉重打擊了清朝的反動統治。 陝西是回民比較集中的地區之一(主要分佈在涇水和渭水流域),全省回族人口約百萬。清朝統治者為鞏固其封建統治,竭力挑撥回漢民族間的關係,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由於採取「護漢抑回」、「以漢制回」的政策,回族人民地位低下,備受歧視和侮辱。1862年5月,太平軍扶王陳得才部進入陝西,陝西清軍在堵御太平軍的同時,也加緊了對回民的迫害。華州地主團練到處散發「陝西不留回民,天意滅回」的傳帖。其他地區的團練也紛起傚尤,大殺回民。回民忍無可忍,華州回民首先起義,渭河西岸回民爭相響應。起義烽火迅速遍及400公里的秦川,起義隊伍擴展至20餘萬。1863年10月,清軍多隆阿部採取「剿撫」兩手策略,使陝西回民起義軍遭受很大損失。一部分回民起義軍轉入甘肅東部繼續鬥爭。 陝西回民起義之初,甘肅回民即紛紛響應。1864年初,陝西回民陸續進入甘肅,起義軍聲勢更加壯大。在和清軍的反覆鬥爭中,甘肅地區逐漸形成了四個反清鬥爭中心:馬化龍領導的以金積堡為中心的起義地區;馬占鰲領導的以河州為中心的起義地區;馬文祿領導的以肅州(今酒泉)為中心的起義地區。在回民起義軍的打擊下,清王朝在甘肅的統治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陝甘總督楊岳斌、劉松山部老湘軍在回民起義軍和進入陝西的西捻軍聯合打擊下,一籌莫展,束手無策。 由於楊岳斌對鎮壓陝甘回民起義沒有辦法,清政府另派閩浙總督左宗棠任陝甘總督、欽差大臣,督辦陝甘軍務。左宗棠確定了「先秦後隴」的作戰方針。 1867年7月,左宗棠率所部楚軍近2萬人到達陝西,對陝四回民起義軍步步緊逼,各個擊破,使陝西回民起義軍損失慘重。 1868年11月,左宗棠以陝西大局已定,便加緊進行進軍甘肅的各項準備,擬定「三路進兵之策」,分三路向甘肅進軍: 劉松山率部由綏德西進,直指金積堡,是為北路;李耀南、吳士邁率部由隴州、寶雞趨秦州,是為南路;左宗棠和劉典率軍自乾州經邠州、長武赴涇州,是為中路。其中,北路是重點進攻方向。 金積堡位於靈州西南25余公里,東通花馬池,南通固原,西靠黃河,是馬化龍部回民起義軍的中心。 左宗棠在作好一切準備之後,便大舉向甘肅回民起義軍進攻。 1869年秋,北路清軍劉松山部進抵靈州,9月8日攻佔吳忠堡東西的郭家橋。中路清軍則由固原、平涼北進,左宗棠進駐平涼,從而形成對金積堡的大包圍態勢。 在南線,清中路軍佔領預望城、黑城子、李旺堡等村堡,守衛該地區的陝西回民起義軍紛紛向西撤離。甘肅回民起義軍馬萬春部無法阻止清軍前進,同心城、韋州堡一帶起義回民大部投降清軍。中路清軍於11月中旬進至金積堡西南秦渠一帶,距金積堡僅5公里。 北路劉松山部在中路清軍策應下,奪取靈州城,打通了後路,從而完成了對金積堡地區的包圍。 從12月起,清軍在金積堡外圍與起義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清軍採取步步為營的方針,相繼攻佔了吳忠堡周圍和金積堡北面的堡寨。回民起義軍依托秦漢二渠,挖壕築牆,步兵憑牆防守,騎兵則主動出擊,忽東忽西,不斷襲擊敵人。12月11日,總兵簡敬臨率楚軍突入回民軍陣地,被起義軍包圍,士卒死傷甚眾,簡敬臨等也被擊斃。 但是,起義軍的處境非常困難。金積堡東西兩面的險要地永寧洞和峽口均落入清軍之手。峽口在堡的西面,是黃河青銅峽口,也是秦漢二渠的渠口,永寧洞是山水溝(今山水河)通過秦渠涵洞的地方,秦漢二渠在此匯合,北流至黃河。 1870年2月12日,起義軍從河西履水過河,奪回峽口,並打敗前來進攻的清軍。 與此同時,回民起義軍在永寧洞方向也發動進攻。 1870年2月9日晚,起義軍千餘人從金積堡東南突然進至秦渠南,佔領石家莊和馬五寨幾個村堡,搶修防禦工事。石家莊扼秦渠之要。劉松山得知石家莊被佔,連夜率部來攻。起義軍退至馬五寨繼續抗擊。2月14日,劉松山在進攻馬五寨時中彈而死。 清軍進攻連連受挫,士氣日低,起義軍乘機發動反攻。起義軍一部由馬正綱率領由寧州、正寧進入陝西三水,馬朝元也率部由金積堡出寧條梁(今陝西靖邊西),兩支隊伍在甘泉會合,東攻韓城、郃陽。與馬化龍有聯繫的河州、狄道回民軍也攻佔渭源,直逼鞏昌,使甘肅戰局為之一變。形勢對起義軍十分有利。 但是,由於起義軍缺乏統一的領導和指揮,各自行動,不能有效地協同配合,所以有利形勢逐漸喪失。進入陝西的起義軍在清軍的追堵下,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只得退回甘肅。在金積堡地區,馬化龍對清政府抱有幻想,幾次向清軍「求撫」,遭到拒絕後,又分兵四出,沒有集中兵力給敵人以致命打擊,對永寧洞水口的幾次進攻也未得手。 起義軍的失策,給了清軍調整部署的時間。左宗棠一面調兵截擊入陝起義軍,並奏調郭寶昌進攻花馬池、定邊,以打通金積堡東路糧道,一面命劉松山的侄子劉錦棠接統老湘軍,重新組織對金積堡的進攻。劉錦棠一面加強對永寧洞的防守,一面在黃河兩岸夾河築壘,保護河西通道,並將靈州至吳忠堡之間堡寨逐一攻佔。 為從南面進攻金積堡,左宗棠命令黃鼎、雷正綰率中路軍奪取峽口,並攻佔金積堡西面漢渠內外20餘座起義軍營壘,直逼金積堡西南的洪樂堡。 在清軍的大舉進攻面前,起義軍毫不畏懼,頑強抵抗。清軍付出了沉重代價,才攻下金積堡周圍各堡寨。清軍在金積堡四周挖掘長壕兩道,壕深幾米,寬十幾米,壕邊築牆,高達丈餘,兩壕一防堡內起義軍突圍,一防堡外義軍救援。清軍沿壕分段駐守,金運昌部駐北面,劉錦棠部駐東、南兩面,雷正綰部駐西南,黃鼎部駐西面,徐文秀部駐西北面。 在清軍的嚴密包圍下,河州回民起義軍派出的兩支援軍被阻截,金積堡防禦形勢日趨惡化。 1870年12月31日,起義軍糧盡援絕,陳林率部分起義軍向黃鼎、雷正綰「求撫」。6天之後,馬化龍親赴劉錦棠營中請降,表示願以一人「抵罪」。馬化龍及其子馬耀邦向清軍交出各種火炮56門、各種槍千餘桿,並寫信向王家□莊的回民起義軍勸降。1871年3月2日,清軍攻入王家□莊。劉錦棠以馬化龍藏匿槍支為借口,將馬化龍父子殺害,金積堡之戰遂以起義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金積堡是陝甘回民起義的核心堡壘。金積堡之戰的失敗,使整個西北地區的反清形勢受到極大影響,清軍從此掌握了西北地區的主動權。金積堡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起義領袖馬化龍出身於回族上層,他的反清主要是為了保持和加強其原來的宗教、政治特權和經濟地位,並不是要推翻清朝統治,因而沒有提出鮮明的政治口號,更沒有鬥爭到底的決心,時時想「求撫」,最終還是請降,這是金積堡之戰失敗的根本原因。二是起義軍沒有統一領導,力量分散,形不成強大、集中的打擊力量,各部之間的協同也不好。所以往往是各自為戰,被敵各個擊破。當然,作戰指揮上也有原因可找,沒有抓住有利戰機適時集中兵力奪回永寧洞水口就是一大失策。 清軍方面則比較成功。左宗棠針對西北地區的地理特點,制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完成對金積堡的包圍後,又成功地使用深溝高壘阻斷了起義軍的內突外援,迫使處在絕境中的起義軍「求撫」。但是,清軍的勝利也是付出了代價的。在這次作戰中,清軍「死傷山積,屢失大將」,僅劉松山部老湘軍,就損失了4A10的營官,官兵死傷千餘人,因傷致殘兩千餘人。 左宗棠承認十多年來「剿發平捻」,所部傷亡之多也沒有超過這次作戰的,可見清軍損失之重。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