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83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維護國家主權,保持領土完整的一次正義戰爭

  19世紀60年代,隨著西方列強在世界範圍內爭奪殖民地鬥爭的日趨激烈,中國的邊境形勢日益緊張。沙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奪取了中國東北邊疆的大片領土,隨後便把侵略魔爪伸向中國西北邊疆。1864年,沙俄通過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又侵佔了中國西部領土44萬多平方公里,並妄圖吞併整個新疆。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率軍侵入新疆,在英國支持下,建立反動政權。1871年,沙俄出兵佔領伊犁地區。新疆面臨著被肢解吞併的危險。
  70年代中後期,清政府在左宗棠等人的積極推動下,勝利進行了收復新疆的戰爭,維護了中國的領土完整,粉碎了英、俄企圖肢解和侵吞新疆的陰謀。
  1864年,新疆地區的回族、維吾爾族人民,在陝甘地區回民起義影響下,在天山南北起兵反清,先後攻佔庫車、烏魯木齊、哈密、瑪納斯和喀葉噶爾舊城。但是,這些打著反清旗號的武裝暴動,一開始就被少數反動封建主竊取了領導權,成為他們搞割據分裂的工具。喀什噶爾的封建主金相印為了兼併漢城(今疏勒),向浩罕汗國求援。潔罕汗國派遣阿占柏率大軍於1865年侵入南疆。阿古柏在南疆地區大肆攻城掠地,不斷擴充勢力,於1867年底以喀什噶爾為中心,成立所謂的「哲德沙爾」偽政權,自稱「巴達吾來特阿孜」(意即洪福之王)。到1870年,阿古柏控制了整個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區。
  阿古柏侵佔新疆期間,對外投靠俄、英和土爾其,對內殘酷壓迫各族人民。沙俄趁機施展狡猾的伎倆,一面以幫助清政府安定邊境秩序為借口,於1871年6—7月間,強佔中國伊犁地區,名曰「代為收復」;一面悉心籠絡阿古柏,於1872年承認阿古柏為「哲德沙爾汗國君主」,同阿古柏簽訂通商條約,獲得許多侵略權益。英國也於1874年同阿古柏簽訂正式條約,承認阿古柏的「艾米爾」(即統治者)地位及其竊踞地區為「合法的獨立王國」,從而取得了在阿古柏統治區通商、駐使,設領事等特權。這樣,阿古柏就成了沙俄和英國分裂中國領土的共同傀儡。
  面對新疆地區這一嚴重形勢,清政府決定採納陝甘總督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建議,出兵新疆,消滅阿古柏傀儡政權,恢復被沙俄侵佔的伊犁地區的主權。
  光緒元年(1875年)5月,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金順為烏魯木齊都統,幫辦新疆軍務。左宗棠根據敵我情況和新疆地區的地理條件,制訂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並花了近兩年時間籌集軍餉、采運軍糧、整頓軍隊、改善裝備,完成了收復新疆的作戰準備。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從蘭州移營肅州,準備發起進攻。當時,清軍已有部分兵力駐守在哈密、巴裡坤、古城、塔爾巴哈台等戰略要地,與敵軍相持。4月底,左宗棠命總理行營營務、湘軍統領劉錦棠率馬步25營分批入疆,經哈密前往巴裡坤。至此,清軍出關總兵力有80餘營,約六七萬人。清軍按先北後南的方針,決定首先收復南北疆的交通要衝烏魯木齊。
  阿古柏得知清軍西進的消息,急忙佈置防禦,令馬人得,馬明、白彥虎等分守烏魯木齊、昌吉、呼圖壁、瑪納斯、古牧地等地,阻止清軍南下;主力部署在吐魯番和托克遜,阿古柏本人在托克遜督戰。其總兵力約4萬人。
  1876年7月,劉錦棠率所部各營到達巴裡坤,並進駐古城,7月底與金順部在濟木薩會合,謀攻古牧地。8月中旬,清軍進扎古牧地城東和東北,用開花大炮轟塌堅固的城牆。8月17日,清軍經過數天激戰,佔領古牧地,殲敵近6000人。
  劉錦棠從繳獲的敵方信函中得知烏魯木齊守備空虛,決定除留兩營兵力守古牧地外,主力迅速向烏魯木齊挺進。8月18日黎明,清軍出發。守衛烏魯木齊的馬人得、白彥虎未料到清軍行動如此迅速,一聞炮聲,即棄城向達阪方向逃跑。清軍收復烏魯木齊、迪化州城及偽王城。盤踞昌吉、呼圖壁與瑪納斯北城之敵如驚弓之鳥,未等清軍進攻即棄城而逃,只有瑪納斯南城之敵負隅頑抗。從9月2日始,清軍金順部會同劉錦棠部,伊犁將軍榮全等部猛攻瑪納斯南城,11月6日攻克。至此,北疆地區除伊犁外,所有敵佔據點全部克復。此時冬季來臨,大雪封山,不便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清軍決定暫停進攻,進行休整,待春天到來再向南疆進軍。
  收復南疆的部署,左宗棠根據敵方情況於1876年11月初即已擬定,阿古柏在達阪、吐魯番、托克遜三城部署重兵,加強防守,其本人則坐鎮喀喇沙爾指揮。左宗棠針對這一情況,提出了三路並進的作戰方案:劉錦棠、廣東陸路提督張曜、記名提督徐占彪各部克復達阪、吐魯番、托克遜三城,打開南疆門戶,然後乘勝西進,收復所有失地。具體部署是:劉錦棠部由烏魯木齊南下攻達阪城,為北路;張曜部由哈密西進,為東路;徐占彪部出木壘河,越天山南下,為東北路。張、徐兩部協力攻取吐魯番,得手後,立即攻托克遜。
  1877年4月14日,清軍經過幾個月的充分準備,開始向南疆進軍,劉錦棠率主力1萬餘人及開花炮隊由烏魯木齊南下,16日進至達板外圍,乘守敵不備,迅速完成對該城的包圍。4月18日,清軍打退增援之敵,在達阪域外增築炮台。4月19日,炮台築成,清軍用開花大炮轟塌城中大炮台、月城和城垛,擊中敵彈藥庫,敵軍死傷甚眾,企圖突圍,被清軍截殺未逞。敵守軍在清軍強大攻勢面前只得投降,達阪城遂克復。這一戰,清軍共擊斃敵軍2000餘人,俘敵1000多人。
  與此同時,張曜部和徐占彪部在鹽池會師後,於4月21日克七克騰木,22日克辟展,25日克勝金台,向吐魯番挺進。
  4月26日,劉錦棠部攻克托克遜。隨後,張、徐二部在羅長祐部湘軍協助下收復吐魯番。至此,清軍三路並進,未及半月即收復三城,為徹底打敗阿古柏創造了條件。南疆人民紛紛起義,反對阿古柏的反動統治。阿古柏見大勢已去,於5月下旬逃至庫爾勒自殺。其子伯克·胡裡在喀什噶爾稱王,繼續頑抗。
  1877年9月,清軍挾連克三城餘威,乘秋高氣爽之際,開始部署收復南疆八城之戰。劉錦棠率馬步32營為前鋒,張曜率馬步16營為後隊,共2萬餘人,向西挺進。敵守軍放棄喀喇沙爾和庫爾勒西逃往庫車。劉錦棠根據敵西逃庫車,立足未穩等情況,決定親率精兵追擊。10月15日,劉錦棠率2000精兵追至布古爾(今輪台),擊敗敵騎千餘。10月18日,追至庫車城外,發現大量敵軍。劉錦棠在隨後跟進的後隊到達後,猛攻庫車,敵軍大敗,白彥虎率余部向西逃跑。清軍收復庫車。
  10月19日,劉錦棠繼續西進,21日抵拜城,22日在銅廠大敗白彥虎軍和伯克·胡裡軍。24日,清軍克阿克蘇城。26日克烏什。至此,清軍在一個月內馳驅1000公里,連克南疆東四城(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
  清軍的破竹之勢,使盤踞在西四城(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喀葉噶爾)的敵軍驚恐萬分。和闐叛軍呢牙斯向清軍請降,並主動率兵圍攻葉爾羌。伯克·胡裡率兵自喀什噶爾增援葉爾羌,打敗呢牙斯。但前喀什噶爾守備何步雲乘機反正,率數百滿漢兵民佔據喀什噶爾漢城。伯克·胡裡趕忙回救喀什噶爾。何步雲派人向劉錦棠乞援。劉錦棠當機立斷,決定不待張曜全軍到達,便分兵三路前進:一路由余虎恩率步騎5營從阿克蘇取道巴爾楚克(今巴楚東)直趨喀什噶爾為正兵;一路由黃萬鵬率騎兵6營、張俊率步兵3營,經烏什取道布魯特邊境,出喀什噶爾西為奇兵,約定於12月18日兩路同抵喀什噶爾;劉錦棠自率一部經巴爾楚克直搗葉爾羌和英吉沙爾,策應攻取喀什噶爾。12月17日,余虎恩、黃萬鵬等部齊至喀什噶爾,當晚一舉收復該城。伯克·胡裡、白彥虎率殘部逃入俄境。12月21日,劉錦棠收復葉爾羌,24日收復英吉沙爾。1878年1月2日,清軍克復和闐。至此,新疆全境除伊犁地區外,全部收復。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取得偉大勝利。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粉碎了英、俄勾結阿古柏侵佔新疆的企圖,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這次戰爭所以取得勝利,除戰爭的正義性和新疆各族人民積極支援這一根本原因外,還有軍事上的原因。首先,清軍的戰略方針正確。左宗棠根據西北戰場具體情況,提出「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總的方針,把糧餉的采運、保障和武器彈藥的供應放在戰略位置加以考慮,使戰爭準備十分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打有準備之仗的原則。事實證明,這一方針完全符合新疆戰場實際,是十分正確的。其次,清軍的作戰指揮靈活機動。左宗棠坐鎮肅州,掌握全盤情況,而將前線指揮權賦予劉錦棠。劉錦棠和前敵諸將積極協同,善於抓住有利戰機,機斷行事,從而在整個收復新疆之戰中攻必克,戰必勝,勢如破竹,銳不可當,充分體現了正義之師的不可戰勝。
  從敵方來看,阿古柏反動政權的分裂行徑遭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一致反對。在清軍的強大攻勢面前,敵方難以組織起真正堅固的防衛。加上阿古柏對清軍的戰鬥力估計不足,又未能事先佔領控制哈密、巴裡坤等戰略要地,在作戰指揮上又執行被動挨打、消極防禦的方針,這就難以避免被清軍打敗的結局。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