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56 克裡米亞戰爭



沙俄對奧斯曼帝國「遺產」的爭奪

  一度稱霸歐洲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到19世紀上半期迅速衰落,中央政權不斷削弱,被奧斯曼帝國長期統治的地區處於四分五裂狀態或名存實亡,已成為昔日帝國的「遺產」,這為早已覬覦的歐洲列強大開了爭奪的方便之門。
  在這些「遺產」中,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兩海峽(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對各列強最具有吸引力。因為它們是溝通黑海與地中海的咽喉要道,是聯結歐、亞、非三大洲的「金橋」,是重要的戰略要地。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稱之為「我們房屋的鑰匙」。馬克思在一篇論《戰爭問題》中指出:「沙皇的這樣大的一個帝國只有一個港口作為出海口,而且這個港口又是位於半年不能通航,半年容易遭到英國人進攻的海上,這種情況使沙皇感到不滿和惱火,因此,他極力想實現他的先人的計劃——開闢一條通向地中海的出路。」
  沙皇政府為獲取出海口,同時挽救走向死亡的農奴制度,擴展在歐洲的霸權,轉移人民的鬥爭視線,於1853年10月向土耳其開戰,爆發了克裡米亞戰爭。英、法為保持和擴大在土耳其的勢力,參加了土耳其方面對俄作戰,所以,這一場戰爭實際上是俄國與同盟國(英、法、土和撒丁王國)爭奪近東統治權的戰爭。
  1853年2月,俄沙皇尼古拉一世派遣他的特使科施抖夫海軍上將前往伊斯坦布爾,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認俄皇對蘇丹統治下的東正教臣民(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羅馬尼亞人以及希臘人等)有特別保護權。土耳其自恃有同盟國撐腰。
  於1853年5月拒絕了俄國的最後通牒,並允許英法聯合分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俄國遂與土耳其斷交,並於1853年7月3日派兵進駐摩爾達維亞和瓦拉幾亞這兩個多瑙河公國。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蘇丹阿卜杜—麥吉德在大不列顛和法國的支持下要求俄國歸還這兩個公國,並於10月16日對俄國宣戰。揭開戰爭序幕的是錫諾普海戰。
  俄國艦隊比土耳其艦隊強大得多,不僅可以利用它來對付土耳其的海上力量,而且還可以利用它來協助陸軍的行動。
  11月,在高加索戰區,雙方陸上作戰均無成效。但從戰爭一開始,俄國黑海艦隊就卓有成效地活動在敵海上交通線上,將土耳其艦隊封鎖於各港口之內。1853年11月30日,在錫諾普港灣全殲土分艦隊和俘虜其指揮官奧斯曼—帕夏。錫諾普海戰的勝利,是俄國在戰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俄國的勝利就意味英國和法國在地中海地區利益的損失,因此兩國很快參戰。1854年1月4日,英法聯合艦隊進入黑海,負責護衛土耳其交通線。俄國政府遂於1854年2月21日宣佈與英國和法國處於戰爭狀態。
  俄國被迫以70萬兵力與擁有約100萬軍隊的同盟國進行戰爭,在軍事技術裝備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歐諸國。戰鬥在幾個戰區同時展開。1854年9月14—18日,盟國艦隊以強大的兵力(89艘作戰艦隻,300艘運輸船)支援和掩護一支遠征部隊在克裡米亞半島耶夫帕托裡亞以南實施登陸。9月20日與防守在阿利馬河地區的緬施科夫軍遭遇,俄軍慘遭失敗,被迫向塞瓦斯托波爾退卻。聯軍統帥部採取了迂迴機動的方法,從南面抵近塞瓦斯托波爾城。1854年9月25日,塞瓦斯托波爾城內宣佈戒嚴,由此開始了歷時349天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1854—1855年)。聯軍指望以海陸兩面的猛烈炮火摧毀要塞的陸上工事,爾後一舉攻佔塞瓦斯托波爾。但是,俄軍海岸炮台的還擊使聯軍圍城火炮和艦隻受到較大損失,緬施科夫也曾組織兵力進行反擊,使戰爭處於膠著狀態。
  1854年,交戰雙方在奧地利的調停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俄國認為同盟國所提條件無法接受,和談於1855年4月中斷。1855年1月26日,撒丁王國參戰,向克裡米亞派去了一支1.5萬人的軍隊。1855年,戰事在所有戰區持續未斷,但克裡米亞戰區仍然是主要戰區。在波羅的海交戰的雙方艦隊均未取得實際成效。
  在高加索戰區,聯軍採取一系列積極行動,最後於9月8日對塞瓦斯托波爾發起總強攻,結果奪取了塞瓦斯托波爾防禦配系中的關鍵陣地馬拉霍夫崗。俄軍統帥部決定放棄城市,撤到塞瓦斯托波爾港灣北岸,將棄置的艦船全部沉沒。
  1855年底,雙方在維也納恢復談判,俄國政府被迫作出讓步。1856年3月30日在巴黎簽訂和約,俄國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條件。和約禁止俄國在黑海擁有艦隊和海軍基地,不准俄國在波羅的海的阿蘭群島上設防。俄國將比薩拉比亞南部割讓給土耳其,並歸還卡爾斯,承認由各強國對處在蘇丹宗主權之下的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塞爾維亞三公國實行集體保護。在整個戰爭中,俄軍損失52.2萬餘人,土軍損失近40萬人,法軍損失9.5萬人、英軍損失2.2萬人。俄國為這場戰爭大約耗資約8億盧布,同盟國耗資約6億盧布。
  這次列強爭奪奧斯曼帝國「遺產」的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確實留下了豐富的「遺產」——經驗教訓。「克裡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列寧語)。沙皇的失敗,使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威信掃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促進了農奴制危機加深並走向崩潰。
  克裡米亞戰爭是兵力與兵器、軍事學術與海軍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它對火炮槍械和水雷武器的進一步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根據這次戰爭的經驗,各國都很快摒棄了滑膛武器而採用了線膛武器,摒棄了木製帆力艦隊而建立了裝甲蒸汽艦隊。陸軍戰術和海軍戰術、築城學和部隊的工程保障等方面也都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克裡米亞戰爭表明,縱隊突擊戰術已落後。隨著槍炮射程和火力密度的增大,出現了一種新的戰鬥隊形——散兵線,這就迫使軍隊必須在距敵較遠的地方展開,這同時就使得進攻前實施火力準備的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在進一步顯示炮火重要性的同時,槍炮火力之間不相協調的現象已經顯露出來。陣地戰的產生以及陣地戰的各種打法的出現,與克裡米亞戰爭也是分不開的。克裡米亞戰爭的經驗,為60—70年代俄國進行的軍事改革所借鑒,在其19世紀下半葉武裝力量的發展和戰鬥中又得到了廣泛運用。英國女護士南丁格爾(1820—1910年)在戰爭中赴前線護理傷員,使傷病員死亡率下降,由此導致戰場醫療的改善和南丁格爾護理制度的誕生。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