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6世紀20年代中,一場波瀾壯闊的群眾武裝鬥爭席捲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南部地區。成千上萬的農民、市民、雇工、礦工、手工工匠、下層僧侶、小貴族和政府的秘書、公務員聯合起來了,他們舉起了反抗的義旗和大刀,直衝向貴族領主。這是西歐中世紀一次規模最大的反封建的農民起義,革命導師恩格斯稱它為「德國人民最偉大的革命嘗試」。 德國南部地區的農民戰爭是16世紀初德國一系列政治、社會、經濟矛盾鬥爭的必然產物。德國15世紀末,人口的大幅度增加與土地資源短缺的矛盾首先表現出來。貴族領主憑借其政治權力肆意侵佔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財產,引起了農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為表達這種不滿情緒,農民向他們的直接領主、貴族提交了大量的請願書和抗議書。據德國歷史學家布瑞克統計,在上士瓦本地區,巴爾特林根起義軍曾向貴族領主、修道院領主等提交怨情書、陳述書達77份。這些怨情書都是在1524年起義的初期提交的。 16世紀初,羅馬教會貪污受賄,敲詐勒索,出售神職習以為常。據統計,單是在1520年,就大約有2000個官職是賣出去的。教會各級上層人士都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瑞士一個主教不但對教士的放蕩行為放任自流,而且向他們按私生子的數目收款,名為實行懲罰,實為中飽私囊。教會的醜聞和聚斂行為不勝枚舉,引起社會上的極大憤慨。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會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撓統一,一方面把德意志作為重要的搜刮對象。流入羅馬教廷的財富每年達30萬金幣,人們稱德意志為「教皇的奶牛」。 世俗諸侯(封建主),一方面不滿德意志教會的橫行無忌,他們不但反對財富流向羅馬,還覬覦教會的巨大財產。各封建主仗著自己的權勢,橫行霸道。他們強佔了全國絕大部分的土地,不斷增加地租;任意設立關卡,徵收高額的賦稅;隨便鑄造劣質貨幣,騙取金銀;有時公開行劫,擄掠民財。城市中的平民群眾,如破產的手工業者、幫工、日工、廣大農民生活十分困苦。境況尤其悲慘的是農民。農民遭受著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貸者的層層盤剝,肩負著什一稅、地租、人頭稅、戰爭稅、死亡費、結婚費、財產轉移費和勞役的繁重負擔,面臨著挖眼、割鼻、截指、斷手等刑罰的威脅。他們燃燒著對教、俗封建主的怒火。 15世紀末,秘密組織的「鞋會」在南部一帶的農民當中發展起來。農民在旗幟上畫著一隻鞋子,表示決心和穿長靴的貴族對抗。一些地方性的起義已經在不斷地爆發。教士集團內部鬥爭也十分激烈,上層人物行為墮落,下層教士收入低微,生活接近普通群眾。因此,德意志的一切社會矛盾都圍繞著教會劇烈地發展著。從1518—1523年,德意志每年都發生農民起義,1524年,起義更是接踵而起,最後形成了全德意志的農民戰爭,三分之二的農民投入了戰鬥。 1524年夏,士瓦本南部的農民拒絕為貴族服勞役,發動起義,揭開了大規模農民戰爭的第一頁。起義領袖托馬斯·閔采爾(神甫,反教皇主義者,倡導消滅一切壓迫者和剝削者)和他的信徒步遍許多城鎮,積極推動鬥爭。起義者提出自己的綱領——《書簡》,號召推翻封建制度。士瓦本貴族懾於起義的威力,一面集結兵力,一面同農民談判。第二年初,農民發現受了貴族欺騙,於是拒絕談判。起義席捲了士瓦本全區。在戰鬥中形成6支起義隊伍,人數多達3—4萬人。起義軍奪取城市,佔領和搗毀寺院與城堡,強迫封建主將糧食和武器交給農民。1525年3月,6支起義軍的領袖在梅明根集會,制定了《十二條款》,作為鬥爭綱領。《十二條款》包括從農奴制壓迫下恢復人身自由,限制地租和勞役,收回被貴族霸佔的農村公社土地,把什一稅用於支付教士的薪俸和公共事業,農民自己選舉本地宗教事務的管理人。這個綱領雖帶有溫和性質,但它部分地反映了農民的利益要求。 反動將領特魯赫澤斯利用起義隊伍分散作戰的弱點,採用假談判,真武裝襲擊的手法來對付農民。結果,有些起義隊伍輕信敵人,同意休戰,隨即被敵人各個擊破。 1525年3月末,弗蘭科尼亞農民起義爆發,4月迅速擴大。起義者燒燬了幾百座城堡和修道院,懲治了罪大惡極的封建貴族。許多騎士加入起義隊伍,還有許多城市也倒向起義軍一邊。城市平民積極配合農民鬥爭,但是市民只想利用起義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其態度搖擺不定,不少人雖然參加了起義,但不久就被運動所嚇倒,投向敵人方面,造成起義隊伍渙散,力量削弱。狡猾的特魯赫澤斯仍舊採用各個擊破和欺騙性談判的手法,打敗了幾支起義軍,進逼海爾布隆。在這關鍵時刻,市民相繼叛變,開門迎敵。7月初,弗蘭科尼亞的起義也失敗了。 1525年2月,閔采爾來到圖林根,3月在繆爾豪森城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城市貴族的統治,建立起一個「永久議會」,閔采爾被選為主席。從此繆爾豪森成為德意志中部的起義中心。在它周圍,起義的烽火到處在燃燒。人民攻佔城市、莊園、城堡和修道院,分掉貴族的土地和財物。農民信賴閔采爾的領導,紛紛向他請求對鬥爭的指示。閔采爾向人民宣傳鬥爭的遠大目標:消滅領主,財產公有,人人平等。號召人民「向前,向前,到了像打狗一樣地窮追猛打惡棍的時候了……不要讓你們的刀劍冷卻、變鈍」。1525年5月中,農民起義軍與封建主軍隊在弗蘭肯豪森進行決戰。諸侯的兵力居於絕對優勢,閔采爾毫不畏懼,率領農民軍8000人奮勇迎敵。 但是由於眾寡懸殊,武器缺乏,訓練不夠,閔采爾本人也缺少指揮經驗,起義失敗了。閔采爾被俘後備受嚴刑,壯烈就義。德意志的農民戰爭隨後失敗,起義農民遭到殘酷的鎮壓,被殺害的起義者總數超過10萬人。 轟轟烈烈的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雖然失敗了,但其影響卻是巨大的。他從根本上動搖了天主教會在德國的統治,削弱了1000多年來教會在歐洲的特權地位,促進了整個歐洲的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的深入發展,推動了社會的前進。許多寺院和教堂被搗毀,許多教會領地和其他財產被沒收,天主教會在政治、經濟上的權力大為削弱。封建主的城堡被摧毀,許多貴族被消滅,騎士或死於戰火,或淪為諸侯的臣屬,使他們本已沒落的地位進一步下降。很多體面的家族破落了,只有靠伺候諸侯維持生活。因此,恩格斯把德國農民戰爭視為歐洲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決戰。從這時起,近代無產階級的先驅者,「手裡拿著紅旗,口裡喊著財產公有的要求」登上了政治舞台。 德國農民戰爭也給革命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教訓。鬥爭實踐證明,廣大農民是反封建的主力軍。在同封建反動勢力——諸侯、教會、貴族的決戰中,他們最英勇。但農民要取得徹底解放,還需要無產階級的堅強領導,而無產階級同樣也只有與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才能領導革命取得勝利。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