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開篇


   
深夜,我站在孤魂的身旁

  這是朝圣的季節。
  千万人的洪流,踩著滾燙的沙漠,向著中國西部的一個小小綠洲——敦煌涌去。
  朝圣的洪流來自地球上的各個角落:歐羅巴、亞美利加、印度次大陸、日本列島、澳大利亞、埃及、南非、東南亞,來自羅馬帝國的故鄉,來自佛教誕生的天竺,來自遙遠非洲的叢山峻岭,來自巴黎、紐約……這些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文化朝圣者,不約而同地在這里聚會,向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圣地——莫高窟頂禮膜拜。
  這是朝圣的季節。
  來這里朝拜的,有皇帝、國王、總統、首相,有董事長、宗教家、改革家、美術家、文學家,有工人、農民、學生,有明星大腕、億万富翁,還有一路討要而來的乞丐……
  來到這里的每一個朝拜者,都會感受到中國歷史躍動的脈搏,呼吸到華夏文明的清新之气,每一位朝拜者,在莫高窟至高無上的美神面前,都會熱血奔涌,匍匐倒地,接受一次藝術的洗禮,心靈的洗禮,人生的洗禮。這里有著不滅的佛光——人類最圣洁的情感,最熱烈的火焰,最輝煌的藝術,最壯闊的生命。
  1994年烈日炎炎的盛夏,我隨著這朝圣的隊伍,來到了心中的圣地——敦煌莫高窟。那天晚上,中央電視台正在播送常書鴻遺体告別儀式。我靜靜地注視著熒屏上常書鴻那如來涅槃般的面容。隨著邢質斌抑揚有致的聲調,我的思緒离開了熒屏,飛向1600多年前的西部荒原……
  公元366年,也就是前秦建元二年夏日的一天傍晚,一個名叫樂僔的和尚,杖錫西行,來到莫高山下。這時候,落日懸挂在遙遠的地平線上,晚霞映紅了西天。已經有了一把年紀的樂傅——經歷了千辛万苦、一心要到西方佛國取經的中原高僧,撣了撣身上的塵土,念了一聲“阿彌陀佛”,便一屁股坐在咸水河邊的樹蔭下,打算在此過夜了。突然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對面巍峨的三危山上,金光閃閃,佛光万道。亂石嶙峋的石英石山崖,變成了气象万下的极樂世界。寶台蓮池,樂聲悠悠。如來端坐中央,雙目微睜,正在說法。傾心听講的眾多神佛,栩栩如生,千姿百態:有的念念有同,正襟危坐;有的合十微笑,默默誦經;有的怒目圓睜,足踏猛虎;有的垂臂袒肉,莞爾而笑。圣洁的光圈罩在他們的頭上。遠處,飛天在散花禮贊,奔馬在仰天長嘯,火焰在飛升,花草在浮動,天鵝在打旋……
  啊,好一幅宏偉神奇的千佛圖!
  這個夕陽映照的沙漠奇景,把樂僔和尚震懾了。老人家不知道這是礦物質在太陽照射下所起的光學作用,認定這就是他風塵露宿所要尋找的佛教圣地。于是他便遵照佛的啟示,在此地安營扎寨,到處募捐,修建了第一個洞窟。今天,當我們對著這座綿延不絕的藝術神殿歎為觀止的時候,還真應感謝這位虔誠的和尚。從那時至今,已經整整的1630年了。而今天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那時都還沒有出現呢!
  以后人們陸續修建,歷經東晉,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經過十几個世紀的努力,先后開鑿了一千多個洞窟。它們密密麻麻地排列在莫高山的崖壁上,上下五層,長達好几公里。歷代民間藝術家嘔心瀝血,在里面創作了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畫。僅就現存四百多個洞窟的壁畫而言,如果以一平方米為單位,連接起來可以成為長達25公里的世界最大的畫廊。修建這些洞窟的,有王公貴族、大小官吏,將軍騎士、胡漢商賈、寺院僧侶和平民百姓。這些篤佛的人們大概沒有想到,他們為后世子孫留下了多么了不起的一筆財富!敦煌藝術博大精深,气魄宏偉,內容极為丰富。在這里,一千多年間中華民族政治、軍事、經濟、歷史、文化、藝術以及對外交流等方面的資料,形象地、生動地保留下來了。在這里,繪畫藝術、雕塑藝術、建筑藝術彼此關聯,交相輝映,如此和諧地、天衣無縫地揉合在一起。它為研究我國和中亞、西亞以及印度次大陸的歷史,提供了浩如煙海的珍貴資料,是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以壁畫而言,歷代杰出的藝術家們將人世間的亭台樓閣、樂池舞謝、回廊麗柱与佛國极樂世界的華樹光環、蓮花寶座融為一体,形象地搬上了牆壁,天上、地下、本生、人生与再生協調地匯合在一起,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步人行窟,猶如進入天堂佛國,庄嚴神圣之气扑面而來。那升騰飄舞的飛天,千姿百態的菩薩,美妙絕倫的反彈琵琶,那場面宏大,气勢磅礡的《張窖鑿空圖》、《帝王出行圖》和《使者朝會圖》,那一幅幅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經變故事,那些包羅万象,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的古代人民的世俗生活場面……無不以其精湛的藝術風格,超凡脫俗的藝術手法,成為祖宗留給我們的一份巨大無比的遺產,也是中華民族獻給全人類的一件最珍貴的古典藝術禮品。世界上沒有第二座藝術畫廊可以与之比肩。
  再以雕塑而論,從高達几十米的巨像到僅有十几厘米的小像,共計2414尊。數目如此眾多的塑像群体共濟于敦煌莫高窟,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這些形成于一千多年時光的藝術造型,無一例外地達到了中國藝術所追求的形神合一,傳神入化的意境。釋迦牟尼的明哲睿智,迦葉的深沉世故,阿難的天真純朴,以及天王、力士所体現出的男性健美,都表現得是那樣地個性突出,栩栩如生。尤其值得一說的是,早期的菩薩原為唇邊留著八字胡須的男士,但到了莫高石窟,卻被天才的藝術家們塑造為善良美麗的女性。一個個身段秀美,气度嫻雅,修長的眉眼,小巧的嘴唇,含蓄的微笑,袒露的胸臂中似乎能听到脈搏的跳動,血液的流轉。當我們怀著虔敬的心情朝拜這些惟妙惟肖的藝術杰作時,完全可以感到自己和神佛之間已經息息相通,會心會神了。
  敦煌遺書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則更為深遠。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是本世紀初考古學最重大的收獲,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英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美國人華爾納、俄國人奧登堡、日本人大谷光瑞等“探險家”聞訊而動,蜂擁而至,用哄誘欺詐的手段,以區區几百兩銀子,從愚昧無知可恨亦复可怜的王道士手中騙走了數万件舉世無雙价值連城的敦煌文物。從那時候起,此起彼伏的敦煌研究熱一直在世界上久盛不衰,成為同際學術界的一門顯學。僅就目前所知,英國圖書館東方寫本部藏有敦煌文書11297卷;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臧有敦煌文書6000余卷;俄羅斯圣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藏有敦煌文書11050卷;德國柏林科學院藏有敦煌文書6000卷;英國印度事務部圖書館藏有敦煌文書765卷;法國吉美博物館藏有敦煌絹畫220幅舊本大谷光瑞個人收藏敦煌文物上千件,橘超瑞個人收藏敦煌文物四百多件……
  敦煌在泣血!中華民族在泣血!
  就在此時,就在我們偉大的祖先用智慧和汗水所建造的巍峨的藝術殿堂即將傾塌之時,就在漫天的黃沙連年的戰火即將把數百個燦爛奪目的洞窟淹埋和毀滅之際,一大批藝術界的有志之士、中華民族的血性儿女,毅然离家舍子,徒步來到清冷死寂的大漠絕地,用自己的滿腔熱血和全部生命挽救了敦煌,保護了敦煌,研究了敦煌,發展了敦煌,使敦煌再度輝煌,莫高窟重現光彩,使我們的民族因敦煌學的回歸而揚名于世界!
  為此,他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离開了這個世界,被黃沙永久地淹埋了。
  我走出沉悶燥熱的敦煌研究院招待所。七月流火的塞外之夜,星漢燦爛。我沿著一條沙梁,漫無目的地向前走去。大地是這樣宁靜。如果不是遠處紅柳梢子發出颯颯的響聲,宇宙之間就沒有任何聲音了。我忽作奇想:當年,常書鴻不正是沿著這條漫漫沙路,來敦煌參禪50年,而終于修成正果嗎?張大千也正是在這种万籟無聲的境界中,獨居石窟,面壁三年,終于破壁。井上靖和平山郁夫也是踏著這條滾燙的沙路,來到了他們心中的圣地……一群黑森森的墓碑擋住了我的去路。先常書鴻而去的敦煌人靜靜地躺臥在這里——他們大多是在風華正茂的時節离開人世的。皓月當空,墓碑上的每一個字都看得清楚。我彎下腰,一個墓碑一個墓碑地看了過去——
  李仁章,魯迅美術學院青年教師。1964年秋天,他帶領一批學生從白山黑水來到敦煌實習。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畫家被舉世無雙的敦煌藝術惊呆了!他如饑似渴地臨摹著那些精美絕倫的壁畫。他奮力地在千年藝術海洋里邀游,游得心醉神迷,如痴如狂。他的心靈日漸地淨化,精神不斷地升華。終于有一天,當他站在高高的腳手架上,臨摹一幅巨大的壁畫時,极度興奮之中他的靈魂和壁上的飛天一起飛升了,飛向那圣洁的极樂世界。他面帶笑容,從腳手架上輕輕地飄落了下來,鮮艷的顏料從空中洒下,像飛天散花一樣洒滿了人間。
  畢可,中央戲劇學院畢業的高材生,主動要求來敦煌工作。在那不堪回首的年月里,這位紅小鬼出身的藝術家被打成了“階級敵人”,送到夾邊溝農場去改造。一年之后,他和一大批文化人餓死在那里。尸体找不到了,同伴們從夾邊溝捧回了一包黃土,埋葬在三危山下的沙坡上。風華正茂,壯志未酬,就早早地和他刻骨銘心熱愛的敦煌藝術分手了。為了安慰他的英靈,他的親人、他的學生,從鳴沙山上撿來一顆顆紅色的石子,鑲嵌在墓磚上面,組成了三個大字:敦煌魂。
  竇占彪,一字不識的泥瓦匠。整整48個春秋,他和莫高窟共存亡。莫高窟492個洞子,每個洞子都有他修補過的痕跡。莫高窟的每一條棧道,每一級台階,都是他一塊磚,一塊料,一瓦刀一瓦刀修起的。50年代初,敦煌縣城擴建馬路時,准備將原來街道上的一座貞節牌坊拆掉。竇占彪聞訊后赶了一輛牛車連夜迸城,极小心地將那牌坊一件件拆下來,裝在牛車上運回莫高窟。偌大一座牌坊,上百個零部件,而竇占彪文不識字。于是,他在每一塊木頭上做了只有他自己才懂得的暗號。拉回來后,又一塊一塊地拼接起來,立在莫高窟的正門口。然后將郭沫若題寫的“石窟寶藏”四個雄渾有力的大字刻了上去。今天,當我們千里迢迢來到莫高窟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這座八面來風的巍巍牌坊。
  我繼續看下去:許安、劉牒、趙友賢……每一個名字都和敦煌的事業相依相連,每一個靈魂都為神圣的藝術宮殿增添了光彩。
  我睜大濕潤的眼睛,對面,隔著一條寬闊的干河灘,正是莫高窟北區蜂房般的狹小洞窟——當年畫工們居住的地方。那些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敦煌藝術的民間畫匠,那些沒有留下姓名的吳道子、閻立本們,在畫出了今后代儿女驕傲的不朽作品之后,卻終年四季居住在那些低矮的僅能容身的洞子里。病了,老了,傷了,殘了,就默默無聲地死在那里。千百年的風沙吹進洞子里,掩埋了他們的尸骨。此刻,那些洞窟像一雙雙幽幽的目光,在深邃的天穹下注視著換了人間的土地。
  我忽然產生了一种感悟:那些千年畫工的孤魂這陣就在周圍游蕩,默默地守護著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畫廊。
  夜己深,天更藍。城市里絕對見不到的大而明亮的星星綴滿天幕。突然,一顆碩大的星星离開天幕,閃電般地跌落在莫高窟頂上,只一瞬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和石窟合而為一了。我知道,那是常書鴻的靈魂歸來了。這些日子,在我采訪的過程中,人們說的是他,念的是他,“常書鴻”三個字挂在所有敦煌人的嘴邊。几乎每一個人都說:沒有常書鴻,就沒有今天的莫高窟。解放前夕,河西大亂。潰逃的中央軍和馬家軍,國民党特務和美國文化特務,大大小小的地方官吏,頻頻光顧莫高窟,都想在逃高大陸前撈一把。如果不是常書鴻忍受著妻离子散之痛、酷暑奇寒之苦、斷薪斷炊之艱,和他的學生們手挽著手,用寬闊的胸膛結成一堵堅不可摧的牆壁,珍貴的敦煌文物早就被洗劫一空。解放之初,烏斯曼匪幫從新疆流竄到敦煌南山,叫嚷要搶劫莫高窟。如果不是常書鴻和他的同伴們嚴陣以待,持槍日夜守護,甚至做好了在洞子里打一場“地道戰”的准備,嚇退了躍躍欲試的烏斯曼馬隊,那莫高窟也就不是今天的樣子了。文化大革命中,江青公然宣稱:“敦煌莫高窟是販賣精神鴉片的黑窩,”“那些人都是鴉片販子!”如果不是常書鴻和他的同伴們抱著“人存洞存,人亡洞亡”的必死決心,以知識分子的血肉之軀牢牢地守護著492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尊彩塑,那么,這些被日中友協會長平山郁夫稱為“東方民族文化之根的無价之寶”,早就被頭腦發熱的紅衛兵搗毀了!
  遠處天邊出現了深重的云層,我的身上感到了几許涼意。懸挂在九層樓上大佛殿的18只鐵馬風鈴忽然響了起來。“當——啷——”、“當——啷——”,一聲連著一聲,悠遠而蒼涼。茫茫大漠,渺無涯際。一支駝隊出現在沙漠的盡頭。隨著有節奏的駝鈴聲,駝背上的人影越來越清晰。騎在第一只駱駝上的光頭大胡子中年人,便是大千居士。1941年3月,他帶著一家人到敦煌朝圣來了。40剛剛出頭的張大千,此時在畫界已如日中天,被國人譽為“南張北齊”,但他為了尋找唐代以前的真跡,在藝術上來一次質的飛躍,不顧親友的勸阻,不畏塞外的艱辛,力排眾議,毅然西行,成為開拓敦煌藝術的中國第一人。煉獄三年,他得到盛唐藝術的真髓。三年之后,張大千畫風大變,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國人面前。成為和畢加索齊名的畫壇泰斗,被徐悲鴻稱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大千居士臨摹的200多幅精美絕倫的敦煌壁畫,展出時轟動了蘭州,轟動了西安,轟動了重慶、成都。他以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國人知道了敦煌,了解了敦煌,大大地提高和增強了抗戰期間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這次壁畫展覽也惊動了國民党最高當局,使得陳誠、孫科、陳立夫、張道藩這些國民党高層人士都成了敦煌藝術的愛好者,從而使國民政府下決心成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大千老人晚年云游海外,至死不能忘情:“敦煌,予深愛之!予深愛之!”緊隨張大千、常書鴻之后,畫家董希文、謝稚柳、葉淺予、吳作人、潘絮茲、黎雄才、吳冠中、袁運生、丁紹光相繼來敦煌面壁……而現在敦煌研究院的一大批骨干力量,正是當年看了張大千的展覽后,下定決心西出陽關,在敦煌苦修了一輩子的。
  風緊了,鈴聲變得急驟起來。長長的駝隊幻化成了奔馳的馬群。美髯公于右任騎著一匹黑色大馬,立馬沙山,對月當歌:
  
  壁畫四百八十洞,
  時代北朝唐宋元,
  醇醰民族文藝海,
  我欲攜汝還中原。

  1941年10月,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以65歲的高齡,在交通极不方便的情況下,行程數千公里,一路風塵來到敦煌。在敦煌縣城略事休息,即跨上一匹高頭大馬,在隨員們的簇擁下疾奔莫高窟。老人住在中寺的土炕上,极認真地觀看了洞窟,考察了文物,寫下了不少激揚的文字。回到重慶后,奮筆疾書,寫出了洋洋洒洒飽蘸熱淚的《關于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院的提案》,交最高國防會議公決。提案通過后,老人又親自物色剛從法國歸來的常書鴻主持其事,和常徹夜懇談,寄予無限希望。到了耄耋之年,老人依然深深地怀念著敦煌,隔海相望,熱淚長流。如果沒有于右任的赤膽熱腸,如果不是成立了敦煌藝術研究所,這座無与倫比的文化寶庫便會依然由王道士之流据有,斯但因、伯希和、華爾納們依然會如人無人之境,盜經卷,偷塑像,剝壁畫,想干什么干什么。牧羊人會將羊群赶進一個個石窟過夜,香客們繼續在洞子里燒火做飯,馬步芳的軍隊繼續掘地三尺,挖了寶塔尋找黃金。一句話:如果不是及時地將莫高窟收歸國有,人類藝術史上最偉大的杰作之一將從敦煌的地面上消失。敦煌莫高窟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于右任功不可沒。
  夜風陣陣,鈴聲悠悠。
  久久不息的鐵馬風鈴,把我的思緒帶到了遙遠的過去。
  黃沙漫漫,黃沙漫漫……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