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 (1908∼1979)
現,當代作家。原名周紹儀,筆名張一柯、張尚斌等。筆名立波取自英語Liberty(自由)的漢語音譯。湖南益陽人。1924年考入長沙省立第一中學,喜讀文史書籍,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29年考入上海勞動大學經濟系,刻苦自學英語。1934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了革命文學活動,參加左聯領導工作,編輯《時事新報》副刊《每週文學》,發表詩、散文和評論,翻譯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第一部)和基希的報告文學《秘密的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作為戰地記者赴晉察冀邊區和抗日戰爭前線採訪,創作了有影響的報告文學集《晉察冀印象記》、《戰地日記》。他輾轉於湘、桂等地,籌辦《抗戰日報》和編輯《救亡日報》。1939年赴延安,任教於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著有描寫延安農村生活的《牛》和以他身陷上海獄中生活為題材的《第一夜》、《麻雀》等短篇小說,後結集為《鐵門裡》。1944年主編《解放日報》文藝副刊,同年隨八路軍南下華南和中原,寫成報告文學集《南下記》。1946年任軍調部英文翻譯,同年赴東北參加土改,
於1948年寫成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此書是他的代表作,展現了東北農村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畫面,刻畫了一系列生動的農民形象,成為中國最早出現的以土改為題材的優秀作品之一,藝術上顯示了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3等獎,風靡全國,曾出版多種文字譯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人民文學》編
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湖南省文聯主席等職。曾到北京石景山鋼鐵廠深入生活。1955年回故鄉安家落戶,創作了反映鋼鐵工人生活的長篇《鐵水奔流》和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集《禾場上》。描寫農業合作化的長篇《山鄉巨變》及其續篇,從中國農民日常生活和心靈深處揭示中國農村社會變革的艱難和深刻,文筆精緻、圓
熟,藝術上達到新的高度。他的短篇《湘江一夜》,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周立波的作品還出版有《周立波短篇小說集》、7卷本《周立波選集》、《周立波三十年文學評論集》,以及《周立波文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