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本書導讀


李琪

  懸念,懸念,……還是懸念,在几乎所有的偵探小說中,懸念都是它們构造成形的骨架,吸引著讀者向下探尋的,還是這些奇情异事下的懸念。所以一本偵探小說的好坏,往往在于作者對懸念的設置,《謀殺俱樂部》之《火車怪客》就是懸念設置非常成功的典范之作。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石破天惊的构想:沒有動机的殺人。
  試問:如果讓兩位素不相識且毫無背景淵源的乘客在火車上相遇,兩人相約為對方除去一個身邊最想殺掉的人;當犯罪發生時,因為殺人者与被害人之間毫無關系,沒有任何動机可以追索到殺人者,而真正想殺掉此人的原始動念者,卻可以因為真實上沒有動手而免去危險。這樣,這個案子可以偵破嗎?
  這無疑是個“完美的謀殺”。
  讓我們再看看這個“完美的謀殺”的設計者: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Highsmith-1921-1995)。她是美國心理派犯罪小說的頭號作家、在海內外有無數追隨者的一代宗師。她的作品非常獨特,精于描寫人物思維、心理狀態,情節布局,步步為營。曾以《聰明的瑞普利先生》及《雙面門神》分獲法國偵探文學獎、愛倫坡獎以及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頒發的銀匕首獎。對犯罪者心理狀態的了解与關切,使海史密斯全然不同于在她之前的所有作家,尤其是古典推理小說的作家,在她的創作觀里,她更想探索的是,當這樣一件事發生時,相關的當事人行為將如何,尤其心理狀態將如何,這才是海史密斯感興趣的事,我們看到的是當犯罪的念頭出現時,犯罪者為念頭所苦;而當犯罪發生時,犯罪者為發生的事所苦,“犯罪者”与“犯罪”的關系,是一個复雜的心理狀態,你必須与“你的犯罪”共同生活,你無法做了一件事又像沒有這件事一樣。這正是海史密斯作品中最有意思的一部分;它讓一般大眾讀者手足無措,卻讓文學家們大為贊賞,地位崇高的作家如葛蘭姆·葛林(Graham Greene)等人,都對她的作品推崇備至。電影導演希區考克(Alfrde Hitchcock)將《火車怪客》改編成電影搬上銀幕,結果轟動了全世界。后來更充斥在各式各樣的電影与小說之中,這個构想后來淪為陳腔濫調的手段,更證明了它的确是石破天惊的原創。
  海史密斯是推理小說史上的詩人,也是賦予犯罪小說最高心理深度的小說家。在她的書中,正義的伸張、善惡的界定、罪行的懲處,不以一般道德標准為界。作品以《湯姆·瑞普利》系列為最著。
  犯罪,在古典推理小說的局限眼光里,只是偵探處理的“對象”,它的不道德与不合适是不證自明;到了漢密特与錢德勒手中,犯罪,開始有了社會脈絡与社會意義,犯罪,是一种重要的社會行為,通常是另种權力利益爭奪的結果,你進行辦案,通常就解剖了社會。直到海史密斯出現,犯罪則又回到犯罪者身上。成為犯罪者人格中不可分的一部分,只是是否有情境足以讓這個人格結构中的成分解放出來,而成為犯罪。當我們描述犯罪,我們其實不可避免地描寫了犯罪者,而那正是人類本身。在海史密斯的小說中,我們几乎能体會到,了解犯罪就是了解人。
  在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作品中,充滿著奇奇怪怪的犯罪,不是殺人的方式奇怪(像古典推理小說那樣),而是殺人的理由奇怪,殺人的時間、場合奇怪。在《火車怪客》中,陌生人向你建議彼此為對方殺一個人,而你竟然發現你心中的确有“想殺的人”……
  海史密斯其實洞悉人們內心黑暗的一面,犯罪者平日是嚴格約束在家庭、社會、組織之中,只有在犯罪的那一剎那,犯罪者才顯露出其本來面目。
  《火車怪客》就是帶著對犯罪小說全新的看法面世,成為《謀殺俱樂部》中最引人入胜的一本。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的重要作品有:
  《Strangers on a Train》1950
  《The Talented Mr.Ripley》1955
  《Deep Water》1957
  《The Two Faces of January》1964
  《Plotting and Writing Susperse Fiction》1996(寫作指南)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