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朝鮮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規模最大的局部戰爭之一。這場戰爭起初是一場內戰,由於以美國為首的10多個國家的軍事干預而演變成一場侵略與反侵略的國際戰爭。為了支援朝鮮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保衛祖國的安全,中國政府和人民派出志願軍進入朝鮮,同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最終贏得了朝鮮戰爭的偉大勝利。 朝鮮是東北亞的一個半島國家,面積22多平方公里。 1910年,朝鮮為日本侵佔,並成為其侵略中國的跳板。為了反對日本的侵略,中朝人民在各自國家進行了長期不屈不撓的鬥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的鬥爭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二戰中,美、蘇、英等國曾多次討論過戰後恢復朝鮮統一與獨立的問題。1945年8月,美國提議以北緯38°線為界,由美、蘇分別在朝鮮南、北部接受日本投降,得到蘇聯同意。8月,蘇軍和朝鮮人民軍解放了「三八線」以北地區。9月,美軍在仁川登陸,控制了「三八線」以南地區。 1945年12月,蘇、美、英莫斯科外長會議達成一項關於在朝鮮建立臨時政府的協議。由於蘇美意見對立,會後兩國圍繞建立什麼樣的臨時政府展開了尖銳鬥爭。1948年8月,南朝鮮通過「單獨選舉」,成立了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政府,並揚言以武力統一朝鮮。同月,朝鮮勞動黨領導朝鮮民主愛國力量進行民主選舉,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9月任命金日成為內閣首相。南北朝鮮分別成立政府後,雙方鬥爭日益尖銳,僅1949年,「三八線」上的武裝衝突就超過千次。1950年6月25日,朝鮮南北之間終於爆發大規模內戰。 朝鮮內戰爆發後,朝鮮人民軍用兩個多月時間連續進行了5次進攻戰役,即漢城戰役、水原戰役、大田戰役、洛東江戰役、釜山戰役,逐步將戰線推向朝鮮南部。美國總統杜魯門在朝鮮內戰爆發第三天即決定公開插手戰爭,命令麥克阿瑟使用海、空軍全力支持南朝鮮軍隊作戰。面對強敵,朝鮮人民軍表現出了很強的戰鬥力,至第四次戰役已解放南朝鮮五分之四以上的土地,並將美軍和南朝鮮軍壓在面積不足朝鮮面積二十分之一的大丘、浦項、釜山三角地區。 第四次戰役後,美軍得到了很大加強,並完全取得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在後方供應困難,並且存在美軍於後方登陸的危險的情況下,朝鮮人民軍為奪取最終勝利,發起了第五次戰役,結果雖突破了敵部分地區的前沿防禦,但未能擴張戰果。9月10日,美軍和南朝鮮軍轉入反攻。9月15日,美軍開始在仁川登陸,並在全線發起總攻。朝鮮人民軍主力被隔斷,腹背受敵,糧少彈缺,經頑強抵抗被迫逐步撤向「三八線」附近。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決心進一步擴大戰爭。10月1日,麥克阿瑟下令美軍和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並企圖於感恩節(11月23日)前佔領北朝鮮全境,全殲朝鮮人民軍。至此,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處於萬分危急之中。 早在1950年7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就代表中國政府聲明,聯合國安理會於6月27日在美國政府指使和操縱下通過的關於要求聯合國會員國協助南朝鮮當局的決議,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的原則,是非法的。 9月30日,針對美國近一步擴大侵略戰爭的企圖,中國政府又發出嚴重警告:「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咯,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上旬,中國政府根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請求和朝鮮局勢的發展,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10月8日,毛澤東命令將東北邊防軍改組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揭開了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的序幕。 中國人民志願軍首批入朝部隊共6個軍、3個炮兵師、32萬人。面對的敵人是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共42萬人,其中越過「三八線」北進的部隊為1個集團軍部4個軍10個師另2個旅,共約20萬人。入朝以後,志願軍抓住敵以為中國不會出兵朝鮮從而繼續分兵冒進的有利時機,改變原定先組織防禦,待站穩腳跟再進行反攻的計劃,採取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針,毅然發起第一次戰役,將冒進之敵擊退至清川江以南地區,殲敵1.5萬,粉碎了美軍於感恩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企圖。 第一次戰役後,志願軍迅速撤回至清川江以南嚴密隱蔽起來。此時,美軍雖已發現志願軍參戰,但仍錯誤判斷參戰兵力不大,於是重新調整部署,集中5個軍21萬人的兵力,沿東西兩線,於11月24日發起了所謂「聖誕節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志願軍採取「誘敵深入,尋機各個殲敵」的方針,於11月7日開始實施第二次戰役,給敵以出奇不意的打擊,至12月24日取得戰役勝利。此役,中朝人民軍隊並殲敵3.6萬餘人,收復了平壤及「三八線」以北廣大地區,迫使美軍和南朝鮮軍轉入防禦,從而扭轉了朝鮮戰局。 第二次戰役後,自1950年除夕至1951年6月10日,志願軍又相繼進行了第三、第四和第五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這5次戰役,中朝人民軍隊共殲敵23萬餘人,其中美軍8.8萬餘人,粉碎了敵人滅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消滅朝鮮人民軍的企圖。 經過五次戰役的較量後,美軍和南朝鮮軍已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並且兵力不足的問題已十分突出。對中朝人民軍隊來說,雖然取得了重大的勝利,但雙方力量對比尚未發生對中朝人民軍隊方面絕對有利的轉變。這主要是因為,儘管中朝人民軍隊在兵力上佔有優勢,但在技術裝備上仍處於絕對劣勢,制空權和制海權完全掌握在敵軍手中。因此,雙方從1951年6月開始轉入陣地防禦作戰,朝鮮戰爭出現相持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和李承晚集團開始同中朝方面進行停戰談判。1951年7月10日,停戰談判在開城舉行。然而,美國和李承晚集團並不想公平合理地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在談判之初,他們即以其海、空優勢要在陸地分界線上得到「補償」為由,拒絕中朝人民軍隊代表提出的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合理建議,而提出將軍事分界線劃在中朝人民軍隊後方,企圖不戰而攫取1.2萬平方公里土地。在這一無理要求遭到拒絕後,他們又企圖以武力迫使中朝人民軍隊屈服。1951年8月中旬至10月下旬,「聯合國軍」發起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並於發動夏季攻勢的同時,出動空軍發動了以摧毀朝鮮北部鐵路、公路,切斷中朝人民軍隊運輸補給線為目的的「絞殺戰」以及「細菌戰」。對此,中朝人民軍隊組織了夏秋季防禦作戰,加強了後方對空防禦,建立了摧不垮打不爛的交通運輸線,並出動空軍在清川江南北上空打擊敵機,取得了反擊作戰的勝利。 從1952年春季起,中國人民志願軍貫徹「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方針,開始建立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以此為依托積極開展小部隊戰鬥活動,在整個前沿開展狙擊活動,大量殺傷敵人,並為配合談判而舉行全線戰術反擊作戰。 1952年10月8日,美軍和南朝鮮軍單方面宣佈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為了改善防禦態勢,以便在談判中佔據有利地位,於10月14日發動了以上甘嶺地區志願軍陣地為主要進攻目標的「金化攻勢」。在歷時43天的戰役過程中,美方在志願軍陣地面積僅有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附近,先後投入兵力6萬人,火炮320餘門,坦克180餘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投彈5000多枚,傾瀉炮彈190餘萬發。山頂土石被打松1米多深,表面陣地全部被摧毀。志願軍先後投入兵力4萬人,火炮130餘門。防守部隊在缺糧、缺彈、缺水、缺氧等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依托坑道,堅守陣地,打退了敵數百次衝擊,殲敵2.5萬餘人,粉碎了敵人的攻勢。1953年4月26日,敵人又不得不回到談判桌邊來。 為了積極配合停戰談判,中朝人民軍隊從1953年5月中旬開始舉行「戰役性反擊作戰」,先後對敵實施了3次進攻。 在第三次進攻中,志願軍以5個軍編成3個作戰集團,在金城以南上所裡至北漢江之間地區,向南朝鮮軍隊陣地實施主要突擊,突破其4個師的堅固防禦陣地,並先後擊退「聯合國軍」約8個師的大小反撲千餘次,殲敵5萬餘人,收復土地180平方公里,促進了停戰的最終實現。在中朝人民軍隊的勝利面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終於向朝中方面作出了實施停戰協定的保證。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至此,朝鮮戰爭終以中朝人民軍隊的勝利而告結束。 朝鮮戰爭歷時3年零32天。戰爭中,中朝人民軍隊共斃傷俘敵軍109.3萬人,其中美軍約40萬人,擊落擊傷敵機1.2萬餘架,擊沉擊傷敵艦艇257艘,繳獲和摧毀各種火炮車輛10萬多件。中朝人民軍隊的勝利,粉碎了美國的戰爭計劃,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為了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付出了重大犧牲,一大批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中朝人民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獨立、和平、民主的正義鬥爭,使世界形勢繼續朝著有利於人民的方向發展。 ------------------ 一鳴掃瞄,雪兒校對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