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99 護國戰爭



保衛中華民國、反對帝制復辟而進行的戰爭

  護國戰爭是1915年12月至次年6月,在雲南等省組織的護國軍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維護中華民國而進行的一場進步的、革命的戰爭。
  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加快步伐向民主共和勢力進攻,一步步向帝制接近,直至稱帝。
  1913年10月,袁世凱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11月,下令解散國民黨,撤銷國民黨議員資格,使國會不足法定人數不能開會。1914年1月,又將其餘議員遣散回籍,象徵民主政治的國會被徹底破壞。1914年5月毀棄《臨時約法》,另頒袁記《中華民國約法》,年底又炮製《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大總統可連選連任,並可確定繼任人。1915年5月9日,為尋找靠山,袁世凱又與日本簽訂了賣國的「二十一條」,以主權換取日本對他稱帝的支持。1915年8月,袁世凱授意其親信楊度等6人成立籌安會,鼓吹恢復帝制。12月11日,參政院(國會解散後成立的新機構,參政員多清朝遺老和袁的親信)上推戴書,「恭戴今大總統袁世凱為中華帝國皇帝。」12日,袁世凱申令接受帝位。31日,宣佈改民國五年(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元旦舉行登極大典。
  袁世凱的復辟活動引起了全國各階層人民的強烈反對。
  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15年夏決定組建中華革命軍武裝討袁。梁啟超領導的進步黨也在國內組織反袁。1915年8月20日,梁啟超不顧槍彈威脅,在《大中華》雜誌上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反對帝制。1915年11月,梁啟超幫助具有民主思想的愛國將領蔡鍔秘密離開北京,由日本轉赴雲南。雲南一部分軍官和士兵,在原國民黨將領李烈鈞等人的鼓勵下,早就醞釀武力討袁,由於雲南將軍唐繼堯態度不明朗,所以遲遲沒有發動。12月19日,蔡鍔抵昆明,促使了各派力量的統一。12月21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羅佩金、方聲濤等人舉行秘密會議,共商討袁大計。25日,雲南獨立,護國戰爭拉開帷幕。起義領導人設想以雲南為根本,先向川、黔、桂進軍,繼而會師武漢,然後北上直搗袁逆老巢。
  他們將雲南的1.5萬兵力編成三個軍,軍以下設梯團。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攻四川;李烈鈞為第二軍總司令,攻桂;唐繼堯兼任第三軍總司令,攻黔、湘。第一軍6000餘人,是護國軍的主力。為適應作戰需要,實行緊急擴軍,使三個軍的兵力都有充實。
  雲南宣佈獨立後,袁世凱命令駐岳陽的第三師師長曹錕、駐南苑的第七師師長張敬堯、駐江西的第六師師長馬繼增,立即率部分別向四川、湘西開進,準備對滇作戰。湘西方向為第一路軍,馬繼增為司令;四川方向第二軍,張敬堯為司令;
  曹錕為總司令,負責組織前方作戰。
  蔡鍔領導的第一路軍打算在北方援軍到達之前,迅速攻取敘州(今四川宜賓)、瀘州,然後東取重慶,但由於護國軍運動太慢,主力尚未到達滬州,北洋援軍已先期趕到。於是,護國軍決定分兵三路(一路入貴為右翼,一路攻敘州為左翼,中路攻瀘州),派左翼第一梯團攻敘州。
  1916年1月17日,護國軍第一軍第一梯團在新場與敵接戰,袁軍一觸即潰,護國軍連占燕子坡、黃坡耳、捧印村等要點。18日晨占橫江城。21日占敘州。
  敘州失守,使袁世凱大為震怒。四川將軍陳宦集結兵力萬餘人反攻敘州。從1月29日到2月7日,護國軍勇猛頑強,與敵激戰七八晝夜,將敵各個擊破。後因納溪戰場吃緊,需分兵往援,守敘州兵力單薄,在敵馮玉祥部攻擊下,於3月3日放棄敘州,退守橫江。馮玉祥本非真心擁袁,因而在進佔敘州後,即屯兵不前。
  與第一梯團進軍四川的同時,1916年1月16日,蔡鍔率第一軍總司令部離開昆明向瀘州進發。在護國軍先遣隊董鴻勳部的影響下,駐紮永寧的川軍第二師師長劉存厚於1916年2月2日在四川納溪宣佈獨立。董、劉兩部會師,準備合攻滬州。2月6日,護國軍進至滬州以南之藍田壩,與瀘州之敵隔江對峙。同一天,袁軍援軍趕至瀘州,加強了防禦。2月8日,董部渡過長江,9日佔領羅漢場。但袁軍於當天夜裡偷渡成功,於2月10日襲取了藍田壩。董部聞訊,急忙收縮兵力,於11日夜退往江南,企圖恢復藍田壩陣地,次日激戰一天,未能奏效,只得退往納溪。攻取瀘州計劃未能實現。
  袁軍佔領藍田壩之後,立即向納溪進攻。此時,瀘州袁軍已達2萬餘人。2月14日,袁軍田樹勳部佔領納溪外圍高泉場兩側高地,以猛烈炮火壓制護國軍。同一天,袁軍精銳第三師第六旅吳佩孚部猛攻納溪鎮東之高地棉花坡,護國軍劉存厚師之工兵營頑強防守。2月16日,護國軍梯團長趙又新又調董鴻勳支隊一部赴棉花坡,接替劉師工兵營。這時,正在開進途中的蔡鍔聞訊,急令第三梯團之朱德支隊,火速往援。18日,袁軍再次發動進攻,護國軍頑強作戰,與敵軍激戰竟日,適逢天降大雨,袁軍撤兵回守。護國軍於19日、20日展開反擊。由於袁軍兵眾,護國軍彈藥接濟不上,被迫於23日轉於防禦。
  2月23日,蔡鍔趕至納溪前線,決定從25日晨起,再次發動攻擊。由於袁軍兵力較厚,注意縱深設防,護國軍沒能攻破敵之正面陣地。這次作戰,護國軍雖予敵以重大殺傷,但本身傷亡和失蹤也不下千人,兵力大為削弱,蔡鍔認為,「此三星期之劇戰,實吾國有槍炮後之第一戰也」。鑒於傷亡較大,彈藥不濟,蔡鍔決定暫時退卻,於3月6日下令後撤至大洲驛一線。袁軍佔領納溪。
  經過休整,護國軍的兵力和彈藥得到補充,士氣有所恢復。而袁軍方面則因後援不繼而士氣低落。至3月中旬,前線袁軍糧彈告竭。蔡鍔決定趁機全線反擊。3月17日,護國軍各路開始進攻。經過數日作戰,殲敵900餘人,繳獲大量槍支彈藥。
  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作戰,袁軍死傷慘重。這時,袁世凱也迫於國內外形勢,於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陳宦派人到大洲驛護國軍第一軍司令部,要求休戰。雙方議定從3月31日至4月6日停戰一周,後又談判繼續休戰。
  與瀘州、納溪之戰同時,戴戡率滇軍徐進先遣隊進入貴陽,貴州於1月26日宣佈獨立,並於2月2日出兵攻四川綦江。但因兵微力弱,沒有什麼結果。
  湘西方面的作戰,主要由護國軍第一軍右翼軍東路司令王文華所率黔軍一、二、三團進行的(原計劃由第三軍入黔,與黔軍會師後攻湘,後情況有變)。早在貴州獨立前,王文華即率所部秘密離開貴陽,進入湘境,準備分三路從晃州(今新晃)、漠濱、銅仁突破,進攻湘西。
  1916年2月2日(農曆除夕)夜,王文華率中路第一團乘晃州守敵虛弱(僅一連兵力),突然發起進攻,佔領縣城。
  2月4日,攻佔蜈蚣關,斃敵80餘人。然後乘勝直逼沅州。同時令右路吳傳聲第三團向中路靠攏,與第一團鉗擊沅州。吳團於2月3日攻克漠濱、吒口,5日克黔陽(今黔城鎮),6日占拱江鎮,然後赴沅州。
  2月13日,護國軍第一團、第三團會攻沅州,戰鬥異常激烈,吳傳聲陣亡。14日,護國軍佔領沅州,守敵逃遁。
  左路第二團在進攻開始後,由銅仁出發,連克米沙、小坡等邊界據點,逼近麻陽。2月16日,在第一團援兵的配合下,攻佔麻陽。這時,護國軍游擊隊司令王華裔聯絡原湘西守備司令周則范起義討袁,乘正面戰場勝利之機,連克靖縣、綏寧等城,敵軍退守武岡。
  護國軍攻下麻陽後,進行補充休整。王文華將所部擴編為四個團,分駐所佔各縣。
  湘西連失數縣,袁世凱十分不滿,迭令第一路軍司令馬繼增迅速開進。袁軍進入湘西後,燒殺搶掠。民怨沸騰。2月29日,馬繼增途中暑卒,由第六師第十一旅旅長周文炳代其職。至3月中旬,袁軍第一路軍陸續抵達湘西,隨之分四路進攻護國軍。3月31日,袁軍盧金山混成旅攻破沅州。4月2日,王文華組織力量反攻沅州,與敵激戰四晝夜,殲敵400餘人,但自己也遭巨大損失,不得不於6日退守斐家店。4月7日,袁軍攻佔麻陽。黔陽方向,護國軍也退守甕洞一帶。當夜,貴州護國軍奉蔡鍔電令,與敵停火休戰,雙方遂成對峙狀態。
  湘西之戰中,護國軍以不足四個團的兵力,牽制了兩個師又四個混成旅的敵軍,有力地配合了四川、廣西方向的作戰,戰績顯著。
  1916年2月21日,護國軍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率所部方聲濤梯團千餘人,由昆明出滇南,趨廣西,準備東征粵浙。
  唐繼堯也將準備開往湘西的第三軍一部調往桂粵方向,以增加第二軍兵力,保證攻粵計劃完成。正在這時,新任雲南查辦使的廣東一師師長龍覲光(廣東將軍龍濟光之兄)率8000餘人經廣西進攻雲南。李烈鈞聞訊,立即命令正在開進途中的張開儒、方聲濤兩梯團在雲南之富州(今富寧)、廣南一線展開,準備阻擊來犯之敵。另請待出湘西的黃毓成挺進軍和準備增援貴州的趙鐘奇梯團,經貴州興義折向廣西西隆,從翼側進攻龍軍。
  1916年2月底,龍軍分兵兩路進窺雲南。虎門要塞司令黃恩錫率四個營為右翼,經龍潭鄉向廣南縣城潛進,廣東陸軍第二旅第三團團長李文富率該團主力為左翼,進攻剝隘、皈朝。
  3月2日,李文富攻佔剝隘。張開儒在皈朝構築工事,據險扼守。3月11日,李文富猛攻皈朝,護國軍堅守虹山陣地,雙方激戰7晝夜,彼此呈僵持狀態。
  與此同時,方聲濤部也與敵在龍潭激戰,在龍潭以南之石洞與敵激戰數日,將敵擊退。
  3月15日,廣西將軍陸榮廷在其老上司岑春渲和梁啟超等人的鼓勵下,宣佈廣西獨立。這一變化,使護國軍第二軍士氣大振。3月16日,方聲濤部收復龍潭。趙鐘奇也由貴州興義進入廣西西隆,使黃恩錫腹背受敵,失敗而逃。坐鎮百色的龍覲光又被桂軍包圍,只得投降。在皈朝與滇軍激戰的李文富部,見大勢已去,也向護國軍投降。至此,袁世凱進攻雲南護國軍後路的計劃完全破產。滇桂邊作戰結束。
  從1916年4月開始,雙方停戰,護國戰爭實際上已經停止。停戰以後,全國政治形勢繼續向前發展。1916年4月6日,廣東將軍龍濟光在桂滇軍的軍事壓力和革命黨人領導的民軍脅迫下,被迫宣佈獨立。4月12日,浙江獨立。4月16日,馮國璋致電袁世凱,勸其退位。5月8日,南方已獨立各省在廣東肇慶成立軍務院,遙戴黎元洪為總統,推唐繼堯為撫軍長,岑春渲為副撫軍長,逼迫袁世凱交出政權。隨後,四川、湖南也宣佈獨立。6月6日,袁世凱在眾叛親離中病死。
  6月7日黎元洪繼任總統。7月14日,護國軍方面撤銷軍務院。25日,中華革命黨發出通告,宣佈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護國戰爭到此正式宣告結束。
  護國戰爭之所以取得勝利,主要原因是全國人民擁護共和,反對帝制,護國軍的興起代表了全國人民的意願,因而僅有2萬餘人的護國軍能夠打敗優勢袁軍的進攻。從軍事方面分析,護國軍的領導者蔡鍔、李烈鈞、方聲濤等人以及大部分中下級軍官,都是忠於共和的、愛國的,有的還是革命的軍人,他們首先舉起義旗,武裝討袁,因而能夠極大地激發和調動廣大士兵的戰鬥熱情,從而發揮出強大的力量。另外,護國軍習慣於山地作戰,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而北洋軍則對西南的地形和氣候都不適應,以致士氣低落,在護國軍英勇作戰面前,無可奈何。
  但是,護國軍將領在作戰指揮上也有失誤之處,戰略目標與主觀條件不相符合。護國戰爭剛開始,就分向川南、湘西、桂粵三個方面進攻,兵力過於分散,因而在四川這個主要作戰方向上未能達到佔領敘、瀘、綦並進而攻佔重慶的作戰目的,反而在袁軍反擊下後撤。其次,戰前準備不足,使戰爭過程中兵員、餉械的補充和供應跟不上。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