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廣州地區的革命力量損失很大,一部分革命黨人決定把注意力集中在長江流域,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起義。經過兩湖地區革命黨人的努力,起義終於在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這就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辛亥武昌起義。 辛亥武昌起義前夕,中國社會各種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群眾自發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連續不斷的武裝起義相呼應,這表明,被統治階級已不能照舊生活下去了。清朝統治階級內部也發生了分化。1906年,清政府拋出「預備立憲」騙局,實際上卻不斷加強皇族權力,引起立憲派和部分漢族官僚的不滿。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死去,年僅3歲的溥儀即位,改年號為宣統,由其父載灃攝政。載灃掌權後,首先將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開缺回籍,以削減漢族大官僚的權力。1911年5月,清政府公佈新內閣成員名單,奕劻為總理大臣,在13名內閣成員中滿族9名,其中7名是皇族,漢族只有4名,因此被稱為「皇族內閣」。 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這時,革命風暴即將來臨,立憲派多數對清政府產生了離心傾向,少數開始同情或參加革命。統治階級內部的分化,說明統治階級已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了。革命形勢日趨成熟。 面臨重重危機的清政府,為了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在「皇族內閣」成立不久即宣佈實行「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強行接收廣東、四川、湖北、湖南四省商辦鐵路公司,將人民多年爭得的路權重新拍賣給帝國主義。這一倒行逆施,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其中尤以四川最為激烈。四川同盟會和哥老會組成保路同志軍,進圍成都,眾達20萬。全省各地也紛紛揭竿而起,形成大規模的群眾起義。同盟會員吳玉章、王天傑還在榮縣宣佈獨立,建立革命政權。為了撲滅四川的革命火焰,清政府派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湖北革命黨人乘機在武昌首義,點燃了武裝推翻清王朝的革命烈火。 武漢位於長江中游,是當時僅次於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城市,也是革命和反革命鬥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在湖北新軍中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宣傳和組織工作,積聚了較雄厚的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1911年9月上旬,湖廣總督瑞虒奉清政府之命調部分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武漢地區的反革命力量減弱。1911年9月14日,在同盟會中部總會推動下,文學社和共進會決定消除門戶之見,聯合反清,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軍事方面,由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政治方面,由劉公任總理。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第二次聯席會議,決議在10月6日(農曆八月十五日)發動起義,蔣翊武為臨時總司令。對各標營的任務也作了安排,並派人約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響應。 革命黨人的活動引起了湖北統治當局的注意。瑞虒在10月3日召開文武官員參加的防務會議,決定嚴防督署,密巡長江,密巡漢江,實行全城戒嚴。隨後派兵搜查革命機關,收繳士兵子彈,使槍彈分離。鑒於清軍已有準備,加上同盟會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譚人鳳等人遲遲未到武漢,革命黨人決定將起義延期。 10月9日,孫武等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14號機關配製炸彈,不慎引起爆炸。孫武受傷進了醫院,其餘人員倉促轉移。俄國巡捕聞聲趕至現場,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印信等物,並轉交總督署,瑞虒立即下令關閉四城,搜捕革命黨人。在此風雲突變之際,蔣翊武、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等人在午後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發動起義。蔣翊武以臨時總司令的名義起草命令,派人送往各標、營革命黨人手中,約定當晚12時,以南湖炮隊的炮聲為號,城內城外同時起義。 但是,瑞虒已於事先聽到風聲,派軍警查抄了武昌的各個革命機關,逮捕了劉復基、彭楚藩、楊宏勝等人,蔣翊武逃離武漢。瑞虒下令殺害劉、彭、楊3人,按查獲的名冊搜捕革命黨人。由於武昌戒嚴,內外交通斷絕,起義的命令未及時送到南湖炮隊,10月9日晚起義的計劃落空。在群龍無首的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10月10日晚以槍聲為號,按原計劃發難。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起義的第一槍,他們打死了反對起義的軍官,奪取中和門附近的楚望台軍械庫。庫內儲有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起義軍首先佔領該庫,對武昌起義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工程第八營佔領楚望台後,陸續集合了200餘人,推舉左隊隊官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 與此同時,駐城外的第二十一混成協輜重隊的革命黨人也舉火為號,發動起義,炮兵營與工程隊立即響應,並齊集楚望台。二十九標、三十標的蔡濟民、吳醒漢也率領部分士兵衝出營門,趕往楚望台;測繪學堂的近百名學兵也迅速向楚望台集中,其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先後率眾起義。這時,武昌城內除防守督署等機關的舊軍仍企圖頑抗外,已有近3000人參加起義,吳兆麟、熊秉坤、蔡濟民等認為不能單純防守楚望台,而應立即趁夜向總督署及緊靠督署的第八鎮司令部發起進攻。 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開始分三路進攻。第一路經紫陽橋、王府口街進攻督署後院;第二路從水陸街進攻第八鎮司令部及督署翼側;第三路從津水閘經保安門正街進攻督署前門。同時,令已入城之炮八標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督署轟炸。進攻開始後,因事先未將敵人的部署偵察清楚,加上兵力有限,南湖炮隊尚未完全進入陣地,不能給步兵以有力支援,以致初次進攻受挫。第一路進至紫陽橋附近時,遭敵軍猛烈射擊,傷亡較大;第三路一部進至津水閘,遭敵頑抗,前進受阻,另一部雖進抵保安門附近,也被敵擊退。正在此時,又有一部分起義士兵前來參戰,炮隊也已進入蛇山陣地,開始射擊,於是士氣更加高漲。 晚12點後,起義軍發動第二次進攻,戰鬥異常激烈。起義軍突破敵人防線,進至督署附近,在督署和鎮司令部後門以及前門鐘樓等處放火,蛇山和中和門的炮隊朝火起處猛烈發炮轟擊。三路起義軍在炮兵火力支援下,一舉衝入督署,將大堂點燃。企圖依靠圍牆進行頑抗的守軍,見大勢已去,一部投降,大部潰散。督署及鎮司令部遂被起義軍佔領。瑞虒和第八鎮統制張彪逃走。清軍失去指揮,一片混亂。 10月11日黎明,武昌城內各官署、城門均為起義軍所控制。當天上午,一些處於觀望狀態的清軍士兵也陸續向楚望台集中,聽從革命黨人指揮。鮮艷的十八星旗插上武昌城頭,宣告了武昌起義的成功。 10月11日夜,漢陽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光復漢陽。10月12日,漢口也光復了。至此,武漢三鎮均處在起義軍控制之下。革命黨人發表宣言,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號召各省起義響應,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湖北都督府,推舉舊軍官黎元洪為都督。兩個月內,湖南等13省宣佈獨立,形成全國範圍內的革命高潮。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王朝終於被推翻,中國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武昌起義是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發動和領導的一次成功的武裝起義。湖北地區的革命黨人經過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為起義的爆發和成功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起義之所以能如此快地取得成功,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湖北地區的兩個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革命大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消除門戶之見,成功地實現了聯合,使武漢地區的革命力量得以統一,從而奠定了起義成功的組織基礎;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成功地選擇了起義的時機和突破口。1911年9、10月間,全國革命形勢趨於成熟,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利用部分湖北新軍調往四川鎮壓保路運動之機,果斷決定選擇革命力量雄厚的華中重鎮武昌作為突破口,堅決發動起義。事實證明,這一選擇完全正確;三、起義發動後,革命黨人不失時機地向督署和鎮司令部等敵之關鍵部位發動進攻,使敵人沒有喘息的機會。這一不斷進攻的戰術是符合起義的規律的,因而取得了成功;四、革命黨人和廣大參加起義的士兵的英勇奮鬥精神,保證了起義的勝利。起義爆發前,武漢地區的革命黨人處在群龍無首的狀態,但他們仍然自行聯絡,發動起義。起義爆發後,他們不怕流血犧牲,頑強作戰,終於將勝利的旗幟插上了武昌城頭。 武昌起義的成功對於辛亥革命的勝利意義重大。在武昌起義的影響下,全國範圍的革命高潮很快形成,清政府正是在全國人民的不斷打擊下才走向滅亡。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